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人民解放軍五大戰區

鎖定
中國人民解放軍五大戰區,指的是為東部戰區、南部戰區、西部戰區、北部戰區、中部戰區,為正大軍區級,歸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建制領導。 [1] 
五大戰區作為本戰略方向的唯一最高聯合作戰指揮機構,按照平戰一體、常態運行、專司主營、精幹高效的要求,履行聯合作戰指揮職能,擔負應對本戰略方向安全威脅、維護和平、遏制戰爭、打贏戰爭的使命。
五大戰區臂章圖案中混合了鋼槍(陸軍)、飛翅(空軍)、鐵錨(海軍)、導彈(火箭軍)、指揮刀(原總部元素)。
中文名
中國人民解放軍五大戰區
成立時間
2016年2月1日
成立地點
北京
簡    稱
五大戰區或中國戰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五大戰區戰區分佈

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與原南京軍區轄區相同,加上軍區內的東海艦隊、空軍火箭軍武警,司令部駐南京,陸軍機關駐福州。領導和指揮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五省和上海市的所屬武裝力量。
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包括原廣州軍區(除湖北省)和原成都軍區的雲、貴兩省及所轄的南海艦隊、空軍、火箭軍、武警,司令部駐廣州,陸軍機關駐南寧。領導和指揮湖南、廣東、廣西、海南、雲南、貴州的所屬武裝力量。
中國人民解放軍西部戰區:由原成都軍區、蘭州軍區合併而成(除雲、貴、陝三省),司令部駐成都,陸軍機關駐蘭州。領導和指揮四川、西藏、甘肅、寧夏、青海、新疆重慶的所屬武裝力量。
中國人民解放軍北部戰區:轄東三省加內蒙古、山東(即原瀋陽軍區轄區加內蒙古、山東)及所轄的北海艦隊、空軍、火箭軍、武警,司令部駐瀋陽,陸軍機關駐濟南。領導和指揮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山東的所屬武裝力量。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部戰區:包括現在的北京軍區和濟南軍區,剔去原屬北京軍區的內蒙古和原屬濟南軍區的山東、加上原屬廣州軍區的湖北和原屬蘭州軍區的陝西,司令部駐北京,陸軍機關駐石家莊。領導和指揮河北、山西、陝西、河南、湖北北京、天津的所屬武裝力量。 [2-3] 

