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魏分裂

鎖定
北魏分裂,是指534年北魏分裂成東魏西魏的事件。
北魏孝莊帝殺死權臣爾朱榮之後,北魏大亂,爾朱兆爾朱世隆殺害孝莊帝,先後擁立元曄元恭元修做皇帝。混戰的勝出者是高歡。534年,孝武帝元修與高歡關係決裂,逃到關中投奔宇文泰,高歡於是在鄴城擁立元善見為皇帝,是為東魏。元修在年底被宇文泰所殺,宇文泰在長安立元寶炬為皇帝,是為西魏。東魏政權在高歡的控制中,550年,被高歡的兒子高洋建立北齊而取代;西魏政權在宇文泰的控制中,557年,被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建立北周而取代。 [1] 
中文名
北魏分裂
內    容
534年北魏分裂成東魏、西魏
類    型
中國歷史
發生時間
北魏永熙三年(534年)至次年正月

目錄

北魏分裂簡介

北魏分裂 北魏分裂
北魏分裂,是指534年北魏分裂成東魏西魏的事件 [1] 北魏孝莊帝殺死權臣爾朱榮之後,北魏大亂,爾朱兆爾朱世隆殺害孝莊帝,先後擁立元曄元恭元修做皇帝。混戰的勝出者是高歡。534年,孝武帝元修與高歡關係決裂,逃到關中投奔宇文泰,高歡於是在鄴城擁立元善見為皇帝,是為東魏。元修在年底被宇文泰所殺,宇文泰在長安立元寶炬為皇帝,是為西魏。東魏政權在高歡的控制中,550年,被高歡的兒子高洋建立北齊而取代;西魏政權在宇文泰的控制中,557年,被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建立北周而取代。

北魏分裂進程

北魏普泰二年(532年)閏三月高歡韓陵山(今河南安陽東北)大破爾朱氏軍後(參見高歡擊爾朱氏之戰),即以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為根基,遙控朝政。魏孝武帝元修不滿,遂於永熙三年(534年)
四月,詔宇文泰為侍中、驃騎大將軍、關西大都督
五月,下詔戒嚴,準備討伐高歡。六月,高歡清君側誅殺斛斯椿為名,調集大軍南下,以其弟、定州刺史高琛鎮守晉陽,以高敖曹領兵為前鋒,向魏都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北)開進。
七月,元修親率軍10餘萬駐防河橋(今河南孟縣南),命斛斯椿為前鋒,於邙山(今洛陽北)北麓構築營壘,抵禦高歡軍。宇文泰得知高歡急行軍圍攻洛陽的消息,即與部將商議對策,遂宣佈高歡罪行,同時,命部將趙貴領兵由蒲阪(今山西永濟西)渡過黃河,徑直向高歡大本營幷州(治晉陽,今山西太原)進攻;另派部將李賢率騎兵1000繼續增援洛陽,接應魏帝元修;行台長孫子彥鎮守陝城(今河南三門峽西);自率軍進駐弘農(今河南靈寶南)。元修命斛斯椿與行台長孫稚,大都督、潁川王元斌之鎮守虎牢(今河南滎陽西北汜水鎮);賈顯智、斛斯元壽鎮守滑台(今河南滑縣),以迎擊高歡軍的進軍。高歡命相州刺史竇泰領兵攻滑台;建州刺史韓賢領兵攻石濟(今河南延津東北)。賈顯智與竇泰在長壽津(今河南滑台東)相遇,私通消息,商議投降事宜,被其軍司元玄發覺,即報告魏元修。元修派大都督侯幾紹率部前往,賈顯智於陣中叛變,投降竇泰,侯幾紹戰死。北中郎將田怙亦為高歡作內應,被魏帝發覺後處死。高歡軍繼續南下,於是月底渡過黃河,向洛陽進逼。面對高歡軍的緊逼局面,魏帝元修召羣臣商議對策。有人主張南奔投梁;有入主張南下投靠賀拔勝;有人主張西入關中;有入主張堅守洛口死戰。未決之際,潁川王元斌之因與斛斯椿在前線爭權,未能佔上風而棄軍奔回,欺騙孝武帝説高歡的兵馬已到。魏帝元修遂詔斛斯椿還軍,隨即率南陽王元寶炬等,在5000名騎兵保護下,出洛陽城,西奔關中,向長安進發。元修等在崤山(今河南洛寧西北)道與宇文泰派來增援的李賢部相遇。
七月二十九日,高歡軍進入洛陽。
八月,高歡派部將婁昭等追趕魏帝元修,請他東返。元修所派鎮守陝城的長孫子彥棄城逃走。高歡推舉司徒、清河王大司馬,承製決事。關西大都督宇文泰派騎兵2000人迎接魏帝元修,自己於東陽驛(今陝西西安西)謁見元修,迎其入長安。
九月,高歡追迎元修,攻克潼關(今陝西潼關東北),進駐華陰(今陝西華陰東南),爾後退駐河東。不久,高歡派部將侯景領兵擊敗賀拔勝軍。
十月,高歡在洛陽立清河王世子元善見為帝,是為孝靜帝,改年號天平。並遷都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史稱東魏宇文泰領軍攻潼關,斬東魏守將薛瑜,俘其士卒7000人,還長安,晉為大丞相。
十二月,逃入長安的魏帝元修因飲毒酒身亡。次年正月,宇文泰等擁立元寶炬為帝,是為文帝。改年號大統,史稱西魏。自此,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
參考資料
  • 1.    《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