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猩紅熱

(疾病名)

鎖定
猩紅熱是由A組β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急性出疹性傳染病,主要在1至12天的潛伏期後出現,並分為普通型、膿毒型、中毒型和外科型(包含產科型)四種類型。疾病常在冬春季和温帶地區流行,兒童為主要的易感人羣。疾病的致病力主要來源於細菌本身產生的毒素和蛋白酶類。
主要的症狀包括發熱咽峽炎皮疹,而且病程中還可能出現變態反應性併發症。基於疾病的傳染性,主要的傳染源為A組β型溶血性鏈球菌的帶菌者和猩紅熱患者,尤其是出現咽峽炎症狀的患者。空氣飛沫是主要的傳播方式,但少數病例也會通過密切接觸、皮膚創傷處或產道傳播。
疾病的治療主要依賴於抗菌治療,其中青黴素是首選藥物。此外,醫生還可能進行一些對症治療,如補液以緩解中毒症狀,或必要時的切開引流治療。患者在早期經足量抗感染治療後,預後通常良好,但未經及時治療的併發症可能導致化膿或中毒性併發症。
猩紅熱的早期足量使用抗生素有利於其治療和預後。在治療後,患者需要定期隨診,進行咽拭子細菌培養,一旦病原培養完全轉陰及徹底消除病因,復發的可能性會顯著降低。此外,對於猩紅熱患者,呼吸道隔離和手部衞生十分重要,能有效防止疾病的傳播。
中醫病名
猩紅熱
就診科室
兒科、感染科
多發羣體
兒童
常見病因
A組β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
常見症狀
發熱、咽部腫痛、全身瀰漫性鮮紅色皮疹和疹後脱屑
傳染性
傳播途徑
空氣飛沫,少數病例經密切接觸、皮膚創傷處或產道傳播
相關藥物
青黴素紅黴素阿奇黴素克林黴素,頭孢類抗生素

猩紅熱病因

猩紅熱是由A組β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急性出疹性傳染病。A族β型溶血性鏈球菌(beta-haemolytic group A Streptococcus isolates,GAS),也叫釀膿鏈球菌,是革蘭染色陽性球菌,其致病力來源於細菌本身產生的毒素和蛋白酶類。
致病毒素
  • 致熱性外毒素:即紅疹毒素,能導致發熱和猩紅熱皮疹,可抑制粒細胞吞噬功能,和影響T細胞功能及觸發內毒素導致出血性壞死。
  • 溶血素:分為O和S兩種,可溶解紅細胞、殺傷白細胞、血小板及損傷心臟。
致病蛋白酶
  • 鏈激酶:可溶解血塊並阻止血漿凝固。
  • 透明質酸酶:能溶解組織間的透明質酸,最終有利於細菌在組織內擴散。
  • 鏈道酶:能裂解具有高度粘稠度的DNA,從而破壞宿主的組織和細胞。
  • 煙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酶:可損害含有煙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成分的組織和細胞。
  • 血清渾濁因子:對機體產生的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免疫反應有抑制作用,有利於細菌的感染和擴散。

猩紅熱症狀

本病的潛伏期多為1~12天,一般2~5天。可分為普通型、膿毒型、中毒型、外科型(包含產科型)。在流行期間,大多數患者為普通型,典型臨牀表現為發熱咽峽炎皮疹
近年來,以輕症患者較多,常常僅有低熱、輕度咽痛等症狀;皮疹稀少、消退較快,脱屑較輕,但仍可以引起變態反應性併發症。不同類型猩紅熱臨牀症狀有所不同。
  • 普通型猩紅熱
流行期間大多數患者屬於此型。
潛伏期
最短1天,最長12天,通常為2~5天,此期細菌在鼻咽部繁殖。
前驅期
患者有發熱,體温可達39℃,多伴有頭痛、全身不適等全身中毒症狀。咽峽炎可與發熱同時出現,表現為咽痛、吞嚥痛、局部出血,並可伴有膿性滲出液,頜下及頸淋巴結呈非化膿性炎症改變。
出疹期
多在發熱第二天開始出疹,始於耳後頸部及上胸部,然後迅速蔓延及全身。
  • 典型皮疹表現為在皮膚上出現分佈均勻的瀰漫充血性針尖大小的丘疹,壓之褪色,伴有癢感;
  • 少數呈黃白膿頭不易破潰,稱為“粟粒疹”;
  • 皮膚皺褶、皮疹密集或由於摩擦出血呈紫線狀,稱為“線狀疹”(Pastia線/帕氏線);
  • 顏面部僅有充血而無皮疹,口鼻周圍充血不明顯,相比之下發白,稱為“口周蒼白圈”;
  • 與出疹同時可出現舌乳頭腫脹,初期舌覆蓋白苔,而腫脹的舌乳頭凸出於白苔之外,稱為“草莓舌”。
皮疹多於48小時達高峯,然後按照出疹順序依次消退,多於2~3天內退盡,重者可持續一週。皮疹消退1周左右開始脱皮。
  • 膿毒型猩紅熱
此型罕見,患者咽部及扁桃體滲出物多,往往形成膿性假膜,局部黏膜可壞死形成潰瘍,細菌擴散到鄰近組織還可引起敗血症。
  • 中毒型猩紅熱
此型少見,臨牀表現主要為毒血癥明顯,有高熱、頭痛、劇烈嘔吐、神志不清,可出現中毒性心肌炎甚至感染性休克。
  • 外科型猩紅熱
本型包括產科型,由病原菌經傷口或產道侵入而致病,故沒有咽峽炎。皮疹始於傷口或產道周圍,然後延及全身,中毒症狀較輕。

