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航天事業

鎖定
中國航天事業起始於1956年。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是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5個能獨立發射人造衞星的國家。
中國發展航天事業的宗旨是:探索外太空,擴展對地球和宇宙的認識;和平利用外太空,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造福全人類;滿足經濟建設、科技發展、國家安全和社會進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維護國家權益,增強綜合國力。中國發展航天事業貫徹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指導方針,即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
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中國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飛行乘組由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三人組成。 [14-15]  10月17日,航天發射次數一年內“首次突破40次”。 [19]  2021年執行了55次發射任務,數量位居世界第一。 [27]  12月13日,“2021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發佈。“中國航天”在其中 [20] 
2024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將統籌推進空間站應用與發展和載人月球探測兩大任務。 [163] 
2024年4月24日,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神舟十八號瞄準4月25日20時59分發射。 [174] 
2024年4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表示:將抓緊研究推動國外航天員以及太空遊客參與空間站飛行。 [175] 
中文名
中國航天事業
外文名
China's space industry
所屬學科
航空航天
相關概念
長征火箭、載人航天
開始時間
1956年
歷史事件
1970年4月24日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

中國航天事業內容簡介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的《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顯示,2011年開始,中國航天事業持續快速發展,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進入空間能力大幅提升。2016年,新一代的長征七號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相繼首飛成功,使中國火箭運載能力進入國際先進行列,中國運載火箭成功升級換代,擎起邁向航天強國的中國力量。
一組數據顯示: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完成第1個100次發射歷時37年,成功率93%;第二個100次發射僅歷時7年,成功率98%。發射週期從60天縮減到不到20天。這表明中國火箭設計、製造及管理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研製模式開啓信息化時代。
近五年來,從神舟飛船和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組成的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首次應用性飛行,到長征七號運載火箭與天舟貨運飛船組成空間站貨物運輸系統“試運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實現了空間實驗室階段“成功首飛、穩定運行、健康駐留、安全返回、順利補加、成果豐碩”的既定任務目標,取得了重要的創新成果和寶貴經驗。
國防科工局副局長、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豔華表示,中國航天創建60餘年來,取得了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為代表的一系列輝煌成就。隨着未來中國對重型火箭、無毒無污染中型火箭、低成本運輸火箭等關鍵技術的不斷攻關,中國進入空間能力將進一步提升,探索浩瀚宇宙的腳步將越發輕快。
航天事業可以分為三部分:一是空間技術,也就是各種火箭、衞星、飛行器的製造和發射技術等;二是空間應用,是讓航天技術產生實際應用,比如提供通訊和氣象觀測服務等;三是空間科學,即不以技術和應用為目的,而是探索和發現新規律、新現象。
2016年,中國航天對“星空奧秘”的探索捷報頻傳。
——首顆微重力科學實驗衞星實踐十號利用太空中微重力等特殊環境完成19項科學實驗併成功返回;
——暗物質衞星“悟空”在軌一年多,探測到黑洞爆發等多項發現,未來還會帶來更多驚喜;
——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衞星“墨子號”開啓人類在空間尺度上的量子科學實驗,為未來在外太空開展廣義相對論、量子引力等物理學基本原理的檢驗做好了堅實的技術準備;
——中秋之夜,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順利升空。此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並與天宮二號交會對接。空間冷原子鐘、探索空間微重力和強輻射條件下生物生長規律等一批體現國際科學前沿的空間科學與應用任務圓滿完成。
2017年6月,中國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飛入太空,它可以觀測黑洞、中子星和伽馬射線暴等爆發活動天體。面向未來,中國人對“星空奧秘”的追問永不止步。未來五年,中國計劃研製併發射5顆新的科學衞星;基於X射線屬性特徵、高能電子和伽馬射線能量與空間分佈等的科學探測將進一步深入,在空間科學探索中中國有望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近五年來,中國航天人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勇攀科技高峯,讓“航天創造美好生活成為現實”,惠及國民經濟、百姓生活。
一杯滾燙的開水,倒進杯子不一會兒就變成温水,口感適宜。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三院,一款快速調温杯悄然走紅。別看只是一款小水杯,卻與中國不久前發射的“快舟”火箭使用了同樣的航天相變材料技術……中國已有2000多項航天技術成果應用到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巨大貢獻,一大批“高精尖”的航天科技悄然“幻化”成各類便民福利。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航天科技集團民用產業收入達到1280億元,佔總收入的“半壁江山”。
從北斗導航系統到“天眼工程”的高分專項,再到實踐十三號高通量通信衞星……一系列普惠民生的航天重大工程為大家繪出了一幅由航天高科技支撐的美好生活畫卷:不論身在何方,“北斗”幫你導航;足不出户,“風雲”幫你知天象;萬米高空的飛機裏上網、打電話也不再是夢想。
“這些是對‘航天創造美好生活’的最佳詮釋。”國家航天局秘書長田玉龍説。中國民用遙感衞星數據分發量累計超過1000萬景,衞星電視直播用户突破7000萬。“北斗”終端持有量400萬餘套,衞星應用年產值超過2000億元。
當前,空間信息正加快與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高新技術融合,“互聯網+衞星應用”戰略性新興產業孕育發展,有望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此外,航天成果轉化成效初顯,有效促進了傳統產業的升級。
試看未來的中國航天,中國載人空間站將呼之欲出,航天“神劍”將築牢國家安全之基,航天探測器將飛向更加深邃的太空,軍民融合將開闢更廣闊的天地。 [3] 
2022年1月,從航天科技集團瞭解到,2022年集團公司計劃安排40次以上航天發射任務,包括載人航天6次重大任務,其中兩次貨運飛船、兩次神舟飛船和實驗艙Ⅰ、實驗艙Ⅱ發射。 [22] 
2022年1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202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介紹2016年以來中國航天活動主要進展、未來五年主要任務,進一步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航天事業的瞭解。 [23] 
1956年錢學森起草的《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意見書》,拉開了中國航天事業的序幕。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的成功發射,點燃了國人探索太空的熱情。 [25] 

中國航天事業神舟號

中國航天事業神舟一號

1999年11月20日發射升空,11月21日返回,飛行1天。
“神舟”一號是不載人的試驗性飛船。這是“長征”二號F型火箭的首次研製型飛行試驗,主要目的是考核運載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
實驗:飛船搭載一些農作物種子,包括各10克左右的青椒、甜瓜、番茄、西瓜、豇豆、蘿蔔等品種以及甘草、板藍等中藥材。此外,還搭載了有利於心腦血管疾病藥物開發的Monascus生物活性菌株。
發射時間: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7秒
發射火箭: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這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59次飛行,也是最近3年連續17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火箭起飛約10分鐘,飛船與火箭分離,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1999年11月21日3時41分
發射地點:酒泉衞星發射中心
着陸地點: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21小時11分/14圈
搭載物品:一是旗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奧運會會旗等;二是各種郵票及紀念封;三是各10克左右的青椒、西瓜、玉米、大麥等農作物種子,此外還有甘草、板藍根等中藥材。
技術應用:首次採用了在技術廠房對飛船、火箭聯合體垂直總裝與測試,整體垂直運輸至發射場,進行遠距離測試發射控制的新模式。中國在原有的航天測控網基礎上新建的符合國際標準體制的陸海基航天測控網,也在這次發射試驗中首次投入使用。飛船在軌運行期間,地面測控系統和分佈於公海的4艘“遠望號”測量船對其進行了跟蹤與測控,成功進行了一系列科學試驗。

中國航天事業神舟二號

2001年1月16日19時22分,中國第二艘無人飛船“神舟二號”在內蒙古中部地區成功着陸。至此,飛船按預定計劃,在太空飛行了7天。圍繞着飛船的測控和回收,中國航天測控人員決戰太空,展開了緊張的工作。
10日21時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飛船變軌“神舟二號”飛船1月10日1時零分發射升空後,所進入的是距地球表面高度近地點為200公里、遠地點為340公里的橢圓軌道。按照預定計劃,這時要進行變軌,將飛船調整到距地球表面340公里高的圓軌道上。變軌能否成功,將影響飛船在軌飛行和準確返回預定着陸區。
地處北京燕山腳下的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又一次充滿了緊張的戰鬥氣氛。中心的大型計算機按照科技人員的指令,高效地對各種數據進行綜合處理,迅速生成了飛船變軌的實施步驟。在飛船飛行至遠地點高度時,中心調度指揮員下達了變軌的指令。由於採用了世界上最先進的透明傳輸測控技術,指令通過相關測控站點的測控設備直接傳給飛船,前後只用了2秒鐘。接到指令後,飛船上的發動機一次點火成功,在發動機的推力作用下,飛船的近地點高度由200公里抬高到了340公里,成功地進入了圓軌道。
試驗項目:中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三個艙段組成。 [24]  與“神舟”一號試驗飛船相比,“神舟”二號飛船的系統結構有了新的擴展,技術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據介紹,中國首次在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領域的實驗,其中包括:進行半導體光電子材料、氧化物晶體、金屬合金等多種材料的晶體生長;進行了蛋白質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空間晶體生長;開展了植物、動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離體細胞和細胞組織的空間環境效應實驗等。
評論反應:此次航天飛船發射,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飛行試驗,標誌着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取得了新的進展,向實現載人航天飛行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中國航天事業神舟三號

