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許世友

鎖定
許世友(1906年2月2日-1985年10月22日),原名許仕友,字漢禹。出生於湖北省麻城縣許家窪(今河南省新縣許窪) [1]  ,是中國共產黨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卓越的軍事指揮員 [15]  。1955年,許世友將軍被授予上將軍銜,並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南京軍區司令員廣州軍區司令員國防部副部長,中共中央軍委常委等。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八屆候補中央委員,第九、十、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在中國共產黨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副主任。
1985年10月22日,許世友因病逝世,享年80歲。
中文名
許世友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06年2月2日
逝世日期
1985年10月22日
畢業院校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
職    業
軍事家
主要成就
指揮黃麻起義
參加土地革命戰爭
參加解放戰爭
擔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等職
出生地
湖北省麻城縣許家窪(今河南省新縣許窪)
信    仰
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
軍    銜
上將

許世友人物生平

1906年2月2日生於湖北省麻城縣許家窪(今河南省新縣許窪)一個貧苦農民家庭。8歲隨拳師入嵩山少林寺。習武8年中,既學會了十八般武藝,也學了飛檐走壁之術。在回家鄉探親時,失手將以勢欺人的地主惡少打死,被迫棄家離寺,四處流浪。後到直係軍閥吳佩孚部隊當兵。 [1-2] 
1926年在武昌國民革命軍獨立第1師1團任連長,9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27年離隊回鄉,8月轉入中國共產黨,11月參加黃(安)麻(城)起義。1928年起在工農紅軍第11軍31師任排長、連長、營長,參加創建鄂豫邊蘇區的鬥爭。
1932年任紅四方面軍第4軍12師34團團長。在鄂豫皖蘇區反“圍剿”作戰中,7次參加敢死隊,兩次任敢死隊隊長,屢挫強敵,4次負傷。同年11月在紅四方面軍主力向川陝邊轉移途中,指揮第34團在漫川關與堵截之敵勇猛拼殺,為全軍殺出一條血路。
1933年參加川陝蘇區反“三路圍攻”後,任紅9軍副軍長兼第25師師長,參加儀南、營渠、宣達戰役。在川陝蘇區反“六路圍攻”中,指揮萬源保衞戰,率第25師迎戰川軍4個旅的輪番進攻,堅守陣地3個月,以近戰、夜戰擊敗了數量上佔絕對優勢的敵人。
1935年任紅4軍軍長,隨紅四方面軍主力長征。在川北與紅一方面軍會師後,在毛澤東指揮下率部參加包座戰役,打開了向甘南進軍的門户。後隨左路軍南下,先後參加綏崇丹懋戰役和天蘆名雅邛大戰役。
1936年4月任紅四方面軍騎兵師師長,帶領全師作為先遣隊,擔任偵察、開道、籌備糧草的任務。到陝北後,於同年底入抗日紅軍大學學習,畢業後任抗大校務部副部長。期間,曾因批判張國燾牽涉到自己和同事而產生疑慮,準備離開延安回四川打游擊,受到開除黨籍8個月的處分。後在毛澤東等中央領導的幫助和關懷下,解除了思想包袱。 [1]  [16] 
抗日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爆發後,向毛澤東請纓上前線,於1938年被任命為八路軍第129師386旅副旅長。
1939年2月參與指揮香城固伏擊戰,並在戰鬥中親率新編第1團出擊,切斷了日軍退路。後與王新亭率386旅一部在邯鄲、廣平等地開展平原游擊戰爭和反“掃蕩”鬥爭。
1940年起任八路軍山東縱隊第3旅旅長、縱隊參謀長,曾率部在萊陽、海陽地區擊退反共頑固派軍隊,重建抗日民主根據地,扭轉了膠東抗日的被動局面。
1942年任膠東軍區司令員,率部多次挫敗日偽軍的“掃蕩”,鞏固和發展了膠東抗日根據地。
1944~1945年指揮部隊攻克和收復文登、榮城、威海衞(今屬威海市)、牟平、龍口、招遠、黃縣、萊陽、蓬萊等縣城,並解放煙台市和平度縣。 [1] 
解放戰爭時期
解放戰爭中,1947年任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司令員,參加萊蕪、孟良崮戰役後,任華野東線兵團(又稱山東兵團)司令員,與譚震林率部進行膠東保衞戰和周張、濰縣、兗州等戰役。
1948年9月被毛澤東親自指定為濟南戰役攻城部隊總指揮。他針對濟南城防工事堅固、縱深長、碉堡多的特點,提出抓住要害、集中兵力兵器實施重點突破、直插敵人心臟的“牛刀子戰術”,指揮東、西集團實施向心突擊,在掃除外圍據點後要求部隊發揚不怕犧牲、不怕疲勞、連續作戰的精神,立即攻擊外城和內城,不給敵人以喘息時機,結果只用了8天時間就攻克濟南。所屬第9縱隊25師73團、第13縱隊37師109團,分別被中共中央軍委授予“濟南第1團”、“濟南第2團”稱號。
1949年起任山東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 [1] 
抗美援朝
1953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兵團司令員,參加了夏季反擊作戰。
1954年回國後,任華東軍區第二副司令員、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
1955年參與組織一江山島戰役。後任南京軍區司令員、國防部副部長兼南京軍區司令員、中共中央華東局書記處書記、中共江蘇省委第一書記、中共中央軍委委員。
1964年曾在南京軍區總結推廣“郭興福教學法”,大力開展羣眾性練兵運動。
1973年任廣州軍區司令員。
1979年指揮了廣西方向中越邊境自衞還擊戰。
1980年任中共中央軍委常委。
是第一至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共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中央委員(1968年遞補),第九至第十一屆中央委員和中央政治局委員。
1982年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
1985年10月22日在南京病逝。 [1] 

