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伽藍記

鎖定
《洛陽伽藍記》是一部集歷史、地理、佛教、文學於一身的名著(《四庫全書》將其列入地理類),又稱《伽藍記》,為北魏人楊炫之所撰,成書於東魏孝靜帝時。
作品名稱
洛陽伽藍記
作品別名
伽藍記
作    者
楊炫之
創作年代
北魏
內    容
集歷史、地理、佛教、文學於一身
分    類
《四庫全書》將其列入地理類

伽藍記定義一

書中歷數北魏洛陽城的佛寺,分城內、城東、城西、城南、城北五卷敍述,對寺院的緣起變遷、廟宇的建制規模及與之有關的名人軼事、奇談異聞都記載詳核。 [1]  與酈道元《水經注》一起,歷來被認為是北朝文學的雙璧。作品介紹
據書中自言,作者在魏孝莊帝永安年間(528—529)曾官奉朝請,見洛陽極盛時。時隔二紀,孝靜帝武定五年(547),因行役重覽洛陽,見其“城郭崩毀,宮室傾覆,寺觀灰燼,廟塔丘墟,牆被蒿艾,巷羅荊棘”,甚至連鐘聲都罕聞。追思往昔,難免黍離麥秀之悲,故撰斯記,傳諸後世。
洛陽城自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遷都於此,直到孝靜帝天平元年(534)遷都鄴城止,一直是北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尤其是孝文帝推行改革後,洛陽城達到空前的繁榮
,一時文物典章都極為可觀。其間因為天子后妃帶頭佞佛,王公士庶競相舍宅施僧,上起太和(477—499)末,下至永熙(532—534),四十年間,修建寺宇達到一千三百餘所。這些浮圖建築的壯麗,裝飾的華美和貴家的豪奢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寺院見證了北魏京城洛陽的興廢,不少大伽藍(如胡太后建造的永寧寺)還成為重大歷史事件的舞台。
《洛陽伽藍記》作於北魏滅亡,東西魏分裂(534年)後,楊炫之借佛寺盛衰,反映國家興亡,其中既寄託了故國哀思,又寓含着治亂訓鑑。至於綴拾舊聞掌故,詳述京城地理,正《魏書》之曲筆,補史志之闕失,於歷史地理研究亦佔重要地位。《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其文穠麗秀逸,煩而不厭”,繁簡得宜,文筆優美,從文學藝術的角度來看也是上乘之作。
《洛陽伽藍記》是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記載北魏首都洛陽佛寺興衰的地方誌,共五卷,作者是東魏陽(或作楊、羊)炫(音眩)之,北平郡(今中國中部河北盧龍)人。 東魏遷都鄴城之後,在武定五年(即公元547年)他再到洛陽,看見當地遭受東、西魏戰爭破壞後,滿目創痍,一副破敗景象,感慨極深,所以寫了這本書,回憶魏孝文帝元宏遷都後,洛陽的繁榮昌盛。由於他反對佛教,認為貴族的施捨浪費,以及國家對佛教的扶植影響了賦役收入和兵源,所以書中對寺院的華麗和貴族的奢華進行了大量譏刺。
此書按照城內、城東、南、西、北的次序,以四十多所名寺院為綱,兼顧所在里巷、方位以至名勝古蹟,同時敍述相關事蹟。從書中可以瞭解孝文帝遷洛陽到爾朱氏之亂,四十年間洛陽的故事和台省坊市的分佈,甚至於外商來洛陽居住和各國的風土人情、道里遠近書中都有所涉獵。內容包括了政治、經濟、社會、文學、藝術思想宗教等方面,史料價值極高。其中,第五卷收錄的宋雲《家紀》、慧生《行記》、《道榮傳》,詳細記載了宋雲去天竺的情況,成為現今研究中印交通史的珍貴史料。此書的文學價值也很高。

