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城市經濟

(經濟學術語)

鎖定
城市經濟(urban economy)是指由工業、商業等各種非農業經濟部門聚集而成的地區經濟。城市經濟是以城市為載體和發展空間,二、三產業繁榮發展,經濟結構不斷優化,資本、技術、勞動力、信息等生產要素高度聚集,規模效應聚集效應擴散效應十分突出的地區經濟。
中文名
城市經濟
外文名
urban economy
性    質
經濟學術語
概    念
工業商業等各種非農業經濟部門聚集而成的地區經濟

城市經濟簡介

城市經濟 城市經濟
城市經濟發展是城市功能賴以發揮作用的重要物質基礎。 [1]  中國西部中小城市經濟總量小、產業層次低、輻射作用小,遠遠落後於東部城市。中國東西部發展水平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城市供給的差距、城市發展質量的差距、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因此,推動西部發展的核心就是要把西部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有機結合起來,大力發展城市經濟。

城市經濟詳解

強調城市對於整個區域發展的重要性是經濟學家們十分重視並長期探索的一個重要問題。馬克思、恩格斯曾專門論述城市形成所起的帶動生產方式變革的作用,指出:在再生產的行為本身中,不但客觀條件改變,例如鄉村變為城市……等等;而且生產者也改變着,煉出新的品質,通過生產而發展和改造着本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觀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語言。佩魯提出的發展極理論在這方面又做了進一步的研究探討。佩魯把城市看作是區域發展的發展極
他認為,城市的帶動作用增加了地區差別效應。地理上集中的綜合產業極(城市)改變了它直接的地理環境,而且它如果足夠強大,還會改變它所在的國民經濟的全部結構。作為人力、資本資源的積累和集中中心,它促進了其他資源集中和積累中心的產生。當這樣兩組中心通過物質的和智力的高速公路相互聯繫在一起時,廣泛的變化在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經濟視野和計劃中就顯示出來了。
城市經濟 城市經濟
發展極理論的核心思想是:在經濟增長中,由於某些主導部門,或有創新能力的企業,或行業在某一地方或大城市聚集,形成資本與技術高度集中、具有規模經濟效益、自身增長迅速並能對鄰近地區產生強大輻射作用的“發展極”,通過具有“發展極”的地區的優先增長,可以帶動相鄰地區的共同發展。而發展極就是有主導部門和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在某些地區或大城市的集聚發展而形成的經濟活動中心,能夠產生吸引和輻射作用,正是這種作用使發展極能促進自身並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

城市經濟主要影響

很長一段時期以來,在西部開發的思路中,呼籲在西部開闢“特區”的呼聲一直不絕於耳。其實,“特區經濟”只是形式,城市經濟才是本質。東部發展並非僅僅是受益於進出口總額的增長,更重要的是在開放過程中的城市建設、基礎設施投入以及要素聚集和相關產業的擴張。
上個世紀80年代後期和90年代初期,超大型的三峽工程上馬、黃河中上游水利綜合開發、西部石油與中部煤田加快發展以及沿隴海線延伸的“第二條大陸橋”鐵路線開通等對於推進西部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總體而言,這些項目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西部在全國經濟格局中的弱勢地位。
造成這一結果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些項目佈局分散、遠離市場,沒有肩負起工業化在推進城市化中的作用,致使城市經濟十分薄弱。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告訴我們,只有大力發展城市經濟,才能真正使西部走上興旺發達的現代化道路。

