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必謙

鎖定
朱必謙(1876-1966),名藴章,巴縣鹿角鄉人。近代革命家、實業家、教育家。東川書院趙熙門生,後留學日本。歸國後致力於資產階級革命、實業、教育。 [1] 
中文名
朱必謙
別    名
朱藴章
出生日期
1876年
逝世日期
1966年10月17日
出生地
巴縣
長    兄
朱琴樵
三    兄
朱之洪

目錄

朱必謙人物生平

朱必謙,名藴章,生於清光緒二年(1876年),巴縣鹿角鄉人,與長兄朱琴樵、三兄朱之洪皆為渝中名士。
朱必謙自幼從三兄讀書,所受思想影響和學業教益尤深。稍長,赴榮縣受教於趙熙門下,後返渝在東川書院就讀。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趙熙為東川書院院長,朱必謙在其教誨下,悉心研習詩詞文賦,而不屑於學八股文。
光緒二十九年,朱必謙的同窗學友川東勸業道周善培奉派往日本考察警政,因朱必謙諳日語,遂偕同東渡日本。不久,朱必謙回國,在成都陸軍小學任教,後受聘回渝任教於重慶府中學堂。同年,與楊庶堪、朱之洪、童憲章、梅際郇、陳崇功等發起組織了重慶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公強會”,常集會於重慶桂香閣,討論國事,倡言革命。光緒三十一年底,童憲章、陳崇功奉孫中山之命,攜帶同盟會章程自日本回渝組黨,次年春同盟會重慶支部成立,朱必謙任宣傳。
光緒三十三年,楊庶堪任川南永寧中學堂監督,邀約朱必謙前往任教,暗中宣傳革命,發展組織,永寧中學堂成為革命策源地之一。
宣統二年(1910年)革命形勢轉向高潮,楊庶堪回渝接任重慶府中學堂監督,朱必謙則擔任重慶女子師範學校監督,與楊庶堪配合,積極為重慶起義作準備。
宣統三年十月初二(1911年11月22日),重慶起義,朱必謙率領學生隊持槍衝上通遠門城樓,迫令守軍開城,並在城頭豎旗為號,迎夏之時軍入城。蜀軍政府成立,朱必謙任總務處副處長。
民國2年(1913年)討袁之役失敗,重慶同盟會人受到搜捕通緝,朱必謙逃亡上海,其老家被查抄,財物、藏書損失殆盡。兩年後袁氏倒台,方返重慶。
護法戰後,四川頻遭軍閥戰亂,民不聊生,朱必謙憤懣,決定停止政治活動,約集友人創辦廣益書局,發行報刊,並在縣城都郵街設立印刷所,旨在傳播新文化知識。同時,致力於教育工作,兼辦實業。朱必謙的門生中,不少是知名人物,如文教界的賴以莊、張真如、楊伯謙,軍政界的劉文輝、鄧錫候、呂超等。劉文輝、鄧錫候輩雖為川軍高級將領,而每到重慶仍踵門拜謁,對朱必謙執弟子禮。此外,朱必謙與趙熙雖有師生之份,但趙對朱頗為器重,兩人情投意合,互相詩詞酬和,成為亦師亦友的知交。
朱必謙在抗日戰爭爆發前後與友人創辦了朋友輪船公司、永和鐵廠、厚記興業公司等工交企業。
解放後,朱必謙任重慶市文史館館員、市政協委員,被選為重慶市人民代表。於1966年10月17日逝世,終年90歲。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