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仁烈王后

鎖定
仁烈王后(인열왕후,1594年—1636年),姓韓,朝鮮王朝王妃。本貫清州,是西平府院君韓浚謙之女,朝鮮王朝第16代君主仁祖李倧的元配王妃,第17代君主孝宗李淏的母親。
本    名
韓氏
別    名
仁烈王后
所處時代
朝鮮王朝
民族族羣
朝鮮人
出生地
原州
出生日期
1594年8月16日(萬曆二十二年七月一日)
逝世日期
1636年1月16日(崇禎八年十二月初九日)
主要成就
參與仁祖反正

仁烈王后人物生平

仁烈王后嫁入王室

清州韓氏、平山申氏、綾城具氏聯姻關係圖 清州韓氏、平山申氏、綾城具氏聯姻關係圖 [5]
仁烈王后出身清州韓氏,是朝鮮王朝開國功臣韓尚敬的後裔,又與朝鮮王朝前期幾名韓氏王妃(昭惠王后章順王后安順王后、恭惠王后)同為高麗後期名臣韓渥的後裔。其間四代官位“不大顯”,但是韓浚謙在萬曆十四年(1586年)文科及第,從而重振家門。 [4]  在朋黨政治的背景下,韓浚謙起初屬於東人及其分化而來的南人,並在鄭汝立之獄(己丑獄事)時受到株連,但後來逐漸偏向西人。 [1-3]  因此他的家族也與綾城具氏、平山申氏等西人家族聯姻。 [5] 
壬辰倭亂爆發後,韓浚謙被起用為原州牧使。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七月一日,仁烈王后韓氏生於父親任地原州,是韓浚謙最小的女兒。出生後一個月,母親黃氏就去世了。此時她的父親韓浚謙日益受到朝鮮宣祖重用,因此宣祖在為愛孫李倧挑選夫人時選中了時年十三歲的韓氏。然而納幣之時,宣祖去世,婚禮推遲,韓氏到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九月才被綾陽君李倧親迎,封為清城縣夫人。在她是清城縣夫人期間,先後為李倧生下三個兒子,即後來的昭顯世子李𪶁、朝鮮孝宗李淏、麟坪大君李㴭。 [6] 
光海君時,屢興大獄,剷除異己,韓氏的夫家和孃家都受到牽連,先是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發生“癸丑獄事”,光海君及大北派為否定受宣祖遺命保護永昌大君的“遺教七臣”(韓浚謙在其中)的合法性,宣稱該遺教為偽造,並遺教中的大臣治罪,韓浚謙遂被罷官,後流放忠原、驪州等地。 [4]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又害死了李倧的弟弟綾昌君李佺。李倧一家也不得不在戰戰兢兢中度日,到處獻財寶給光海君的權臣以保命,韓氏也交出孃家的所有寶物來救夫家,受到公公定遠君李琈的稱讚。 [7]  天啓元年(1621年),光海君為了牽制大北派,重新起用韓浚謙、李廷龜等西人,韓浚謙甚至被拜為五道都元帥,李倧一家的境遇也有所改善。

仁烈王后成為王妃

光海君雖然重新起用西人,但金瑬李貴等西人反而與李倧一起策劃推翻光海君的政變。不僅韓浚謙對政變給予默認,韓氏也親自投身到政變策劃中 [7]  ,故被稱為“十亂於一”(取自中國古代周武王之妻邑姜名列周朝開國十功臣的典故)。 [8]  這場被稱為“仁祖反正”的政變在天啓三年(1623年)三月十二日夜爆發並取得成功,李倧登上王位,成為朝鮮仁祖,韓氏也成為朝鮮王妃
在任王妃期間,韓氏傾力於內助之任,不提及外戚私事,也推卻一切請託,因此她的親戚在朝中的仕宦情況基本不受她的影響,甚至仁祖都不知道有些朝臣是她的親戚。她對於仁祖多有勸諫,使仁祖停止興土木、修園林等工程,同時又毫無妒忌之心,對於仁祖所納的後宮張淑媛“待之以禮,賜與甚優,宮人皆以前所未聞稱之”。對於下人,她也寬厚公平而不失威嚴,宮人無不愛戴。 [7]  韓浚謙和仁穆王后的父親金悌男有隙 [9]  ,仁穆王后的個性也很嚴苛,但韓氏仍然極盡孝道,順承其意,甚至在仁穆王后身邊一直坐着陪伴她,所以仁穆王后和她的關係也不錯。 [10] 