伽藍記作者簡介

魏撫軍府司馬楊炫之撰。楊炫之,北魏散文家。楊或作陽,又誤作羊,元魏北平(河北滿城)人。史通及晁公武之讀書志中誤作羊炫之。曾任撫軍府司馬、秘書監、期城郡太守等職。博學能文,精通佛教經典。公元547年,楊銜之行經北魏舊都洛陽,當時正值永熙(532~534)年間兵亂之後,目睹貴族王公耗費巨資所建之佛寺已多成廢墟,深有所感,乃著洛陽伽藍記一書,記錄洛陽及城郊諸大寺之建寺緣起及建築結構、北魏時洛陽佛寺園林興衰梗概,並且還記載了當地人物、風俗、地理及傳聞掌故,文中揭露北朝貴族官僚窮奢極欲,寓有譏評之意等。其文筆豔麗秀逸,敍事繁而不亂,駢中有散,頗具特色,而且具有史料價值。
附:序(部分)
暨永熙多難,皇輿遷鄴。諸寺僧尼,亦與時徙。至武定五年,歲在丁卯,餘因行役,重覽洛陽。城郭崩毀,宮殿傾覆,寺觀灰燼,廟塔丘墟。牆被蒿艾,巷羅荊棘。野獸穴於荒階,山鳥巢於庭樹。遊兒牧豎,踟躅於九逵;農夫耕老,藝黍於雙闕。《麥秀》之感,非獨殷墟;《黍離》之悲,信哉周室。京城內外凡有一千餘寺,今日寥廓,鐘聲罕聞。恐後世無傳,故撰斯記。然寺數最多,不可遍寫,今之所錄,止大伽藍,其中小者,取其祥異,世諦俗事,因而出之。先以城內為始,次及城外。表列門名,以記遠近。凡為五篇。餘才非著述,多有遺漏,後之君子,詳其闕焉。

伽藍記主要特點

其一,它首先是一部記載城市佛教寺院的書。從城邑志看,前此已有齊梁間記長安的《三輔黃圖》,其後南宋迭有專記北宋京城汴梁(今開封)的《東京夢華錄》、專記南宋京城臨安(今杭州)的《夢粱錄》等等;但從專以京城佛寺建築為撰寫對象來説,在我國古籍中是獨一無二的。是書以記洛陽伽藍為題,另及地理、政治、人物、風俗各個領域。範樣雍説它“鈍揚佛宇,而因及人文。”⑦這是很中肯的格括。作者取材除第五卷惠生、宋雲西行部分按輯於前人撰述外,餘皆作者親見親聞之洛陽佛寺的景色及其有關掌故,寫得真實、親切、傳神。
其二,《洛陽伽藍記》和《水經注》、《齊民要術》是傳世的北魏三大名著。除《齊民要術》屬農書外,前兩書都是以山川名勝為綱而旁及人文的地理撰述。其不同點:《水經注》着重寫
自然河山的壯麗;《伽藍記》則集小記建築的宏偉精緻,揭示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
其三,是書以城內、城東、城南、城西、城北分卷,結構甚為嚴密,各卷又以某城門為起點;每寫一未光扳在某門某方仇狄及寺之四鄰巷裏、官署名勝,頗為清晰確切。按照記久足可繪製一幅相當精確的中世紀古都洛陽市區圖。其精確可考是同類古籍中罕見的。
其四,行文簡明清麗,形象生動頗具特色。《四庫全書總日》卷七十説它“其文秋麗秀逸,煩而不厭,可與酈道元《水經注》肩隨。”這是言之不過的。史書在歷史地理方面的價值主要有三:
其五,一至四卷詳細地精確地記裁了六世紀北魏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洛陽的城址、城門、宮殿、御道、佛寺、它署、住宅、名勝、古蹟等等,以及它們之間的方位和距離,對於今日研究洛陽的歷史地理、考古發損以及進行現代化城市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其六,前四卷涉及到了一些洛陽的商業和手工業經濟的記載,成為今日研究六世紀北朝城市經濟地理罕有的史料。
(注:網絡上多有對編撰者的名字的寫法,大多是錯誤的,“楊炫之”因掃描的錯誤寫成“楊衙之”,或是因為打不出“炫”字而改寫成“楊炫之”,都是不對的)
作者名字的寫法應為:楊炫之
參考自《中國古典園林史

