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水淹七軍

(三國演義中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鎖定
水淹七軍,是一場經典的戰役關羽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成為關羽歷史上最輝煌的一段生涯。
在《三國演義》中,反映的是,關羽蓄水,然後進行了決堤水攻。
在《三國志》等正史記載中,關羽既沒有蓄水,也沒有決堤水攻,而是因為霖雨導致了“漢水溢流,害民人” [1]  的自然水災,使得於禁等人被水災困住。關羽趁機乘船而攻 [2-6]  ,于禁等人投降。正史《後漢書》確定此次水災為自然水災,並放置在了《後漢書·志第十五·五行三》 [1]  。而《後漢書·志第十五·五行三》是專門收錄自然災害的篇章 [7] 
名    稱
水淹七軍
發生時間
219年7月(建安二十四年)
地    點
樊城
參戰方
蜀漢/曹魏
結    果
關羽全殲七軍,擒于禁、斬龐德
主要指揮官
關羽(蜀漢)
于禁(曹魏)
龐德(曹魏)
影    響
關羽“威震華夏”

水淹七軍戰役介紹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關羽在安排好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將軍傅(衍)士仁守公安之後,覺得後方沒有什麼問題了,於是就率駐紮在江陵的大部分荊州軍隊,浩浩蕩蕩地向襄陽、樊城進發,很快將襄陽、樊城分別包圍起來。
水淹七軍 水淹七軍
當時關羽主攻的是樊城,樊城守將曹仁抵擋不住關羽軍隊的進攻,一方面堅守在樊城不出戰,一方面連連向曹操告急求援。曹操長安除了指使曹仁據守樊城不能棄城之外,又急忙派遣左將軍于禁、立義將軍龐德前去樊城援助曹仁,抵禦關羽軍隊的進攻。
秋八月,時連續陰雨下了10多天,漢水暴漲溢岸,發生了“漢水溢流,害民人” [1]  的自然水災。
大水沿着漢江故道河牀低窪地帶分三路湧向罾口川、鏖戰崗、餘家崗到團山鋪一帶;再加上唐河、白河、小清河及西北的普沱溝、黃龍溝、黑龍溝等地的山洪暴發之水,使罾口川、鏖戰崗、餘家崗、團山鋪等區域內的水平地五六丈深。
于禁等七軍皆被大水所淹。于禁與諸將登高望水,一片汪洋,無處躲避。他只好與龐德等將領上堤避水。這時,關羽命令他的水軍乘船猛烈攻擊被大水所圍困的曹軍,並在大船上向曹軍避水的堤上射箭,曹軍死傷落水被俘者甚多。在全軍覆沒的窘迫情況下,于禁被迫向關羽投降,而龐德卻頑強抵抗,終被擒住,拒不投降,遂為關羽所殺。
在《三國演義》中,水淹七軍是非常著名的一次戰鬥,反映的則是關羽除勇武外,指揮作戰能力也很強。三國演義中對這次戰鬥的描寫如下:關羽進攻樊城,曹操命大將於禁為南征將軍,龐德為先鋒,統帥七路大軍,星夜去救樊城。關羽得信,親自披掛前去迎敵。關羽、龐德大戰百餘回合,不分勝負。第二日交戰,二將齊出,並不答話,拍馬交鋒五十回合,龐德撥馬逃走,關羽緊追不捨。龐德取箭,關羽躲閃不及中箭,回營養傷。十日後,箭傷癒合。又聽關平説曹兵移到城北駐紮。關羽不知何意,騎馬登高觀望,看到北山谷內人馬很多,又見襄江水勢洶猛,水淹七軍之計,油然而生。遂急命部下準備船筏,收拾雨具,又派人堵住各處水口。龐德與眾將商議,山谷不宜久留,準備明日將軍士移入高地。就在這天夜裏,風雨大作,龐德在帳中,只聽萬馬奔騰,喊聲震天。出帳一看,大水從四面急劇湧來。七軍兵士隨波逐浪,淹死很多。于禁、龐德率將士登上小土山躲避,關羽帶大軍衝殺而來,于禁見四下無路,投降關羽。龐德和身無盔甲的殘兵敗將,被關羽的兵馬團團圍住,戰不多時,眾將全都投降。只有龐德奪一小船,想順流西去,卻被周倉的大筏撞到水中,後被生擒。 [8] 
團山鎮是關羽大戰龐德、水淹七軍、生擒于禁和曹仁死拒關羽的主戰場。這裏的關公遺蹟最為集中。當年在這裏展開了野戰、馬戰步戰、水戰、陣地戰、地道戰、塹壕戰、心理戰、間諜戰、氣象戰等多種戰鬥形式,著名的“關公刮骨療毒”的故事也發生在這裏。