仁烈王后四十過世

韓氏在做王妃期間,又為仁祖生下三子一女,均早夭。其中第三子是她在崇禎八年(1635年)十二月五日所生,生下當天就夭折 [11]  ,導致韓氏傷心過度,加重病情,十二月九日申時升遐於昌慶宮麗暉堂產室廳內,享年四十二歲。 [6]  [12]  死後諡號“仁烈(施仁服義曰仁,有功安民曰烈),朝鮮孝宗時再追上徽號明德貞順”,全稱“明德貞順仁烈王后”,與仁祖合葬於長陵。

仁烈王后軼事典故

仁烈王后是朝鮮王朝有名的賢后,其賢德事蹟在各種公私史料中都有記載。
仁祖反正之後,有個叫韓保香的舊宮女仍然懷念光海君,另一個宮女向仁烈王后告密,仁烈王后稱讚韓保香為“義人”,認為她值得託付子女,便封為保母尚宮,賜胡椒一斗,又鞭打了那個告密的宮女,於是韓保香感激涕零,所有舊宮女都傾心歸附。 [13] 
仁祖反正後兩個月,被囚禁於江華島的光海君世子李祬試圖逃跑而被捕,許多大臣請求賜死李祬。仁烈王后力勸仁祖説:“祬罪之可生可死,非婦人所知,而國之興亡,在於德之修否;德之修否,繫於心之操舍;心之操舍,決於俄頃。故古有朝為天子、暮求為匹夫而不可得者。殿下之操心不如今日,則安知無復有賢於殿下者乎?前人所為,後人效之,願勿殺祬,以為他日保我子孫之計。”仁祖聽了後流淚,但最終還是賜死了李祬。 [14] 
仁祖曾將《覆舟圖》(寓意“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掛在牆上,仁烈王后卻向仁祖潑冷水,説:“此畫只為玩具而已,則終歸無益,願覽必思危,以務實效。” [7] 
仁穆王后死後,在她生前遺物中搜出了仁穆王后親手寫的上呈明朝的奏文,其中談及廢立之事。仁祖看了後十分震驚,不知所措,仁烈王后要求仁祖把這份奏文直接給她,然後她就燒掉了。 [15] 

仁烈王后人際關係

  • 祖父:鏡城都護府判官、贈領議政韓孝胤
  • 外祖:禮曹佐郞黃珹
  • 伯父:户曹參議、贈領議政韓百謙(1552年-1615年)
  • 父:領敦寧府事西平府院君文翼公韓浚謙(1557年-1627年)
  • 母:檜山府夫人昌原黃氏(1561年-1594年)
    • 兄:嘉善大夫漢城府左尹韓會一
    • 兄:韓昭一,早夭。
    • 姊:宗簿寺正李幼淵繼室。
    • 姊:贈貞敬夫人(1586年-1637年),嫁吏曹參判呂爾徵〔1588年-1656年〕。仁祖十五年江都之難自盡。
    • 姊:貞夫人(1588年-1637年),適鄭百昌(1588年-1635年)。仁祖十五年江都之難自盡。
  • 庶母:全州李氏(益陽君李懷曾孫,靑原君李侃庶女。)
    • 庶妹:縣夫人(1612年-1637年),珍原君李世完(楊原君李憘曾孫)繼室。仁祖十五年江都之難自盡。
  • 子女:
  1. 昭顯世子李𪶁(1612年-1645年)
  2. 朝鮮孝宗李淏(1619年-1659年)
  3. 麟坪大君李㴭(1622年-1658年)
  4. 龍城大君李滾(1624年-1629年)
  5. 公主,1626年生,同年夭折。
  6. 大君,1629年生,同年夭折。
  7. 大君,1635年生,同年夭折。

