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庶堪

鎖定
楊庶堪(1881年12月9日—1942年8月6日),原名先達,字品璋,後改名庶堪,字滄白,晚年號邠齋、天隱閣主,四川巴縣(今重慶市)人。早年在重慶創建公強會,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任重慶支部負責人。保路風潮興起後,策動重慶及川東各縣獨立。1912年當選為國會參議員。次年在重慶與熊克武起兵討袁,任四川民政長,失敗後亡命日本,協助組建中華革命黨,任政治部副部長及四川主盟人之一。1918年被孫中山任命為四川宣撫使、四川省長。1919年10月任中國國民黨財政部長。1923年3月任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秘書長,7月任統一廣東財政委員,10月任中國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一大”當選為中央候補監察委員,任廣東省長;11月任北京政府農商部總長。1925年2月任善後會議會員,7月署北京政府司法總長。不久辭職,閒居北京。1932年,當選為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國民政府委員。後居上海。1939年返重慶。1942年8月6日病逝。 [1] 
中文名
楊庶堪
別    名
楊滄白
楊先達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81年12月9日
逝世日期
1942年8月6日
出生地
四川巴縣木洞鎮
代表作品
《楊庶堪詩文集》《滄白先生論詩絕句百首箋》《滄白詩鈔》
政    黨
中國國民黨

楊庶堪人物生平

楊庶堪,1881年12月9日生於巴縣木洞鎮。
楊庶堪幼時就讀私塾,勤奮好學,資質聰明。楊庶堪與同鄉好友鄒容入重慶經學書院,從華陽名儒呂翼文治經史詞章。楊庶堪與鄒容均具有反清革命思想,他曾憤慨地説:“革命真亟待實踐矣。”
楊庶堪19歲以重慶府試第一名入縣學。他感於國家積弱,須吸收世界新知識,入重慶譯學會向英國牧師巴克學習英語。
1899年9月,日本人成田安輝、井户川辰來遊重慶,與楊庶堪、鄒容一見如故,楊、鄒向日本朋友學日語,更增強嚮往、探索國外新知識的願望。
重慶府中學堂成立,楊庶堪到該校教英語。
1903 年楊庶堪與梅際郇、江潘、朱之洪、童憲章、陳崇功等密組公強會,以“尋求富國強兵之道為標誌,以啓迪民智為作用”、“樹立革命思想”。
1906 年,童憲章、陳崇功奉孫中山先生之命,攜帶同盟會的規章、公約、誓詞和計劃方略等文件,從日本回重慶進行建黨活動,公強會推楊庶堪、朱之洪首應盟約,同盟會重慶支部於年底成立。
川南敍永廳創辦永寧中學堂,楊庶堪應聘任教,後轉成都高等學堂分設中學教英語,學生有郭沫若李劼人王光祈曾琦魏時珍等。
1907年初夏,楊庶堪被聘為永寧中學堂監督,遂與朱之洪、向楚等前往,進行反清革命宣傳,吸引學生中的優秀分子入同盟會。
1909 年,楊庶堪就任重慶府中學堂監督。
1911年黃花崗起義後,楊庶堪領導重慶同盟會支部準備在重慶發動起義。1911年5月,四川保路事起,楊庶堪等人在重慶組成保路同志會,連日舉行大會,講演宣傳。
1911年11月22日,同盟會重慶支部將蜀軍政府設於原巡警總署,通電全國,宣佈重慶獨立。楊庶堪謙讓推薦張培爵出任都督,自己僅負顧問名義。
1913年1月,楊庶堪當選為四川省第一屆省議員。7月,孫中山發動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8月4日,熊克武、楊庶堪在重慶成立討袁軍,楊庶堪被推為四川民政總廳長。失敗後,楊庶堪逃到日本。
1914年,楊庶堪、謝持同被指定為中華革命黨四川主盟人。中華革命黨組織分總務、黨務、軍事及政治等四部。楊庶堪被任命為政治部副部長。
1915年夏,陳其美返上海主持策劃反袁工作,電約楊庶堪到上海相助。楊庶堪返上海後,以任家庭教師為掩護,負責領導西南各省開展護國反袁運動,並與陳其美髮動肇和艦起義。
1916年6月,袁世凱死去,黎元洪繼任大總統,恢復國會,楊庶堪被四川補選為國會參議員。
1917年9月1日,孫中山任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後,任命楊庶堪為四川宣撫使。
1918年3月,四川靖國之役勝利。孫中山特派楊庶堪入川任四川省長。
1920年6月,楊庶堪辭省長職,到達上海,奉孫中山之命主持南北軍民代表接洽事宜。張作霖、段祺瑞均派代表謀聯合,楊庶堪兩次入浙江,與浙江督軍盧永祥接洽,世稱所謂孫、段、張三角職盟反對曹錕賄選。
1922年6月,廣州發生陳炯明叛變,楊庶堪除聯絡國民黨中人士討伐陳炯明外,還同盧師諦向孫中山密呈招撫滇、桂軍收復廣州之策。孫中山同意並派楊庶堪負責聯絡滇、桂軍。楊聯絡成功,將陳炯明擊敗。
1923年3月2日楊庶堪任孫中山大本營秘書長。
1924年1月召開的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上,楊庶堪當選為候補中央監察委員。3月1日,楊庶堪當選為廣東省長。楊見重於孫中山,為蔣介石戴季陶所嫉恨,散佈楊“挾滇軍以自重”的流言。6月2日,回上海。
1924 年冬,馮玉祥領兵推倒北京政府曹錕政權,歡迎孫中山北上主持大汁。馮玉祥再三勸説楊庶堪出任段祺瑞臨時執政府總長,楊請示孫中山,孫説:“我們有一人在裏面也好。”楊庶堪任司法總長3月即辭職,留北京侍母讀書。
1930年10月,楊庶堪返南京,任國民政府委員,旋移居上海,閉門讀書不與蔣介石合作。
1939年,汪精衞在南京組織偽政府,一再強邀楊庶堪參加,他被迫拋妻別子扶病潛逃香港,歷盡艱險回到重慶。他寄居友人家中,以衰病辭謝各種政府要職。
1942年8月6日,楊庶堪在重慶南大石壩寓所逝世。 [2] 

