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灌

鎖定
陳灌,又作陳(1325-1371),字同故(清修《明史》作子將),江西廬陵吟溪(今江西吉安市吉州區長塘鎮陳家村吟溪橋)人。龍鳳十年(1364年)春,明太祖武昌,通過羅復仁謁見明太祖,力陳定亂安民之策,皆獲採納,擢湖廣行中書省左右司員外郎,同年冬改中書省左司都事,累升禮部郎中大都督府經歷。龍鳳十一年(1365年明太祖徐達淮東張士誠 [10]  ,陳灌參贊軍事,攻克泰州(今江蘇泰州市),陳灌留守有功,朝廷遣使慰問,命總制真州(今江蘇儀徵)軍事 [4]  ,龍鳳十二年(1366年)擢為寧國知府,授散階亞中大夫。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督軍餉,詣北平。洪武四年(1371年)病逝於旅次,享年四十七歲。 [1-3]  敕封開國功臣 [9]  列為《明史》循吏傳第一人。 [8] 
寧國府轄境包括今安徽宣城、寧國、涇縣、太平、旌德、南陵等地,與京師應天(今南京市)相近,為直隸要府之一。該地在元末戰亂中,數被戰火,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陳灌到任,大力推行治亂安民的各種措施,社會生產很快得到恢復和發展。
中文名
陳灌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325年
逝世日期
1371年
出生地
江西廬陵
性    別
所處時代
明朝
官    職
湖廣行中書省左右司員外郎→中書省左司都事禮部郎中大都督府經歷寧國府知府 [1] 
散    階
亞中大夫 [1] 

