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備借荊州

鎖定
赤壁之戰結後,隨着周瑜奪取南郡 [1]  ,劉備招降荊南四郡 [2]  ,兵家必爭的荊州七郡被曹操劉備孫權三家瓜分,曹操佔據荊州北部最大的南陽郡以及江夏郡長江以北的部分,孫權得到江夏郡長江以南的部分以及南郡大部分,劉備得到小部分南郡。孫劉聯盟交錯佔有荊州南部四個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各自部分的領土。
南郡之戰後,周瑜領南郡太守,分南郡南岸地與劉備,劉備屯兵公安 [3]  。後周瑜病逝,劉備以土地稀少,不足以安民為由,向孫權請求都督荊州,此議只有魯肅極力主張借地,勸説孫權同意 [4]  ,於是劉備便有了完整的南郡及荊南四郡,北抗曹操,東和孫權,得益州(今四川),建立了蜀漢基業。
建安十九年,劉備得蜀後,東吳諸葛瑾入蜀要求劉備履約還地,向劉備索還荊州各郡,劉備以“取涼還荊”的藉口搪塞推託,孫權於是自派三郡長吏上任宣示主權及決心,又被關羽盡數驅逐,孫權盛怒之下派呂蒙武力奪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從益州亦領兵五萬下公安,派關羽益陽魯肅對峙,雙方陷入劍拔弩張即將兵戎相見的地步,此時傳來曹操攻取漢中的消息,劉備恐蜀地有失,迫於形勢比人強的現實。為了避免兩線作戰,劉備只好選擇妥協向孫權請求停戰,和議以湘水為界,分荊州的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於孫權,分荊州的南郡、零陵郡、武陵郡於劉備,是為湘水劃界,於是雙方罷兵 [5] 
中文名
劉備借荊州
劉備借荊州
有借無還
人    物
劉備
荊    州
主要有七個郡
相    關
《三國志》

劉備借荊州東漢末年

東漢末年,劉表佔據荊州。荊州地處長江中游,這裏資源豐富,人口眾多,經濟文化都比較發達。而且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西可以進取益州,向東可以進擊江東。荊州一主要有七個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長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陽郡)。
赤壁之戰後,由魏、蜀、吳三家瓜分:曹操吃了敗仗,還保有北面的南陽、襄陽兩郡;孫權佔有江夏郡長江以南的部分並奪得了南郡;而劉備則以劉琦的名義招降了荊州的江南四郡——長沙、武陵、零陵、桂陽

劉備借荊州抵禦曹操

周瑜病逝後,東吳魯肅基於戰略考慮,他勸説孫權將東吳佔據的部分荊州“借”給劉備,好讓劉備站穩腳跟,與東吳一起抵禦曹操。孫權想想也對,就把荊州的南郡“借”給了劉備,一是迫於曹操南征重心偏於淮南的形勢(“十四年春三月,軍至譙,作輕舟,治水軍。秋七月,自渦入淮,出肥水,軍合肥。”),二是為讓劉備頂替東吳在荊州方面面對曹軍鋒芒,三是東吳半個南郡在劉備與曹操襄陽的包圍之下、孤軍深入。
(“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皆降。”“先主斜趨漢津,適與羽船會,得濟沔,遇表長子江夏太守琦眾萬餘人,與俱到夏口。”)
所以“借荊州”其實是借了荊州的南郡。以後,劉備得了益州,孫權就派人去討還荊州,雙方為此劍拔弩張,關係緊張。曹操進取漢中,劉備擔心丟掉益州,派使者向孫權求和,孫權也擔心自己難以打勝,於是兩家重新劃分了荊州,以湘水為界:長沙、江夏、桂陽三郡以東屬於孫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於劉備,劉備和孫權各佔三郡。這樣,劉備不僅“還”掉了一郡,還讓出了一郡,但實際上依然沒有還出本來的南郡,與曹操爭漢中,於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據有了漢中。於當年七月,自稱漢中王
孫權還不知足,認為,荊州居東吳的上游,劉備對東吳是一個大的威脅。如果把劉備的勢力趕出荊州,那麼東吳不僅鞏固了長江中游,還能向巴蜀發展;然後以整個南方與曹操的北方對抗,進而統一中國。

