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陶闓士

鎖定
陶闓士(1886~1940),名闓,一字開士,號天研,別署天倪閣居士,重慶府巴縣籍。1901年,他進入川南經緯學堂就讀,與吳玉章、黃復生謝持等同窗。1904年左右,他任教於巴縣開智學堂和川東師範學堂,研讀經史古籍,培養出了賴以莊向宗魯等知名學者。此間,他受楊庶堪等人影響,反清的熱情日漸熾烈,遂加入同盟會,參與四川保路運動。四川同盟會初創之時,經費困難,陶闓士臨難解憂,賣掉了祖上遺留在重慶的大片房產和鄉間的許多田租契約,悉數慷慨捐贈,以助革命。蜀軍政府成立後,他出任文書局長,主編機關報《皇漢大事記》,後受孫中山特頒嘉獎令予以褒揚。辛亥革命失敗後,陶闓士深感失望。1912年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時,他便不再參加。討袁之役失敗後,他遭到通緝,隱匿鄉間。1918年3月,他當選為四川省第二屆議會議員,因目睹議員賄選醜聞,憤而辭職。對此,趙熙十分嘉許,特以“秋水三巴,朝陽孤鳳”相譽。1923年,因有病在身,轉向研究印度佛學。1925年,赴南京支那內學院從佛學大師歐陽漸研究佛學。1927年,他在家開館講學。由於學識淵博,且擅辭令,講課旁徵博引,妙語如珠,風生四座,所以慕名而來者甚多,幾至室無隙地,後他正式開辦了思誠國學專修學校,培養出一批英俊之才。1925年,他受向楚之約,為《巴縣誌》編纂,負責《市政》《物產》《人物》諸篇的編寫。抗戰期間,他因避空襲,往返於城鄉之間,與少時同窗老友吳玉章、楊庶堪等相聚,因心臟病加劇,於1940年1月溘然長逝。 [1-2] 
中文名
陶闓士
別    名
陶開士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86年
逝世日期
1940年
畢業院校
川南經緯學堂
職    業
學者、教育家
主要成就
辛亥革命先賢
同盟會中堅人物
對巴渝文教事業貢獻良多
出生地
四川巴縣
代表作品
《峨眉行卷》《巴縣誌》等