陳灌生平

陳灌,又作陳(1325-1371),字同故 [1]  [2]  [3]  (清修《明史》作子將) [8]  ,出身於吟溪陳氏初有陳松貞者,為廬陵教授,家於城北之吟溪,廬陵有陳實始於此。傳數世後,至陳世榮者,登進士第,卒官宣教郎,其子陳元伯娶宋宗室女,陳氏遂為廬陵望族 [7]  陳灌祖父陳以章,父陳大經,皆以學行為鄉里所重。 [4] 
陳灌自幼喪父,對母親很孝順,時已卓卓有巨人之志,讀書一日數行,且穎悟絕人,族中的長老器重他,為他聘請了老師,師不能應所求,往往引去,然而更加砥礪自我,追求上進 [4]  二十歲行了冠禮後,目睹蒙元的統治日日崩壞,心中感覺天下將亂,就開始學習兵法,周圍所居皆是良田,築為場圃且種樹於此,周圍的人都不理解這是什麼用意。 [4]  [1]  [2] 
數年後,樹木鬱然成了行列,而紅巾軍也四方蜂起了,就募集義勇以保障一鄉,日屯聚士馬而號令指麾於林中,紅巾不敢入,隱然是一良將,教練有方,撫綏有道,人人為其所用,當時江西諸郡多為紅巾軍所有,唯有其鄉數十里靠此安定了七年。 [4]  [8] 
陳友諒既據有江西,其將熊天瑞強行把陳灌禮遇到九江,陳灌目睹陳友諒不足有為,就離去了。 [1]  [2]  [9]  [4]  [9] 
龍鳳十年(1364年)二月十七日,明太祖親至武昌督兵攻城 [12]  。二月十九日,陳友諒之子陳理出降。 [13]  陳灌通過弘文館學士羅復仁軍門,明太祖與其對話,很新奇,留於帳下。數日之間,陳灌力陳救亂安民之策,皆獲採納,擢湖廣行中書省左右司員外郎。冬,入朝改任中書省左司都事,遂陞任禮部郎中 [2]  [4]  [9] 
龍鳳十一年(1365年),陞任大都督府經歷。十月十七日,太祖命徐達等徵淮東張士誠 [10]  ,以陳灌參贊軍事。閏十月二十六日,既克泰州 [11]  ,留陳灌督築城之役,不旬日就峻工,朝廷遣使慰勞,命陳灌總制真州軍事。 [9] 
龍鳳十二年(1366年)春,擢為寧國知府,授亞中大夫,下車後首詢民隱,為之興利除害,增修孔廟,建立學校,禮致師儒,以教俊秀,士習為之一新,建祀典祀壇驛館百廢俱舉,製作條格,革豪右兼併之俗,核瞞隱之籍,朝廷取其户帖一事行之天下。 [5]  [8] 
宣城有瀕江圩田十六圩堤高峻而薄弱,遇沖決則水傷禾稼,毀壞道路,年年都是禍患,陳灌親自規劃築提,廣厚加舊數倍,又伐巨石作水門,以時蓄水泄水,人民仰賴。 [5] 
所轄宣城諸邑,承襲元末之弊病,田賦每年都收不到官廩,人人都虛報户籍。陳灌到後,有舉報此事者,於是典司者皆懼怕得罪,陳灌念此,特意因循故弊而弗革除,颺言於眾曰“我將在某月某日視察邑廩”,到期後,邑廩皆充實,而弊病亦革除。 [5] 
有強盜四十八人因搶劫舟麥當死罪,判決已具,陳灌聽從其訴詞説:“這是愚民因舟漂抵岸而挺引取之,不是素有合謀,怎麼得四十八人悉同法?”府佐幕最初皆為難,最終還是如陳灌議,只追究先取者一人,其餘皆從輕論處。 [5] 
洪武二年(1369年)知府的三年任期結束,離去時,百姓耆老壯少皆戀戀不忍,繼任者山東鞠騰霄,平時就負才不讓,觀看陳灌所設施,嘆曰:“吾只要守而勿失也。”夏,奉命督軍餉,詣北平,民胥悦趍。 [5] 
洪武三年(1370年)回京師應天府省台達官相知者爭相推薦於朝,陳灌皆推辭,遂謁告歸家掃墓,割田三頃,建祠堂,作義塾,以教育宗族親戚子弟。 [5] 
洪武四年(1371年)被召京師應天府(今南京),還未趕上任命,就病逝於路途中的旅次,享年四十有七。 [5]  [8] 
陳灌秉清介之行,重義輕利,鄉民匱乏有急,他立赴濟助。遇朋友故舊憂患,他倒囊周之。有子男三人:陳廓、陳卓、陳垣,孫男三:陳誠、陳謹、陳謙,其中陳垣尤忠信務義,陳灌沒後將近六十年,陳垣找越府長史周忱求書陳灌平生於石,楊士奇與陳灌同郡,知慕陳灌已久,遂考周忱所作陳灌傳,及以聞於鄉之君子者敍次 [6] 

陳灌家屬

祖父
陳以章
[4] 
陳大經
[4] 
陳廓
[4] 
陳卓
[4] 
陳垣
找越府長史周忱求書陳灌平生於石 [4] 
陳誠
[4] 
陳謹
[4] 
陳謙
[4] 

陳灌人物評價

楊士奇:猗嗟陳侯!璋瑋踔絕。才邁君倫,識亦閎達。越在童冠,鉅志嶷嶷。有書有劒,萬眾奚敵?罹時孔棘,眾懷兢兢。奮庇其鄉,屹如堅城。屢弱盜名,掉臂去之。天之所興,稽顙來歸。軍門之言,敷臣之忠。惟聖聰明,日照海容。簡其才猷,以贊政府。匪直脾文,亦既輔武。宣城名邦,實帝之幾。嘉其愷悌,以寄惸嫠。植之黍稷,薅其稂秀。民曰陳侯,汝予父母。仁以為育,義以為教。民曰陳侯,汝時杜召。遺惠左民,永思無斁。遺澤在嗣,世率於德。猗嗟陳侯!惟吉之襄。吉世有人,視此刻銘。 [6] 
尹直:偉哉陳侯!蚤負巨志。遭時孔棘,莫我敢肆。識天所與,曰予攸歸。軍門獻策,撥亂濟時。惟聖嘉納,擢置幙府。有才有識,禆文贊武。出守圻郡,視民如傷。蘇疲興學,百廢具張。政化大行,民弗忍釋。代者鍳觀,守而勿失。 [2] 
項篤壽:瓘有文武材,雖早死,不究所用,然其才不已可概見乎? [3] 

