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剛姓

鎖定
剛,姓氏,第一個淵源:源於地名,出自戰國時期齊國剛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第二個淵源:源於鮮卑族,出自北魏時期侯伏侯氏(胡引氏)人侯剛,屬於以帝王賜名為氏。第三個淵源:源於各民族變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當代剛氏族人主要分佈在山東、陝西、安徽和遼寧等省,另外在滿、蒙古、錫伯等民族中也有一些人以剛為姓氏。
中文名
剛姓
外文名
gang
基本介紹
剛 姓氏
拼    音
gāng
繁    體
部 首
總筆畫
6
字 級
一級 [2] 
主要分佈
安徽、陝西、山東、遼寧等地

剛姓傳統文化

剛姓郡望堂號

  • 郡望
  • 堂號
馮翊堂:以望立堂。
洛陽堂:以望立堂。

剛姓家譜文獻

山東歷城襄平剛氏族譜一卷,(民國)剛顯文纂,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鉛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遼寧遼陽市吉洞鄉西葳子村。

剛姓基本介紹

剛的寫法 剛的寫法
剛,漢字常用字(一級字 [1]  ),讀作gāng。此字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形聲字,古字形從刀網聲,本義指堅硬,引申有堅強,剛直,僅僅,恰好等意思。後也用作姓氏用字。

剛姓姓氏淵源

  • 第一個淵源
源於地名,出自戰國時期齊國剛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據史籍《姓氏考略》中記載:“剛氏,乃以邑為氏。史記雲:伐齊取剛壽。按,清有兵部尚書剛毅。”史籍《史記》中這樣記載:“昭王三十六年,相國穰侯言客卿灶,欲伐齊取剛、壽,以廣其陶邑。於是魏人範睢自謂張祿先生,譏穰侯之伐齊,乃越三晉以攻齊也,以此時奸説秦昭王。昭王於是用範睢……”司馬遷在《史記》裏所説的陶邑,即今山東定陶區;剛邑,即今山東省泰安寧陽縣堽城鎮;壽邑,即今山東省陽穀縣壽張鎮
春秋、戰國之際,諸侯國之間爭戰頻乃,時人確有多以封地、邑地、城池名稱為姓氏的歷史事實。因此,剛氏之姓源出剛邑,以居邑地名為姓氏,當為可信之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堽城在1952年7月改為第七區,1955年10月更名為堽城區,1958年4月改建為堽城屯鄉,同年10月建成堽城屯公社。1959年2月堽城屯、茅莊兩公社合併成立堽城公社。1983年8月改建成堽城區。1985年茅莊析出建為堽城鎮。
堽城因“堽城裏”而得名。堽城裏北依汶水,南臨洸河;向西一里有村堽城西,又七里有堽城壩,為元朝時期著名的水利工程,本在堽城裏村西,明朝時期移築下游,仍沿舊稱;向南一里為堽城南村,又偏東南一里是堽城屯,地在蒙館公路東西折向西南的拐彎處,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堽城鎮政府的所在。
  • 第二個淵源
源於鮮卑族,出自北魏時期侯伏侯氏(胡引氏)族人侯剛,屬於以帝王賜名為氏。侯剛,公元466~526年,字乾之;河南洛陽人,祖籍代(今山西大同),後徙家居庸(今北京延慶),為北魏時期望族,其時門庭榮耀。今河南洛陽地區除了出土“侯掌墓誌”外,還出土了一方“侯剛墓誌”。侯剛是北魏晚期顯赫一時的風雲人物,參與擁立北魏孝明帝元詡,保護靈太后,又與權臣元叉勾結囚禁靈太后,把持朝政。據史籍《魏書·侯剛傳》、《資治通鑑》記載,侯伏侯氏少年以善於鼎俎,有一手好廚藝,因而進飪出入,累遷至嘗食典御(防皇帝中毒,先替皇帝試食)。北魏宣武帝元恪以其質直,賜名“剛”,從此稱侯剛。侯剛有長子侯詳,自奉朝請,稍遷通直散騎常侍冠軍將軍主衣都統。侯剛以上谷先有侯氏,於是始家焉。在北魏正光初年,又請旨以侯詳為燕州刺史,將軍如故,欲為家世之基,不久升為後將軍。北魏正光五年,再拜司徒左長史,領嘗藥典御、燕州大中正東魏孝靜帝興和中年(公元539~542年),侯詳累遷為驃騎將軍殷州刺史(今河北隆堯),後還朝久之病逝。當年在侯剛的操縱下,長子侯詳於北魏正光年間出任燕州刺史、燕州大中正,次子侯掌任燕州治中從事史,為侯詳的左右手。侯剛當年以侯詳、侯掌分任燕州要職,他自己則從代郡(今山西大同)徙家到居庸關(今北京延慶),“欲為家世之基”,很明顯是有政治野心的,他打算控制燕州政權,以左右北魏的朝政。
直到王族元叉死後,胡太后始追侯剛、劉騰等人的“亂廷之罪”。侯剛的兒子侯詳、侯掌怕被禍及,便取侯剛之名,改本族侯氏子嗣的姓氏為“剛”,稱剛氏,成為剛氏族人的一支。後在東魏時期,一部分剛氏族人恢復為侯氏
  • 第三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八旗滿洲氏族通譜》的記載蒙古族哈丹氏,漢義就是“剛毅”,在蒙古民族中,立場堅定且百折不撓的英雄,即被稱為“哈丹巴特爾”,就是“剛毅英雄”的贊稱,其後裔子孫因以為姓氏,稱哈丹氏。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adan Hala。
到了明朝時期,蒙古族、錫伯族哈丹氏族人中有取其姓氏的漢義為漢化姓氏者,稱剛氏,世代相傳至今。
  • 第四個淵源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八旗通志·烈女傳》、《滿漢名臣傳》的記載:
⑴.滿族穆察氏,亦稱譚木查氏,滿語為Muca Hala,世居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等地,後多冠漢姓為穆氏、譚氏、剛氏等。該支剛氏鼻祖為穆察·剛阿達,滿洲正藍旗人,世居烏喇,明崇禎十一年(後金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他跟從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征伐明朝,因功加授世職騎都尉。在穆察·剛阿達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諧音漢字為漢化姓氏者,即稱剛氏,世代相傳至今。
⑵.吳濟克忒氏,滿語為Ugiket Hala,世居地待考,所冠漢姓多為吳氏、剛氏等。該支剛氏鼻祖為吳濟克忒·剛塔,滿洲正藍旗人,在乾隆大帝執政時期征伐準噶爾,因功授雲騎尉,後官至直隸提督兼內務府大臣。後從徵回民起義,結果因翫忽軍務罪被流放到伊犁,成為今新疆伊犁地區的剛氏鼻祖。
⑶.滿族昂剛氏,滿語為Aangang Hala,世居遼陽地區,後在清朝後期多改安氏,亦有取漢字“剛”為姓氏者,稱剛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4).滿族馬佳氏,清乾隆年間馬佳·剛察色任遼陽鑲黃防禦,其後人有取“剛”為姓,相傳至今。