楊庶堪人物事蹟

楊庶堪重視教育、培養人才

楊庶堪從小得到父母親的精心教養,讀“四書”、“五經”,背古典詩詞,打下了紮實的古文基礎。在父親的安排下,他從私塾轉入正蒙公塾學習,後又入重慶經學書院向華陽名儒呂翼文學習經史訓詁,才學過人。1899年,他參加科舉考試,連考三場,以優異成績考了第一名,中了秀才。1909年,他應邀到成都高等學堂分設中學任教。當時,郭沫若在分設中學丙班聽楊庶堪的課,他的作文常居全班之首。楊庶堪出於愛才,對郭沫若鼓勵有加,教導尤多。他逝世後,郭沫若十分懷念自己的老師,每次見到楊庶堪的兒媳李立芳總要説:“楊滄老是我的好老師!”
孫中山委任楊庶堪為中華革命黨四川省的主盟人,後又任命他為四川省省長。楊庶堪任省長時,十分重視教育,以政府行為支持赴法勤工儉學。陳毅、聶榮臻、鄧小平等,就在此時得到赴法勤工儉學的機會和資助,因此他們十分感恩。解放後,陳毅在任上海市市長時説:“如果楊滄白知曉今日國家的繁榮富強,他老人家一定會含笑九泉。” [5] 

楊庶堪在永寧地區宣傳革命理念、發展同盟會

1906年。楊庶堪、向楚到永寧中學堂任教。楊庶堪教歷史、英文,向楚教中國文學,大為全校師生所歡迎。楊庶堪和向楚經常親到學生自習室去找學生閒談,有意識地啓發學生認識當時國內外形勢,嚴正地遺責清廷腐化無能,喪權辱國,又暗中介紹革命書籍報刊等與有志氣的學生們閲讀,如鄒容的《革命軍》、章太炎的《訄書》和同盟會出刊的《民報》、《天討》等。在舊書方面,則提倡閲讀《水滸傳》和鄭所南著的《心史》以及顧炎武、王船山、黃黎洲等人的著作。這些學生剛由書院制度中抽身出來,都有一定的中文基礎和歷史知識基礎,經楊、向在民族大義方面的傳播啓導,大家心胸開朗,志氣昂揚,在很快時間內,遂孕育出不少的革命新生力量。其時思想進步的學生,有張頤、楊伯謙、陶子琛、黃綱、劉吟楚、向子釗(敍永)、王野若、張璞、羅鋭伯、羅聖穆(古葡)、劉經文(古宋)、黃述、徐毅甫(江安)等。其中陶子琛、楊伯謙二人,即由楊庶堪的介紹,在敍永南郊南壇寺入了盟,其餘一部分學生在校外先後入了盟。楊庶堪到成都東遊預備學校時,縣人經他和張培爵的介紹而入盟的亦有好幾人,如晏次華、李其洪、李瑗等。 [10] 