陶闓士人物生平

辛亥義士陶闓士傳略
陶闓士,名闓,一字開士,又號天研,別署天倪閣居士,生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原籍四川江北縣,13歲過繼本族,遂著巴縣籍。
他過繼後,得到姑父冉慈的教勉督促,購置大量書籍,鋭志學習。當時正是國家多難之秋,中日甲午之戰以中國簽訂屈辱條約而告終,“戊戌變法”又因那拉氏頑固派的勢力佔統治地位而宣告失敗,國窮民困,國運阽危,陶闓士痛感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時巴渝名儒龔秉權(龔春巖)講學於巴縣觀文書院,在講課中喜闡發民族大義,以愛國思想激勵學生,陶闓士拜門受教,深受影響,開始萌發民族革命意識。
冉慈和向楚都是原清廷翰林院編修趙熙(堯生)弟子,陶闓士通過冉慈結識向楚,三人關係密切,在道德學問上互相促進,相得益彰,後闓士與向楚胞妹向士齊女士成婚。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陶闓士入瀘州經緯學堂(川南書院)就讀,學堂監督趙熙,教習有向楚、冉慈、周善培等。與陶闓士同窗有吳玉章、黃復生、謝持曹篤等。
光緒三十年前後,陶闓士曾歷任巴縣開智學堂、川東師範學堂國文教習,日後成為知名學者的賴以莊向宗魯等都是他的學生。在此期間,他與楊庶堪、童憲章、吳駿英、文伯魯朱必謙等為友,與楊尤為相契,楊特撰寫一篇《與陶天倪訂交書》,為文學界所傳誦。光緒三十一年,陶闓士參加同盟會。
宣統三年(1911年),四川保路運動興起,陶闓士參與其事,積極奔走,不遑眠食,並與楊庶堪向楚等秘密籌劃武裝起義。
革命軍中有“柴進”——陶闓士軼事
革命軍中有“柴進”——陶闓士軼事(2張)
同盟會重慶支部初建時,經費缺乏,陶闓士慷慨捐輸家產資助革命。蜀軍政府成立時,議以銅元局局長一職為酬,他執意辭謝不受,應命任文書局局長,主編《皇漢大事記》。時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聞知陶闓士義舉,十分讚許,特頒令嘉獎。 [2] 
辛亥革命雖告成功,但革命果實卻被袁世凱竊奪,陶闓士對此痛心疾首,深感失望。民國元年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時,他便不再參加。
當討袁之役失敗後,楊庶堪向楚均出外避禍。陶闓士原為同盟會中堅人物,平時又言論激切,所以這時也被指為“逆黨”,不得已,只好改名李知白,隱匿鄉間。
1918年1月章太炎奉廣東軍政府命來渝,住中營街向楚私宅,陶闓士出面款接。章太炎手書條幅錄曹孟德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相贈。同年3月,陶闓士當選為四川省第二屆省議會議員。後因目睹議員賄選等種種醜行,憤而辭職。事為趙熙所聞,贈詞“秋水三巴,朝陽孤鳳”相譽。不久,陶闓士東遊上海。
1923年,孫中山在廣東創建中華民國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大本營楊庶堪任秘書長,陶闓士因哮喘病發作,不能追隨,返川養病,家居數年,轉向研究印度佛學。1925年赴南京支那內學院師從佛學大師歐陽漸(竟吾),並與同門學者呂微(秋一)、湯用彤(錫子)、熊十力(子真)以及巴蜀知名教授蒙文通王恩洋等友好相交,此外,又結識了馬一浮梁漱溟陳銘樞等。
陶闓士先生簡介
陶闓士先生簡介(12張)
陶闓士1927年返渝後,在家開館講學。翌年,不幸家遭火災,藏書蕩然無存。但他辦學的決心毫不動搖,移居重慶米花街正式開辦思誠國學專修學校,聘請名士向宗魯賴以莊、陳季皋等任教。課程開有中文、英文、數學等,重文史,分甲、乙、丙三班,學生約三四百人。收費視學生家境而定,凡家計貧困者,酌情減免。陶闓士性格爽直豪邁,為人輕財重義而自奉甚儉,因而人多樂與交遊。他才氣縱橫,詩文提筆立就,曾與門人登山攬勝,賦《峨眉山歌》為師友讚許,稱“有謫仙氣”。謝無量先生有詩對他高度評價:“變名學劍十年功,恥向橫流嘆道窮,別有壯心營四海,笑人攘臂作三公。”
1933年,陶闓士受縣長唐步瀛之請,為《巴縣志》編纂,負責編寫《市政》、《物產》。抗日戰爭期間,陶闓士因避空襲居西里冷水場,仍往來於城鄉之間。在此期間,吳玉章以中共南方局領導成員身份到渝,因與陶闓士系川南同學,特相訪晤。不久,陶闓士心臟病加劇,時值楊庶堪自香港返渝,特來冷水場看望他,留居10日,兩位知交好友,作了最後的小聚盤桓,楊去後不久,陶闓士即溘然長逝。時為(1940年)1月,享年僅54歲。 [1] 

陶闓士著作

陶闓士慰友詩①

文子巴山秀,門前春水生。
興來三日醉,老去一橫經。
身隘屠龍志,②兒皆作鳳鳴。
哪堪重陽九,喑□代躬耕。③
註釋:
①袁世凱陰謀稱帝時,陶闓士摯友文伯魯撰《討袁檄文》,發表在《商務日報》上,社會輿論為之轟動,後遭緝捕查抄之禍。因此,寫了一首慰友詩,勸慰老友,並鳴不平。
②隘:通“溢”,充盈之意。
③喑:無光,昏暗。□:疑漏字。代躬耕:謝靈運《初去郡》:“廬園當棲巖,卑位代躬耕。” [2] 