劉備借荊州荊州結局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魯肅病卒,呂蒙代替其職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夏,曹操從漢中退兵,劉備奪得漢中,駐守荊州的關羽積極配合劉備的行動,親率荊州主力進攻魏軍佔據的樊城和襄陽,曹操調兵支援樊城,後因漢水暴漲的時機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中原地區遙相呼應關羽北伐,關羽威震華夏 [6] 
曹操擔心在許昌的漢獻帝被劫走,打算遷都躲避關羽的鋒芒。在司馬懿等人的建議之下,曹操聯合東吳孫權,讓孫權乘機偷襲關羽的大後方荊州 [7]  ,關羽的荊州後方空虛,給了東吳呂蒙以可乘之機。
建安二十四年冬十月,關羽被徐晃擊敗,樊城之圍得解 [8]  。隨後,呂蒙白衣渡江襲取江陵,關羽敗走麥城 [9]  ,荊州除曹操佔據的部分外,盡歸孫權所有。

劉備借荊州相關記載

《三國志吳書九魯肅傳》記載:“後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
《三國志蜀書二先主傳》注引《江表傳》: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備別立營於油江口,改名為公安。劉表吏士見從北軍,多叛來投備。備以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安民,(後)〔復〕從權借荊州數郡
《三國志吳書二吳主傳》:是歲劉備定蜀。權以備已得益州,令諸葛瑾從求荊州諸郡。備不許,曰:“吾方圖涼州,涼州定,乃盡以荊州與吳耳。”權曰:“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虛辭引歲。”
《三國志吳書九魯肅傳》注引《漢晉春秋》:呂範勸留備,肅曰:“不可。將軍雖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實重,初臨荊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備,使撫安之。多操之敵,而自為樹黨,計之上也。”權即從之。
《晉書卷書十五郡國志五》:後漢獻帝建安十三年,魏武盡得荊州之地,分南郡以北立襄陽郡,又分南陽西界立南鄉郡,分枝江以西立臨江郡。及敗於赤壁,南郡以南屬吳,吳後遂與蜀分荊州
《建康實錄卷一吳太祖上》:十四年,權居京口,劉備詣京口,見權求荊州。

劉備借荊州攻蜀插曲

210年12月,周瑜佔領江陵已經一年,局面比較穩定。於是建議孫權攻取益州。孫權批准了這個計劃,由周瑜和孫瑜共同執行。這時由於沿江各戰略要點均在周瑜手中,所以周瑜的攻益州計劃中根本沒有要劉備參加的內容。
同月,孫權將該計劃通報於劉備,劉備極力反對。但是孫權沒有理理睬。
同月,周瑜在返回江陵的路上病死,其攻蜀計劃暫時停止。剛接任的魯肅就建議孫權將荊州所佔有的地區,特別是南郡全部借給了劉備。
後來,孫權又派孫瑜的大軍已經從丹陽(原駐防地)開進到了長江中游一帶(準確時間沒有記載,但是必定是在劉備借到荊州以後,而沒有進軍益州之前)。由於荊州已經借給劉備,孫瑜軍無法通過,所以孫權又寫信給劉備,建議兩家共同出兵攻蜀。由於劉備是準備自己獨佔益州的,就以那些眾所周知的理由拒絕了孫權,並威脅要“被髮入山”,同時派部隊阻擋孫瑜軍通過 [12] 
後來,劉備自己擊敗劉璋,奪取益州。因為“借荊州”使得劉備通過在南郡一帶的兵力部署阻止了孫權入蜀的計劃 [12]  。而後劉備又自行奪取了益州,勢力不斷做大,孫權討要荊州時,劉備稱得到涼州後再歸還荊州 [10]  ,並派關羽駐守荊州,這引發了孫權的極度不滿,大罵劉備為狡猾的敵人 [11]  ,也為日後蜀吳在荊州的紛爭埋下了伏筆。