楊庶堪晚年依舊憂國憂民、誓死不當漢奸

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打破了楊庶堪隱居家中,安度晚年的迷夢。“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楊庶堪在辭職閒居七年之後,從北京隻身南下,於1931年11月赴南京參加國民黨中央執行監察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共商國是,在此會議上被選為國民政府委員。此後,楊庶堪將全家安置在上海。1932年—1939年,楊庶堪隱居上海期間,除教育孫輩外,十分關注時政,社會上發生的每一件大事,幾乎都在他的詩作中有所表現。他的詩文,無論是感時、憤事、憂國、憂民,還是懷鄉、思親、寫景、念舊,都表現出對民族命運、國家前途的關心。在這些詩、文中,他強烈鞭撻日寇侵華暴行,熱情謳歌抗日健兒的英雄氣概,憤怒譴責蔣介石的投降主義路線,抒發了作者的愛國主義情懷,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其中部分手稿結集為《邠齋手書詩稿》出版。
1932年,日軍悍然發動上海“一·二八”事變。我十九路軍在全國人民強烈要求抗日的呼聲中,首先發起反擊。隱居上海的楊庶堪在為費敬仲《淞滬禦侮記》寫的序言中指出:“十九路軍及第五軍抗日之戰,……人權神聖戰爭也。……我軍赫然奮起,……數數挫敵,歐美鹹相驚。……我有捐軀衞國,御日捍患之賢出於其間,而吾民亦若視為患難亡友休慼共之。……而中樞久無戰和大計,而天下自是惑矣。”在全國人民一致抗日的熱潮中,楊庶堪彷彿看到了一絲希望。《十九路軍上海御倭感賦》、《上海即事》(壬申)、《函某將軍密請援師有作》、《滬戰雜詩》都是他這一時期的作品。但是,失望比希望來得還快。在日本帝國主義的壓力之下,蔣介石政府與日本簽訂了《淞滬停戰協定》,並強行下令要十九路軍撤出上海。此舉引起全國上下羣情激奮。楊庶堪得知後,寫下《三月二日淞滬退軍書憤》、《聞十九路軍退師有感》等詩。在這些詩作中,他引用歷史典故,借古諷今,譴責蔣介石政府的投降主義行徑,表達自己的憤慨心情,充滿強烈的愛國精神。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後,不願做亡國奴的中國愛國官兵對日寇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擊。《悲悼盧溝橋抗敵死義諸烈》、《連日我軍屢捷,敵焰衰止,望月又作》都反映了這一時期楊庶堪對中國官兵寄託的希望。1937年8月,日軍對上海地區狂轟濫炸,中國軍隊和上海人民奮起反抗,淞滬抗戰就此爆發。當時川軍第43軍26師奉命日夜兼程趕往上海,10月在大場鎮與敵血戰七晝夜,損失慘重,下級軍官和士兵傷亡70%。川軍20軍在進入大場、陳家行陣地後,與日軍鏖戰十三晝夜,終於奪回陣地並長期堅守。那時士兵們都把抗戰叫做“打國仗”,意謂為國家打仗,以區別于軍閥混戰。在整個堅守戰中,官兵們拼死作戰,士兵死傷十分之七,下級軍官犧牲殆盡。楊庶堪聞訊後,滿懷深情地寫了《大場之役郭汝棟、楊森兩軍各以一師當前敵,傷亡泰半。所餘僅數百人耳。劉獻廷郭之師長,肖毅倔郭參謀過述,作此悼之》。他在詩中感慨萬分:“邑子能兵半國殤,老夫迸淚欲霑裳。裏桑恭敬吾尤摯,亭柏精忠汝未忘。將士錐心痛夷壘,男兒報國愛沙場……。”
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後,1937年9月在平型關大敗日軍,殲敵千餘,取得了中國軍隊的第一次大勝利,打破了日本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全國軍民為之振奮,楊庶堪在其詩作《聞第八軍平型關捷》中欣喜地寫道:
西晉捷初成,紅軍舊有名。
平型關外路,唯見敵部橫。
萬里輸糧卒,三千入甕兵。
朔方能有此,始足備長征。
1939年底,汪精衞在南京籌建偽政府,四處網羅社會名流;由於楊庶堪在國民黨內有着很高的聲望,遂一再派人遊説,企圖拉其下水。他們以楊庶堪經濟困難,生活難以為繼作藉口,先是利誘,後行強逼,脅迫其出任偽行政院長職務。楊庶堪寧死不當漢奸。他向重慶的友人寄上詩作《新號》,表明自己心跡:
新號分齊楚,羣追緒律蹤。
風前幾垂柳,海上一孤松。
書史千秋重,河山半壁空;
老夫自迂拙,槁項甘長終。 [7] 