城市經濟城市經濟的特點

城市經濟特點是:
①人口、財富和經濟活動在空間上的集中;
②非農業經濟在整個經濟活動中佔支配地位
③經濟活動具有對外開放性。

城市經濟城市經濟的發展

城市經濟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隨着第二次社會大分工──農業與手工業的分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引起城鄉分離而產生的。城市經濟的發展不僅受整個社會生產力水平和生產關係性質的制約,而且總是同城鄉關係的變化聯繫在一起的。
資本主義社會,不論歐洲還是亞洲的城市,多數是當時社會的政治、軍事和文化、宗教中心,是商業和手工業薈萃之地,城市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帶有消費性經濟的特色。資本主義的發展加速了城市化的進程。機器大工業的出現,使工業日益集中,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加強了城市與外界的經濟聯繫,促成了國內市場世界市場的形成,引起了城市性質、結構和功能的變化。城市成為工業生產、商業、金融、交通的中心。資本主義使城市經濟達到空前的繁榮和強大。這種城市經濟是依靠剝削和掠奪農村經濟而發展起來的。因此,它的發展過程,也是城鄉對立和矛盾加劇的過程。
社會主義使城市經濟的性質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社會主義城市經濟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實行有計劃發展的經濟,它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起着主導作用。中國在1949年以前,近代工業發展緩慢,經濟極其落後,內外貿易凋敝,城市數量少,分佈不合理,居民生活貧困動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為了適應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在大力發展原有城市經濟建設的同時,又新建了一批工商業城市。到1985年,全國設市建制的城市達到324個,其城市總人口(不包括市轄縣)達到 21228萬。城市基礎設施市政建設也有了很大發展。城市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併發揮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據不完全統計,到1985 年,設市建制的城市工業總產值佔全國69.7%,全民所有制獨立核算的工業企業的利潤和税金佔全國相應企業的79.5%,城市工業企業職工人數佔全國的68.3%。
在中國,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的關係發生了根本變化。城市以先進的技術裝備武裝農村,推動廣大農村的現代化進程,農村則以自己的農副產品供應城市,支持城市的社會主義建設。城鄉之間建立了平等互利的經濟聯繫,走上了共同繁榮的道路,從而,為最終消滅城鄉差別逐步創造條件。

城市經濟工業化水平

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走集中式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工業化、促進二、三產業繁榮發展是發展和壯大城市經濟的基礎。當今世界,全球範圍的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日益加快,為西部的產業發展帶來了挑戰,增添了動力;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是新的歷史時期,黨中央對於實現工業化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這為西部加快工業化進程,帶來了重要機遇。西部各地區應該審時度勢,抓住歷史機遇,努力提高工業化水平
(二)發展大中城市。中國在城市化道路的選擇上,有過激烈的爭論。發展城市必須因地制宜。西部地區地域廣,人口密度低,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脆弱。小城市小城鎮聚集效應規模效應低,不利於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無法形成較強帶動作用的城市經濟。特別是環境污染無法進行規模化治理,這樣會給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態造成更大壓力。另外,西部商品經濟不發達,許多鎮、縣的財政收入有限,缺乏產業支撐,沒有實力進行“造城”運動。因此,西部的城市化道路應該以發展大中城市為主要內容。
(三)實現功能提升。長期以來,中國城市功能單一、產業結構落後、經濟結構調整難度大是西部城市面臨的普遍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説,西部的城市化面臨着兩個任務:一是促進人口的流動和集聚,提高城市人口的比重;二是提升城市功能,變工業型城市為貿易型、服務型和消費型等綜合性城市。這兩個任務互為條件,缺一不可。提升城市功能,關鍵要做到:
第一,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改變單一的資源型發展模式。對原有產業進行拓展和延伸,培育新的主導產業,增加新的收入來源。
第二,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加大國有企事業單位後勤社會化的改革力度,減輕企業負擔;提高銀行的消費信貸服務水平,刺激居民消費住房、汽車等大件商品;開展以旅遊為龍頭的服務貿易,擴大在全國的市場佔有率;大力發展商貿業、金融、保險、諮詢等現代服務業
(四)推進制度創新。制度是推進一個地區發展的重要因素。今後一個時期,推動西部發展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制度創新。
第一,土地制度創新。西部可以通過實質性地延長企業使用土地財產權的時間,代替低地價吸引投資。這相當於通過明晰和硬化土地長期使用財產權,增加土地投資收益,這是吸引要素流入的一個重要制度條件。
第二,税收政策創新。應該調整西部的税收優惠政策,提高西部要素的投資回報率
第三,政府職能轉變。必須精簡黨政機關和其他事業機構、壓縮人員規模、分流吃皇糧人員。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優化發展環境,提高服務效率,增強對各種要素的吸引力。
第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放開西部大中城市的户籍限制,給予那些有固定居所、固定收入的外來人員以正式的居留身份,為他們在城市生活掃清障礙。第五,逐步改變非正式制度規則。
城市經濟 城市經濟
在西部傳承了幾千年的觀念、文化習俗等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非常強的約束作用。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正式制度規則的實施。要充分利用發展城市經濟的契機,用市場理念不斷衝擊西部人們的思維模式,努力為各種制度的推行創造條件,為西部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