剛姓遷徙分佈

剛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灣省也名列第五百八十二位,以馮翊、洛陽為郡望。
當代剛氏族人主要分佈在安徽、陝西、山東和遼寧等省,另外在滿族蒙古族錫伯族等民族中也有一些人以剛為姓氏。

剛姓歷史名人

剛 毅
(公元?~1900年),滿族,字子良;滿洲鑲藍旗人。著名清朝末期兵部尚書。剛毅以刑部筆帖式(秘書)出身,後逐漸升為郎中、按察使布政使
剛丕寰
(公元1932~今),遼寧遼陽人。著名中醫專家。1956年中國醫科大學 醫療系畢業。現為遼寧省中醫研究院老年醫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主任醫師。專長:老年病中西醫結合。曾發表論文十五篇,獲《雙天補漿抗早衰的臨牀研究》等四項科技成果獎。1989年遼寧省政府授予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剛寶嶺
(公元1944~今),筆名:夢文;山東濟南人。著名現代作家。1965年4月集體支邊來新疆,於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六師新湖二場任教師。《新疆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新疆兵團作家協會會員,《烏魯木齊楹聯學會》會員。中華全國農民報協會特約記者,特約編委;北京亞經聯叢書編輯部特約作家,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特約作家,香港《中外名牌》雜誌記者。
(公元1951~今),吉林東豐人。高級農藝師。畢業於吉林農業大學農學系。1981年參加工作,1991年任東豐縣大陽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現任職於東豐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主要業績:長期從事科研研製工作。參與研製成功了"寒地水稻旱育苗稀植高產栽培技術"項目,取得了重大突破。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為社會作出了突出貢獻。
剛佔標
(公元1955~今),吉林長春人。國家公務員。1974年6月參加工作,197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6年6月入長春市財貿學校財政金融專業學習。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