水淹七軍故事背景

劉備佔領了益州以後,東吳孫權派人向他討還荊州,劉備不同意。雙方為了荊州幾乎鬧翻。後來聽説曹操要進攻漢中,益州也受到威脅。劉備和孫權雙方都感到曹操是他們強大的敵手,就講和了。把荊州分為兩部分,以湘水為界,湘水以西歸劉備,湘水以東歸東吳。 [9] 
劉備安下了荊州那一頭,就專心對付曹操,請諸葛亮坐鎮成都,親自率領大軍向漢中進兵,叫法正當隨軍謀士。
曹操聽到劉備出兵,馬上組織兵力,和劉備對抗。曹操也親自到長安去指揮漢中戰事。雙方相持了一年。到了第二年,在定軍山之戰,蜀軍大勝,魏軍的主將夏侯淵被殺。曹操不得不退出漢中,把魏軍撤退到長安。
這麼一來,劉備在益州的地位更加鞏固了。公元219年,劉備在他手下一批文武官員擁戴下,自立為漢中王

水淹七軍關羽出陣

按照諸葛亮早已設計的戰略,是打算從兩路進攻曹操的。這一次西面的漢中打了勝仗,就得乘這個勢頭,再從東面的荊州直接攻打中原
鎮守荊州的是大將關羽。關羽這個人,有勇也有謀,就是驕傲自大。劉備做了漢中王,派人帶了官印封他為前將軍,關羽還不大滿意。後來經人一解釋,説漢中王怎樣看重他,他才樂意地接受了。
這一次,劉備命令關羽進攻,關羽派兩個部將留守江陵和公安。自己親自率領大軍進攻樊城。
樊城的魏軍守將曹仁趕快向曹操求救。曹操派了于禁、龐德兩員大將率領七支人馬前去增援。曹仁讓他們屯兵在樊城北面平地上,和城中互相呼應,使關羽沒法攻城。

水淹七軍生擒于禁

正在雙方相持不下的時候,樊城一帶下了一場大雨。漢水猛漲,關羽乘勢放水,于禁的軍營紮在平地上,四面八方大水衝來,把七軍的軍營全淹沒了。于禁和他的將士不得不泅水找個高地避水。
關羽早就抓住于禁在平地上紮營這個弱點。他趁季節漲水,想出水淹七軍的妙計謀,放水淹沒于禁七軍。後安排好一批大小船隻,率領水軍向曹軍進攻。他們先把主將於禁圍住,叫他放下武器投降。于禁被圍在一個漢水中的小土堆上,逼得無路可退,就垂頭喪氣地投降了。

水淹七軍斬殺龐德

龐德帶了另一批兵士避水到一個河堤上。關羽的水軍向他們圍攻,船上的弓箭手一起向堤上射箭。
龐德手下有個部將害怕了,對龐德説:“我們還是投降了吧!”
于禁與龐德的軍隊被水淹的七零八落 于禁與龐德的軍隊被水淹的七零八落
龐德罵那部將沒志氣,拔劍把他砍死在堤上。兵士們看到龐德這樣堅決,也都跟着他抵抗。龐德不慌不忙拿起弓箭回射,他的箭法很好,蜀軍被射死不少。雙方從早打到中午,從中午打到午後。龐德的箭使完了,就叫兵士們一起拔出短刀來搏鬥。他跟身邊的將士説:“我聽説良將不會為了怕死而逃命,烈士不會為了活命而失節。今天就是我死的日子了。”
這時候,大水越漲越高,堤上露出的地面越來越小。關羽水軍的大船進攻更加猛烈,曹軍的兵士紛紛投降。龐德趁着這亂哄哄的時候,帶了三個將士,從蜀軍兵士中搶了一隻小船,想逃到樊城去。不料一個浪頭襲來,把小船掀翻了。龐德掉在水裏,關羽水軍趕上去,把他活捉了。
將士們把龐德帶回關羽大營。關羽好言好語勸他投降。龐德罵着説:“魏王手裏有人馬一百萬,威震天下;你們的主人劉備,不過是個庸碌的人,怎能和魏王相敵。我寧可做國家的鬼,也不願做你們的將軍!”
關羽大怒,一揮手,命令武士把龐德殺了。(然而這可能是關羽一時任性犯下的無法挽回的錯誤。)
關羽消滅了于禁、龐德的七軍,乘勝進攻樊城。樊城裏裏外外都是水,城牆也被洪水沖壞了好幾處。曹仁手下的將士都害怕了。有人對曹仁説:“現在這個局面,我們也沒法守了,趁現在關羽的水軍還沒合圍,趕快乘小船逃吧!”
曹仁也覺得守下去沒希望,就跟一起守城的滿寵商量。滿寵説:“山洪暴發,不會很久,過幾天水就會退下去。聽説關羽已經派人在另一條道上向北進攻。他自己沒有敢進兵,是因為怕咱們截他的後路。要是我們一逃,那麼黃河以南,恐怕就不是我們的了。請將軍再堅持一下吧。”
曹仁覺得滿寵説得有理,就鼓勵將士堅守下去。這時候,陸渾(今河南嵩縣東北)百姓孫狼發動叛亂,殺了縣裏的官員,響應關羽。許都以南,其他響應的人也不少。關羽的威名震動了整個中原。
魏王曹操到了洛陽,得到各方面的警報,有點緊張。他跟百官商議,認為漢獻帝在許“近賊”,準備將他遷移到安全地方,避避關羽的勢頭。
謀士司馬懿説:“大王不必擔心。我看劉備和孫權兩家,表面很親熱,實際上互相猜忌得厲害。這次關羽得意了,孫權一定不樂意。我們何不派人去遊説孫權,答應把江東封給他,約他夾攻關羽,這樣,樊城之圍自然會解除了。”
曹操聽了司馬懿的意見,真的打發使者到孫權那裏去。
根據《三國演義》所描寫,水淹七軍是關羽一生中比較精彩的表現,但也是最後的表現,因為此後不久呂蒙白衣渡江,兵不血刃取荊州,因此關羽敗走麥城,最後戰敗而亡。
據《蜀記》記載:龐德之子龐會立志為父報仇。長大成人之後,龐會隨魏軍主帥鍾會入川。蜀亡,龐會入城,盡誅關氏子弟。一代軍神關羽終遭滅族之禍。 [10] 