陶闓士峨嵋山雲歌

天下名山臣趨蹌,峨眉之秀應帝王。
自來遊者説不改,第一雪山與雲海。
太白獨吟天上月,固知各有會心在。
我愛此山誠不羣,心疑勝處終在雲。
太白雖賞秋宵月,今覺目見過耳聞。
我生四七非韶顏,三日手弄仙人鬟。
下視羣峯小米點,始知身在山上山。
憶昨方抵清音閣,仰視懸空山欲落。
今日我比山更高,山之絕頂襯芒履。
山高雲大夏生寒,宿陰濕路常不幹。
雨夜濃雲忽封頂,日光漏色金炯炯。
山腰以下無片雲,秋江遠鏡搖煙艇。
少焉山頭淨無氛,又見山腰纏白雲。
波搖浪轉四山活,詩中無法傳綺文。
晴天有時雲四塞,山雨欲來滿山裏。
人在山頭雲在腹,卻從雲背望羌國。
山雲本是山衣裳,仙人以云為家鄉。
鳥飛不到雲能往,誰識山雲真有香。
我來見雲不見雪,飽看雲生及雲滅。
滄海桑田轉瞬間,大抵興亡皆一瞥。
君不見昨日少年顏如丹,今已春花春又殘。
白髮欺人不相貸,日日天上跳雙丸。
在塵須有出塵想,得意勿忘失意難。
舉眼不看貴人面,何難山上將雲看。
(選自《峨眉行卷》,1931年) [2] 
陶公遺作《峨眉行卷》 中國國家圖書館館藏古籍

陶闓士烏尤寺

秋到烏尤萬竹涼,一堆濃綠水中央。
秦時明月依然在,老對山僧話夕陽。
【説明】前兩句描寫秋天烏尤的濃綠,後兩句回顧烏尤的悠久人文歷史。清新恬淡,情韻幽深。

陶闓士大佛寺

山門聯
集句
幹青雲而直上①
障百川以東之②
【註釋】①幹青雲而直上:南齊孔稚王圭《北山移文》“度白雪以方潔,幹青雲而直上。”幹,衝。杜甫《兵車行》“哭聲直上幹雲霄”。 ②障百川以東之:唐朝韓愈《進學解》“障百川以東回狂瀾於即倒。”障,阻攔。
【説明】集句者借用這兩句頌揚凌雲大佛的偉大。意謂大佛之高可衝雲天,它阻攔眾河的肆虐,導以東流去。雄渾豪邁,氣概不凡,與大佛的雄姿頗匹配。聯文見於四川人民出版社《對聯選》。集句者、書者俱佚。

