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人類學

(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

鎖定
人類學(Anthropology)是一門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社會學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四年,授予法學學士學位。 [2] 
人類學是一門以人類體質及文化為研究對象的綜合性學科,它與考古學語言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宗教學心理學等其他學科有着密切的聯繫;人類學既研究傳統社會,也研究現代社會,既研究陌生的異文化,也研究熟悉的本文化。該專業強調知識傳授的系統性,注重田野調查和社會研究方法的整體訓練,培養學生具備人文社會科學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適應國家和社會的現實需求。 [17] 
中文名
人類學
外文名
Anthropology
專業代碼
030303T
授予學位
法學學士
修業年限
四年
專業層次
本科
專業類別
社會學類
專業門類
法學

人類學發展歷程

人類學引進

20世紀初,梁啓超嚴復等人翻譯了一些人類學著作,人類學開始被引入中國。1907年,蔡元培在德國攻讀哲學和人類學,回國後曾在北京大學開設人類學講座,一般認為他是中國人類學的奠基者。 [12] 
20世紀30年代起,在蔡元培的帶動下,中國湧現出了一批中國早期的人類學家,如吳文藻費孝通林耀華等。他們為中國人類學留下了《江村經濟》《鄉土中國》《文化人類學》等經典著作。同時,伴隨着民族國家的建設,中國學科體系逐漸完善,各大高校紛紛開設人類學專業,這段時期是中國人類學早期發展的黃金時期。 [12]  [13-14]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國的人類學家試圖運用人類學知識去剖析中國愚昧落後的根源,提出變革社會、強國富民的方案。梁漱溟晏陽初以及李景漢陶行知等學者秉持“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使命感,深入社會底層和少數民族地區,對當時中國社會的現狀進行全面的調查研究。這些前輩學者的調查詳盡、真實地反映了各少數民族的社會生活和文化風貌,用人類學知識彌補了其他學科在認識中國的不足。 [9] 

人類學取消

1952年,中國開展高等學校院系和專業調整,人類學專業被取消。 [8] 
1953年至1956年,大部分人類學工作者開展了全國範圍的民族識別與少數民族社會調查等工作。這個時期內的人類學家的少數民族實踐為人類學專業的後續發展奠定基礎。 [9] 
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受中國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人類學學科建設受到巨大沖擊。 [14] 

人類學發展

1978年以後,中國的人類學在重建中應用、在應用中發展。這一時期,中國高速發展,人類學實踐所涉及的主要內容逐漸擴展到農、林、環境保護、移民、社區綜合發展、衞生保健、婦女、教育等等。 [9] 
1981年,在梁釗韜等人的努力下,中山大學成立了重建後的第一個人類學系,人類學逐漸發展。 [8] 
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人類學專業代碼為060106*。同時,考慮到該專業屬性,決定撤銷該專業本科招生。 [7] 
201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中人類學專業代碼由030304W更改為030303T。 [10] 
2022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2年)》中人類學專業的代碼仍為030303T。 [15] 

人類學培養目標

人類學專業教育教學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培養學生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瞭解、擁護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具有人文素養、科學精神、社會責任和創新創業意識,具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身心健康,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各高校培養學生熟練掌握人類學專業的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具備國際視野和國情意識,具備聯繫中國社會實際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具備跨文化溝通和自我調適的能力,具備服務社會與管理社會的能力,具備較高理論素養、較強實踐與創新能力,能夠在黨政機關,教育、科研、文化、民族、宗教、新聞傳播等領城,以及社會團體、福利機構、企業等組織從事專業性工作,或者運用人類學專業知識獨立創業、組織提供社會服務的複合型人才。 [2] 