水淹七軍演義原文

卻説關平見關公箭瘡已合,甚是喜悦。忽聽得於禁移七軍於樊城之北下寨,未知其謀,即報知關公。公遂上馬,引數騎上高阜處望之,見樊城城上旗號不整,軍士慌亂;城北十里山谷之內,屯着軍馬;又見襄江水勢甚急,看了半響,喚嚮導官問曰:“樊城北十里山谷,是何地名?”對曰:“罾口川也。”關公喜曰:“于禁必為我擒矣。”將士問曰:“將軍何以知之?”關公曰:“‘魚’入‘罾口’,豈能久乎?”諸將未信。公回本寨。時值八月秋天,驟雨數日。公令人預備船筏,收拾水具。關平問曰:“陸地相持,何用水具?”公曰:“非汝所知也。于禁七軍不屯於廣易之地,而聚於罾口川險隘之處;方今秋雨連綿,襄江之水必然泛漲;吾已差人堰住各處水口,待水發時,乘高就船,放水一淹,樊城,罾口川之兵皆為魚鱉矣。”關平拜服。卻説魏軍屯於罾口川,連日大雨不止,督將成何來見於禁曰:“大軍屯於川口,地勢甚低;雖有土山,離營稍遠。即今秋雨連綿,軍士艱辛。近有人報説荊州兵移於高阜處,又於漢水口預備戰筏;倘江水泛漲,我軍危矣,宜早為計。”于禁叱曰:“匹夫惑吾軍心耶!再有多言者斬之!”成何羞慚而退,卻來見龐德,説此事。德曰:“汝所見甚當。於將軍不肯移兵,吾明日自移軍屯於他處。”
計議方定,是夜風雨大作。龐德坐於帳中,只聽得萬馬爭奔,徵鼙震地。德大驚,急出帳上馬看時,四面八方,大水驟至;七軍亂竄,隨波逐浪者,不計其數。平地水深丈餘,于禁、龐德與諸將各登小山避水。比及平明,關公及眾將皆搖旗鼓譟,乘大船而來。于禁見四下無路,左右止有五六十人,料不能逃,口稱“願降”。關公令盡去衣甲,拘收入船,然後來擒龐德。時龐德並二董及成何,與步卒五百人,皆無衣甲,立在堤上。見關公來,龐德全無懼怯,奮然前來接戰。關公將船四面圍定,軍士一齊放箭,射死魏兵大半。董衡、董超見勢已危,乃告龐德曰:“軍士折傷大半,四下無路,不如投降。”龐德大怒曰:“吾受魏王厚恩,豈肯屈節於人!”遂親斬董衡、董超於前,厲聲曰:“再説降者,以此二人為例!”於是眾皆奮力禦敵。自平明戰至日中,勇力倍增。關公催四面急攻,矢石如雨。德令軍士用短兵接戰。德回顧成何曰:“吾聞‘勇將不怯死以苟免,壯士不毀節而求生’。今日乃我死日也。汝可努力死戰。”成何依令向前,被關公一箭射落水中。眾軍皆降,止有龐德一人力戰。正遇荊州數十人,駕小船近堤來,德提刀飛身一躍,早上小船,立殺十餘人,餘皆棄船赴水逃命。龐德一手提刀,一手使短棹,欲向樊城而走。只見上流頭,一將撐大筏而至,將小船撞翻,龐德落於水中。船上那將跳下水去,生擒龐德上船。眾視之,擒龐德者,乃周倉也。倉素知水性,又在荊州住了數年,愈加慣熟;更兼力大,因此擒了龐德。于禁所領七軍,皆死於水中。其會水者料無去路,亦皆投降。後人有詩曰:“夜半徵鼙響震天,襄樊平地作深淵。關公神算誰能及,華夏威名萬古傳。” [11] 