陶闓士紀念文章

“九龍陵園”悼陶(闓士)公
文/林永蔚
友人遠方歸來,為緬懷先人,邀我隨伴去重慶九龍陵園祭祖,拜畢,信步園中瀏覽,偶見排排墓羣中有小碑一方,此碑雖千般一律,毫無特色,但上面書刻的“嚴父陶闓士、慈母向士齊老大人之墓” 銘記卻使我產生了幾許興趣。我雖不學無術,但自幼喜讀雜書,對於陶闓士之名似曾在那裏見過,細查生卒年月,再向友人詢問,他似是而非地説,這大概就是辛亥名人陶闓士先生的骨骸安寢之地吧。
2011年是辛亥革命百年紀念,往事悠悠,歸途之中我們饒有興致地談起了關於辛亥革命的一些話題。
1894年11月,在美國檀香山中國資產階級革命先驅們成立了興中會。 1905年,孫中山聯合華興會光復會和興中會等革命團體的成員,於8月在東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是同盟會的政治綱領,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把同盟會的革命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這成為了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大大推動了全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在有着二千多年皇權至上的古老土地上,辛亥年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使民主共和觀念一天天得以深入人心。
非常之事必有非常之人。戊戌辛亥,英雄輩出,許多仁人志士為着國家民族的興盛而上下求索,嘔心瀝血,巴人陶闓士先生便是其中翹楚。
陶闓士雖位忝辛亥羣賢之列,但因種種原因,典籍記之甚少,筆者孤陋寡聞,僅在浩瀚繁雜的典籍中,偶見有關陶公的零星記載。
照説陶闓士先生也是一代名人,他怎麼會在這當代陵園中留下這方寸墓葬呢?莫非有同名同姓的人麼?帶着種種疑問,我特去請教了過去相識的一位文史專家,經她一番尋根溯源,不僅讓我們確認了墓主身份,而且對闓士先生這位辛亥老前輩的感人事蹟也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陶闓,字闓士,一字開士,又號天研,別署天倪閣居士。
先生生於1886年(光緒十二年)。原籍四川江北,世務農耕,幼年私塾課讀之餘即放牛東山,耕耘南畝,是個地道的鄉村貧家娃娃。後來,本族有一富房叔伯無後為繼,於是在族中廣選子嗣。闓士慧敏聰賢,乖巧仁孝,幸得闔族認可。1989年,他十三歲時依禮過繼族伯,並改著巴縣籍,從此成為了鉅額家產的宗法繼承人。
稍長,姑丈冉慈見闓士鋭志向學,朝夕不怠,於是廣置圖籍,悉心督教,終於讓闓士成為了學富五車的經世之才。
冉慈、向楚都是趙熙的高足,説起這位趙老先生,更是非比尋常——
趙熙(1867~1948),字堯生、號香宋,四川榮縣人。他是蜀中五老七賢之一,在近代川渝傳統文人中,稱為“晚清第一詞人”。他光緒十八年(25歲)高中進士,殿試列二等,選翰林院庶吉士。次年,應保和殿大考,名列一等,授翰林院國史館編修。
趙老一生學生甚多,其中吳玉章、黃復生、謝持、餘切、曹篤、張習、宋程等人後來或成為辛亥中堅、或成為共黨先驅、或成為學界名人、或成為工商鉅子,一個個都是青史名標的俊才,趙熙老為清未民初川內外的文化、社會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冉慈的薦引下,陶闓士亦躋身趙門求進。不久,經冉慈撮合,闓士得以與向楚胞妹士齊喜結伉儷。後來,陶闓士先生女又與黃復生之子成婚,於是向、陶、黃三個辛亥革命家庭便成姻親,由此釀成一段佳話,傳為里巷美談。
陶闓士先生與楊庶堪(楊滄白)先生鹹為至交。1906年初,陶由滄白先生介紹,秘密加入了中國同盟會四川分會。
1911年,四川“保路”運動風起雲湧,闓士先生“奔走忘餐” ,密與楊滄白先生進行着武裝起義的各項準備工作。
陶闓士先生為人熱情豪爽,輕財重義,一言九鼎,表裏如一。
陶闓士先生少年窮困,與牧童、農夫朝夕與共,平民之情,悉融於心。他加入同盟會後,廣交下層社會風雲人物。在闓士先生的啓發下,革命得到了底層民眾的積極響應,比如袍哥大爺況春發,他即帶頭出資購置軍械,召募義勇,並親任敢死隊長,為後來的重慶朝天觀“奪印豎旗” 的偉大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同盟會四川分會初建,又值廣州起義黃花崗起義)在即,經費來源十分拮椐。闓士先生臨難解憂,賣掉了祖上遺留在重慶下半城望龍門、三牌坊一帶的大片房產和鄉間的許多田租契約,悉數“慷慨”捐贈,以助革命。一干同仁聽説闓士先生化解了革命的燃眉之急,盡皆交口稱譽,滄白先生亦是喜不自勝,萬般感激地對闓士先生説:
“……太難為你了!這麼大一車‘雪中之炭’,革命成功後定當如數奉還。”
“哈哈——!庶堪公所言實屬見外。傾覆專制,倡建共和乃吾儕曠世之功,自是匹夫有責,況財帛,身外之物也,又何惜焉?……在下既言捐贈,豈希冀回報償還之利乎?”
闓士先生的凌雲豪氣之舉,不僅為起義奠定了豐厚的物質基礎,而且大大鼓舞了革命黨人的士氣。
這年,繼武昌起義後重慶建立蜀軍政府,闓士先生始任文書局長。當時蜀軍政府議決,欲以重慶銅元局局長之職以酬先生捐輸之績,然而闓士先生卻始終愧而拒之,偏偏只接受機關刊物《皇漢大事記》主編之職。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任臨時大總統,對先生為革命捐獻,辭不受酬之舉,特頒嘉獎令予以褒揚。
辛亥之後,雲霾未清,闓士先生每與老友重逢,追念當年革命志節之餘,常感嘆獨夫民賊當道,專制暴虐依舊,捻鬚嘆息,憤世驚人之語常聞席間。
“革命尙未成功”,闓士先生深惡吏治腐敗,不齒與世俗為伍,毅然棄印丟官而返。回鄉之後,闓士先生遂廣收學生,潛心治教。 1935年,重修《巴縣誌》時,他即任副編纂,輔佐向楚完成了這部極有學術價值的地方信史。
1940年1月,闓士先生乘鶴仙逝,終年僅五十有四,一代賢德,竟這樣難抒其志,英年含恨而去——
後來楊庶堪先生在悼念詩文中,對闓士先生“慷慨輸捐,千金不吝” 的功績大加頌揚;滄白先生亦奉輓聯,上有“意曾忍死待歸來” 之句,又撰《天倪居士哀辭》,盛讚闓士先生為“三巴奇士”; 趙熙在悼文中亦譽闓士先生為“國人尊信”之“通人”,比之“五柳先生”,尊為“高士”; 闓士喪葬之時,故舊同仁,無不撫棺頓足,淚濕長巾,哀悼痛惜之情,溢於言表。
建國之後,闓士親屬將先生數十箱遺書全部捐獻給了重慶市圖書館,其中不乏許多孤本名典,彌足珍貴。當時,西南軍政委員會劉伯承主席不棄故交,曾多次詢問先生相關情況,並囑地方盡善撫卹親屬後裔。然而,世事如棋,人去物非,闓士遺稿和許多相關歷史文物在歷次“運動”和“文革”中多有散失,陶氏後人也不僅未受先人庇廕,而且在他們的家庭歷史擋案上也寫滿不少貶詞,招至許多厄運。闓士舊陵原建巴縣冷水場境(即今重慶九龍坡區華巖一帶),後被抄敞,碑石無存,蓑草之中,幾無遺蹤。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正本清源,且華巖一帶開發在即,陶、黃二族後人(黃氏為外孫輩)不忍祖宗遺骨散失荒郊,結果才在就近的九龍陵園購置了這塊不足半平方的墳地,這才總算讓先人魂魄有了一個休憩之所。
聽了專家的敍述後,接着幾日,我又到處搜尋,翻閲了關於陶闓士老先生的一些相關記載,前輩賢人羽扇綸巾,清癯儒雅,博學曠達,俠肝義膽,寬仁厚德的風範情操更加令人肅然起敬。眼看“中元”將近,“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帶着香燭祭禮和對辛亥志士仁人無限崇敬的心情,我們又再上九龍陵園,拜祭在了陶闓士老先生的墓碑之前。
九龍陵園是重慶市知名的市級大型社會公共陵園,這裏修建了規模宏大的人文藝術景觀,從中凸顯了我們民族“百善孝為先”的傳統文化核心觀念。
陵園座落於九龍坡區中梁山田壩青年山,緊鄰華巖風景區和中梁山森林公園。陵園內羣山環繞,滿目蒼翠,自然環境優美秀麗,儼然世外桃源;陵園地貌神似巨龍騰飛,祥瑞之相渾然天成;園內陽光普照,瑞氣升騰,獨具祥和興旺的風水格局。這裏對於市井之人,確到是理想的淨土天宇,安息樂土,但是,看到陶公碑墓雜於眾墳之間,平平庸庸,而且碑刻對於先賢業績亦無一字記敍旌表,心中不禁生出了對陶公死後境遇的幾許不平。
辛亥偉績,功蓋華夏;辛亥精神,正宜發揚;昌明盛世,日新月異。
當此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號角響徹雲天之時,以陶公之德操,泉下有知,自當引髯長笑,生時千金不吝,去後哀榮更也就無所計較了——
肅立碑前,黙默祭悼,心中暗暗吟誦起了陶公遺作《峨眉山雲歌》中的詩句:
……
雲山本是山衣裳,仙人以云為家鄉。
鳥飛不到雲能住,誰識山雲真有香。
我來見雲不見雪,飽看雲生及雲滅。
滄海桑田轉瞬間,大抵興亡皆一瞥。
君不見昨日少年顏如丹,
今已春花春又殘。
白髮欺人不相貸,日日天上跳雙丸。
在塵需有出塵想,得意勿忘失意難……
——緬懷先賢,謹以此文為祭。
陶公安息,伏惟尚饗!
2011年7月18日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