伽藍記主要內容

楊炫之的《洛陽伽藍記》一書,是北朝文壇上的曠世傑作。
佛教傳入中土以後,對社會文化的影響日漸深遠。從四世紀以來,都會州郡尤其是人文薈萃的京城的佛寺建築及相關活動,已有文字記載。《洛陽伽藍記》一書儘管不乏前導,實際上卻因為其
富於創意和個人才情,而成為現存文史典籍中寺塔記的典範之作。它所達到的高度、享有的聲譽,後繼的若干同類撰述都難企及。楊炫之對此書也視為名山事業,正如自序所述:“京城表裏,凡有一千餘寺,今日寥廓,鐘聲罕聞,恐後世無傳,故撰斯記。”他要憑手中的筆,使一代名都伽藍的風采與故事傳之久遠。此書在結構上採用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書合本子注之體,即正文與子注相配的方式,把博洽的內容組織得有條不紊。此書並非奉敕而撰,而是出於個人內心的滄桑之感、興亡之念,因而筆端或隱或顯地帶着感情。作者在自序中追敍北魏極盛時代的洛陽佛寺道:
於是招提櫛比,寶塔駢羅;爭寫天上之姿,競摹山中之影;金剎與靈台比高,廣殿共阿房等壯。豈直木衣綈繡,土被朱紫而已哉!
及至東魏孝靜帝武定五年(547),時值北魏分裂為東西二魏,洛陽不復為京城已13年。作者因行役重覽洛陽,眼前的景象則是:
城郭崩毀,宮室傾覆,寺觀灰燼,廟塔丘墟。牆被蒿艾,巷羅荊棘。野獸穴於荒階,山鳥巢於庭樹。遊兒牧豎,躑躅於九逵;農夫耕老,藝黍於雙闕。麥秀之感,非獨殷墟;黍離之悲,信哉周室。
作者在這裏流露出濃烈的北魏舊臣的意識。故都伽藍不僅是北魏佛教隆盛的象徵,而且是北魏國運的象徵。經歷了巨大歷史變故的作者在“重覽洛陽”之際,立志要讓消逝了的梵鍾之聲在文字中遺響後世,字裏行間人以抑制地流露出恍若隔世的悲懷,這構成了全書的情感主旋律。即以對胡太后營建的最為壯觀的永寧寺為例,作者一方面流露出對最高統治者“營建過度”的不滿;另一方面,借西域僧人對永寧寺塔的讚美,流露出對北魏全盛時的國力與中原文化的自豪之情:
時有西域沙門菩提達摩者,波斯國胡人也。起自荒裔,來遊中土,見金盤炫目,光照雲表,寶鐸含風,響出天外,歌詠贊嘆,實是神功。自雲:年一百五十歲,歷涉諸國,靡不周遍,而此寺精麗,閻浮所無也,極佛境界,亦未有此。口唱南無,合掌連日。
全書另有兩處述及“極佛境界”或“佛國”,語氣看似客觀,其實都藴含着同樣的自豪感。一為卷三景明寺條記佛教行像活動的盛大,“時有西域沙門見此,唱言佛國”;一為卷五所錄《宋雲行紀》中烏場國王問宋雲曰:“彼國出聖人否?”宋雲具説周孔莊老之德,次序蓬萊山上銀闕金堂等,烏場國王感嘆道:“若如卿言,即是佛國,我當命終,願生彼國。”作者對故都“寺觀灰燼,廟塔丘墟”的傷懷,與對北魏人間“佛國”般的繁盛的追念,是交織在一起的。永寧寺的毀滅也是極為扣人心絃的,它還成為王朝消亡的佛教靈徵:
永熙三年二月,浮圖為火所燒。……火初從第八級中平旦大發,當時雷雨晦冥,雜下霰雪,百姓道俗,鹹來觀火,悲哀之聲,振動京邑。時有三比丘赴火而死。火經三月不滅。有火入地尋柱,週年猶有煙氣。其年五月中,有人從東萊郡來,雲:見浮圖於海中,光明照耀,儼然如新,海上之民,鹹皆見之。俄然霧起,浮圖遂隱。至七月中,平陽王為侍中斛斯椿所使,奔於長安。十月而京師遷鄴。
無論是現實人事或怪異的內容,作者都能栩栩如生地加以刻劃,善於寄寓褒貶之意。如卷四《開善寺》條敍及王子坊時,對北魏皇族間的豪侈與貪慾揭露無遺。河間王元琛以富豪自驕驕人,甚至説“不恨我不見石崇,恨石崇不見我。”而貪斂無厭的章武王元融,因妒羨元琛之富而“還家卧三日不起”。當胡太后賜百官任意取絹時,“朝臣莫不稱力而去,唯融與陳留侯李崇負絹過任,蹶倒傷踝。侍中崔光止取兩匹。太后問:‘侍中何少?’對曰:‘臣有兩手,唯堪兩匹。所獲多矣。’朝貴服其清廉”。再如卷二《龍華寺》條提到逃歸北魏的南人蕭綜與壽陽公主之事:兩人初婚時,“公主容色美麗,綜甚敬之,與公主語,常自稱下官。……及京師傾覆,綜棄州北走。時爾朱世隆專權,遣取公主至洛陽,世隆逼之,公主罵曰:‘胡狗,敢辱天王女乎!’世隆怒,遂縊殺之”。在不動聲色之中,譏刺蕭綜為貪生之輩,而對公主的剛烈寄予褒意。
作者在語言表達上善於使用整齊的句法,主要為四言,有時也適度利用四六駢句,同時又能發揮散句的長處,節奏感與自由韻律得以有機結合,從而形成了典麗而清拔的風格。值得一提的是,他善於吸取辭賦作品尤其是京都大賦狀物寫景的經驗,如卷三高陽王寺條描寫高陽王元雍的府宅:“白壁丹楹,窈窕連亙,飛檐反宇,轇轕周通。”這裏的“飛檐反宇”一語將靜止的建築作動態的形容,為直接採納張衡《西京賦》“反宇業業,飛檐獻獻”之語而來。可見作者對前代京都大賦,由於其所表現主要是帝室皇居的空間之美,與本書有某種一致性,必有鑽味。當他正面記敍某一貴族豪侈生活或某項京城盛典之際,筆端似有意帶上了漢大賦式的氣韻,這對傳遞出特定對象誇飾的本質,無疑是相得的。《四庫提要》以“穠麗秀逸”四字品評此書的行文之美,從全書看,作者擅長整飭的四言句法,應是其中最為“穠麗”之處。