中國人民解放軍五大戰區歷史沿革

軍區,亦稱大軍區,是根據國家的行政區域、地理位置、戰略戰役方向、作戰任務等設置的軍隊一級組織,是戰略區域內的最高軍事領導指揮機關。一般以領導機關所在地、轄區、地理方位或序數命名。軍區戰時負責領導和指揮本戰略區和戰略方向的一切武裝力量,平時領導和指導本轄區內各軍兵種合同作戰的指揮和所屬部隊的軍事訓練、政治工作、行政管理、後勤保障,領導轄區內的民兵、兵役動員工作和戰場建設,是我軍的最高一級的主兵種合成領導機關。
新中國成立後,根據軍事鬥爭和軍隊建設的需要,人民解放軍的大軍區進行了多次調整,大體上分為三個時期:建國初期的6個大軍區時期;1955年—1985年從12個大軍區逐步調整為11個大軍區時期;1985年百萬大裁軍改為7個大軍區。
(一)建國初期:6個大軍區
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共設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北、西南6大軍區,與當時中央局和6大行政區的劃分一致。這一體制僅實行了5年多。
解放戰爭後期,為適應戰略決戰的需要,1948年11月,中央軍委發出通令,對全軍的組織編制、番號作了統一規定,其中軍區分為一級軍區(即大軍區)、二級軍區、三級軍區和軍分區,實行四級軍區體制,各級軍區均以所在區域的地區或地點命名。
到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直轄的一級軍區共5個,即東北軍區、華北軍區、華東軍區、華中軍區、西北軍區。1950年1月,華中軍區改稱中南軍區;2月,西南軍區成立。至1950年7月,全國共有6個一級軍區,即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北、西南6大軍區。
1948年1月,東北民主聯軍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分為東北軍區和東北野戰軍遼瀋戰役結束後,東北野戰軍入關作戰,野戰軍機關與軍區機關分離,東北軍區機關駐瀋陽。東北軍區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提供後勤保障,全力支援了抗美援朝戰爭
華北軍區1948年5月,晉察冀軍區晉冀魯豫軍區合併組成華北軍區,聶榮臻任司令員,薄一波任政治委員,徐向前任第一副司令員。
1947年2月,華東地區的人民解放軍統一整編,撤銷新四軍華中軍區華中野戰軍山東野戰軍山東軍區番號,成立華東軍區和華東野戰軍。華東軍區由陳毅任司令員。1949年6月,華東軍區機關與第三野戰軍機關合並(保留各自番號),統一指揮野戰軍和地方部隊,軍區機關駐南京。
1949年5月,第四野戰軍領導機關在河南開封中原軍區機關合並,組成第四野戰軍兼華中軍區。1950年1月,第四野戰軍兼華中軍區改稱第四野戰軍兼中南軍區。1952年6月,中南軍區領導機關移駐廣州市;同時撤銷華南軍區,其機關一部組成廣東武裝工作部,連同廣西軍區海南軍區直接歸中南軍區領導。
1949年2月,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區改稱西北軍區,賀龍任司令員,習仲勳任政治委員。1949年11月,賀龍率西北軍區機關一部和第18兵團等部進軍四川,後併入西南軍區。同月,西北軍區與第一野戰軍合併,稱第一野戰軍暨西北軍區,彭德懷任司令員,習仲勳任政治委員,軍區機關駐西安。
1950年2月,中共中央軍委任命西南軍區領導成員,成立西南軍區。以第二野戰軍機關為基礎,同率領第18兵團入川的西北軍區機關一部合併,組成第二野戰軍暨西南軍區領導機關。賀龍任軍區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軍區機關駐重慶,後移駐成都
(二)1955年:6大軍區改為12個大軍區
1955年2月,國務院和國防部根據中共中央局、中央分局的設置情況,根據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對全國戰略區的重新劃分,決定將全國的6個大軍區,即東北軍區、華北軍區、西北軍區、華東軍區、中南軍區和西南軍區,改劃為12個大軍區。這12個大軍區大部分是以所在區的大城市命名的,計有瀋陽軍區、北京軍區、濟南軍區、南京軍區、廣州軍區、武漢軍區、成都軍區、昆明軍區、蘭州軍區、新疆軍區、內蒙古軍區、西藏軍區。1956年又增設福州軍區
這時,全國共13個大軍區。
1955年3月成立,司令員鄧華,政治委員周桓。指揮所屬陸、海、空軍部隊,下轄:遼寧、吉林黑龍江熱河(今分屬河北、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省軍區和防空軍公安軍步兵炮兵裝甲兵工程兵等部隊。軍區機關駐瀋陽市。11月,熱河省軍區隨熱河省同時撤銷。
1955年4月14日成立,由華北軍區改編,併兼中國人民解放軍京津衞戍區,司令員楊成武,政治委員朱良才,指揮所屬陸、海、空軍部隊,下轄河北山西省軍區。軍區機關駐北京市。1959年,北京軍區免兼京津衞戍區,改設北京衞戍區、天津警備區。1967年5月,內蒙古軍區由大軍區改為省級軍區,歸北京軍區建制。
1955年5月成立,司令員楊得志(1957年到職),第一政治委員譚啓龍,第二政治委員王新亭,司令員由王新亭代職。指揮所屬陸、海、空軍部隊,擔負山東省以及江蘇省徐州連雲港地區的防務。軍區機關駐濟南市
南京軍區
1955年4月成立,由華東軍區改編,許世友任司令員,唐亮任政治委員。下轄: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軍區和防空軍、公安軍、步兵、炮兵、裝甲兵及工程兵等部隊。軍區機關駐南京市。
1955年4月成立,司令員李天佑(代),政治委員陶鑄,下轄:湖南、廣東、廣西軍區,海南軍區和防空軍、公安軍、步兵、炮兵、裝甲兵及工程兵等部隊。軍區機關仍駐廣州市。