陳灌陳灌 - 手跡

陳灌作品 陳灌作品

陳灌子將公自作詩

馳驅戎馬幾經秋,
報國丹心未肯休。
幾度捐軀先破賊,
死生常事不須愁。
參考資料
  • 1.    (明)焦竑《焦太史編輯國朝獻徵錄卷之八十三·寧國知府陳公瓘傳》:陳寧國瓘,字同故,廬陵吟溪人,幼孤事母孝,睹元綱既絕,棄書學兵法,環所居皆良田,改築場樹木,人莫測其意。數年樹成列,盜乃大起,遂募義勇,屯其中,一鄉賴以保障。陳友諒據江西,其將熊天瑞致公與俱至九江,公知陳氏無能為去之。太祖在武昌,公因羅復仁謁見,陳定亂安民之策,悉見聽納,擢湖廣行省左右司員外郎,累遷大都督經歷、贊軍事,從大將軍徐達北征,既克泰州,留公督城,旬日城成,除寧國知府。公為人凝峻清介,然治務寬厚,興教化,是時習亂,人久不識俎豆,公首修先聖廟,建學立師,推擇秀民教之。問民所疾苦,禁兼併,核欺隱。所創户帖,命布之天下。宣城田濱江者,歲患水,加築堤防,伐石作水門,以時畜洩,自是始不慮洪決。諸邑率虗籍民租,官廩縣磬,人有發其事,公颺言‘當以某時行視邑廩’,俾得豫計,及期,公帑皆盈若,未嘗虗籍者。有劫麥舟坐死者四十八人,公覆按曰:“此愚民因舟漂抵𡶜,延引取之,非有謀心,安得盡論死?’乃當先取一人,餘得從減。既得代,民不忍去,公代者山東鞠騰霄,素負才,目無前人,及觀公成政,不覺歎曰“第謹守勿失耳”,寧國人今猶稱之。
  • 2.    (明)徐紘《皇明名臣琬琰錄·卷十二·寧國知府陳公言行錄》:陳瓘,字同故,江西廬陵人,國初仕至寧國知府。公幼孤,事母孝。既冠,睹元綱日壞,寇盜蜂起,遂募義勇保障一鄉。陳友諒據江西,其將熊天瑞強禮致公,與俱至九江,睹陳氏不足有為,去之。甲辰春,太祖高皇帝克武昌,公因弘文館學士羅復仁詣軍門,上謁力陳救亂安民之説,悉見聽納,擢湖廣行中書省左右司員外郎,累升禮部郎中、大都督府經曆。大將軍北征,公贊軍事,既克泰州,留公督築城之役,不旬日竣事,遣使勞之,命總制真州軍事。 丙午春,除寧國府知府,下車首詢民隱,興利除害,増修先聖廟,建學禮致師儒以教俊秀,士習一新,百廢皆舉,為條格,革兼併之俗,核隱欺之籍,朝廷取其户帖一事,行之天下。 宣城民田濱江化城等十六圩,故堤峻薄,遇衝決則水傷禾稼,歲以為患。公親規畫築堤,廣厚加舊數倍,又伐石作水門,以時蓄泄,民至於今頼之。 宣城諸邑,歲民租無入官廩,率書虛籍,有發其事者,公念此特循故弊耳,揚言於眾:‘吾以某月某日行視邑廩。’蓋俾得為計,及期,邑廩皆實,而弊亦革。有強盜四十八人以劫舟麥當死,獄已具,公聽其詞曰:‘此愚民因舟漂抵岸,而挻引取之,非素有合謀,安得四十八人俱死?’坐先取者一人,餘從減論。 公風采凝峻,人鹹畏服,為治務寛厚崇禮,教三年,政化行焉。既得代,民不忍舍,代者山東鞠騰霄,素負才不讓,觀公所設施,嘆曰‘吾徒當守而勿失也。’ 公秉行清介,重義輕利,洪武四年以謁告歸省,被召至京師,未命,卒於旅次,年四十有七。(並楊士竒撰墓碑) 尹直贊曰:偉哉陳侯,蚤負鉅志,遭時孔棘,莫我敢肆。識天所與,曰予攸歸。軍門獻策,撥亂濟時。惟聖嘉納,擢置幙府。有才有識,禆文贊武。出守圻郡,視民如傷。蘇疲興學,百廢具張。政化大行,民弗忍釋。代者鍳觀,守而勿失。