人類學培養規格

  • 學制與學位
專業基本學制為全日制4年本科。實行學分制的學校可以適當縮短或延長學制年限,總學分為150學分左右。
根據實際情況,可以實行彈性學制,允許學生調整學業進程,休學或保留學籍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學生畢業所授學位為法學學士。
各業的課程體系中專業核心類課程應不少於10門,其中專業核心基礎課程不少於4門,專業核心特色課程不少於6門。 [2] 
  • 素質要求
(1)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擁護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品行端正,遵紀守法,忠於職守,樂於奉獻;
(2)具有團隊合作意識,遵守專業倫理和職業道德;
(3)具備良好的文學、歷史、哲學、藝術及科學素養,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瞭解並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4)身體健康,達到國家體質測試標準;
(5)心理健康,樂觀向上,具備良好的自我調適能力;
(6)關心社會、認識社會和服務社會;
(7)具有從綜合性、整體性視角分析社會現象的知識與能力;
(8)具有對多元文化的認知、理解與溝通的知識與能力;
(9)開展社會服務,具有促進社會政策完善與社會進步的價值取向、專業知識和能力。 [2] 
  • 知識要求
(1)掌握紮實的中文,良好的外文,文獻和信息檢索能力;
(2)具備一定的心理學、民族學、法學、政治學、管理學、哲學、歷史學、經濟學、倫理學、統計學等學科的知識;
(3)具備一定的高等數學、信息科學、環境科學、物理科學、化學、生命科學、地理科學等知識;
(4)熟悉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環境、民族、宗教等方面國情,瞭解世界人口、民族、文化、國家和社會狀況;
(5)掌握人類學專業的基礎理論、研究方法及學科發展,分支學科與主要研究領域的相關知識。 [2] 
  • 能力要求
(1)具有良好的中文表達能力,能夠運用外語進行研究和交流,熟練掌握計算機及信息技術;
(2)熟練掌握人類學專業的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
(3)能夠運用人類學專業的視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提出解決問題的路徑;
(4)具備從事社會調查與研究、市場研究與諮詢、社會諮詢與規劃、政策研究與評估、行政管理與人力資源開發、社會管理與社會服務等方面的職業能力,以及運用人類學專業知識開展創新創業活動、組織提供社會服務的能力;
(5)擁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良好的創造性、反思性和批判性思維能力,設計工作和研究的項目、內容與方案的能力;
(6)掌握對現實社會的瞭解、認知和適應,理論聯繫實際,良好的溝通、組織、協調、管理和團隊合作,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 [2] 

人類學課程體系

人類學總體框架

  • 課程體系的分類及結構
依知識的性質分為兩類:第一類,理論類課程,包括通識類課程、公共基礎類課程、專業基礎類課程、專業類課程;第二類,實踐類課程和環節,包括公共實踐類課程和環節、專業實踐類課程和環節。
依知識的結構分為兩類:第一類,基礎類知識課程和環節,包括通識類課程、公共基礎類課程、公共實踐類課程和環節;第二類,專業類知識課程和環節,包括專業基礎類課程、專業類課程、專業實踐類課程和環節。
依在專業教育培養中的作用分為兩類:第一類,專業核心類課程和實踐環節,包括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核心實踐環節;第二類,非專業核心類課程和實踐環節,包括非專業核心課程和非專業核心實踐環節。其中,非專業核心課程包括通識類課程、公共基礎類課程等,以及未被(培養方案)選定為專業核心課程的所有課程;非專業核心實踐環節包括國防教育(軍事訓練)、勞動實踐、社會服務、志願者活動或義工等,以及未被(培養方案)選定為專業核心實踐環節的所有實踐環節。 [2] 
  • 對人類學專業基本課程體系的要求
人類學專業培養方案中的課程體系必須達到如下要求:依據人類學專業基本培養目標、專業所在學校的基本定位及專業培養特色,制定與基本培養目標學校基本定位、專業培養特色相吻合的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
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須涵蓋理論類課程和實踐類教學課程(環節)、基礎類知識課程(環節)和專業類知識課程(環節)、專業核心類課(環節)和專業非核心類課程(環節)。 [2] 

人類學理論課程

  • 通識類課程
主要包括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大學語文、大學外語、大學體育、心理健康、軍事理論、計算機基礎、高等數學、生命科學(或環境科學、地理科學、信息科學)等。
  • 公共基礎類課程
主要包括世界(近代)歷史、中國(近代)歷史、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法學概論、政治學概論、管理學概論、心理學概論、倫理學概論、邏輯學概論、民族學概論、統計學等。高校專業可選擇其中部分課程。
  • 專業基礎類課程
專業必須從社會學概論、社會工作概論、文化(社會)人類學概論、女性學概論中至少選擇3門作為專業核心基礎課程,必須從社會研究方法、社會統計學中至少選擇1門作為專業核心基礎課程。
  • 專業類課程
專業課程可包括人類學概論、民族學概論、文化人類學理論、民族誌研究方法、中國民族學中國民族史、語言人類學、考古學導論、政治人類學、體質人類學、經濟人類學、宗教人類學、質性研究方法。 [2] 