1955年3月成立(兼湖北軍區),陳再道任司令員,王任重兼政治委員。負責統一領導指揮河南、湖北兩省軍區和駐兩省境內的陸軍、空軍、防空軍、公安軍。軍區機關駐武漢市。
成都軍區
1955年4月成立,以四川軍區為基礎組成。賀炳炎任司令員,李井泉任政治委員,下轄西康(舊省名,今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區各一部)軍區和四川省各軍分區及公安部隊等,軍區機關駐成都市。1968年12月,西藏軍區由大軍區降格為省級軍區,歸成都軍區建制。
西藏軍區
1955年5月成立,司令員張國華、政治委員譚冠三。下轄西藏地區的步兵、騎兵、工兵、炮兵、公安部隊以及駐四川辦事處。軍區機關駐拉薩市
1955年4月成立,以雲南軍區為基礎組建,併兼雲南軍區,謝富治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下轄:貴州雲南和駐兩省的陸軍、公安部隊等。軍區機關駐昆明市
1955年5月成立,司令員張達志,政治委員冼恆漢,下轄:陝西青海軍區,甘肅、寧夏兩省(區)的各軍分區和步兵、炮兵、騎兵、公安部隊,以及步兵、炮兵等學校。軍區機關駐蘭州市
新疆軍區
1955年5月成立,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王恩茂。下轄:南疆軍區、伊犁軍區以及陸軍部隊。1979年改稱烏魯木齊軍區。
1955年於4月成立,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烏蘭夫。下轄:呼倫貝爾錫林郭勒、察哈爾等軍分區和1個騎兵師。1967年5月,該軍區降格為省級軍區,歸北京軍區領導。
1956年7月成立,由福建軍區改成。葉飛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下轄:福建軍區、江西軍區和步兵、炮兵、工程兵、公安軍及特種兵等部隊,軍區機關駐福州市
大軍區機關的設立,由於各軍區所處的地理位置、擔負的任務和領導部隊的數量不同,其領導機構的設置和編制人數也不一樣。各軍區領導機關都設有司令部、政治部、幹部部、後方勤務部、財務部、軍械部和軍訓處、防化學處、軍事法院。有的軍區領導機關還根據所轄兵種部隊的多少,分別設有炮兵、裝甲兵、工程兵、防空部隊、公安部隊等領導機構或業務部門。這樣,軍區領導機關在體制編制上基本實現了諸軍兵種的合成,初步成為合成軍隊的戰役指揮機構。
(三)1985年:改為7大軍區
進入20世紀80年代,國內外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和平”“發展”成為世界的兩大主題。隨着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我國的經濟建設正在如火如荼開展,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軍隊怎麼辦?要建設一支什麼樣的軍隊?這些深刻的問題漸漸出現在了決策者們的案頭。國際上,各軍事強國已經開始了一場新的軍事變革。從機械化到信息化,從人力密集型到科技密集型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為此,黨中央下決心裁軍一百萬,主要是精簡多餘的領導機構。
1985年6月14日,中央軍委發佈《合併整編大軍區》命令,撤銷福州軍區、武漢軍區、昆明軍區、烏魯木齊軍區,將原有的11個大軍區調整為瀋陽、北京、濟南、南京、廣州、成都、蘭州7大軍區。
大軍區的重新組合標誌着新中國建立後,我軍調整力度大、減員多、牽動面廣的百萬大裁軍正式拉開帷幕。這次整編將蘭州軍區與烏魯木齊軍區合併,統一編為蘭州軍區,軍區機關設在蘭州市,下轄甘肅省軍區、寧夏軍區、青海省軍區、新疆軍區(新疆軍區為副大軍區級)、南疆軍區和若干集團軍。將昆明軍區與成都軍區合併,統一編為成都軍區,軍區機關設在成都市,下轄四川、西藏、雲南、貴州省軍區和若干集團軍。
將福州軍區與南京軍區合併,統一編為南京軍區,軍區機關設在南京市,下轄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省軍區,上海警備區和若干集團軍。
將武漢軍區合併至濟南軍區和廣州軍區。濟南軍區機關設在濟南市,下轄山東省軍區、河南省軍區、青島警備區和若干集團軍。廣州軍區機關設在廣州市,下轄廣東、廣西、湖南、湖北省軍區,後又成立海南省軍區和若干集團軍。北京軍區未做合併調整。軍區機關仍設在北京市,下轄河北、山西、內蒙古軍區,北京衞戍區、天津警備區和若干集團軍。
現在的各大軍區部隊已進行了高度合成。圖為正在開進中的北京軍區99式主戰坦克羣。瀋陽軍區未做合併調整。軍區機關仍設在瀋陽市,下轄遼寧、吉林、黑龍江省軍區和若干集團軍。 [4] 
2016年2月1日:戰區成立
以原瀋陽、北京、蘭州、濟南、南京、廣州、成都七個軍區機關相關職能、機構為基礎,充實軍種指揮和保障要素,組建5個戰區機關,均為正大軍區級,歸中央軍委建制領導。隨着戰區調整組建任務的完成,原瀋陽軍區北京軍區蘭州軍區濟南軍區、南京軍區、廣州軍區、成都軍區番號撤銷。
改革後,戰區並不直接領導管理部隊,而是成立相應的戰區軍種機關(如戰區陸軍機關等);戰時軍隊動員、省軍區管理的工作分給了軍委國防動員部負責,軍種的軍事訓練、政治工作、軍隊建設等則交給5大軍種領導機構負責。
2015年12月31日,軍種改革機制完成,新組建了陸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三個軍種,加上此前的海軍和空軍,形成5個軍種的格局;
2016年1月11日,軍委機關各部門組建完成,從以前的四總部,變成了15個軍委職能部門;
2016年2月1日,五大戰區調整完畢,以前的七大軍區,調整為五大戰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五大戰區主要領導

