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向楚

鎖定
向楚(1877-1961),字先喬,一作仙樵,號觙公,巴縣人。19歲入東川書院,師從趙熙治學,與同學周善培、江庸並稱 “趙門三傑”。辛亥革命後任蜀軍政府秘書院院長、四川軍政府秘書廳長、四川省政務廳長、代省長、教育廳長等要職。1931年後任國立四川大學教授、國文系主任、文學院院長等職。1949年,被推為國立四川大學代理校長。新中國成立後,任四川大學教授、川西文教廳文物委員會委員、四川省文史館副館長,曾當選為四川省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民革中央委員。所編纂《巴縣誌》為全國名志,有音韻學、文字學著述多種及《空石居詩存》一卷傳世。 [2]  1961年逝世。 [1] 
中文名
向楚
別    名
向仙喬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四川巴縣(今重慶市巴南區)
出生地
四川巴縣
出生日期
1877年
逝世日期
1961年
畢業院校
東川書院
光緒二十八年舉人
代表作品
《巴縣誌》
《空石居詩存》等
職    業
四川省政務廳長、代省長、教育廳長
主要成就
辛亥革命先賢,對川渝文教事業貢獻良多
曾任四川省政務廳長、代省長、教育廳長;
四川大學文學院院長、四川大學代理校長