伽藍記藝術特色

楊炫之的洛陽,與歷代名家筆下的洛陽毫不相同。《洛陽伽藍記》讓人們知道,原來,在黃河邊上,也曾經有過這樣的時刻,人們對宗教的激情,使得一座世俗的城市忽然化身成了人間的淨土,地上的佛國。一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已經讓後人產生了無數的喟嘆,無數的幻想,而在北魏時代的洛陽,大小寺院的數目竟然高達一千一百餘所。在楊炫之深受佛經語言影響的文字中,這一人間佛國的莊嚴美妙,簡直到了讓人目迷神搖的地步。
楊炫之的文字表面看去帶有一種學術的客觀性,但是,仔細閲讀,就會發現他的筆法異常講究,文學情致雅緻而含蓄。文章其實已經從客觀性敍述進入到了傳奇傳説的境界,面對着“金盤炫
目,光照雲表,寶鐸含風,響出天外”的寶塔,讀者愈加感到處身於一種迷離、超脱的境界。
藉助達摩之口,作者直接道出了這一層意思——這裏難道不是人間的天國嗎?假如人間有天堂,它就在這裏!確實,如果僅僅閲讀書中關於佛寺的描寫,人們會熱愛上洛陽曇花一現的佛都形象。然而,楊炫之的用心要遠過於此。僅舉“永寧寺”這一節而言,他在開首第一句就埋伏下了不祥之音,“永寧寺,熙平元年靈太后胡氏所立也”。一看到“靈太后”,稍有歷史知識的讀者,大概都會在心頭立刻滑過一層陰影。此後,在對這人間天堂的描述中,“太后”的幽靈時時出現,使這一片輝煌中總是有一縷哀音在迴盪。果然,在唱出了永寧寺的“極佛境界”之後,作者筆鋒急轉,他仍是那麼不動聲色,用一句客觀式的敍述“建義元年,太原王爾朱榮總士馬於此”,轉換了整個故事的色調。讀者忽然發現,一個麥克白式的血淋淋、陰慘慘的故事開場了,並且不可避免地滑向了那個可怕的歷史時刻——主要是由於胡太后的愚蠢,北魏王公百官,包括太后本人與孝明帝一共二千多人,被爾朱榮一朝殘害於河陰,北魏的上層社會幾乎一朝滅絕。凡是預先知道這一結局的讀者,在閲讀永寧寺之美的同時,大概都會在內心裏感到一陣陣寒意。楊炫之則通過對史實的敍述,讓人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這樣一個沉痛的事實:這樣美麗的事物之能出現在人間,其實竟是一個女人的愚蠢的結果,是由於她的佞信佛教,她的專權,她的不惜國力。這時,永寧寺的美忽然變得如此矛盾起來。