徽章
領導
轄區
東部戰區司令員劉粵軍
東部戰區政治委員鄭衞平
領導和指揮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五省和上海市的所屬武裝力量。
南部戰區司令員王教成
南部戰區政委魏亮
領導和指揮湖南、廣東、廣西、海南、雲南、貴州的所屬武裝力量。
西部戰區司令員趙宗岐
西部戰區政治委員朱福熙
領導和指揮四川、西藏、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和重慶的所屬武裝力量。
北部戰區司令員宋普選
北部戰區政治委員褚益民
領導和指揮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和山東的所屬武裝力量。
中部戰區司令員韓衞國
中部戰區政治委員殷方龍
領導和指揮河北、山西、陝西、河南、湖北和北京、天津的所屬武裝力量。
以上參考資料: [5-6] 

中國人民解放軍五大戰區戰略方向

東部戰區-戰略方向東海台灣海峽
南部戰區-戰略方向南海東南亞
西部戰區-戰略方向南亞印度中亞
北部戰區-戰略方向俄羅斯西伯利亞朝鮮半島
中部戰區-戰略方向拱衞京津。 [7] 

中國人民解放軍五大戰區設立目標

堅決貫徹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堅決貫徹新形勢下軍事戰略方針,堅決貫徹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總原則,建設絕對忠誠、善謀打仗、指揮高效、敢打必勝的聯合作戰指揮機構。 [8] 

中國人民解放軍五大戰區戰區管理

《聯合作戰指揮中心運行規範》、《南部戰區部隊安全管理規定》、《南部戰區保障方案》、《開展“五強化五過硬”教育實踐活動》等手冊涵蓋了編成職責、部署編配、系統構建、人員定崗等內容便於執行。廢除60多種大軍區體制下的行動方案,結合戰區職能,重新修訂審訂聯合作戰計劃、演訓方案。
按照“人員報到一批、培訓考核一批”的思路,東部戰區採取法規學習、案例教學、課題演練、考核驗收的方式,培訓數十個崗位的值班人員,確保每個值班要素、每名值班人員都能快速、準確、穩妥處置各類突發情況。 [9] 

中國人民解放軍五大戰區成立意義

建立東部戰區、南部戰區、西部戰區、北部戰區、中部戰區,組建戰區聯合作戰指揮機構,是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着眼實現中國夢強軍夢作出的戰略決策,是全面實施改革強軍戰略的標誌性舉措,是構建我軍聯合作戰體系的歷史性進展,對確保我軍能打仗、打勝仗,有效維護國家安全,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1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