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青黴素類抗生素

鎖定
一種抗菌藥物,主要用於G+菌、G-球菌、螺旋體放線菌感染,對G-桿菌不敏感。分為半合成青黴素天然青黴素。天然青黴素是從青黴菌培養液中提得,含G、K、X、F和雙氫F等,其中G產量高,有應用價值。半合成青黴素是在中間體6—氨基青黴烷酸(6-APA)側鏈上加入不同基團。
藥品名稱
青黴素類抗生素
外文名
PCs;penicillins
主要適用症
抗菌
是否納入醫保
不良反應
過敏反應等
提取來源
天然青黴素
抗菌作用
主要用於G+菌、G-球菌等

青黴素類抗生素提取來源

天然青黴素:從青黴菌的培養液提取而得,含G、K、X、F和雙氫F等,其中G產量高,有應用價值。

青黴素類抗生素理化性質

鉀、鈉鹽粉針劑穩定,常温下數年有效水溶液不穩定,常温數小時部分水解效價↓,可產生致敏物質,故臨用時配製。
抗菌效價:以國際單位(u)表示
1u=0.6μg鈉鹽 1mg鈉鹽=1667 u
1u=0.625μg鉀鹽 1mg鉀鹽=1595 u

青黴素類抗生素抗菌作用

炭疽桿菌 炭疽桿菌
主要用於G+菌、G-球菌、螺旋體放線菌感染,對G-桿菌不敏感。1.G+菌感染:肺炎球菌葡萄球菌鏈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草綠色鏈球菌)、腸球菌白喉桿菌炭疽桿菌、破傷風桿菌、產氣夾膜桿菌等。
3.螺旋體:梅毒、鈎端、迴歸熱螺旋體

青黴素類抗生素抗菌機制

(1)β-內酰胺類(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抑制細菌胞壁粘肽合成酶(青黴素結合蛋白PBPs)細菌胞壁缺損,水分滲入胞漿,菌體膨脹破裂死亡。
G+菌等敏感菌的細胞壁主要由粘肽組成;
G-桿菌的胞壁外膜為脂蛋白,青黴素不能透過故不敏感。哺乳動物細胞無細胞壁,故青黴素毒性小。
(2)觸發細菌的自溶酶活性

青黴素類抗生素耐藥機制

(1)細菌產生β-內酰胺酶青黴素酶頭孢菌素酶)破壞β內酰胺環.
(2)耐藥菌產生新的PBPs、對青黴素的親和力降低。

青黴素類抗生素臨牀應用

1.G+球菌感染:
(2)肺炎球菌感染大葉性肺炎、中耳炎、急慢性氣管炎膿胸等呼吸系統感染。葡萄球菌感染:癤、癰、膿腫、骨髓炎、敗血症等。
(3)敏感葡萄球菌感染:癤、癰、膿腫、骨髓炎、敗血症等(多已耐藥)。
2. G+桿菌感染:破傷風白喉氣性壞疽等(滅菌減少外毒素的產生),但不能對抗外毒素,須合用抗毒素
3. G-球菌感染:腦膜炎(罕見耐藥)、淋病(多已耐藥)。
5.放線菌感染

青黴素類抗生素體內過程

不耐酸,口服胃酸破壞。i.m吸收快而完全,15-30min血藥濃度達峯值,t1/2 0.5-1h,作用維持4-6h,腦膜炎時,藥物進入腦脊液,達有效濃度。原形腎小管分泌排泄,與丙磺舒競爭排泄,合用提高青黴素血藥濃度。
給藥劑量:一般感染40-80萬u/次,2次/日i.m
嚴重感染4次/日,或更大劑量。
長效製劑:
普魯卡因青黴素:水混懸液,溶解度低,i.m吸收慢,1次/日。
苄星西林:油混懸液,1-2次/月,i.m
特點:長效製劑吸收慢,持續時間長,血藥濃度低,用於輕症或預防感染。

青黴素類抗生素不良反應

1.過敏反應:皮膚過敏、血清病樣反應多見,過敏性休克:5-10/10萬,死亡率20%。
表現:循環衰竭,呼吸困難,中樞症狀(昏迷、驚厥、意識喪失)
搶救:首選 腎上腺素,皮下或肌注0.5-1mg ;嚴重:稀釋後推注+氫化可的松
對症治療:人工呼吸、吸氧、抗休克
預防:① 詢問過敏史
皮試(初用或停藥3日以上,更換批號)陽性禁用。
③ 備好搶救藥品。
④ 掌握適應症,避免局部使用
2. 青黴素鉀鹽iv過快,可心臟驟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