水淹七軍深度解讀

《後漢書》是正史。其中,《後漢書·志·五行》是專門收錄自然災害的篇章,其中,《後漢書·志第十五·五行三》專門收錄“大水、水變色、大寒 雹、冬雷、山鳴、魚孽、蝗”等自然災害 [7]  。《後漢書·志第十五·五行三》記載:“二十四年八月,漢水溢流,害民人。”正史將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八月的水淹七軍嚴格定義為自然災害。
書寫正史的史學家們做出水淹七軍完全依賴由天災引發的洪水,漢水流域的這場自然災害的直接見證人,包括:1.漢水流域的受災老百姓們;2.關羽身邊的將士們。
第1,漢水流域的受災老百姓們。 [1]  《後漢書·志第十五·五行三》記載:“二十四年八月,漢水溢流,害民人。”當時是整個漢水流域的老百姓都深受其害,在漢水流域有着多年生活經驗的老百姓們很容易就看清楚,這是廣泛受災的天災,而不是人造的水攻。而真正的人造的水攻,例如曹操水攻下邳(《三國志·武帝記》:遂決泗、沂水以灌城。《三國志·荀攸傳》:乃引沂、泗灌城。)是不可能被收錄到《後漢書·志第十五·五行三》當中的 [7]  。由於漢水流域受災老百姓的口口相傳,人們很快知道這是天災。所以,無論是蔣濟 [12]  、司馬懿 [13]  ,還是《魏書》 [2]  ,都很容易從漢水流域的老百姓那裏瞭解漢水流域的真實情況是“漢水溢流,害民人”的天災,也就都明確説了,于禁之敗,非戰之罪,實在是于禁敗亡實屬天意。
第2,關羽身邊的將士們。 [14]  關羽是善待士卒的,而在關羽第二次被俘的前夕(第一次被俘是在徐州的“曹公禽羽以歸”),關羽的將士們幾乎都投降了東吳。這些將士們知道關羽對士大夫們很驕橫 [14]  ,知道關羽為人處事很無禮 [15]  ,甚至知道關羽和龐德之間的對話 [16]  。假如關羽確實率軍決堤,關羽麾下的將士們不可能不知道。關羽的將士們數量很多,很快就讓當時的各國史官都知道關羽沒有決堤,這也就導致了正史《後漢書》將此次水災毫無異議地歸類為《後漢書·志第十五·五行三》當中的自然災害。 [1] 
漢水流域的受災老百姓們,很快就讓當時的人們都知道這是一場天災;關羽身邊的將士們,很快就讓當時的人們都知道關羽從來都沒有決堤引水。
《後漢書·志第十五·五行三》:二十四年八月,漢水溢流,害民人。
《三國志·于禁傳》: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迴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
《三國志·龐德傳》:仁使德屯樊北十里,會天霖雨十餘日,漢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與諸將避水上堤。羽乘船攻之,以大船四面射堤上。
《三國志·關羽傳》: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
《三國志·吳主傳》:會漢水暴起,羽以舟兵盡虜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惟城未拔。
《三國志·武帝紀》:遣于禁助曹仁擊關羽。八月,漢水溢,灌禁軍,軍沒,羽獲禁。
《三國志·徐晃傳》:復遣晃助曹仁討關羽,屯宛。會漢水暴隘,于禁等沒。
在此,就不一一例舉當時的史書記載了。
史書從來都沒有記載關羽是在哪一年造的大船,也沒有記載關羽是否在水災當中沒有任何損失,也沒有記載洪水的流量、流速是否能立刻將人溺亡致死。只知道關羽有“大船”,而於禁等魏國部隊則不得不“禁與諸將登高”。
事實上,在明代小説《三國演義》問世之前,關羽一直是被很多人稱讚是勇武、義氣的象徵,而並不善於謀略。在明代歷朝官修的編年體史書《明實錄》當中,甚至記錄了朱元璋評價關羽是一個有勇無謀的萬人敵。 [17]  (《明實錄·太祖實錄·卷一》:上戒之曰:“克敵在勇,全勝在。昔,關羽號萬人敵,為呂蒙所破者,為無謀也。爾宜深戒之。”)直到明代小説《三國演義》誕生之後,民間才開始樹立起關羽智勇雙全的藝術形象。