  • 3.    (明)項篤壽《今獻備遺·卷五》:陳瓘,字同故,江西廬陵人也,少讀書,元季知天下將亂,棄去習兵法,環所居皆良田,改築場樹木,人莫測其意。數年樹成列,四方盜蜂起,遂募義勇屯其中,保障一鄉,頼以安堵七年。陳友諒將熊天瑞強致瓘與俱至九江,瓘知陳氏必敗,去之。甲辰,高皇帝克武昌,瓘因弘文館學士羅復仁謁軍門,陳救亂安民之策,悉見聽納,擢湖廣行省左右司員外郎,改左司都事僉郎中,升大都督府經曆。大將軍徐達北征,瓘贊軍事,既克泰州,留瓘督築城之役,尋命總制真州軍事。丙午,除寧國知府,首興學育材,問民所疾苦,禁併兼,核欺隱。所創户帖,命布之天下。宣城民田濵江者,歲患水,加築堤防,伐石作水門,以時蓄洩。強盜劫麥舟,坐死者四十八人,瓘曰‘此皆愚民,因舟漂抵岸,引梃取之,非素有合謀,安得論死至眾邪?’乃坐先取者一人,餘減死論。奉命督餉北平,還京師,台省爭薦之,瓘固辭歸,召赴京,道病卒。  論曰:瓘有文武材,雖早死,不究所用,然其才不已可概見乎?
  • 4.    (明)楊士奇《東裏文集·卷十四·故亞中大夫寧國府知府陳公之碑》:公諱灌,字同故,廣陵城北吟溪裏儒,家祖以章,父大經,皆以學行重鄉裏。公生數歲而孤,事母孝,時已卓卓有鉅人志,讀書一日數行,而穎悟絕人,族長老器之,為延師教之,師不能應所求,往往引去,然益自砥礪嚮進。既冠,睹元綱日壞,私憂世且亂去,習兵法,環所居皆良田,築為場圃而樹木焉。人初莫測其意。數年,木鬱然行列,而四方寇盜蜂起,遂慕義勇以保障一鄉,日屯聚士馬而號令指麾於其間,隱然一良將,其教練有方,撫綏有道,人人為用,時江西諸郡多陷於寇,環其鄉數十里獨賴以安者七年,然志在保境而非有所圖利也。陳友諒既據江西,其將熊天瑞者強禮致公與俱至九江,公睹陳氏不足有為也去之。甲辰春,太祖高皇帝克武昌,公因弘文館學士羅復仁詣軍門,上謁高皇帝,與語,奇之,留帳下。數日,公力陳救亂安民之説,悉見聽納,遂擢湖廣行中書省左右司員外郎,是冬入朝改中書省左司都事,遂陞郎中。明年,陞大都督府經歷。大將軍徐達北征,以公贊軍事,既克泰州,留公督築城之役,不旬日峻事。朝廷遣使勞之,命總制真州軍事。