2002年3月25號晚上10時15分,中國研製的“神舟”三號飛船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併成功進入預定軌道。晚上10時15分,火箭點火升空,“神舟”三號飛船疾速向太空飛去,在夜幕中留下了一道絢麗的軌跡。10分鐘後,飛船成功進入預定軌道。這次發射成功標誌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要進展,為不久的將來把中國的航天員送上太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次發射的“神舟”三號是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狀態完全一致。這次發射試驗,運載火箭、飛船和測控發射系統進一步完善,提高了載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飛船上裝有人體代謝模擬裝置、擬人生理信號設備以及形體假人,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在太空中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這次發射,逃逸救生系統也進行了工作。這個系統是在應急情況下確保航天員安全的主要措施。“神舟”三號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和附加段組成。飛船進入太空後,將持續繞地球飛行若干天,進行一系列項目的科學試驗。中國科學院將在飛船上進行多種空間應用試驗。之後,飛船返回艙將返回地面,軌道艙繼續留在太空飛行,直至完成預定的後續科學試驗任務。“神舟”三號飛船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為主研製,“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為主研製。這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66次飛行。自1996年10月以來,中國運載火箭發射已經連續24次獲得成功。中國科學院和信息產業部等有關單位為這次發射研製了對地遙感、生命科學、空間科學等船載儀器和地面測控設備。
“神舟”三號是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狀態完全一致。這次發射試驗,運載火箭、飛船和測控發射系統進一步完善,提高了載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飛船上裝有人體代謝模擬裝置、擬人生理信號設備以及形體假人,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在太空中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這次發射,逃逸救生系統也進行了工作。這個系統是在應急情況下確保航天員安全的主要措施。飛船擬人載荷提供的生理信號和代謝指標正常,驗證了與載人航天直接相關的座艙內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

中國航天事業神舟四號

神舟四號飛船是在神舟一號、神舟二號、神舟三號飛行試驗成功的基礎上,經進一步完善研製而成,其配置、功能及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相同。神舟四號飛船是第四艘無人飛船,由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和附加段組成。飛船總長約7.4米,最大直徑2.8米,總質量7794公斤。在推進艙和軌道艙的II、IV象限各安裝一個太陽電池翼,推進艙的兩個太陽電池翼總面積24.48平方米,展開後的翼展寬度約17米。軌道艙的兩個太陽電池翼總面積12.24平方米,展開後的翼展寬度約10.4米。神舟四號飛船配置有13個分系統及供配電與電纜網。結構與機構分系統保證飛船的構型,併為航天員提供生活的結構空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曹剛川,全國政協副主席朱光亞,中央軍委委員、總裝備部部長、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李繼耐,總裝備部政委遲萬春等,也在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觀看。
5日晚上,當“神舟”四號飛船環繞地球運行107圈飛臨南大西洋海域上空時,在那裏待命的“遠望三號”航天測量船向其發出了返回命令。飛船隨即建立返回姿態,返回艙與軌道艙分離,制動發動機點火,開始從太空向地球表面返回。飛船進入距地面80公里的大氣層後,以每秒約8公里的高速飛行,與大氣層劇烈摩擦,返回艙表面產生等離子層,形成電磁屏蔽,與地面暫時中斷了聯繫。飛船剛飛出“黑障區”,擔負飛船回收任務的西安衞星測控中心着陸場站及時發現了目標。之後,按照預定的程序,飛船平穩地在內蒙古中部飛船着陸場場區內着陸,搜救人員對飛船返回艙進行了回收。
“神舟”四號飛船的返回艙將在近日運回北京,由科研人員對飛船及試驗項目進行技術分析和科學研究。飛船軌道艙將繼續在軌運行並進行有關的空間科學和應用試驗。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專家稱,“神舟”四號飛船的成功發射和返回,表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技術日臻成熟,為最終實現載人飛行奠定了堅實基礎
神舟回眸-----神舟四號
發射時間:2002年12月30日0時40分
發射火箭: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此次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69次飛行,也是自1996年10月以來,中國航天發射連續第27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火箭點火升空十幾分鍾後,飛船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2003年1月5日19時16分
發射地點:酒泉衞星發射中心
着陸地點: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6天零18小時/108圈
搭載物品:除了大氣成分探測器等19件設備已經參加過此前的飛行試驗外,其他的空間細胞電融合儀等33件科研設備都將是首次“上天”。一場籌備了10年之久的兩對“細胞太空婚禮”也將在飛船上舉行,一對動物細胞“新人”是B淋巴細胞骨髓瘤細胞,另一對是植物細胞“新人”——黃花煙草原生質體和革新一號煙草原生質體。專家介紹説,在微重力條件下,細胞在融合液中的重力沉降現象將消失,更有利於細胞間進行配對與融合這些“親熱舉動”,此項研究將為空間製藥探索新方法。