許世友主要榮譽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 [3] 

許世友主要著述

《我在山東十六年》、《我在紅軍十年》、《許世友回憶錄》等書籍。

許世友人物評價

人民日報:許世友忠於黨、忠於人民,忠於馬列主義,把畢生精力貢獻給了無產階級革命事業。他善於學習和運用毛澤東思想,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指揮過一系列的重要戰役、戰鬥,組織過大兵團作戰,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是我軍從戰士逐級成長起來的難得的優秀軍事指揮員之一。
毛澤東:“許世友是員戰將,打紅了膠東半邊天,了不起,了不起!” [4] 
鄧小平:“許世友在60年戎馬生涯中,戰功赫赫,百死一生,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經歷、特殊貢獻的特殊人物。” [6] 

許世友人物軼事

鄧小平“特批”:許世友病逝后土葬
許世友的母親 許世友的母親
20世紀50年代,當毛澤東帶頭簽名要求中央領導同志去世後一律火葬的時候,許世友則提出自己死後要土葬,並與其母親葬在一起,以盡他生前未能盡到的一份孝心。儘管毛澤東對此有些異議,但最終還是同意了他的請求。1985年10月22日,許世友因病逝世。許世友要求土葬的報告送到北京後,中央領導和中央軍委領導傳閲,因新中國成立後除了任弼時沒有火葬,其他已去世的中央領導同志都實行了火葬,故誰也做不了這個主。最後,報告送給了鄧小平,請他拍板。鄧小平最瞭解許世友,他經過慎重考慮,便在報告上批示:“照此辦理,下不為例。”10月26日上午,中顧委副主任王震受鄧小平委託來到南京軍區,鄭重地傳達了鄧小平的意見。他説:“許世友在六十年的戎馬生涯中,戰功赫赫,百死一生,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經歷、特殊貢獻的特殊人物。鄧小平同志籤的特殊通行證,這是特殊的特殊。”1985年11月9日清晨6時整,鄧小平簽發的“特殊通行證”保證了許世友將軍土葬儀式的順利進行,使這位性格獨特、功勳卓著的將軍魂歸故鄉。 [6] 

許世友家庭成員

許世友妻子

許世友共有三任妻子:朱錫明 [8] 雷明珍 [9]  、田普(田明蘭) [10]  [13] 

許世友子女

共有七個子女,包括三個兒子、四個女兒。
長子:許光,原配朱錫明所生。 [8] 
二兒子:許建軍 [11] 
三兒子:許援朝(1951- ) [12] 
大女兒:許麗
二女兒:許桑園
三女兒:許華山
四女兒:田小兵 [5]  [14] 

許世友後世紀念

墓地
將軍雕像
將軍雕像(3張)
許世友墓,位於河南省新縣田鋪鄉河鋪村許家窪,距縣城31公里。墓地在一個半山腰處,背靠着兩座山相接的鞍部。墓包高200釐米.直徑350釐米。整個墳墓前方後圓,簡樸莊重,長1150釐米,寬850釐米,佔地面積約98平方米。墓地居高臨下,視野開闊。
紀念館
2014年10月24日許世友將軍膠東紀念館開館 [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