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何其鞏

鎖定
何其鞏(1899—1955 [1]  ),字克之,男,安徽省桐城縣(今銅陵市樅陽縣石磯青山人)人。中華民國官員、北平特別市首任市長(也是北京歷史上的首任市長),後曾長期擔任中國大學代理校長。
中文名
何其鞏
外文名
Ho Chi-kung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99年
逝世日期
1955年
出生地
安徽省桐城

何其鞏人物簡介

何其鞏,著名愛國抗日將領、和平解放北京功臣。辛亥革命後,歷經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北洋軍閥政府盤踞北京等變故,最後蔣介石利用北伐戰爭勝利,建立國民黨政府,定都南京。從此,北京改稱北平。1928年6月,北平特別市政府成立,首任市長為何其鞏。

何其鞏人物生平

何其鞏早年經歷

何其鞏早年先後在桐城縣立中學、安徽省立蕪湖甲種農業學校學習,因參加學生遊行而被學校除名。 [2]  18歲時從安徽來到北京當教員謀生,並擔任《正言報》記者。他認為在文盲遍地、風氣未開的中國,光用犀利的文筆喚醒民眾,很難達到改造中國的目的。於是投筆從戎,進入西北軍馮玉祥部下當了一名上士文書,很快就引起了馮玉祥的注意。當時馮正急於想了解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情況,他知道何其鞏當過教員和記者,對地理、歷史等比較熟悉,於是在1924年,派入伍不久時年25歲的何其鞏去蘇聯留學。何其鞏在蘇聯只住了1年,學了一些共產主義理論。1925年(民國14年)回國後,時任西北邊防督辦的馮玉祥提拔他為西北軍邊防秘書。不久,升任秘書長,並再次派他率領一個西北軍代表團去蘇聯考察政治。歸國後任綏遠都統公署秘書長。 [3] 
西北軍的十大文官:何其鞏、鄧長耀、過之翰、鄧哲熙、劉治洲、餘心清黃少谷薛篤弼蕭振瀛王瑚
北伐時期的何其鞏 北伐時期的何其鞏
其時,第一次國共合作已經逐漸形成,北伐戰爭正在醖釀之中。1926年(民國15年),馮玉祥被批為“赤化”而下野,把軍隊交給張之江後去了蘇聯。在他出國之際,張之江頂不住直魯聯軍的壓力,被迫退出北京,撤往南口。同年8月,馮玉祥從蘇聯回國,通電率全軍加入國民黨。9月,在綏遠舉行五原誓師,就任國民聯軍總司令,進軍陝甘,與南方的北伐軍互相呼應。何其鞏於此時被任命為國民聯軍司令部秘書長,並隨軍由陝西經潼關進入河南。不久,國民聯軍改組為國民軍第二集團軍,馮玉祥仍任總司令,何其鞏也跟着改任第二集團軍司令部秘書長。1927年6月至1928年,何其鞏又轉任豫南行政長官兼民團軍軍長。其後,歷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總司令部內防處處長、中國國民黨河南省黨部整理委員、國民政府顧問、中央政治會議開封分會委員等職務。1928年(民國17年)6月,北平特別市成立,時年29歲的何其鞏被任命為國民政府統治下的北平市的首任市長。

何其鞏主政北平

何其鞏在上任之初,在市政府市政會議第一次常會上就做出一項決議:“財政公開,造成廉潔政府。”在何其鞏任內北平市政府及其附屬機構沒有貪污腐化的案例。
北平市政府成立之初,何其鞏即在市政會議第二次常會上提出臨時動議“本市政府教育經費案”。決議:“先由財政局將崇關項下舊定之中小學經費三萬五千元撥交教育局,其餘二萬五千元由市長及財政教育兩局長迅速設法發放。”
在市政會議第四次、第五次常會上,都重點討論了貧民救濟案,作出了“由市政府發起,以市長為主席,並請在野名流及慈善家加入其事務”,後來成立了定名為“貧民救濟總會”的機構。它是北京歷史上第一個貧民救濟機構。
此外,何其鞏在北平市長任內還做過提倡國貨、舉辦文化展覽會、興辦北平市民銀行等重要工作,更提出過收回租界的議案。這説明了何其鞏實不愧為一個頭腦清楚的青年市長。 [3] 