仁烈王后影視形象

參考資料
  • 1.    佚名:《逸史記聞》:時西人為號者,自七臣收系之後,無一人立朝者,南人坐觀成敗而已。
  • 2.    李圭景:《五洲衍文長箋散稿》:於是右成龍者如李元翼、李德馨、李睟光、尹承勳、李光庭、韓浚謙,皆名南人。
  • 3.    鄭經世:《愚伏集》卷二十,《輔國崇祿大夫領敦寧府事兼知春秋館事衞都摠府都總管西平府院君韓公行狀》:十月,鄭汝立謀逆事發,獄詞蔓延,搢紳多被逮。公前在堂後薦賊甥李震吉,至是為憲府所論,罷繫獄,宣廟察其無情,釋之。翌日,即命敍,憲府復論執,還收。公出寓廣津,足跡一不及城市。
  • 4.    韓浚謙神道碑  .韓國文化財研究所[引用日期2021-02-20]
  • 5.    梁雄烈:《17世紀王妃家門的變遷與性格》,《韓國學論叢》第38輯,2012年。
  • 6.    張維:《溪谷集》卷十一,《仁烈王后長陵志》。
  • 7.    《朝鮮王朝實錄·仁祖實錄》卷32,十四年二月初三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1-02-20]
  • 8.    金尚憲:《清陰集》卷十四,《仁烈王后哀冊文》。
  • 9.    鄭經世:《愚伏集》卷二十,《輔國崇祿大夫領敦寧府事兼知春秋館事衞都摠府都總管西平府院君韓公行狀》:公素與悌男不相能……
  • 10.    張維:《溪谷集》卷十一,《仁烈王后長陵志》:仁穆太妃性嚴,後事之起敬起孝,以至旁側長御,皆曲致禮意,兩宮慈孝,終始無間。及大妃上升,哀慕盡禮。
  • 11.    《朝鮮王朝實錄·仁祖實錄》卷31,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1-02-20]
  • 12.    《朝鮮王朝實錄·仁祖實錄》卷31,十三年十二月初九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1-02-20]
  • 13.    鄭載侖:《公私見聞錄》:仁祖化家之日,宮女之可堪職事者倉卒,無以備數,命光海舊宮人年老無罪者入內供奉。有宮人韓氏名保香者,不能忘舊主,有時竊竊悲泣,同列者密告於仁烈王后曰:“某也追思舊主,恐有變也。”後曰:“此義人也。”召保香慰藉甚至,曰:“國家興廢無常,吾王賴天之靈,雖得有今日,安知後日復不如光海之失之乎?爾之秉心如此,可以阿保吾子。”命為保母尚宮,且賜胡椒一斗,而引言者撻之,曰:“觀汝今日之為,可知他日之心。”仍諭諸宮女曰:“爾輩無效此人!”韓氏感激流涕,舊人之不自安者皆釋然歸服,務盡其誠。餘內公主之保母尚宮金氏,即光海朝進環人也,目見其事,常言之垂涕。
  • 14.    鄭載侖:《公私見聞錄》:有老宮人常言廢世子祬之將死也,仁烈王后告仁祖曰:“祬罪之可生可死,非婦人所知,而國之興亡,在於德之修否;德之修否,繫於心之操舍;心之操舍,決於俄頃。故古有朝為天子、暮求為匹夫而不可得者。殿下之操心不如今日,則安知無復有賢於殿下者乎?前人所為,後人效之,願勿殺祬,以為他日保我子孫之計。”仁祖墮淚傾聽,而勳臣及台官力請案法雲。
  • 15.    樸亮漢:《梅翁閒錄》:仁穆大妃升遐後,內藏中有大妃手寫天朝奏文一通,中有驚怕之語。仁廟覽之而驚,不知所處,後仰問曰:“此事殿下將何以區處?”仁廟曰:“後意如何?”後曰:“願勿煩耳目而賜我,我當善處。”仁廟舉而授諸後,後命焚之。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