中國航天事業神舟五號

2003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艘“神舟”載人飛船飛行獲得了圓滿成功。 [17]  2001年初至2002年底又相繼研製併發射成功了神舟2~4號無人試驗飛船,獲得了寶貴的試驗數據,為實施載人航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神舟-5飛船是在無人飛船基礎上研製的中國第1艘載人飛船,乘有1名航天員,在軌運行1天。整個飛行期間為航天員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同時將航天員的生理數據、電視圖像發送地面,並確保航天員安全返回。
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和附加段組成,總長8860mm,總重7840kg。飛船的手動控制功能和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分系統為航天員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飛船由長征-2f運載火箭發射到近地點200km、遠地點350km、傾角42.4°初始軌道,實施變軌後,進入343km的圓軌道。飛船環繞地球14圈後在預定地區着陸。
神舟-5號飛船載人航天飛行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的願望,是中華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國航天事業在新世紀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2003年10月15日5時20分,航天員出征儀式在航天員公寓問天閣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胡錦濤等領導同志在此地親切會見了首飛梯隊的3名航天員。執行首飛任務的航天員楊利偉表示,要聚精會神地做好每一個動作,決不辜負祖國和人民的期望。
10月15日5時30分,身着銀灰色太空服的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向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李繼耐報告,請示出征。此前,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航天員梯隊公開亮相。他們是:楊利偉、翟志剛、聶海勝。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楊利偉表示有信心完成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
10月15日6時15分,進入飛船返回艙的楊利偉坐到了用合成材料特製的座椅上。此時按計劃離火箭升空還有2小時45分鐘。起飛前,楊利偉在艙內進行各項準備,完成100多個動作。地面指揮控制中心屏幕顯示,楊利偉生理參數正常。
10月15日8時50分,胡錦濤、黃菊、吳官正等領導同志來到試驗指揮樓平台,現場觀看飛船發射。與此同時,吳邦國、温家寶、賈慶林、曾慶紅、李長春、羅乾等領導同志在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觀看飛船發射實況。
10月15日9時整,火箭在震天憾地的轟鳴中騰空而起,急速飛向太空。
10月15日9時10分左右,飛船進入預定軌道。從這一刻起,楊利偉成了浩瀚太空迎來的第一位中國訪客。
10月15日9時31分許,停泊在南太平洋的“遠望”二號測量船捕獲飛船信息。“神舟”五號飛船的艙內圖像清晰地顯示在北京航天指控中心的大屏幕上,楊利偉在與醫學監督醫生通話時顯得相當沉穩,他説:“我感覺良好!”
10月15日9時42分,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李繼耐宣佈:“飛船已進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成功。”指揮控制大廳內頓時一片歡騰。在熱烈的掌聲中,胡錦濤發表了重要講話。他指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十多年來,在黨中央、中央軍委的領導下,經過廣大科技人員和解放軍指戰員的不懈奮鬥,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壯麗詩篇。
10月15日10時許,在“神舟”五號飛船進行環繞地球第一圈飛行時,地面指揮人員報告艙內環境正常後,楊利偉得到指令,打開面罩,拿着書和筆,當他鬆開手時,筆在太空失重環境下立即飄浮起來。
10月15日10時31分,“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喀什測控站檢測區域,在接到地面指令後,楊利偉摘下手套,並解開系在膝蓋下方的束縛帶。在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可以看到,楊利偉的動作非常輕鬆熟練。
10月15日10時40分左右,飛船開始繞地球飛行第二圈,通過飛船傳回的圖像可看到,楊利偉由卧姿改為坐姿,並通過圓形舷窗向外觀測。
10月15日11時過後,楊利偉開始在太空中進餐。他一邊看書,一邊用捏擠包裝袋的方式享用這頓不同尋常的午餐。據悉,楊利偉的食譜頗具中國特色,包括八寶飯、魚香肉絲、宮爆雞丁和用中藥及滋補品製成的飲料等。
10月15日12時左右,楊利偉開始他在外太空的第一次休息。畫面顯示,仰面躺卧的楊利偉表情沉靜,在環繞地球飛行的飛船中,他的這次酣眠持續了約3個小時。
10月15日15時52分,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向楊利偉瞭解了飛船工作狀況和他的身體狀況。航天員向地面報告:航天服氣密性良好,飛船工作正常。
10月15日15時54分,飛船變軌程序啓動,指揮控制大廳右側大屏幕三維動畫實時顯示,飛船尾部噴出桔黃色的火焰,加速飛行。很快,飛船又進入平穩的飛行狀態。整個過程中,航天員楊利偉始終神情鎮定。南太平洋上的“遠望”二號測量船向北京傳來數據,表明變軌圓滿成功。
10月15日17時26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曹剛川在北京航天指控中心與正在太空飛行的航天員楊利偉進行實時通話。曹剛川説:“祖國和人民期待着你凱旋。”楊利偉渾厚的男中音清晰地迴響在指揮大廳中:“請首長放心,我一定努力工作,把後續工作完成好,向祖國和人民交一份滿意的答卷。”
10月15日18時40分許,“神舟”五號飛船運行到第七圈,楊利偉在太空中展示中國國旗和聯合國旗。他在距地面343公里的太空中説:向世界各國人民問好,向在太空中工作的同行們問好,感謝全國人民的關懷。
10月15日19時58分,“神舟”五號飛船運行到第八圈時,稍早之前來到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指揮大廳的楊利偉妻子張玉梅、兒子楊寧康與太空中的楊利偉通話。楊利偉對妻子説:“在太空感覺很好,太空的景色非常美。”他對兒子説:“好兒子,我看到咱們美麗的家了!”
10月15日21時31分,“神舟”五號飛船進入第九圈
10月15日23時08分,“神舟”五號飛船進入第十圈飛行,航天員楊利偉開始休息。
10月16日4時19分,“神舟”五號飛船進入第十四圈飛行。
10月16日5時35分,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成功向正在太空運行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送返回指令。按照程序,飛船將在建立返回姿態後,經過返回制動、軌道艙與返回艙分離、推進艙與返回艙分離等一系列太空控制動作,開始返回內蒙古主着陸場。
10月16日5時36分,“神舟”五號飛船軌道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返回艙與推進艙軌道高度不斷降低,向預定落點返回。飛船軌道艙將留軌工作半年,開展相關的科學實驗。
10月16日5時38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制動火箭點火,飛船返回艙飛行速度減緩,軌道高度進一步降低。返回艙向預定着陸場降落。
10月16日5時56分,在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的組織指揮下,“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與推進艙成功分離,成功進入返回軌道。飛船返回艙失去動力後,按照升力控制技術向預定着陸場降落。
稍後,佈設在新疆和田的活動測量站報告,“神舟”五號飛船進入中國國境上空。
10月16日6時04分,“神舟”五號飛船再入大氣層。飛船處於“黑障”階段。
10月16日6時07分,搜救直升機收到“神舟”五號飛船返回艙發出的無線電信號,機上的搜索人員目視到“神舟”五號返回艙。由5架直升機組成的空中搜救分隊和14台專用車輛組成的地面搜救分隊立即從不同的方向迅速向落點前進。
10月16日6時許,楊利偉報告身體狀況良好。返回艙引導傘已打開。
稍後,楊利偉再次報告身體狀況良好。主傘工作正常。
稍後,主着陸區直升機駕駛員目視到飛船降落傘,地面搜索人員看到了降落傘,返回艙主傘已脱落。五架直升機跟蹤正常。
10月16日6時28分,地面搜索人員報告距“神舟”五號返回艙落點7.5公里。
稍後,温家寶總理與楊利偉通話,祝賀他順利返航。
10月16日6時36分,地面搜索人員找到了“神舟”五號返回艙。
10月16日6時38分,搜索人員報告,楊利偉身體狀況良好。
稍後,楊利偉向人羣揮手,正在出艙。
10月16日6時51分,楊利偉在“神舟”五號艙口向大家招手,神態自若。
10月16日6時54分,李繼耐在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宣佈:“神舟”五號載人飛船16日6時23分在內蒙古主着陸場成功着陸,實際着陸點與理論着陸點相差4.8公里。返回艙完好無損。我們的航天英雄楊利偉自主出艙。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
稍後,温家寶總理代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祝賀載人飛行圓滿成功。
稍後,在飛船着陸點,楊利偉坐在專用的椅子上向大家揮手,並與工作人員説話。
10月16日7時23分,楊利偉在距返回艙約10米的一輛醫療檢查車上進行體檢。
10月16日7時29分,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給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李繼耐打電話,祝賀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江澤民説,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又一偉大成就,是中國高技術發展的又一里程碑,是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的又一非凡壯舉。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正確領導下,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自力更生、自主創新,大力協同、集智攻關,我們就一定能夠譜寫中國航天事業以及整個科技事業更加絢麗的篇章!
10月16日上午9時52分,楊利偉乘專機從內蒙古着陸場飛抵北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曹剛川,中央軍委委員、總裝備部部長、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李繼耐,總裝備部政委遲萬春等到機場迎接。‘‘神舟五號’‘的順利升空和成功返回,標誌着中國掌握了載人航天的基本技術,實現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步計劃和目標,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也是發展中國家中第一個能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中國航天事業神舟六號

神舟六號飛船於北京時間(UTC+8)2005年10月12日上午9:00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費俊龍和聶海勝兩名中國航天員被送入太空,預計飛行時間為5天。先在軌道傾角42.4度、近地點高度200公里、遠地點高度347公里的橢圓軌道上運行5圈,實施變軌後,進入343公里的圓軌道,繞地球飛行一圈需要90分鐘,飛行軌跡投射到地面上呈不斷向東推移的正弦曲線。軌道特性與神舟五號相同。
2005年10月12日17時29分,航天員費俊龍打開神舟六號返回艙與軌道艙之間的艙門,進入軌道艙開展空間科學實驗。
2005年10月13日4時開始,航天員進行在軌干擾力試驗,在艙內有意識加大動作幅度,以試驗人的擾動對飛船姿態的影響。在進行了開關艙門、穿脱壓力服、穿艙、抽取冷凝水四大項“在軌干擾力”試驗後,航天員的活動對飛船姿態的影響很小,飛船可保持正常飛行,不需糾正飛船姿態。
2005年10月14日清晨,神舟六號在第30圈進行變軌後的首次軌道維持,即根據軌道精測參數進行微量調整,使飛船回到預定的正常軌道。維持時,神六發動機共點火6.5秒,將飛船抬高了800米。
2005年10月15日16時29分,胡錦濤與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通話。18時05分,航天員向北京航天飛控中心傳送他們拍攝的飛船太陽能帆板的數字圖像。
完成預定飛行任務後,飛船採用升力再入方式返回內蒙古四子王旗的主着陸場。神舟六號載人飛船返回地面需要經歷4個階段:制動飛行階段、自由滑行階段、再入大氣層階段、着陸階段。在此次繞地飛行中,“神舟六號”的軌道艙與返回艙分離後,還將繼續在軌飛行六個月時間,進行一系列科學實驗。
由於第一次的載人航天器神舟五號在太空只飛行了一天,主着陸場的天氣變化可及時準確預測,因此未曾啓用副着陸場;神舟六號飛船將在太空飛行多天,氣象難以準確預測,因此酒泉衞星發射中心的副着陸場將啓用作後備着陸地點。為迎接飛船隨時可能返回,地面共設置了13個着陸點。除內蒙古四子王旗和酒泉衞星發射中心主、副兩個着陸場外,國內外還有11個應急着陸場。着陸場系統包括主、副着陸場分系統,陸上應急搜救分系統,海上應急搜救分系統,通信分系統和航天員醫監醫保分系統這5個分系統。
參與航天員搜救的裝備包括:搜索救援直升機、搜索救護直升機、搜索攝錄直升機、指揮調度車、航天員醫監醫保車、工程運輸車、航天員運輸車、返回艙吊車和小型搜索車。
為保證神六和兩名太空人安全回家,設計了4把巨型降落傘。返回艙在降落過程中,至少要先後打開引導傘、減速傘、主傘共3把傘,如果有必要,還要打開第4把備份傘。太空船返回艙降落傘能否順利打開,直接關係着回收的成敗。主傘不能一下子全部打開,否則會被高速氣流吹破,返回艙也會被摔爛。太空船落地後也並非萬事大吉,如果巨大降落傘被風吹鼓,就可能拖着返回艙快速滾動。為保證安全,返回艙落地一剎那間,太空人發出指令,艙上的切割器會切斷傘繩吊帶,讓降落傘獨自飄落,保證返回艙不被傘拖走。
另外,根據神舟五號太空人楊利偉提出的意見,為使神舟六號着陸時對太空人的衝擊降至最小,艙內太空人的座椅還首次安裝了「賦形減震坐墊」——根據太空人形體不同特徵量體制造的吸能座墊,可在發生撞擊瞬間迅速分散人體的應力,避免人體損傷。
在2005年10月17日凌晨3時44分,太空船軌道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並在3時45分,飛船的發動機成功點火,開始回航。在4時07分飛船推進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返回艙自行重返地球。
在着陸期間,在四子王旗主着陸場的夜空一直有一個光點,仿如流星劃過夜空。返回艙在4時13分經過大氣層時,產生高温,形成通訊黑障區,一度暫停與控制中心聯絡,長達3分鐘。在4時20分,返回艙打開主降落傘,在四子王旗主着陸場慢慢降落,在4時33分返回艙成功降落,2名太空人費俊龍、聶海勝並向控制中心報平安,控制中心工作人員鼓掌慶祝。在約半小時後,搜救直升機首先發現返回艙,實際着陸地點較預計相差僅1公里。工作人員打開返回艙門後,醫療人員為2名太空人檢查身體,並建議2人可以自行出艙。
與神舟五號太空人楊利偉不同,費俊龍首先穿着太空衣,自行爬出返回艙,向現場工作人員招手。聶海勝亦爬出艙門,走下鐵梯。2人坐在椅子上,接受工作人員獻花,並感謝大家的關心及熱愛,費俊龍表示,這次太空之旅非常順利,他們在太空艙內的工作及生活很好,現在身體狀況不錯。2名太空人在太空逗留了115.5小時,是神舟五號太空船飛行時間的5倍多,創造中國人在太空逗留最長的時間,圓滿結束中國首次「多人多天」特點的太空旅程。費俊龍及聶海勝重返地面後,被直升機接走,跟着由專機送返北京,暫時被隔離14天。