這就是楊炫之所以是文學家的原因,他不是為蒙罩在真實人生之上的美麗幻影而手舞足蹈,恰恰相反,在這幻影中,他卻看到了人的處境悲慘。當楊炫之的筆轉用於描寫人的時候,他筆力甚至更其驚人,讀者沒法不對他塑造人物、場面、情節的本領感到折服。讓讀者吃驚的是,他筆下都是些真正莎士比亞式的靈魂和行為,雖然足以嚇得人透心發涼,卻絕沒有崇禎吊死煤山式的窩囊,登台的每一個人物,都是那麼的有血性,那麼的強橫剛猛,充滿着狂暴和激情。其中作者寄予最大同情、刻畫也最複雜豐富的,大概就是孝莊帝。為了“寧作高貴鄉公死,不作漢獻帝生”,這位皇帝設下騙局,親自揮刀把爾朱榮殺死在明光殿上,這是多麼複雜的行為?壯美與野蠻,狡詐與率直……一切矛盾的品質都集中在這一個行為中,楊炫之給人們提供了一個何等精彩的靈魂形象啊!
更精彩的是,爾朱侯、爾朱那律兵臨洛陽城下這一段,完全是戲劇的場面和情節——在同一個時間和空間,孝莊帝登上大夏門,派人去與來犯者談判,爾朱侯、爾朱那律向使者索要爾朱榮的屍體,説到最後,叛亂者是一片痛哭之聲,而孝莊帝也被帶動得為他的敵人難過、感傷起來。這是何等的戲劇性啊!然而動情歸動情,大家最後還是刀兵相見,在交戰中,雙方都表現出了令人佩服的勇氣、機智和
不屈不撓。至少在楊炫之的敍述裏,戰鬥的結局是完全好萊塢式的(正像孝莊帝殺爾朱榮的經過也很好萊塢一樣),爾朱兆出奇制勝,強渡黃河,結果直入洛陽,在皇宮大殿上擒獲了孝莊帝。
楊炫之就這樣一次次無情地戳穿他自己精心營造的夢境,人間沒有天堂,那貌似的人間天堂,其實正是一座人間的活地獄!此時,楊炫之筆鋒又一轉,宣告了這一座人間奇蹟的毀滅於大火。最後,彷彿是滿篇激情的一種餘音,作者説到,有人曾經看見永寧寺的光輝影像遙遙出現在了海上,當然,隨着起霧,它又很快消失了。在人間,天堂確實難以存在,似乎只有到彼岸去尋找,而彼岸又是那麼的飄渺不定,難以寄託。
彷彿是應和開篇第一句的不祥之音,作者用這樣一句話結束了全篇——北魏分裂,東魏遷都,北魏時代的洛陽,楊炫之的洛陽,永寧寺見證了其最後的輝煌和血腥的洛陽,有着一千座伽藍的神奇城市,荒化成了一片廢墟。先把讀者帶入天堂,然後又把讀者直接拋入阿鼻地獄,恐怕很多人都想象不到,散文可以有這樣強悍的力量!不知從何時起,人們對散文好像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成見,以為散文就是張岱式的風格,是荷香藤影,淺斟低唱。可是,楊炫之早就已經向人們證明,事情絕非如此,世上曾經有另一種散文,就像黃河邊曾經有過另一種城市一樣。
版本信息
《洛陽伽藍記》原書有正文子注之別,注語佔大半。唐以前文注分明,宋以後在傳抄過程中文注混淆,讀解不便。至清道光間,方有吳若準撰《洛陽伽藍記集證》,改定正文子注,恢復原貌。
明嘉靖 如隱堂刻本, 現藏北京大學圖書館
明萬曆 古今逸史刻本
汲古閣津逮秘書刻本
清乾隆年間漢魏叢書本
嘉慶學津討原本
真意堂叢書活字本
道光吳若準撰《洛陽伽藍記集證》

