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一池三山

鎖定
“一池三山”是中國一種園林模式,並於以後各朝的皇家園林以及一些私家園林中得以繼承和發展。一池指太液池。三山指神話中東海里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並有仙人居之,仙人有長生不老之藥,食之可長生不老,與自然共生。
中文名
一池三山
性    質
一種園林模式
一    池
太液池
三    山
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首    創
漢武帝
代    表
圓明園,頤和園

一池三山起源發展

一池三山起源

一池三山
一池三山(5張)
神仙思想產生於戰國末期,盛行於秦、漢。 秦漢之際,民間已廣泛流傳着許多有關神仙和神仙境界的傳説,其中以東海仙山和崑崙山最為神奇,流傳最廣,成為我國兩大神話系統的淵源。
先民認為海上有五山:岱嶼、員嶠、方壺、瀛洲、蓬萊。據《列子·湯問》:“其山高下週旋三萬裏,其頂平處九千里,山之中間相去七萬裏,以為鄰居焉。其上台觀皆金玉,其上禽獸皆純縞。珠玕之樹節叢生,華實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聖之種,一日一夕飛相往來者,不可勝數。而五山之根無所連箸,常隨潮波上下往返。.......最後二山飄去不知蹤跡,只剩下方壺(方丈)、瀛洲、蓬萊三山了。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妄想長生不老,曾多次派遣數千人尋仙境、求仙藥。毫無結果,只得藉助園林來滿足他的奢望。 秦始皇修建“蘭池宮”時為追求仙境,就在園林中建造一池湖水,湖中三島隱喻傳説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受此啓發,漢高祖劉邦在興建未央宮時,也曾在宮中開鑿滄池,池中築島

一池三山創立

建章宮鳥瞰圖 建章宮鳥瞰圖
漢武帝在長安建造建章宮時,在宮中開挖太液池,在池中堆築三座島嶼,並取名為“蓬萊”、“方丈”、“瀛洲”,以模仿仙境。此後這種佈局成為帝王營建宮苑時常用的佈局方式。這種佈局可以豐富湖面層次,打破人們單調的視線,所以逐漸成為經典,為歷代山水園林所用,傳承了2000餘年。

一池三山發展

一池三山 一池三山
北魏洛陽華林園中有大海,宣一武帝令人在其中作蓬萊山,上建仙人館。隋煬帝楊廣於洛陽建西苑,據《隋書》記載“西苑周兩百一里,其內為海周十餘里,為蓬萊、方丈、贏州諸山,高百餘尺。台觀殿閣,羅絡山上”。北宋徽宗趙佶在沛京城郊營造壽山艮嶽,立蓬壺於曲江池中。南宋高宗也在臨安德壽宮中鑿池注水,疊石為山,坐對而生三神山之想。金人滅宋,遷都北京,在西苑太液池的蓬萊山上建廣寒宮。元時期大內御苑太液池中三島佈列,由北至南分別為萬歲山、圓抵和屏山附圖。
明初建都南京,後遷至北京,以元大都為基礎重建北京城。將元代的太液池向南擴展,形成三海北海、中海、南海,並以此做為主要御苑,稱為“西苑”。西苑改萬歲山為瓊華島改圓抵為半島,並與屏山相連,用磚砌成城牆,建成一座團城,與紫禁城隔牆相望在西苑的南部開鑿南海,將水面擴大,並在南海中堆築了一個大島“南台”,從而構成了瓊華島、團城和南台一個新的“一池三山”形式附圖。解放後,人民政府將瓊華島、團城闢為北海公園,中南部水面劃為中南海。今日的北海公園已是首都人民常去觀光遊覽的遊憩公園。 [1] 
此外,中國古代民間園林中也多有在園中鑿池、並在池中佈置一島、二島或三島以象徵仙山的事例如杭州西湖、蘇州留園、常州近園等等。至明清時期,由於對民間建築等級限制甚嚴,私園中堆築一池三島被視為摹擬帝王的僭越逾制行為,因此這種佈局在民間園林中消失。清朝乾隆時期,權臣和珅曾在其漱春園(或作淑春園)中仿圓明園蓬島瑤台佈置池中島嶼(即燕京大學未名湖東岸荒島),後成為其罪狀之一。 [2] 

一池三山園林建設

承德避暑山莊 承德避暑山莊
承德避暑山莊的湖區,全部由人工開鑿,湖區中心有如意洲月色江聲和環碧三個島嶼,中間連以長堤一一莖芝雲堤。堤島分隔湖面形成中國古代吉祥物“如意”、“靈芝”的形狀,使湖中三島的形象構成一棵“如意靈芝”樹,為“一池三山”的傳統湖島模式增添了新的意境附圖。與昆明湖和北海煙波浩蕩的大水面相比,避暑山莊湖區堤島錯落,清幽深邃,所以玄燁詩讚“自有山川開北極,天然風景勝西湖。”

一池三山圓明園

圓明園、羅布林卡 圓明園、羅布林卡
“萬園之園”的圓明園中的福海附圖以及西藏拉薩達賴喇嘛的夏宮一一羅布林卡湖心宮也同樣採用“一池三山”的作法,並且都選擇了在水面“方島串聯”的特點,但又各具風格。福海中央“北島玉宇、蓬島瑤台、瀛海仙山”三座神宮呈西北往東南方向斜串聯,且樓閣盡顯詩情畫意”而羅布林卡的三方島則是漢藏藝術的結晶,成一正軸線垂直串聯的佈局。