在《三國演義》中,水淹七軍是非常著名的一次戰鬥,反映的則是關羽除勇武外,謀略水平也很強。三國演義中對這次戰鬥的描寫如下。關羽進攻樊城,曹操命大將於禁為南征將軍,龐德為先鋒,統帥七路大軍,星夜去救樊城。關羽得信,親自披掛前去迎敵。關羽、龐德大戰百餘回合,不分勝負。第二日交戰,二將齊出,並不答話,拍馬交鋒五十回合,龐德撥馬逃走,關羽緊追不捨。龐德取箭,關羽躲閃不及中箭,回營養傷。十日後,箭傷癒合。又聽關平説曹兵移到城北駐紮。關羽不知何意,騎馬登高觀望,看到北山谷內人馬很多,又見襄江水勢洶猛,水淹七軍之計,油然而生。遂急命部下準備船筏,收拾雨具,又派人堵住各處水口。龐德與眾將商議,山谷不易久留,準備明日將軍士移入高地。就在這天夜裏,風雨大作,龐德在帳中,只聽萬馬奔騰,喊聲震天。出帳一看,大水從四面急劇湧來。七軍兵士隨波逐浪,淹死很多。于禁、龐德率將士登上小土山躲避,關羽帶大軍衝殺而來,于禁見四下無路,投降關羽。龐德和身無盔甲的殘兵敗將,被關羽的兵馬團團圍住,戰不多時,眾將全都投降。只有龐德奪一小船,想順流西去,卻被周倉的大筏撞到水中,後被生擒。
總的看來,《三國演義》所述,大的輪廓尚符合史實,而情節間有出入。最大的出入是,綜合《三國志》《後漢書》各個篇章的記載,水淹七軍是由於漢水突然上漲所致,魏軍是遭受了自然災害,並不是關羽有預謀的決堰所致。《三國演義》在此處的記載,與當時眾多的史書記載嚴重不符,更是與正史記載《後漢書·志第十五·五行三》當中的“二十四年八月,漢水溢流,害民人”發生了直接的衝突。
參考資料
  • 1.    《後漢書·志第十五·五行三》:二十四年八月,漢水溢流,害民人。
  • 2.    《魏書》:樊城之敗,水災暴至,非戰之咎。
  • 3.    《于禁傳》: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迴避。
  • 4.    《龐德傳》:會天霖雨十餘日,漢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與諸將避水上堤。
  • 5.    《關羽傳》: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
  • 6.    《華陽國志·卷六》:魏王遣左將軍于禁督七軍三萬人救樊,漢水暴長,皆為羽所獲。
  • 7.    《後漢書 志第十五 五行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8-17]
  • 8.    水淹七軍究竟是自然災害還是關羽有意為之  .三國在線.2014-3-5[引用日期2016-02-23]
  • 9.    資治通鑑 卷第六十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2-05]
  • 10.    龐會  .三國在線.2013-5-17[引用日期2017-07-03]
  • 11.    三國演義第七十四回 龐令明抬櫬決死戰 關雲長放水淹七軍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0-17]
  • 12.    《三國志·蔣濟傳》:于禁等為水所沒,非戰攻之失。
  • 13.    《晉書·卷一·宣帝紀》:禁等為水所沒,非戰守之所失。
  • 14.    《三國志·張飛傳》: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
  • 15.    《三國志·楊戲傳》中的《季漢輔臣贊》:交待無禮,並致奸慝,悼惟輕慮,隕身匡國。
  • 16.    《三國志·龐德傳》:羽謂曰:“卿兄在漢中,我欲以卿為將,不早降何為?”德罵羽曰:“豎子,何謂降也!魏王帶甲百萬,威振天下。汝劉備庸才耳,豈能敵邪!我寧為國家鬼,不為賊將也。”遂為羽所殺。
  • 17.    《明實錄·太祖實錄·卷一》:上戒之曰:“克敵在勇,全勝在謀。昔,關羽號萬人敵,為呂蒙所破者,為無謀也。爾宜深戒之。”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