中國航天事業神舟七號

全國政協委員、載人航天火箭系統總顧問組組長、“神舟”五號火箭總指揮黃春平於“神舟六號”着陸後表示,“神舟七號”發射時間將推遲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發射計劃將拖後到2008年。與“神舟五號”、“神舟六號”不同,“神舟七號”火箭在研製上的關鍵點是宇航服和氣閘艙。因為“神舟七號”將實現太空行走,航天員能否從艙內氣壓驟然適應真空環境,氣閘艙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
神舟七號於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04秒988毫秒發射升空。飛船於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成功着陸於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陸場。神舟七號飛船共計飛行2天20小時28分鐘
王兆耀2008年9月24日下午14時30分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的“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總指揮部新聞發佈會上,受“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總指揮部的委託宣佈:9月25日21時07分至22時27分直接發射,進行載人航天飛行。屆時中國的航天員將首次出艙來進行太空行走。當前,氣閘艙等核心技術難關已被攻克,整個飛船已進入綜合測試階段,用於發射神舟七號飛船的長征二號F火箭在2007年12月底前完成全箭總裝。據悉,“神舟七號”時的太空行走對航天員的考核要求更加高。由於航天服內的壓力比正常情況下低,有可能會使人體組織內的氮氣釋放,在血管內形成氣栓,導致減壓病,甚至危及宇航員的生命!因此航天員在穿好航天服以後,必須在氣閘艙內充分吸氧,協助工作的航天員回到內艙(即軌道艙),關閉內艙門,然後氣閘艙開始泄壓到真空,與飛船外的真空狀態保持一致,此時航天員可以出艙活動。而完成艙外任務回到艙內時,還要對航天服進行一定的減壓,再對氣閘艙充氣。
“航天員出艙活動是一項高難度、高風險的活動。”專家介紹,“神舟七號”時的太空行走要求航天員必須在地面做充分的試驗和訓練,其地面訓練一般在一個對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裏進行。這種水池通常建在大型的試驗房裏面,把航天器放在水池中,利用水的浮力模擬太空的失重現象,然後航天員在水池裏面進行出入艙和艙外操作訓練。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張慶偉表示,未來的神舟七號飛船,不會是神舟六號的簡單重複,突破許多關鍵技術。發射神舟七號飛船的仍然是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此前這種火箭已經成功地將六艘神舟飛船送入太空,具有成熟的技術基礎。新一枚運載火箭元器件的採購與生產已經展開,火箭總設計師荊木春説,這一次他們將採用質量更高的元器件。針對前幾發火箭的飛行情況,科研人員還將對這枚火箭進行局部改進,來進一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此外,他們還考慮在火箭上增加一些攝像頭。
從神舟七號開始,中國進入載人航天二期工程。在這一階段裏,將陸續實現航天員出艙行走、空間交會對接等科學目標。整個二期工程的所有發射任務全部由長二F火箭擔任。
神舟七號太空船已於9月25號發射升空,進行中國航天首次太空漫步的是曾經2次入選神舟計劃的航天員翟志剛。
神舟七號太空船3名正選太空人包括入選過神五及神六計劃的翟志剛、以及2名也曾經入選過神六的隊友劉伯明與景海鵬。
當中執行出艙任務的是翟志剛,第一備選是劉伯明。42歲的翟志剛是黑龍江齊齊哈爾市龍鄉縣人,1985年加入空軍,有超過1000小時的安全飛行記錄。

中國航天事業神舟八號

神舟八號飛船,是中國“神舟”系列飛船的第八架飛船,飛船為三艙結構,由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組成。神舟八號為改進型飛船,全長9米,最大直徑2.8米,起飛質量8082公斤。神舟八號飛船進行了較大的技術改進,它發射升空後,與天宮一號對接,成為一個小型空間站
於2011年11月1日5時58分10秒由改進型“長征二號”F遙八火箭順利發射升空。升空後2天,“神八”與此前發射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進行了空間交會對接。組合體運行12天后,神舟八號飛船脱離天宮一號並再次與之進行交會對接試驗,這標誌着中國已經成功突破了空間交會對接及組合體運行等一系列關鍵技術。2011年11月16日18時30分,神舟八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分離,返回艙於2011年11月17日19時許返回地面 [4] 

中國航天事業神舟九號

神舟九號飛船是中國航天計劃中的一艘載人宇宙飛船,是神舟號系列飛船之一。神九是中國第一個宇宙實驗室項目921-2計劃的組成部分,天宮與神九載人交會對接將為中國航天史上掀開極具突破性的一章。中國計劃2020年中國將建成自己的太空家園,獨立自主的中國空間站屆時可能成為世界上唯一的空間站
2012年6月16日18時37分21秒,神舟九號飛船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升空。2012年6月18日11時左右轉入自主控制飛行,14時左右與天宮一號實施自動交會對接,這是中國實施的首次載人空間交會對接。並於2012年6月29日10點03分安全返回。神舟九號飛船於2012年6月16日發射,這也是載人航天飛船首次在夏季發射 [5] 

中國航天事業神舟十號

神舟十號飛船,是中國“神舟”號系列飛船之一,它是中國第五艘搭載宇航員的飛船。飛船由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和附加段組成。升空後再和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對接,並對其進行短暫的有人照管試驗。對接完成之後的任務將是打造太空實驗室。神舟十號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921工位”,於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由長征二號F改進型運載火箭(遙十)“神箭”成功發射。在軌飛行15天,並首次開展中國航天員太空授課活動。飛行乘組由男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和女航天員王亞平組成,聶海勝擔任指令長。2013年6月26日,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返回地面 [6] 
神舟十號飛船是中國載人航天二期工程第三次交會對接飛行,在神舟九號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圓滿成功半年後,神舟十號又一次載着三名航天員與天宮一號相會,主要使命和任務有四項:為天宮一號在軌運營提供人員和物資天地往返運輸任務,進一步考核交會對接、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功能和性能;進一步考核組合體對航天員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開展航天器在軌維修等實(試)驗和科普教育活動;進一步考核執行飛行任務的功能、性能和系統間協調性,驗證有關改進措施的有效性。

中國航天事業神舟十一號

神舟十一號飛船,是中國於2016年10月17日7時30分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二號F遙十一運載火箭發射的載人飛船,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開展地球觀測和空間地球系統科學、空間應用新技術、空間技術航天醫學等領域的應用和試驗。 [81] 
飛行乘組由兩名男性航天員景海鵬陳冬組成,景海鵬擔任指令長。神舟十一號飛船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研製,飛船入軌後經過2天獨立飛行完成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自動對接形成組合體。神舟十一號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中從第二步到第三步的一個過渡,為中國建造載人空間站做準備。神舟十一號飛行任務是中國第6次載人飛行任務,也是中國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載人飛行任務,總飛行時間長達33天 [7] 

中國航天事業神舟十二號

2021年4月,執行神舟十二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載人飛船及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完成出廠前所有研製工作,已分批安全運抵酒泉衞星發射中心,開展發射場區總裝和測試工作 [14]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北京時間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此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16] 

中國航天事業神舟十三號

北京時間2021年10月16日0時23分,搭載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按照預定時間精準點火發射,約582秒後,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18] 
北京時間2022年4月16日0時44分,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與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成功分離,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在空間站組合體工作生活了183天,刷新了中國航天員單次飛行任務太空駐留時間的紀錄。 [26] 