目錄

向楚人物生平

向楚(1877-1961),字先僑,號觙公。1877年(清光緒三年)生於巴縣。1896 年入縣學,1897 年入重慶東川書院,所為詩古文辭,深得山長趙熙嘉賞。1898年“戊戌政變”,“六君子”遇害,深感徒言“變法”,不能達救亡圖存目的。次年秋,隨趙熙赴北京,讀章炳麟《訄書》及《國粹學報》等,更引起思想共鳴。
1901年,瀘州創設川南經緯學堂,向楚任教習。1902年中舉 。次年應兩廣總督岑春煊聘任督署教讀,兼兩廣師範學堂教習。講課能排除粵語障礙,自編講義又能融會新舊思想,學生甚受啓發。1904 年,辭聘遊汴,還蜀後在重慶開智學堂、正蒙公塾任教,與“公強會”的楊庶堪及陶闓交厚。
1906年重慶成立同盟會支部,推楊庶堪主其事,向楚即加入同盟會。同年,永寧中學聘楊庶堪任歷史、英文教習(後任監督),向楚任國文教習,每於課堂及自習指導時,詳論古今形勢,介紹《民報》、《國粹學報》及明末顧炎武、黃宗羲著作,喚起學生民族思想覺醒及對國內外形勢認識。學生中先後加入同盟會的,有張頤、楊伯謙、陶子琛、葉麟、曾緘等。1907 年向楚重赴北京,授內閣中書。次年秋,因陶闓函促返渝。時楊庶堪、楊霖、朱藴章分任重慶府中學堂、川東師範學堂、巴縣中學堂監督,皆同盟會骨幹。向楚任府中及師範學堂教習,而府中學堂尤為同盟會同志大本營。楊庶堪負全面責任,向楚等擔任文字宣傳。
1911年10月 10日,武昌起義爆發,11月 22日,在同盟會領導下,重慶成立蜀軍政府,向楚任秘書院長。軍政府創立,開支需款甚急。向楚帶士兵兩人,接收“大川”、“浚川源”兩官家銀行,曉諭行方交出賬冊,凍結資產。兩行庫存共270餘萬元,蜀軍政府經費問題,遂得迅速圓滿解決。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向楚為蜀軍政府撰元旦門聯:“奉新元為正朔,揚大漢之天聲”。典雅堂皇,識者爭相傳誦。
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成果後,各省紛起討袁。1913年 8月 4 日,重慶成立討 袁軍,熊克武、楊庶堪分掌軍民兩政,向楚任民政總廳總務處長及討袁軍總司令部參議兼秘書。9月,討袁軍敗,熊、楊離蜀。向楚後行,家被抄沒,變名林松年,東下過樑山,客門人家,土匪夜至,誤認為賬房管事,揮刀砍其頸,暈厥幾死,傷愈亡命抵上海。1914 年孫中山在東京成立中華革命黨,謀再舉討袁。次年,楊庶堪銜命抵滬,介紹向楚加入中華革命黨。楊與陳其美等策動“肇和”兵艦起義,向楚亦參與。1916 年,南京高等師範學校聘向楚任國文部教授,講授文字聲韻學。1917 年,廣東成立護法軍政府,孫中山被選為海陸軍大元帥,任向楚為大元帥府秘書,親書“蔚為儒宗”以贈。
1918年,孫中山任楊庶堪為四川省長,向楚為政務廳長。楊、向偕返四川,途經武漢,北洋系督軍王佔元大捕革命黨人,乃化裝輪船工人,寅夜上英國輪船,始脱險抵渝。重慶鎮守使署退還癸丑抄家折款,向楚以四川財政困難,拒受。11月,就任省署秘書長及政務廳長職。後楊因與四川督軍熊克武矛盾激化,1920年冬,託向楚代行省長職,通電辭職赴滬。向楚留任蟬聯政務廳長 6年。任內,他本着培養人才,教育救國目的,選拔優秀學生,資送出川深造或出國留學,如楊允奎、劉洪波、周傳儒、賀麟、羅念生等,後皆成為知名學者。
1924年初,吳玉章任成都高師校長,聘向楚任國文部教授兼主任,他在成都高師主講文字、聲韻學等課,學生中知名者有姜亮夫、羅孔昭、文百川、陶亮生、徐仁甫、殷孟倫等。
1927年至1931年,向楚歷任國立成都大學、成都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主任,公立四川大學中國文學院院長,並一度代理四川省教育廳長。卸任代理廳長時,節餘公款10餘萬元。經辦人員循舊例,建議轉私人賬户,他嚴予斥責,命全部移交。1931年,三大學合併為國立四川大學,始專任文學院長兼中文系教授。文學院在成都舊皇城內,1932年川軍混戰,爭奪煤山制高點,文學院陷彈雨中。他急與交戰雙方交涉停火半小時,親率男女學生安全轉移南較場。
1932年,巴縣重修縣誌,聘向楚為總纂。1935年他告假返渝,兩年稿竟。1939年刊訖。發凡起例,因時制宜,比舊志增益實多。向楚自撰之《事紀》、《蜀軍革命始末》,因書所親歷而保存不少辛亥革命前後珍貴史料;《禮俗》之《方言》章,因他通曉巴蜀方言,故尋求巴郡方言語根,辨析特精。其他各篇,增補搜輯,於本末沿革,引據無不矜慎。
1937年,向楚重返川大任教。次年冬,隨校遷居峨眉。1941年,川大成立文科研究所,兼任所長。他主持院、所,開設課程甚多,自説文、爾雅、八代三唐詩、唐宋與桐城派文,鹹有獨到見解。於老、莊、荀三子,尤為爛熟。所撰古聲韻論文,如《古四聲通説》《戴東原(聲類表)釋例》《古音韻部分析》、《分韻等位歌》等,均多年研究心得結晶,經他和龔道耕倡議並共其立體例,代制序文,成都謂南嚴氏刊成《音韻學叢書》。其中《音學辨微》《釋大》等序,皆向楚所撰。他於羣經,貫串透徹,所撰《廖平》一文,對其六變之源,擘肌分理,能識其大者遠者。
向楚50歲後,益肆力詩古文辭。為詩古近體兼工,近體中七律尤佳。為紀念當年同盟會犧牲及倖存友好,常為詩文表彰。1930 年所撰《〈題鐵血斑斕圖〉》,尤為絕唱。
向楚為學,興趣甚博,詞曲、書、畫、小説均深有研究。又精於書法,行楷皆工,復諳畫史畫理。抗戰期間,國內書畫家羣集成都,成都老書畫家原組織有《蓉社》,繼又有《蜀藝社》,均推向楚任社長、副社長。他與黃賓虹、張大千本為舊交,新識中獨與董壽平善,為董作詩特多。
1949年成都解放前夕,川大校長黃季陸去台灣,向楚代理校務。胡宗南部盛文退兵成都,欲駐軍川大,向楚竭力拒阻,校區乃免兵禍。成都解放後,軍代表接管學校,向楚辦理移交,鉅細靡遺。
新中國成立後,向楚先後被選為四川省人大代表及省政協委員。1952年,院系調後,調任四川省文史研究館副館長,積極參加辛亥革命文史資料撰寫和社會活動。1961年辛亥革命50週年紀念,寫了熱情洋溢的組詩。同年11月逝世。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