何其鞏中年經歷

何其鞏任職僅一年,1929年5月8日在主持完市政府市政會議第36次常會後,便稱病不再上班。1929年,改任首都建設委員會委員。1931~1932年為安徽省政府委員,擔歷任省教育廳長、財政廳長。 [3]  1933年,他再次到北平,被任命為行政院駐北平政務整理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翌月,出任華北區救濟委員會委員。 [3]  1934年,時任北平政務委員會秘書長何其鞏密呈條陳,建議蔣介石在安定北方、鞏中部基礎上,着手經營西南。 [4] 
1935年12月,何其鞏被任命為冀察政務委員。這最後一個職務他是不大情願接受的,因為冀察政務委員會親日派為主,他不願意名列其中。於是他便在次年轉到北平中國學院(後改稱中國大學)校董會工作,並被任命為代理校長。北平淪陷期間,何其鞏一心一意辦教育,堅決不任偽職,他與燕京大學校長陸志韋輔仁大學校長陳垣,合稱為在北平堅持辦學的三位著名大學校長。 [3] 
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編《中國大學革命歷史資料·中國大學革命史大事紀要》記載,何其鞏執掌中國大學期間,為增強學生的民族意識,對學生進行民族氣節教育。他擴充中國大學圖書館,並在館內正廳的牆壁上親書“讀古今中外之書志其大者,以國家民族之任勉我學人”楹聯,還親自選定《中國大學國文教本》選文百篇,將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正氣歌》入選,要學生精讀。
中國大學地處北平,與抗日後方隔絕,全校教職員待遇微薄,忍飢耐寒,拒絕敵人資助。中國大學堅持“我們是中國人的中國大學”,“為教育而教育”的辦學方針,獲得淪陷區愛國知識界的支持,爭以教授中國大學為榮,北方青年爭以就讀中國大學為榮。1937年8月後,留居平津各大專院校的一批堅持民族氣節、不與日偽合作的教師,紛紛被何其鞏校長聘到中國大學任教。
《民國名人圖鑑》中的何其鞏照片 《民國名人圖鑑》中的何其鞏照片 [5]
1941年美日開戰後,又有一些大學停辦,燕京大學齊思和、胡魯聲、張東蓀、嚴孟羣、袁賢能李汝祺,協和醫學院的裴文中、馮蘭州、臧玉淦、徐希帆、謝少文等名教授均到中國大學執教。其他如清華大學褚聖麟、劉明越,北京大學俞平伯蔡鎦生嚴東生北平師範大學的陸宗達王桐齡,天津南開大學温公頤翁獨健王之相、唐紀翔、孟昭威、孫人和、邸維周、王靜如等,他們寧肯以微薄工薪應聘到中國大學任教,拒絕到有豐厚待遇的日偽主辦的學校任職。何其鞏校長抗戰開始即肩負了在敵佔區造就青年的重任,堅持做到:“董事會及學校一切機構無變動;不受奴化支配,拒絕日偽分子,優待忠貞人士;學生自由講習,並運送抗日後方;學校證件,從未加蓋過偽印;對參加抗日地下工作者,分別掩護”(見1946年4月15日天津《益世報》登載《中大返校節何校長報告校務》)。
抗日戰爭期間,何其鞏校長團結全校師生髮展壯大了學校。
曾在中大任教的名人有李大釗藍公武李達吳承仕黃松齡曹靖華、楊秀峯、呂振羽。自中國大學畢業的名人有李兆麟白乙化齊燕銘段君毅董毓華黃誠任仲夷、楊易晨、張友漁張致祥浦潔修、徐才、李大偉等。可謂人才濟濟,為一時之盛。
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曾令何其鞏出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駐北平特派員。不久,發現何其鞏不是他的嫡系,並且不是個唯命是從的人,趕快撤銷其名義。何其鞏回到中國大學。解放戰爭期間積極參與了策動第十一戰區起義工作,同時積極説服傅作義將軍率部起義。
1947年,他辭中大校長職,在北平隱居。 [3] 

何其鞏逝世

1955年,何其鞏病逝,享年56歲,遺體葬於北京香山福田公墓 [3] 

何其鞏家庭

  • 元配:龍薌畹,1939年病逝
  • 繼室:楊珍瑛,1940年與何其鞏結婚
  • 長子:?,2000年逝世
  • 次子:?
  • 三子:何嗣瓏,原名何嗣瑛,後因與楊珍瑛的“瑛”字重合,而被何其鞏更名為“嗣瓏”。2002年逝世
  • 幼子:?
  • 長女:何嗣瓊
  • 次女:?
  • 三女:何嗣珈
  • 四女:何嗣玫,2001年逝世
  • 五女:何韶,原名何嗣瑁,楊珍瑛所生 [6] 
參考資料
  • 1.    徐主編(2007)、669頁及Who's Who in China 4th ed. (1931), p.132作生於1898年。劉國銘主編(2005)、1108頁及朱仲玉《北平設市後的首任市長何其鞏》作生於1899年。
  • 2.    徐主編(2007)、669頁作此。劉國銘主編(2005)、1108頁記其先後在安徽公學、江淮大學學習農業及政治經濟學。
  • 3.    朱仲玉,《北平設市後的首任市長何其鞏》,《縱橫2000年》第08期
  • 4.    “長江中部既為根本所在,與為犄角之西北,文化經濟皆落後不足道,斯西南後衞之經營尚矣。……川滇黔三省擁有七千萬以上之人口,形險而地膄。……即鈞座不能親往,亦宜派遺忠義大員統率重兵入川。……在彼建立國防重工業之主要部門,一旦國際大戰發生,乃能處於可戰、可守、可進、可退之地,爭取最後之勝利,達到復興民族之目的。”蔣欣賞何條陳,認為“頗中肯綮,足備參考”。見“總統府”事略室編:《蔣中正總統文物·事略稿本》第廿八冊,1934年12月1日,台北“國史館”,2003年,第508-513頁
  • 5.    楊家駱.《民國名人圖鑑》:辭典館,1937年
  • 6.    代明,北平第一任市長何其鞏與北池子南口88號,北京紀事2010年第10期  .中國論文網[引用日期2015-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