中國航天事業神舟十四號

北京時間2022年6月5日10時44分,搭載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四運載火箭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約577秒後,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實施以來的第23次飛行任務,也是空間站階段的第3次載人飛行任務。飛船入軌後,將按照預定程序,與空間站組合體進行自主快速交會對接。後續,航天員將進駐天和核心艙,開啓為期6個月的在軌駐留,開展空間站平台維護與照料、機械臂操作、出艙活動、艙段轉移等工作以及空間科學實驗、技術試驗。 [28] 
北京時間2022年6月5日17時42分,成功對接於天和核心艙徑向端口,整個對接過程歷時約7小時。 [29]  北京時間2022年6月5日20時50分,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依次進入天和核心艙。 [30]  北京時間2022年6月6日11時9分,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成功開啓天舟四號貨物艙艙門,在完成環境檢測等準備工作後,於12時19分順利進入天舟四號貨運飛船。 [31] 
北京時間2022年9月17日17時47分,經過約5小時的出艙活動,神舟十四號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密切協同,完成出艙活動期間全部既定任務,航天員陳冬、航天員蔡旭哲已安全返回問天實驗艙,出艙活動取得圓滿成功。航天員出艙活動期間,先後完成了艙外助力手柄安裝、載荷迴路擴展泵組安裝、艙外救援驗證等任務,全過程順利圓滿,進一步檢驗了航天員與小機械臂協同工作的能力,驗證了問天實驗艙氣閘艙和出艙活動相關支持設備的功能性能。 [42]  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成功着陸。 [68] 

中國航天事業神舟十五號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經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總指揮部研究決定,費俊龍、鄧清明、張陸3名航天員將執行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由費俊龍擔任指令長。 [62] 
2022年11月29日23時08分,搭載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五運載火箭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64] 
2022年11月30日7時33分,神舟十五號3名航天員順利進駐中國空間站,與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首次實現“太空會師”。隨後,“勝利會師”的兩個航天員乘組,一起在中國人自己的“太空家園”裏留下了一張足以載入史冊的太空合影。後續,兩個航天員乘組將在空間站進行首次在軌輪換。其間,6名航天員將共同在空間站工作生活約5天時間,完成各項既定任務和交接工作。 [66-67] 
北京時間2023年2月10日00時16分,經過約7小時的出艙活動,神舟十五號航天員費俊龍、鄧清明、張陸密切協同,圓滿完成出艙活動全部既定任務。航天員費俊龍、航天員張陸已安全返回問天實驗艙,出艙活動取得圓滿成功。航天員出艙活動期間,完成了夢天艙外擴展泵組安裝等任務,全過程順利圓滿。這是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後航天員首次出艙活動,航天員費俊龍、航天員張陸首次漫步太空,再次成功圓夢。根據計劃,後續,航天員乘組還將開展多次出艙活動。 [82] 
2023年6月4日06時33分,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成功着陸,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98-99] 

中國航天事業神舟十六號

2023年5月30日9時31分,搭載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六運載火箭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約10分鐘後,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航天員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97] 
2023年10月31日,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成功着陸。 [127]  經現場醫監醫保人員確認,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3名航天員身體狀態良好,即將出艙。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128] 

中國航天事業神舟十七號

北京時間2023年10月26日11時14分,搭載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七運載火箭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約10分鐘後,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航天員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124-126] 

中國航天事業神舟十八號

2024年4月24日,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神舟十八號瞄準4月25日20時59分發射。 [174] 

中國航天事業嫦娥號

中國航天事業嫦娥一號

嫦娥一號是中國首顆繞月人造衞星。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承擔研製。總重量為2350千克左右,尺寸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太陽能電池帆板展開長度18米,預設壽命為1年。該衞星的主要探測目標是:獲取月球表面的三維立體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佈特點;探測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亮的空間環境。
嫦娥一號衞星於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UTC+8時)左右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升空。
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撞向月球預定地點。

中國航天事業嫦娥二號

嫦娥二號衞星,是中國第二顆探月衞星、第二顆人造太陽系小行星,也是中國探月工程二期的技術先導星。嫦娥二號衞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是中國第一顆探月衞星嫦娥一號衞星的備份星,沿用東方紅三號衞星平台,造價約6億元人民幣。
嫦娥二號衞星於2010年10月1日18時59分57秒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並順利進入地月轉移軌道
嫦娥二號完成了一系列工程與科學目標,獲得了分辨率優於10米月球表面三維影像、月球物質成分分佈圖等資料。2011年4月1日嫦娥二號拓展試驗展開,完成進入日地拉格朗日L2點環繞軌道進行深空探測等試驗。此後嫦娥二號飛越小行星4179(圖塔蒂斯)成功進行再拓展試驗,嫦娥二號工程隨之收官。

中國航天事業嫦娥三號

嫦娥三號探測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嫦娥工程二期中的一個探測器,是中國第一個月球軟着陸的無人登月探測器。嫦娥三號探測器由月球軟着陸探測器(簡稱着陸器)和月面巡視探測器(簡稱巡視器)組成。
嫦娥三號探測器於2013年12月2日在中國西昌衞星發射中心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送入太空,當月14日成功軟着陸於月球雨海西北部,15日完成着陸器巡視器分離,並陸續開展了“觀天、看地、測月”的科學探測和其它預定任務,取得一定成果。2013年12月16日,中國官方宣佈嫦娥三號任務獲得成功。2016年8月4日,嫦娥三號正式退役。
自2013年12月14日月面軟着陸以來,中國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創造了全世界在月工作最長紀錄。其拍攝的月面照片不久前首次公佈。據悉,這些照片是人類時隔40多年首獲最清晰月面照片,其中包含大量科學信息,照片和數據向全球免費開放共享。2017年1月9日,嫦娥三號工程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8] 

中國航天事業嫦娥四號

嫦娥四號探測器,簡稱“四號星”,是嫦娥三號的備份星。它由着陸器與巡視器組成,巡視器命名為“玉兔二號”。作為世界首個在月球背面軟着陸和巡視探測的航天器,其主要任務是着陸月球表面,繼續更深層次更加全面地科學探測月球地質、資源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月球的檔案資料。
2018年5月21日,嫦娥四號中繼星“鵲橋”號成功發射,為嫦娥四號的着陸器和月球車提供地月中繼通信支持。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號探測器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成功着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的預選着陸區,月球車“玉兔二號”到達月面開始巡視探測。2019年1月11日,嫦娥四號着陸器與玉兔二號巡視器完成兩器互拍,達到工程既定目標,標誌着嫦娥四號任務圓滿成功。
2019年2月11日,嫦娥四號着陸器、玉兔二號月球車進入第二個月夜休眠模式 [9] 
2019年3月20日,嫦娥四號探月工程團隊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中國航天事業嫦娥五號

2020年11月24日,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啓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32] 

中國航天事業中繼衞星

2024年4月12日,國家航天局發佈消息,鵲橋二號中繼星已完成在軌對通測試。經評估,中繼星平台和載荷工作正常,功能和性能滿足任務要求,可為探月工程四期及後續國內外月球探測任務提供中繼通信服務,鵲橋二號中繼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172] 

中國航天事業空間站

中國航天事業天宮一號

天宮一號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於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03秒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發射,飛行器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由實驗艙和資源艙構成。它的發射標誌着中國邁入中國航天“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第二階段。
2011年11月3日凌晨實現與神舟八號飛船的對接任務。2012年6月18日下午(14時14分)與神舟九號對接成功。神舟十號飛船也在2013年6月13日13時18分與天宮一號完成自動交會對接。
2016年3月16日,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正式終止數據服務,全面完成了其歷史使命。天宮一號整器結構完整,運行軌道仍在持續、密切跟蹤監視之中,平均軌道高度約370公里,而且正以每天100米的速度衰減,預計2018年“受控”墜落,殘骸落入指定海域。
2018年4月2日8時15分左右,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已再入大氣層,再入落區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燬 [10] 

中國航天事業天宮二號

天宮二號,即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是繼天宮一號後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二個空間實驗室,也是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將用於進一步驗證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及進行一系列空間試驗。
天宮二號主要開展地球觀測和空間地球系統科學、空間應用新技術、空間技術和航天醫學等領域的應用和試驗,包括釋放伴飛小衞星,完成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的對接。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已於2016年9月15日22時04分09秒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將與神舟十一號飛船對接。2016年10月19日3時31分,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自動交會對接成功。2016年10月23日早晨7點31分,天宮二號的伴隨衞星從天宮二號上成功釋放 [11] 

中國航天事業天問系列

2020年4月24日,國家航天局在2020年中國航天日線上啓動儀式上公佈: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 [1]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着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 [2] 

中國航天事業雲遙系列

2024年1月11日,據央視軍事,中國太原衞星發射中心在山東海陽附近海域使用引力一號遙一商業運載火箭,將搭載的雲遙一號18至20星3顆衞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飛行試驗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154] 

中國航天事業實驗艙

2022年7月24日,長征五號B遙三運載火箭搭載中國空間站問天實驗艙,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 [33] 
2022年9月30日12時44分,經過約1小時的天地協同,問天實驗艙完成轉位。問天實驗艙轉位完成後,空間站組合體由兩艙“一”字構型轉變為兩艙“L”構型。 [46] 
2022年10月31日15時37分,搭載空間站夢天實驗艙的長征五號B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準時點火發射,約8分鐘後,夢天實驗艙與火箭成功分離並準確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53-54] 