伽藍記註釋情況

周延年 《洛陽伽藍記注》
田素蘭 《洛陽伽藍記校注
範祥雍 《洛陽伽藍記校注》
楊勇校箋 《洛陽伽藍記校箋》 台北正文書局 1982
楊勇校箋《洛陽伽藍記校箋》 中華書局 2006,2008
周祖謨《洛陽伽藍記校釋》中華書局1963,2010

伽藍記翻譯情況

此書尚無外文全譯本,唯卷五宋雲出使西域一節,有法國沙畹翻譯本。
法國沙畹箋註 馮承鈞譯註 《宋雲行記箋註》, E. Chavannes: Voyage de Song Yun dans l'Udyana et le Gandhara.

伽藍記歷史價值

其一,它首先是一部記載城市佛教寺院的書。從城邑志看,前此已有齊梁間記長安的《三輔黃圖》,其後南宋迭有專記北米京城11梁(開封)的《東京夢華錄》、專記南宋京城臨(杭州)的《夢粱錄》等等;但從專以京城佛寺建築為撰寫對象來説,在中國古留中是獨一無二的。是書以記洛陽伽藍為題,另及地理、政治、人物、風俗各個領域。範樣雍説它“鈍揚佛宇,而因及人文。”這是很中肯的格括。作者取材除第五卷惠生、宋雲西行部分按輯於前人撰述外,餘皆作者親見親聞之洛陽佛寺的景色及其有關掌故,寫得真實、親切、傳神。
其二,《洛陽伽藍記》和《水經注》《齊民要術》是傳世的北魏三大名著。除《齊民要水》屆農書外,前兩書都是以山川名勝為綱而旁及人文的地理撰述。其不問點《水經注》着重寫自然河山的壯麗;《伽藍記》則集小記建築的宏偉精緻,揭示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
其三,是書以城內、城東、城南、城西、城北分卷,結構至為嚴密。各卷又以某城門為起點;每寫一未光扳在某門某方仇狄及寺之四鄰巷裏、官署、名勝,頗為清晰確切。按照記久足可繪製一幅相當精確的中世紀古都洛陽市區圖。其精確可考是同類古籍中罕見的。
其四,行文簡明清麗,緊中有散,形象生辦頗具特色。《四庫全書總目》卷七十説它“其文秋麗秀逸,煩而不厭,可,酈道元《水經注》肩隨。”這是言之不過的。史書在歷史地理方面的價值主要有三:
其一,一至四卷詳細地精確地記裁了六世紀北朗政治、經濟、文化小心的洛陽的城址、城門、宮殿御道、佛寺、它署、住宅、名勝、古蹟等等,以及它們之間的方位和距離,對於今日研究洛陽的歷史地理、考古發損以及進行現代化城市建設,具有重妥意義。其三,前四卷涉及到了一些洛陽的商業和手工業經濟的記載,成為今日研究六世紀北朝城市經濟地理罕有的史料。(注:網絡上多有對編撰者的名子的寫法,大多是錯誤的,“楊炫之”因掃描的錯誤寫成“楊衙之”,或是因為打不出“炫”字而改寫成“楊炫之”,都是不對的)
書成於武定五年(547)。通行本有《大正藏》(第五十一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2月版範祥雍校注本等。本書是一部以名剎大寺為主綱,中小佛寺為附目,詳細地記述北魏時期洛陽城內和城外佛教寺院的興廢沿革,以及有關的史事、景物、掌故、傳聞的名作。文辭穠麗秀逸,敍述委婉有致。內容包括:寺名、建寺年月和建寺者、道里位置、周圍的第宅和官署、塔殿、堂廊、樓閣、房院、林池、雕塑、圖像和人物故事等。全書共記大寺四十所,一些大寺之下附記了四十多所中小寺。
卷一:城內。記永寧寺等九寺。卷二:城東。記明懸尼寺等十三寺。卷三:城南。記景明寺等七寺。卷四:城西。記衝覺寺等九寺。卷五:城北。記禪虛寺等二寺。本書雖然以“伽藍”為主題,但它所記述的具體內容卻遠遠超出伽藍和與之相關的佛教史素材(如人物、禪講、節日活動等)的範圍,涉及北魏時期的許多史事。被清代學者評價為:“假佛寺之名,志帝京之事。凡夫朝家變亂之端,宗藩廢立之由,藝文古蹟之所關,苑囿橋樑之所在,以及民間怪異、外夷風土,莫不鉅細畢陳,本末可觀,足以補魏收(指他作的《魏書》)所未備,為拓跋之別史。不特遺聞逸事,可資學士文人之考核已也。”(吳若準《洛陽伽藍記集證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卷五用絕大部分的篇幅,詳細地記載了北魏神龜元年(518)十一月,敦煌人宋雲和崇立寺比丘惠生奉胡太后之命,出使西域,求取大乘經的經過及沿途的見聞。保存了今已失傳的《宋雲家紀》、《惠生行記》、《道榮傳》的部分內容。它不僅是佛教寺院志的名作,也是一部很好的研究北魏中西交通史的珍貴史料。