人類學實踐教學

人類學專業開展的實踐教學類型包括公共實踐類課程和環節、專業實踐類課程和環節等內容。
公共實踐類課程和環節: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社會實踐、軍事訓練、公益勞動、志願服務與社會服務、課外社會實踐、課外社會創業實踐活動、各種學科競賽等。專業可選擇其中部分課程和環節。
專業實踐類課程和環節:包括課程實驗、獨立設置的實驗課程、專業實習、畢業創業實習、課程論文、學年(期)論文、畢業論文(設計),以及與專業相關的學術講座、學術交流、創新創業講座、創新創業策劃等。課程實驗、獨立設置的實驗課程包括社會統計軟件應用實驗課、電話訪問調查實驗課、行為科學實驗課、社會個案工作實驗課、小組工作實驗課、創新創業實踐課等。
專業類實習:包括社會調查實習、田野調查實習、社會工作實務實習、創新創業實踐等多種形式。
畢業論文(設計):選題要求聚焦社會生活、社會實踐、社會發展、社會歷史中的實際現象和問題,具有特定的理論價值或實踐意義;體現人類學專業的理論視角或理論基礎。
內容需包括中文和英文題目、中文和英文摘要、問題的提出等。確立所要研究的問題,並闡述其理論價值或實踐意義相關文獻綜述。圍繞所要研究的問題,比較系統地回顧以往的研究成果,深人分析其優勢和侷限。研究設計和研究內容。須包括關鍵詞及界定,研究思路或研究設計,理論視角或理論基礎,研究方法、操作化方案,翔實的定性或定量資料及來源説明,分析研究過程,具有可操作性、可行性、可評估性的項目設計與方案,具有評估對象、資料、方法的分析等。各專業可根據本專業的特點對有關內容適當取捨,並有具體的要求和規範。基本結論和討論。總結全文的觀點,進一步展開討論,指出存在的不足或可進一步拓展的方向。主要參考文獻。列明在研究過程中參考的或文中引用的文獻。文獻的標註格式必須符合通行的學術規範。
正文一般在7000字左右,其他部分根據需要決定。總體要遵守學術規範,結構安排合理,邏輯嚴謹,行文流暢。
指導教師應在選題、文獻閲讀、理論構思、概念化和操作化、田野調查、數據(資料)分析、寫作規範等各個環節加強對學生的指導;通過面談、電子郵件、網上溝通等多種方式與學生討論交流,並須認真通讀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
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學風教育,杜絕學術不端行為。每名教師同時指導學生人數一般不能超過5人。 [2] 

人類學教學條件

人類學教師隊伍

  • 師資規模
(1)專任教師隊伍應按生師比不高於18:1的標準配備;
(2)專業的專任教師(社會工作專業可包括專職實習督導)原則上不少於10名;
(3)實驗室應配備專職的管理員或實驗員。
  • 師資結構
(1)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專任教師比例不低於90%,至少50%的專任教師應當具有博士學位;
(2)具有高級職稱的專任教師比例不低於40%。
  • 教師背景與水平要求
(1)專業的專任教師,其專業背景為所任教專業的比例不低於40%,或專業背景為人類學專業比例不低於80%;
(2)專業教師所擔任的教學課程或環節應相對穩定,並具備與所承擔教學任務相關的理論知識、實踐知識,較豐富的教學經驗、實務經驗;
(3)具備應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方式與方法的能力,以及獨立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
(4)具備一定的指導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的意識和能力。 [2] 

人類學設備資源

  • 信息資源要求
1.教材建設
專業教材建設應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實事求是,貫徹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
專業基礎類課程、專業類課程等的教材選用應遵守國家相關政策要求,以國家規劃、指定教材或相關部門認定的優秀教材為主,嚴把政治關、質量關,確保選用教材的科學性、前沿性和權威性。
對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任課教師均應指定必要的參考閲讀文獻,課外閲讀時間不低於課堂教學時間的1.5倍。
專業所在院系應有教材選用和使用效果評價方面的制度,將國家政策要求、教師的教學體會以及學生的學習體會和評價作為選定教材的重要依據。
2.圖書資料
按照《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試行)》,綜合性本科高校的生均圖書量應不少於100冊生均年圖書進書量應不少於4冊;紙質專業期刊不少於20種。學校公共圖書館和院系專業圖書資料室,應有一定數量與人類學專業有關的圖書、刊物、資料、數字資源和具有檢索這些信息資源的工具。
圖書資料室或教務部門應保存各類教學文件、學生論文、科研成果等資料。 [2] 
  • 教學設施要求
專業必須有能滿足專業培養需要的專業實驗室,能夠為專業教學課程、環節提供必要的實驗設施和設備。
專業實驗室面積的基本標準為:在校學生規模100人以下的,不小於100平方米;學生101-200人的,不小於150平方米;學生200人以上的,不小於200平方米。
實驗教學應有計劃、方案、大綱和規範,實驗教學應納人教學大綱和培養方案。
專業實驗室應有管理規章,有實驗室使用記錄,有符合技術要求的專人管理。 [2] 
  • 實踐教學要求
專業應有相對穩定的專業實習基地,能滿足本專業實踐教學的基本要求,能提供相應的實習崗位和實習內容。
專業應根據自身特點,通過多種途徑建設專業實習基地;專業實習基地可有社區、政府部門、社會組織、社會服務機構、專業社會工作機構、企事業單位、研究機構等多種類型。鼓勵學生到創業型企業特別是大學生創業型企業單位實習,到政府或社會的創業孵化機構、社會組織的孵化機構實習。
專業所在院系應與實習基地所在單位簽訂協議,共同建設。實習學生與簽約的專業實習基地(社區居委會、村委會、具法人資格的機構、組織等)的配比一般不高於10:1。
可聘請專業實習基地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相應資質的資深工作人員做校外督導,並進行定期培訓。 [2] 