中國航天事業長征系列運載火箭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是中國自行研製的航天運載工具。長征運載火箭起步於20世紀60年代,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東方紅一號”衞星成功。
長征火箭已經擁有退役、現役共計4代17種型號。其中長征一號、長征二號、長征二號E、長征三號、長征四號甲5個型號已退役;長征二號丙長征二號丁、長征二號F、長征三號甲、長征三號乙、長征三號丙長征四號乙長征四號丙、長征五號、長征六號、長征七號和長征十一號12個型號在役。另有長征五號乙、長征六號甲、長征七號甲、長征八號4個型號在研,長征十一號甲、長征九號2個型號論證中。
長征火箭具備發射低、中、高不同地球軌道不同類型衞星及載人飛船的能力,並具備無人深空探測能力。低地球軌道(LEO)運載能力達到14噸, [1] 太陽同步軌道(SSO)運載能力達到1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GTO)運載能力達到14噸。
2021年12月30日零時43分,長征三號乙遙八十四運載火箭(以下簡稱長三乙火箭)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成功將通信技術試驗衞星九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21] 
北京時間2022年7月24日14時22分,搭載問天實驗艙的長征五號B遙三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發射,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33-34] 
2022年7月29日21時28分,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點火起飛,成功將遙感三十五號03組衞星A星、B星、C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35] 
2022年8月5日,中國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運用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一型可重複使用的試驗航天器,這是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第18次執行發射任務。 [36] 
2022年8月20日01時37分,中國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五號04組衞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37] 
北京時間2022年8月24日11時01分,中國在太原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北京三號B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該衞星主要為國土資源管理、農業資源調查、生態環境監測和城市綜合應用等領域提供遙測數據服務。此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434次飛行。 [38] 
2022年9月3日7時44分,中國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三號02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39] 
2022年9月6日12時19分,中國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五號05組衞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40] 
北京時間2022年9月13日21時18分,中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使用長征七號改運載火箭,成功將“中星1E”衞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該衞星主要用於為用户提供高質量的話音、數據、廣播電視傳輸服務。 [41] 
2022年9月21日7時15分,中國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雲海一號03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43] 
北京時間2022年9月26日21時38分,中國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六號衞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2022年9月27日7時50分,中國在太原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六號運載火箭,以“一箭三星”方式,成功將試驗十六號A/B星和試驗十七號衞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45] 
2022年10月7日21時10分,中國太原衞星發射中心在黃海海域使用長征十一號海射運載火箭,採用“一箭雙星”方式,成功將微釐空間北斗低軌導航增強系統S5/S6試驗衞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47-48] 
2022年10月9日7時43分,中國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先進天基太陽天文台衞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49] 
2022年10月13日6時53分,中國在太原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5米S-SAR 01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50] 
2022年10月15日3時12分,中國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六號衞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此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444次飛行。 [51] 
2022年10月29日9時01分,中國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試驗二十號C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52] 
北京時間2022年10月31日15時37分,搭載空間站夢天實驗艙的長征五號B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準時點火發射,約8分鐘後,夢天實驗艙與火箭成功分離並準確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53-54] 
北京時間2022年11月5日19時50分,中國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中星19號衞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該衞星主要為跨太平洋重要航線、東太平洋海域及北美西海岸等覆蓋區域提供通信服務。 [55] 
2022年11月12日6時52分,中國在太原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六號改運載火箭,成功將雲海三號衞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56] 
2022年11月12日,搭載天舟五號貨運飛船的長征七號遙六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發射升空 ,約10分鐘後,天舟五號貨運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並進入預定軌道,飛船太陽能帆板順利展開工作,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57-58] 
北京時間2022年11月15日9時38分,中國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四號03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該衞星主要用於國土普查、城市規劃、土地確權、路網設計、農作物估產和防災減災等領域。 [59] 
北京時間2022年11月16日14時20分,穀神星一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酒泉衞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將搭載的5顆吉林一號高分03D衞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該批衞星主要用於提供商業遙感服務。 [60] 
北京時間2022年11月27日20時23分,中國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六號衞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此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451次飛行。 [61] 
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3張)
2022年11月29日23時08分,搭載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五運載火箭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約10分鐘後,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航天員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63]  [65] 
2022年12月9日2時31分,中國在太原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高分五號01A衞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此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453次飛行。 [70] 
2022年12月9日14時35分,捷龍三號運載火箭在黃海海域成功發射,將14顆衞星準確送入預定軌道。此次是捷龍三號運載火箭首次飛行,首飛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71] 
北京時間2022年12月12日16時22分,中國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試驗二十號A/B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該衞星主要用於空間環境監測等新技術在軌驗證試驗。 [72] 
2022年12月15日2時25分,中國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六號衞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 [73] 
北京時間2022年12月16日14時17分,中國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將試驗二十一號衞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該衞星主要用於開展空間新技術在軌驗證試驗。 [74] 
2022年12月27日15時37分,中國在太原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高分十一號04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75] 
2022年12月29日12時43分,中國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試驗十號02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該衞星主要用於空間環境監測等新技術在軌驗證試驗。 [76] 
2023年1月13日2時10分,中國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亞太6E衞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78] 
2023年1月13日15時00分,中國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七號衞星和搭載的試驗二十二號A/B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此次發射的3顆衞星主要用於空間環境監測等新技術在軌驗證試驗。此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461次飛行。 [79] 
北京時間2023年1月15日11時14分,中國在太原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以“一箭十四星”發射方式,成功將齊魯二號/三號衞星及珞珈三號01星、吉林一號高分03D34星等14顆衞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80] 
北京時間2023年2月23日19時49分,中國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中星26號衞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該衞星主要用於為固定終端、車/船/機載終端提供高速寬帶接入服務。 [83] 
2023年2月24日12時01分,中國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荷魯斯1號遙感衞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84] 
2023年3月10日6時41分,長征四號丙遙五十一運載火箭在太原衞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將天繪六號A/B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85] 
2023年3月13日12時02分,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成功將荷魯斯2號遙感衞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本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466次發射。 [86] 
北京時間2023年3月15日19時41分,中國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將試驗十九號衞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該衞星主要用於國土普查、城市規劃和防災減災等領域。 [87] 
2023年3月17日16時33分,中國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高分十三號02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88] 
2023年3月30日18時50分,中國在太原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宏圖一號01組衞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90] 
北京時間2023年3月31日14時27分,中國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四號04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該衞星主要用於國土普查、城市規劃、土地確權、路網設計、農作物估產和防災減災等領域。 [91] 
北京時間2023年4月16日9時36分,中國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雲三號07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93] 
北京時間2023年5月10日21時22分,搭載天舟六號貨運飛船的長征七號遙七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發射,約10分鐘後,天舟六號貨運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並進入預定軌道,飛船太陽能帆板順利展開工作,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94-95] 
2023年5月21日16時,中國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採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顆內地與澳門合作研製的空間科學衞星“澳門科學一號”。 [96] 
2023年6月20日11時18分,中國在太原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六號運載火箭,成功將試驗二十五號衞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此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477次飛行。 [100] 
2023年7月9日,中國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衞星互聯網技術試驗衞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102] 
北京時間2023年7月23日10時50分,中國在太原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四象01~03 星、銀河航天靈犀03星共4顆衞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106] 
2023年7月27日4時2分,中國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採取一箭三星方式,成功將遙感三十六號衞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此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480次飛行。 [107] 
2023年8月13日1時26分,中國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陸地探測四號01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這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483次飛行。 [110] 
2023年8月21日1時45分,中國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高分十二號04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112] 
2023年8月31日15時36分,中國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採取一箭三星方式,成功將遙感三十九號衞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114] 
2023年9月7日02時14分,中國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三號03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此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486次飛行。 [116] 
北京時間2023年9月10日12時30分,中國在太原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六號改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四十號衞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此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487次飛行。 [117] 
北京時間2023年9月17日12時13分,中國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九號衞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118] 
2023年9月27日04時15分,中國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三號04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120] 
北京時間2023年10月5日8時24分,中國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九號衞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121] 
北京時間2023年10月24日04時03分,中國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九號衞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此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492次飛行。 [123] 
2023年11月1日6時50分,長征六號改運載火箭在太原衞星發射中心升空,隨後將天繪五號衞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129] 
2023年11月3日,中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使用長征七號改運載火箭,成功將通信技術試驗衞星十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130] 
2023年11月9日19時23分,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託舉中星6E衞星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隨後將衞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131] 
2023年11月16日11時55分,在中國酒泉衞星發射中心,長征二號丙/遠征一號S運載火箭託舉新一代海洋水色觀測衞星直衝雲霄,隨後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132] 
2023年11月23日18時00分04秒,中國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及遠征三號上面級成功將衞星互聯網技術試驗衞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133] 
2023年12月4日12時10分,中國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埃及二號衞星。 [134] 
北京時間2023年12月10日9時58分,中國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九號衞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138] 
2023年12月14日,中國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運用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一型可重複使用的試驗航天器。 [141] 
北京時間2023年12月15日21時41分,中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使用長征五號遙六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四十一號衞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142-143] 
北京時間2023年12月26日6時39分,中國太原衞星發射中心在廣東陽江附近海域利用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試驗二十四號C衞星,三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衞星主要用於空間科學技術試驗。 [146] 
2023年12月26日11時26分,中國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與遠征一號上面級,成功發射第五十七顆、五十八顆北斗導航衞星。 [147] 
北京時間2023年12月30日8時13分,中國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衞星互聯網技術試驗衞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150] 
北京時間2024年1月9日15時03分,中國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愛因斯坦探針衞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此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506次飛行。 [152]  1月15日早上,天舟七號貨運飛船和長征七號遙八運載火箭組合體開始進行垂直轉運。 [156] 
2024年1月17日,搭載天舟七號貨運飛船的長征七號遙八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發射升空。 [157]  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158] 
北京時間2024年2月3日7時37分,中國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吉利星座02組衞星發射升空,11顆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160] 
北京時間2024年2月23日19時30分,中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使用長征五號遙七運載火箭,成功將通信技術試驗衞星十一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161] 
2024年3月20日8時31分,搭載鵲橋二號中繼星的長征八號遙三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 [165-166]  3月20日,天都一號、二號通導技術試驗星由長征八號遙三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升空,衞星作為深空探測實驗室的首發星,將為月球通導技術提供先期驗證。 [167] 
2024年3月27日6時51分,中國在太原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六號改運載火箭,成功將雲海三號02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該衞星主要用於開展大氣海洋環境探測、空間環境探測、防災減災和科學試驗等任務。 [169-170] 
2024年4月3日6時56分,中國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四十二號01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此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515次飛行。 [171] 
2024年4月15日12時12分,中國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四維高景三號01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173] 