伽藍記定義二

伽藍記基本信息

作 者: 沉煙、嬰寧著
出版社:華語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3
字數:839千字
開本: 16開
定價:58.00

伽藍記內容簡介

那個時候,大陸東方還沒有統一,各個民族之間征伐不斷。
而戰火之外的萬里沙海中,有一個神秘的小國。胡楊樹、月牙泉、朱眸銀髮,裙裳縹緲。
我們國家的名字,叫作——
伽藍。
沉諳師父説,我們是邪神的後裔。邪神又如何?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我們一樣活着。
直到那一天,紫微暗淡,天狼衝煞,北斗逆轉,四象混亂。
我們的種族滅亡了。伽藍國從世界上消失,族人被禁錮在黃泉海底,唯有聖女帶着我們七個祭司逃離。
以血為祭,聖女高舉法杖,留下阿修羅族復興的預言:當五星閃耀在大陸的中央,當人族的血液浸染他們的國土,當碧落山頂傳來天神的哭泣,黃泉下埋葬的魂魄將一一歸來。
血,是吾族永生的種子。
沉諳、豐軒、式微、傾顏、初懷、勻燁,今生的同伴,我們終將在下一個輪迴,並肩作戰。

伽藍記目錄

【上冊】
序 桃李春風一杯酒
引卷 有匪君子 終不可諼
楔子
一 重逢
二 蜃城
三 阿修羅
宿命
卷一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一 亂世
二 六月雪
三 世子
四 刺殺
五 夢中人
六 潛流
七 陰陽妖瞳
八 彝國之主
九 迷夜
十 血契
十一 修羅令
十二 夜故人
十三 星會
十四 風雲際會
十五 殊途
十六 風起
卷二 鳳凰鳴矣,於彼高崗
一 海遇
二 劫後餘生
三 迷霧森林
四 輝月山
五 魘
六 離愁
七 封無痕
八 琰豐
九 梨花落盡
十 玫瑰宴
十一 往事
十二 暗湧
十三 摩薩宮
十四 會盟
十五 風雨欲來
【下冊】
卷三 我心匪石,不可轉也
一 玫瑰夫人
二 交易
三 忘川
四 聖女朧
五 猶似夢中
八 心瀾
九 情愫
十 非天
十一 前塵
卷四 昏以為期,明星煌煌
一 迦羅山
二 重歸
三 姐弟
四 生生不離
五 決裂
七 前緣
八 同生
九 三世緣
十 真相
十一 天山
十二 降幽
十三 九狐滅世
十四 幽冥界
十五 同歸
十六 祀月之輪
尾聲
後記及關於後續的交待

伽藍記作者簡介

沉煙:
女。
瓶子。
喜歡狗。
資深loli。
回憶和幻想。
長住於象牙塔。
潘多拉星球物種。
知君仙骨無寒暑,千載相逢猶旦暮。
江南女子,生於80年代後期,幼年長於巴蜀,現住金陵。安徽省作協會會員。文風以綿密細緻、詭麗穠豔見長。不喜歡太清澈的水質,喜歡大海的深沉廣博,喜歡海浪的詭譎壯闊,但不喜歡天上的雲,害怕聽到風的聲音。
已出版作品:《帝女花》《伽藍記》
嬰寧:
自述:尚魏晉之風。好古琴、好書畫、好史傳、好辭賦、好花木、好鬼神、好梨園、好華服;有整理癖、簪子癖、純白癖、山水癖、書卷癖、潔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