人類學教學經費

常規直接教學經費應用於實驗、實習、實習基地建設、圖書文獻與實驗設備的維護更新、教師培養、教學研究、教學管理等,特別要確保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的經費。每年常規教學經費的額度可視各自情況有所調整,但應有效保證基本教學環節的需要。
專業生均教學和科研設備的總值不低於3000元。
生均年常規直接教學經費不低於教育部相關文件要求的標準,必須有充足經費保障學生實習、教師指導實習和實習基地建設。
凡新設專業,其開辦經費不低於20萬元(不包括固定資產),生均教學和科研設備值不低於3000元,並根據實際需求進行動態調整,保持經費持續增長。生均年常規直接教學經費不低於學生所繳學費的20%。 [2] 

人類學質量保障

  • 質量保障體系
專業所在院系應切實以持續改進人才培養為中心,圍繞本標準各項內容,加強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建立從招生到就業的閉合式質量評估指標、評估數據、評估機制和評估制度,加強教學指導委員會、教研室等基層教學組織建設,自覺開展經常化的自我評估和改進工作,並接受教育部和相關評估機構的審核評估。
  • 教學效果評估
專業所在院系應對教師開展的所有形式的教學活動的效果進行常規評估,督促教師不斷探索教學改革,持續改進教學工作,提升教學水平。教學效果評估應結合教師自評、學生評教、同行評價和領導聽課等多種方式,評估內容、指標和程序應力求科學、全面與合理。
  • 生源與就業質量
專業應根據自身特色,採取有效措施吸引合適的學生學習,建立評估生源質量的科學指標,對生源變化情況進行動態監測和評估。各專業應加強對學生就業創業的指導,對學生畢業去向和發展進行動態監測與評估,建立學生就業質量反饋和改進機制,通過完善人才培養各項工作,積極促進學生高質量就業或創業。 [2] 

人類學培養模式

  • 本科生學術導師制度
廈門大學將會為每名本科新生配備學術導師,指導週期三年(五年製為四年)。學生進入畢業班後,改為結合畢業論文配備論文導師。每個學期開學初導師必須與學生見面,瞭解被指導學生的學習情況與新學期的學習計劃。平均每月與被指導學生至少個別交流或集體指導1次,一學年交流或集體指導不少於8次。 [5-6] 
  • 田野訓練
該模式主張讓學生開展集體田野訓練,以人類學實驗室推動人類學本科生的跨學科研究。以中山大學為例,通過長期的社會調查和田野調查,學校會遴選出一批適合作為實習教學的田野點,由科研和教學水平突出的教師擔任實習指導老師。在該模式引領下,該校讓學生能夠親身參與田野實習和專業調查,撰寫田野實習報告,在實踐中實現實習教學與學術研究的緊密融合。 [5]  [11] 

人類學發展前景

人類學考研方向

人類學專業相近考研方向主要有社會學人口學女性學等。 [2] 

人類學就業方向

學生畢業後能在有關民族工作的部門從事政策調研,在文物、考古、博物館等部門從事有關人類學的實際工作,以及從事人類學教學與研究。 [1] 

人類學開設院校

地區
院校名錄
北京
山東
廣東
福建
雲南
廣西
(資料來源:中國高校之窗;摘錄時間:2023年11月5日) [3-4]  [16]  [1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