楊庶堪人物作品

楊庶堪一生著述頗多,有《滄白詩鈔》、《楊庶堪詩文集》、《滄白先生論詩絕句百首箋》等。 [2] 

楊庶堪家庭關係

楊滄白夫人詹氏。兒子楊洵,壯年死去。有孫一人、孫女三人。兒媳李立芳。 [9] 

楊庶堪社會評價

于右任:“開國有詩人,滄白楊夫子。秀句兼豐功,輝映同盟史。” [2] 
向楚:蓋庶堪中歲服勞黨國,南北播遷,於詩致力為獨稱。當笑語友人,其以詩人老此生耶,因嘆四川革命黨人多艱苦卓絕者,而雄秀盛文采,則推庶堪雲。 [6] 
朱之洪:蜀府建奇勳,君指揮,我奔走,當時讓都督不為,只贏得桃李春風,言語文章妙天下;同盟慚後死,悲既往,盼將來,垂老傷良朋多故,何堪對梧桐秋雨,公情私誼哭寺中。 [8] 
王曉渝:楊庶堪具有温文儒雅的學者風度、淵博高深的學識。他將自己的書齋定名為“天隱閣”,表現出淡泊名利、嚮往歸隱的人生態度。 [7] 

楊庶堪後世紀念

楊庶堪逝世後舉國哀悼,並按國葬禮儀,將楊庶堪的遺體安葬於巴縣東温泉。國民政府為紀念楊庶堪,褒揚其革命事蹟,在1943年7月將原重慶府中學堂舊址改建為楊滄白先生紀念堂,所在炮台街改名為滄白路。 [4] 
2012年3月14日是孫中山逝世87週年的紀念日,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和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聯合主辦了《帥府名人系列――孫中山革命事業的追隨者楊庶堪文物史料展》,再現了孫中山革命事業的追隨者楊庶堪的一生。 [3] 
參考資料
  • 1.    楊庶堪  .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引用日期2022-12-08]
  • 2.    楊庶堪  .四川省情網[引用日期2022-12-09]
  • 3.    楊庶堪文物史料展舉辦  .央視網[引用日期2022-12-09]
  • 4.    重慶珍檔 | 大開眼界!那些難得一見的重慶老報紙  .上游新聞[引用日期2022-12-09]
  • 5.    龐兆麟:《楊庶堪軼事》,《世紀》2011年第1期,第72-73頁
  • 6.    向楚:《楊庶堪略傳》,《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第90頁
  • 7.    王曉渝:《海上一孤松——記抗戰中的楊庶堪》,《文史雜誌》2005年第4期,第20-23頁
  • 8.    榮斌主編,中國名聯大觀,北京出版社,1999.01,第743頁
  • 9.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四川省重慶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重慶文史資料選輯  第12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四川省重慶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1.09,第133-135頁
  • 10.    中國人政治協商會議四川省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同編,四川保路風雲錄,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09,第7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