劉備借荊州江陵要地

著名地理學家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説到:湖廣之形勝,在武昌呼?在襄陽呼?抑荊州呼?曰: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以東南言之,則重在武昌;以湖廣言之,則重在荊州。
南宋呂祉在《東南防守便利》中論到:不守江陵則無以復襄陽,不守江陵則無以圖巴蜀,不守江陵則無以保武昌,不守江陵則無以固長沙。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認為: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也。
荊州名士蒯越也建議劉表曰:南據江陵,北守襄陽,荊州八郡可傳檄而定 [15] 
因此,佔據江陵在當時具有以下戰略意義:
1、 可以向北威脅襄陽(乃至攻佔之),以奪取整個江漢地區,威懾曹操中原
2、 可以全據長江之險,保護下游的整個東吳地區的安全;
3、 可以作為下一步進軍巴蜀的基地,為日後佔據巴蜀、漢中,形成南北對峙打下基礎;
4、 可以切斷南方四郡與北方曹魏的聯繫,今後即可傳檄而定南方四郡。
所以周瑜傾全力攻取江陵,曹仁也拼命防守達一年 [1] 
劉備則在江陵激戰正酣的時候,並未積極幫助周瑜攻擊關鍵的江陵,而是自己跑到南方去佔領了長沙、桂陽、武陵、零陵四郡。 [2]  以後,果然劉備憑藉荊州為基地,西進佔據了益州,北上不斷攻擊襄陽。可是同時也威脅到孫權的上游安全,造成了呂蒙偷襲荊州的後果。所以,人口眾多的南方四郡實際上不如半個南郡的意義重要(另外半個在曹軍手裏)。
至於説到南方四郡的重要性,除了人口多以外,就沒有什麼戰略上的作用了。南宋呂祉論到:“守長沙不足以固江陵,守江陵則足以蔽長沙。”南朝的張邵也認為:“長沙內地,非用武之國,置署妨人,乖為政要。” [13]  由於南方四郡位置偏僻,加上當時還缺少開發,是完全不能與江淮地區相比的。
實際上當時南方四郡有多少人口也是個未知數。雖然在東漢順帝時期四郡有280萬人口 [14]  ,但是在80年後的三國時期能有多少呢?只知道280年時整個吳國一共才230萬人口。所以江陵對於東吳來説是最為重要的。