中國航天事業快舟系列運載火箭

2022年9月25日6時55分,中國在太原衞星發射中心使用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將試驗十四號和試驗十五號衞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44] 
北京時間2022年12月7日9時15分,快舟十一號遙二運載火箭在中國酒泉衞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將交通VDES試驗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該星主要用於開展VDES系統及AIS系統通信試驗和關鍵技術驗證。 [69] 
2023年7月20日11時20分,中國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使用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成功將天目一號氣象星座07-10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該衞星主要用於提供商業氣象數據服務。此次任務是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第21次飛行。 [104] 
北京時間2023年8月14日13時32分,中國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使用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將和德三號A~E星等5顆衞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111]  10月15日8時54分,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點火起飛,隨後將雲海一號04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122] 
北京時間2023年12月25日09時00分,中國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使用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成功將天目一號氣象星座11~14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該衞星主要用於提供商業氣象數據服務。 [145] 
2023年12月27日,中國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使用快舟一號甲固體運載火箭以“一箭四星”方式將天目一號掩星探測星座19星、20星、21星、22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該衞星主要用於提供商業氣象數據服務。 [148-149] 
北京時間2024年1月5日19時20分,中國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使用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成功將天目一號氣象星座15~18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151] 
北京時間2024年1月11日11時52分,中國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使用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成功將天行一號02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該衞星主要用於開展空間環境探測等試驗。 [153] 
2024年2月23日19時30分,中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使用長征五號遙七運載火箭,成功將通信技術試驗衞星十一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該星主要用於開展多頻段、高速率衞星通信技術驗證。 [162] 

中國航天事業穀神星系列運載火箭

北京時間2023年1月9日13時04分,穀神星一號遙五運載火箭在中國酒泉衞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將搭載的科技壹號衞星、天啓星座13星、天目一號氣象星座01/02星、南通中學號衞星5顆衞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77] 
北京時間2023年7月22日13時07分,穀神星一號遙六運載火箭在中國酒泉衞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將搭載的乾坤一號衞星、星時代-16衞星共兩顆商業衞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105] 
北京時間2023年8月10日12時03分,穀神星一號遙七運載火箭在中國酒泉衞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將搭載的西光壹號01星等7顆衞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109] 
北京時間2023年8月25日12時59分,穀神星一號遙八運載火箭在中國酒泉衞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將搭載的吉林一號寬幅02A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113] 
2023年9月5日17時34分,中國太原衞星發射中心在山東海陽及附近海域使用穀神星一號海射型運載火箭,將天啓星座21星~24星共4顆衞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此次任務是穀神星一號運載火箭第9次飛行。 [115] 
2023年9月21日12時59分,中國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使用民營商業運載火箭穀神星一號發射吉林一號高分04B星,火箭飛行異常,發射任務失利。具體原因正在進一步分析排查。 [119] 
北京時間2023年12月5日7時33分,穀神星一號遙九運載火箭在中國酒泉衞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將搭載的天雁16星、星池一號A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135] 
北京時間2024年3月21日13時27分,中國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遠征三號上面級,成功將雲海二號02組衞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該衞星主要用於大氣環境要素探測、空間環境監測、防災減災和科學試驗等領域。此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513次飛行。 [168] 

中國航天事業雙曲線一號運載火箭

2023年4月7日12時00分,雙曲線一號固體商業運載火箭在中國酒泉衞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火箭按照預定程序安全順利完成飛行,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92] 
北京時間2023年12月17日15時00分雙曲線一號商業運載火箭在中國酒泉衞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將搭載的迪邇一號衞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144] 

中國航天事業雙曲線二號可重複使用液氧甲烷驗證火箭

2023年12月10日17時07分,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製的雙曲線二號可重複使用液氧甲烷驗證火箭在中國酒泉衞星發射中心開展第二次飛行試驗任務,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實現了國內首次可重複使用火箭的複用飛行。 [139]  本次試驗飛行高度為343.12米,飛行時間63.15秒,目標橫向位移50米,着陸位置精度約0.295米,着陸速度1.1米每秒,着陸姿態角約1.18度,滾動角約4.4度。火箭着陸平穩精確,狀態安全恢復。 [140] 

中國航天事業朱雀二號運載火箭

2023年7月12日9時00分,由藍箭航天空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製的朱雀二號遙二運載火箭在中國酒泉衞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按程序完成了飛行任務,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103] 
2023年12月9日07時39分,朱雀二號遙三運載火箭在中國酒泉衞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將搭載的鴻鵠衞星、天儀33衞星及鴻鵠二號衞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137] 

中國航天事業捷龍三號運載火箭

2023年12月6日3時24分,中國太原衞星發射中心在廣東陽江附近海域使用捷龍三號運載火箭,成功將衞星互聯網技術試驗衞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136] 

中國航天事業引力一號商業運載火箭

2024年1月11日13時30分,中國太原衞星發射中心在山東海陽附近海域使用引力一號遙一商業運載火箭,將搭載的雲遙一號18~20星3顆衞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飛行試驗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此次任務是引力一號商業運載火箭的首次飛行。 [155] 
北京時間2024年1月23日12時03分,力箭一號遙三商業運載火箭在中國酒泉衞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將搭載的泰景一號03星、泰景二號02星/04星、泰景三號02星、泰景四號03星等5顆衞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飛行試驗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159] 

中國航天事業北斗導航系統

中國北斗衞星導航系統(英文名稱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縮寫BDS)是中國自行研製的全球衞星導航系統。是繼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俄羅斯格洛納斯衞星導航系統(GLONASS)、歐洲伽利略衞星導航系統(Galileo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之後第四個成熟的衞星導航系統。
北斗衞星導航系統由空間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組成,可在全球範圍內全天候、全天時為各類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導航、授時服務,並具短報文通信能力,已經初步具備區域導航、定位和授時能力,定位精度10米,測速精度0.2米/秒,授時精度10納秒。
2017年11月5日,中國第三代導航衞星順利升空,它標誌着中國正式開始建造“北斗”全球衞星導航系統。
2018年8月25日7時52分,中國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及遠征一號上面級)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三十五、三十六顆北斗導航衞星。北京時間19日晚22時07分,中國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及遠征一號上面級,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37、38顆北斗導航衞星。這兩顆衞星屬於中圓地球軌道衞星,是中國北斗三號全球系統第13、14顆組網衞星。在這兩顆北斗導航衞星上,還首次裝載了國際搜救組織標準設備,將為全球用户提供遇險報警及定位服務。
2019年5月17日,中國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第四十五顆北斗導航衞星。