猩紅熱就醫

若出現咽喉腫痛、發熱、皮疹等症狀應迅速就醫,早期足量使用抗生素有利於本病的治療和預後。
該病確診依據是咽拭子膿液培養獲得A組溶血性鏈球菌,病史中有與猩紅熱或咽峽炎患者接觸或者結合當地流行病學史,有助於診斷。

猩紅熱就診科室

可到兒科、感染科就診。

猩紅熱相關檢查

患者多有驟起發熱、咽峽炎,病程2天內出現全身瀰漫性紅色皮疹、口周蒼白圈草莓舌等典型臨牀特徵,醫生通過了解以上典型臨牀症狀和體徵,結合實驗室檢查,同時參考流行病學史等可進行診斷。
  • 體格檢查
醫生查體可發現患者全身瀰漫性鮮紅色皮疹。
  • 實驗室檢查
猩紅熱患者外周血白細胞總數增高,可達(10~20)×109/L;中性粒細胞常在80%以上;胞質中可見中毒顆粒。出疹後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可高達5%~10%。
尿液常規
一般無明顯變化,若發生腎臟變態反應併發症時可出現尿蛋白、紅細胞及管型。
培養咽拭子或膿液培養,有A族β型溶血性鏈球菌生長,可作為確診依據。
患者恢復期對比急性期而言,抗鏈O由陰性轉為陽性或滴度有4倍及以上升高,有助診斷。

猩紅熱鑑別診斷

  • 其他咽峽炎
病情比猩紅熱患者較輕,假膜較堅韌且不易抹掉,而猩紅熱患者眼部膿性分泌物易被抹掉。若二者同時發生,可通過病原學檢測進行鑑別診斷。
  • 其他出疹性疾病
患者有明顯的上呼吸道卡他症狀,早期可見頰粘膜麻疹黏膜斑,全身皮疹一般在第3~4天出現,典型出疹順序:始見於耳後、頸部、沿着髮際邊緣,24小時內向下發展,遍及面部、軀幹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
皮疹為暗紅色斑丘疹,形狀大小均不一,皮疹之間有正常皮膚,3~4天出齊,皮疹消退後有糠屑樣脱屑。
出疹類似於猩紅熱,但是無瀰漫性皮膚潮紅,無脱屑;咽部無炎症,耳後淋巴結常腫大。

猩紅熱治療

病情較輕的病人可不治而愈,但是接受抗菌治療可幫助恢復及預防併發症的發生。

猩紅熱急性期治療

急性期患者需卧牀休息,注意呼吸道隔離和手衞生。

猩紅熱一般治療

  • 中毒症狀重者,可補液對症治療;
  • 加強護理,保持皮膚和口腔衞生,充分休息。

猩紅熱藥物治療

針對病原的抗菌治療可縮短病程,減少併發症。青黴素為治療猩紅熱的首選藥物,中毒型或膿毒型患者需適當加大用藥劑量。
青黴素耐藥或過敏者,可選用紅黴素阿奇黴素克林黴素或頭孢類抗生素。

猩紅熱手術治療

對已經化膿的病灶,必要時需切開引流治療。

猩紅熱中醫治療

該疾病的中醫治療暫無循證醫學證據支持,但一些中醫治療方法或藥物可緩解症狀,建議到正規醫療機構,在醫師指導下治療。

猩紅熱其他治療

猩紅熱預後

本病在早期經足量抗感染治療後,預後良好。

猩紅熱併發症

如未經及時治療,可發生化膿或中毒性併發症,如中耳炎乳突炎淋巴結炎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等。
在病程的2~3周,部分患者可出現變態反應性併發症,如風濕病(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心臟病)及腎小球腎炎。

猩紅熱復發

猩紅熱患者在足量使用抗生素治療後,需定期隨診,進行咽拭子細菌培養,病原培養完全轉陰及徹底消除病因後,復發可能性極小。

猩紅熱預防

  • 猩紅熱患者應隔離治療;猩紅熱流行期間,對可疑猩紅熱、急性咽炎扁桃體炎患者,均應隔離治療;對於帶菌者可用常規治療劑量的青黴素治療,直至培養轉陰,以控制傳染源。
  • 對與猩紅熱患者密切接觸者,應嚴密觀察,檢疫7~12日,有條件可做咽拭子培養,或預防性給予青黴素
  • 疾病流行期間,應避免到擁擠的公共場所,尤其是兒童。
參考來源: [1-2] 
參考資料
  • 1.    李蘭娟,王宇明.感染病學第3版[M].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2015:265-268.
  • 2.    桂永浩,薛辛東.兒科學第3版[M].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2017:512-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