劉備借荊州赤壁戰後

赤壁戰後,曹操佔南陽,以及南郡北部的襄陽等地。
孫權佔有江夏一部分及長沙一部分(都是它們的東部),另外還佔有南郡首府江陵(即現荊州市)。
劉備則佔有零陵、武陵、桂陽全部,長沙、江夏及南郡的大部。由此可見,荊州絕大部分是由劉備佔領的。這一點也不奇怪,赤壁戰後,劉備支持劉琦為荊州牧,劉琦死後,劉備被眾將推為荊州牧,他佔有這些地方是很正常的。
什麼是“借”?按《辭源》上的解釋是:“暫時使用別人的東西,或把自已的東西暫時給別人使用。”古今意義相同。這樣,説孫權把荊州借給劉備,其前提條件則是荊州本是東吳的。否則借荊州就不能得到落實。既然孫權本來並不據有荊州大部,那麼,説把荊州借給劉備就只能是無稽之談。
在前面所引魯一説法中暗示是魯肅勸孫權將整個荊州借給劉備,這絕無道理。魯二説法中説劉備無家可歸,孫權可憐他才借土地給他的,這也毫無道理。當時劉備已實際佔有了荊州大部分土地。魯二説法的背景是劉備佔領了四川,孫權派魯肅出兵爭搶荊州的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其目的當然是説孫權搶奪三郡是合理的。但是,此前,孫權從沒有控制過這三郡,根本就談不到把它們借給劉備。魯肅的兩説法都是沒道理的,不能以此為根據説孫權曾將荊州借給劉備。
在建安十五年前後,南郡首府江陵的統治權確是由孫權轉入了劉備手中。在曹操失敗後,退回北方,留大將曹仁守江陵,樂進守襄陽。周瑜指揮孫劉聯軍攻打江陵,圍攻近一年後,曹仁退走,孫權任周瑜為南郡太守,據有江陵。
有不少學者認為所謂借荊州就是借江陵?這樣説恐怕也是不妥當的。
參考資料
  • 1.    《三國志吳書二吳主傳》:十四年,瑜、仁相守歲餘,所殺傷甚眾。仁委城走。權以瑜為南郡太守。
  • 2.    《三國志蜀書二先主傳》: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皆降。
  • 3.    《三國志蜀書二先主傳》注引《江表傳》曰: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備別立營於油江口,改名為公安。劉表吏士見從北軍,多叛來投備。備以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安民,(後)〔復〕從權借荊州數郡。
  • 4.    《資治通鑑漢紀五十八》:孝獻皇帝辛建安十五年(庚寅,公元二一零年)權以魯肅為奮武校尉,代瑜領兵,令程普領南郡太守。魯肅勸權以荊州借劉備,與共拒曹操,權從之。
  • 5.    《三國志吳書二吳主傳》:權以備已得益州,令諸葛瑾從求荊州諸郡。備不許,曰:“吾方圖涼州,涼州定,乃盡以荊州與吳耳。”權曰:“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虛辭引歲。”遂置南三郡長吏,關羽盡逐之。權大怒,乃遣呂蒙督鮮于丹、徐忠、孫規等兵二萬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使魯肅以萬人屯巴丘以御關羽。權住陸口,為諸軍節度。蒙到,二郡皆服,惟零陵太守郝普未下。會備到公安,使關羽將三萬兵至益陽,權乃召蒙等使還助肅。蒙使人誘普,普降,盡得三郡將守,因引軍還,與孫皎、潘璋並魯肅兵並進,拒羽於益陽。未戰,會曹公入漢中,備懼失益州,使使求和。權令諸葛瑾報,更尋盟好,遂分荊州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備。
  • 6.    《三國志蜀書六關羽傳》: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汎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梁、郟、陸渾羣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
  • 7.    《三國志蜀書六關羽傳》: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鋭,司馬宣王、蔣濟以為關羽得志,孫權必不願也。可遣人勸權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曹公從之。
  • 8.    《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冬十月,軍還洛陽。孫權遣使上書,以討關羽自效。王自洛陽南征羽,未至,晃攻羽,破之,羽走,仁圍解。王軍摩陂。
  • 9.    《三國志吳書二吳主傳》:閏月,權徵羽,先遣呂蒙襲公安,獲將軍士仁。蒙到南郡,南郡太守麋芳以城降。蒙據江陵,撫其老弱,釋于禁之囚。陸遜別取宜都,獲秭歸、枝江、夷道,還屯夷陵,守峽口以備蜀。關羽還當陽,西保麥城。權使誘之。羽偽降,立幡旗為象人於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餘騎。權先使朱然、潘璋斷其徑路。十二月,璋司馬馬忠獲羽及其子平、都督趙累等於章鄉,遂定荊州。是歲大疫,盡除荊州民租税。
  • 10.    《三國志吳書二吳主傳》:二十年,孫權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報欲得荊州。先主言:“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
  • 11.    《三國志吳書九魯肅傳》:先是,益州牧劉璋綱維頹弛,周瑜、甘寧並勸權取蜀,權以諮備,備內欲自規,仍偽報曰:“備與璋託為宗室,冀憑英靈,以匡漢朝。今璋得罪左右,備獨竦懼,非所敢聞,願加寬貸。若不獲請,備當放發歸於山林。”後備西圖璋,留關羽守,權曰:“猾虜乃敢挾詐!”
  • 12.    《三國志蜀書二先主傳》:權不聽,遣孫瑜率水軍住夏口。備不聽軍過,謂瑜曰:“汝欲取蜀,吾當被髮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使關羽屯江陵,張飛屯秭歸,諸葛亮據南郡,備自住孱陵。權知備意,因召瑜還。
  • 13.    《宋書張邵傳》:將署府,邵以為長沙內地,非用武之國,置署妨人,乖為政要。
  • 14.    《後漢書》·郡國志第二十二  .漢程網[引用日期2023-08-13]
  • 15.    《三國志魏書六劉表傳》:表顧問越,越曰:“治平者先仁義,治亂者先權謀。兵不在多,在得人也。袁術勇而無斷,蘇代、貝羽皆武人,不足慮。宗賊帥多貪暴,為下所患。越有所素養者,使示之以利,必以眾來。君誅其無道,撫而用之。一州之人,有樂存之心,聞君盛德,必襁負而至矣。兵集眾附,南據江陵,北守襄陽,荊州八郡可傳檄而定。術等雖至,無能為也。”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