中國航天事業通信衞星

在地球軌道上作為無線電通信中繼站的人造地球衞星被稱為“通信衞星”。通信衞星反射或轉發無線電信號,實現衞星通信地球站之間或地球站與航天器之間的通信。通信衞星是各類衞星通信系統或衞星廣播系統的空間部分。一顆靜止軌道通信衞星(簡稱“靜止通信衞星”)大約能夠覆蓋地球表面的40%,使覆蓋區內的任何地面、海上、空中的通信站能同時相互通信。在赤道上空等間隔分佈的3顆靜止通信衞星可以實現除兩極部分地區外的全球通信。1958年12月美國發射世界上第一顆試驗通信衞星。1963年美國和日本通過“中繼1號”衞星第一次進行了橫跨太平洋的電視傳輸。1964年8月19日,美國把“辛康3號”衞星直接送入國際日期變更線附近的赤道上空,使之成為第一顆真正的靜止通信衞星,並利用這顆衞星成功地轉播了東京奧運會的實況。1965年4月6日美國成功發射了世界第一顆實用靜止軌道通信衞星:國際通信衞星1號。通信衞星是世界上應用最早、最廣的衞星之一,許多國家都發射了通信衞星。通信衞星一般由衞星結構、電源系統、温控系統、姿控系統、天線系統、轉發器系統等組成。按軌道可分為靜止通信衞星和非靜止通信衞星;按服務區域不同可分為國際通信衞星、區域通信衞星和國內通信衞星;按用途可分為專用通信衞星和多用途通信衞星。通信衞星帶來的社會經濟效益極大,衞星電視便是通信衞星的主要功能之一。還在軌道上運行並使用的各類衞星中,通信衞星數量最多,達到200顆左右。除各國自行經營的通信衞星外,一些國際組織也經營了許多通信衞星,進行商業運行,其中最著名的是國際通信衞星組織。國際通信衞星組織招標研製、發射、經營的國際通信衞星已經發展到第八代,每一代都在體積、重量、技術性、通信能力、衞星壽命等方面有一定提高。通信衞星是一種革命化的信息傳播工具,它使人類社會、經濟、文化和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革命性變化。衞星通信的發展能夠促進社會整體通信產業的發展。利用通信衞星建立通信系統,具有建設週期短、投資少、不受或較少受地理條件的限制,其優越性是其他任何通信手段無法相比的。 [12] 

中國航天事業氣象衞星

1958年美國發射的人造衞星開始攜帶氣象儀器, 1960年4月1日,美國首先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試驗氣象衞星,截止到1990年底,在30年的時間內,全世界共發射了116顆氣象衞星,已經形成了一個全球性的氣象衞星網,消滅了全球4/5地方的氣象觀測空白區,使人們能準確地獲得連續的、全球範圍內的大氣運動規律,做出精確的氣象預報,大大減少災害性損失。據不完全統計,如果對自然災害能有3—5天的預報,就可以減少農業方面的30%~50%的損失,僅農、牧、漁業就可年獲益1.7億美元。例如,自1982年至1983年,在中國登陸的33次颱風無一漏報。1986年在廣東 汕頭附近登陸的8607號颱風,由於預報及時準確,減少損失達10多億元。
1960年4月1日,美國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試驗性氣象衞星“泰羅斯”1號。這顆試驗氣象衞星呈18面柱體,高48釐米,直徑107釐米。星上裝有電視攝像機、遙控磁帶記錄器及照片資料傳輸裝置。它在700千米高的近圓軌道上繞地球運轉1135圈,共拍攝雲圖和地勢照片22952張,有用率達60%。具有當時最優秀的技術性能。美國從1960年至1965年間,共發射了10顆“泰羅斯”氣象衞星,其中只有最後兩顆才是太陽同步軌道衞星。1966年2月3日,美國研製併發射了第一顆實用氣象衞星“艾薩”1號,它是美國第二代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衞星,軌道高度約1400千米,雲圖的星下點分辨率為4000米。從1966年至1969年間,共發射了9顆,獲得了大量氣象資料。它的發射成功開闢了世界氣象衞星研製的新領域,大大減少了由於氣象原因造成的各種損失。
1969年,蘇聯首次發射了“流呈”I型氣象衞星,採用太陽同步軌道,通常保持2~3顆衞星運行在相互垂直的軌道平面上。這樣就可以提供全球氣象資料。後來這類衞星由“流星”2型衞星系列所取代。“流星”2型衞星系列是獲得全球覆蓋的衞星系列。
日本發射了兩顆地球靜止氣象衞星,歐洲;空間局發射了兩顆地球靜止軌道氣象業務衞星,印度也發射了通信廣播和氣象多用途衞星。
中國1988年9月7日發射了第一顆氣象衞星—“風雲一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衞星。衞星雲圖的清晰度可與美國“諾阿”衞星雲圖媲美,但由於星上元器件發生故障,它只工作了39天。後成功發射了四顆極軌氣象衞星(風雲號)和三顆靜止氣象衞星(風雲二號),經歷了從極軌衞星到靜止衞星,從試驗衞星到業務衞星的發展過程。
中國的極軌氣象衞星和靜止氣象衞星已經進入業務化,在軌運行的衞星分別是風雲一號D星(2002年發射)和風雲二號C星(2004年發射)。中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衞星的國家之一,是世界氣象組織對地觀測衞星業務監測網的重要成員。
美國有史以來科學性能最強的一顆氣象衞星預定於2016年11月19日發射升空。在距離地球35800公里(約為地球到月球距離的1/10)的最佳位置上,地球同步運行環境衞星-R系列(GOES-R)將拍攝席捲美國的天氣和大氣現象的圖像。GOES-R能夠每隔30秒鐘拍攝一張圖像,遠遠快於當前GOES氣象衞星幾分鐘的拍攝時間間隔。這種快速的拍攝功能使得該氣象衞星能夠追蹤雷暴、颶風以及其他猛烈風暴的發展變化。 [13] 
北京時間2023年3月22日17時09分,中國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使用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成功將天目一號氣象星座03~06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該衞星主要用於提供商業氣象數據服務。 [89] 

中國航天事業地球資源衞星

地球資源衞星是勘探和研究地球自然資源和環境的人造地球衞星。衞星所載的多光譜遙感設備獲取地物目標輻射和反射的多種波段的電磁波信息,並將其發回地面接收站。地面接收站根據各種資源的波譜特徵,對接收的信息進行處理和判讀,得到各類資源的特徵、分佈和狀態資料。隨着遙感技術的發展,採用合成孔徑雷達和光學遙感器相結合的地球資源衞星,具有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的特點。地球資源衞星按勘探的區域分為陸地資源衞星和海洋資源衞星(海洋觀測衞星或海洋衞星)。地球資源衞星能迅速、全面、經濟地提供有關地球資源的情況,對土地利用、土壤水分監測、農作物生長、森林資源調查、地質勘探、海洋觀測、油氣資源勘查、災害監測和全球環境監測等地球資源開發與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美國、前蘇聯/俄羅斯、法國、歐洲航天局、加拿大、印度和中國等相繼發射了地球資源衞星。

中國航天事業反衞星武器

一些西方論者將中國的太空戰策略分為兩類:一類是所謂的“防禦性策略”,即通過外交手段,阻遏潛在敵人推動太空軍事化的努力;另一類是“進攻性策略”,就是通過部署太空武器,保護自己在太空中的利益。我們看來更為關注進攻性策略。
2012年4月,中國用一枚長征二號丙火箭將一顆小型衞星和一顆微型衞星送入太空,西方軍事界對於中國反衞星武器研製計劃的憂慮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據美國軍方的判斷,中國到2005年將擁有兩種用於對付近地軌道衞星的反衞星手段:一是地基激光致盲器甚至大功率激光武器,這是美國國防部自1998年起,就在每年中國軍力報告中一直強調的;二是以KT―1火箭為基礎,帶有小型或者微型衞星攔截器的直接攻擊型反衞星武器。所謂KT―1火箭,是在DF―21中程導彈的基礎上開發的一種四級固體燃料火箭,是一種小型機動太空運載火箭(簡稱SLV),這種火箭使得中國能夠隨意選擇時機,對敵方衞星進行出其不意的攻擊。據西方媒體報道,中國正在DF―31洲際導彈的基礎上研製KT―2型火箭,並在DF―31甲型洲際導彈的基礎上研製KT―2A火箭,這兩種使用固體燃料的機動火箭能夠瞄準地球同步軌道和極地軌道,而美國的許多“敏感”衞星正是在這些軌道上運行的。一些西方軍事專家相信,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正在研發一種“寄生衞星”,這種小型或微型衞星可以用KT系列火箭發射,通過附着在敵方的人造天體之上實施干擾或者破壞,或者通過直接撞擊,用於攻擊空間站、天基激光系統以及其他衞星。中國的《導彈與航天運載技術》雜誌還討論瞭如何利用全球定位技術來確定近地微型衞星的高度,這家雜誌還將用三年的時間,開闢專欄討論如何攻擊太空的衞星。
美軍的通信、偵察和監視系統嚴重依賴於太空,空間設施事實上美軍最重要的“節點”(Node)之一。只要能夠摧毀美國天基系統,就等於擊中了阿基里斯的腳後踵,這對於中國取得戰場優勢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美國在通信、控制、指揮、計算機、情報、偵察和監視方面擁有的優勢將化為烏有。
2014年3月17日刊登的衞星照片分析報告指出,中國大陸2013年5月以研究為名發射的火箭,事實上是在試射機動式地面彈道導彈反衞星武器。

中國航天事業衞星互聯網技術試驗衞星

2023年7月9日19時00分,中國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衞星互聯網技術試驗衞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101] 

中國航天事業環境減災衞星

2023年8月9日6時53分,中國在太原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環境減災二號06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108] 

中國航天事業互聯網高軌衞星

北京時間2024年2月29日21時03分,我國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衞星互聯網高軌衞星01星發射升空,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16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