一池三山頤和園

一池三山 一池三山
頤和園更是遊韌有餘,將“一池三山”的藝術創作魅力發揮得淋漓盡致。清漪園沒有重複在一個水面中設立三島的作法,而是將一個大水面昆明湖用築堤的辦法分成三個小水面西湖、養水湖、南湖,每個水面中各有一島,西湖中有治鏡閣閣島,養水湖中有藻鑑堂山島,南湖中有南湖島,形成湖、堤、島一個新的“一池三山”形式。更精彩的是,頤和園在塑造三個大島的同時,還在南湖大水面上增添了三個小島一一知春島、小西伶和鳳凰墩,三個小島都各有千秋。真正體現了中國造園藝術的高超與奇妙。

一池三山杭州西湖

西湖一池三山 西湖一池三山
杭州西湖乃古今名勝,暢遊於美麗的西子湖畔,仍然可尋到“一池三山”的影子。遼闊的外湖西部三島鼎足而立,南面最大的為三潭印月“小贏洲”,中間的為湖心亭,最北為阮公墩。三潭印月水域由橋堤分隔成四大塊,呈“田”字形,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猶如仙山瓊島,故稱“小贏洲”。湖心亭居全湖中心,環島皆水,古人稱之為“太虛—點”。“湖心平眺”乃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曾有對聯描寫這一景色“亭立西湖,宛西子載扁舟,雅稱雨奇晴好席開水面,恍蘇公遊赤壁,偏宜月白風清”。阮公墩是原浙江巡撫阮元疏浚西湖時以所挖淤泥堆疊而成,故稱“阮公墩”。現島上建有云水居、憶芸亭、環碧小築等竹屋茅舍,島上鬱木葱葱,四周碧波盪漾,故又名“阮墩環碧”一景。此外還有位於裏湖西南角的孤山,四面環水,一峯聳立,東西長而南北窄,形如水中卧牛。白居易稱之謂大海中的仙島蓬萊,詩云“到岸請君回頭望,蓬萊宮中在水中央”。

一池三山拙政園

拙政園示意圖 拙政園示意圖
蘇州拙政園原是一片積水瀰漫的窪地,三島的佈局。水池東北角的“小蓬萊”島,飛建園時因勢利導,浚沼成池,環以林木,建成一個以水為主的風景園。總體佈局以水池為中心,水面約佔全園面積的五分之三。至遠香堂向北眺望,只見一池碧水中有東、西二島,東島上有待霜亭,輕巧若飛,藏而不露,取唐代詩人韋應物“洞庭須待滿林霜”的詩意為名。西島上有雪香雲蔚亭和荷風四面亭,雪香雲蔚亭結構樸質大方,端正穩重,周圍遍植楓、柳、松、竹,交相輝映。亭上有明代畫家倪元璐所書“山花野鳥之間”的題額,兩旁石柱伴以文徽明手書的對聯一幅“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此亭位於島之最高處,又居園之正中,居高臨下,和遠香堂遙相呼應,互為對景。由此下山,可見西南之荷風四面亭,四周皆荷,清香四溢。亭內楹柱上懸掛對聯一副“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拙政園中除東、西二島外,西園的北半部池水中也抱有一島,島上有與誰同坐軒浮翠閣、笠亭等不同形式的園林建築,景緻豐富多彩。拙政園五分之三的水面中三島佈列,起到了分割水面,豐富景觀的作用,形成了山因水活,水隨山轉之意境,頗有清幽、開朗、明靜的自然山林風味附圖。

一池三山留園

留園示意圖 留園示意圖
留園也是蘇州有名的私家園林,全園可分為中部、東部、西部和北部四個景區。其中中部以山水為主,峯巒回抱,水面中仍有一池落一亂碧水之中,上蔭紫藤花架,繁英累累。與“小蓬萊”島毗鄰的是一個半島,三面臨水,伸人池中,上有方亭“濠濮亭”,於亭中觀魚,可盡享魚戲悠遊之樂。若於“濠濮亭”向西北眺望,可發現在水池的西北角還有一個不起眼的小島,與曲橋相連,將一池碧水引向蜿蜒幽深溪澗處。三島以“小蓬萊”為中心,早依偎之勢,顧盼呼應附圖。
除此之外,留園東部鴛鴦廳北院,矗立着著名的留園三峯一一冠雲峯瑞雲峯、岫(xiù)雲峯。冠雲峯雄峙居中,瑞雲峯、岫雲峯屏立左右。冠雲峯前臨水池洗雲沼,人們把冠雲峯比擬成一個剛出浴後正在梳妝的少女,這從它的倒影中可以看得到。其北側最高處建有冠雲樓,中有匾額題“仙苑停雲”,意即三峯停留在此,望去如蓬萊仙苑,可謂天堂勝境。由此可見,留園三峯仍然取白蓬萊三島之佈局。 [1] 
參考資料
  • 1.    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11
  • 2.    【清】畢沅.關中聖蹟圖志:三秦出版社,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