  • 5.    (明)楊士奇《東裏文集·卷十四·故亞中大夫寧國府知府陳公之碑》:丙午春,除寧國府知府,階亞中大夫,下車首詢民隱,為興利除害,增脩先聖廟,建學禮致師儒以教俊秀,士習一新,建祀典祀壇及驛館,百廢皆舉,為條格,革兼併之俗,核欺隱之籍,朝廷取其户帖一事行之天下。宣城民田瀕江化城等十六圩,故堤峻薄,遇衝決則水傷禾稼,壞道路,歲以為患,公親為規晝築提,廣厚加舊數倍,又伐巨石作水門,以時蓄泄,民至於今賴之。宣、歙二水,暴溢平地,猝數丈,民危懼,計無出,走致巫覡禱神,水勢益甚,公曰‘巫覡焉知事神?‘’躬禱於敬亭山神,水患遂息,所轄宣城諸邑,踵元季之弊,歲民租無入官廩,率書虛籍,公至,有發其事者,於是典司者皆忷忷懼得罪,公私念此,特循故弊,弗革耳,非始造奸也,颺言於眾曰‘吾以某月某曰行視邑廩’蓋俾得為計,及期,邑廩皆寔,而弊亦革。有強盜四十八人以劫舟麥當死,獄已具,公聽其辭曰:‘此愚民因舟漂低岸而挺引取之,非素有合謀,安得四十八人悉同法?’府佐幕初皆難之,後卒如公議,坐先取者一人,餘從減論。公風采凝峻,訟者至庭,片語之下,情偽莫遁,故人鹹畏服,而其為治務寬厚,崇禮教鮮失所之民,三年政化行焉。既得代當去,百姓耆老壯少皆有戀戀不忍之意,代者山東鞠騰霄,素負才不讓,觀公所設施,嘆曰‘吾徒當守而勿失也。’是年夏,奉命督軍餉,詣北平,民胥悦趍。又明年還京師,省台達官相知者爭欲薦於朝,公皆力辭,遂謁告歸省先墓,割田三頃,建祠堂,作義塾,以訓宗戚子弟,居無何,被召京師,未命,卒於旅次,洪武四年某月日也,享年四十有七。
  • 6.    (明)楊士奇《東裏文集·卷十四·故亞中大夫寧國府知府陳公之碑》:公秉清介之行,重義輕利,族姻鄉䣊匱乏有急,立赴濟助,間遇朋舊憂患狼狽,倒囊周之,雖屢不厭,非才行蕪有者歟?子男三:廓、卓、垣,孫男三:誠、謹、謙,皆稱公之後,坦尤忠信務義,公沒將六十年,坦介越府長史周君忱求書公平生於石,餘於公同郡,知慕公久,遂考長史所為公傳,及以聞諸鄉之君子者,敍次之而係以詩曰: 猗嗟陳侯!璋瑋踔絕。才邁君倫,識亦閎達。越在童冠,鉅志嶷嶷。有書有劒,萬眾奚敵?罹時孔棘,眾懷兢兢。奮庇其鄉,屹如堅城。屢弱盜名,掉臂去之。天之所興,稽顙來歸。軍門之言,敷臣之忠。惟聖聰明,日照海容。簡其才猷,以贊政府。匪直裨文,亦既輔武。宣城名邦,實帝之幾。嘉其愷悌,以寄惸嫠。植之黍稷,薅其稂莠。民曰陳侯,汝予父母。仁以為育,義以為教。民曰陳侯,汝時杜召。遺惠左民,永思無斁。遺澤在嗣,世率於德。猗嗟陳侯!惟吉之襄。吉世有人,視此刻銘。
  • 7.    (明)何喬新《椒丘文集·卷十二·吟溪陳氏族譜序》:予友秋官郎中廬陵陳君時莊,出其所脩家譜屬予序,按譜:陳本舜後,其先胡公滿,以神眀之胄國於陳,為楚所滅,其子孫遂以國氏。宋初有諱松貞者,為廬陵教授,因家城北之吟溪,而廬陵有陳實始於茲。傳數世,至諱世榮者,登進士第,卒官宣教郎,而其子元伯尚宋宗室女,其雲仍日蕃,其衣冠日盛,而陳遂為廬陵望族。國初,有諱灌者,佐太祖髙皇帝定天下,累官宣城太守,宏謨駿烈,國史紀焉。宣城嘗病其家譜散軼,欲脩輯之,未就而歿。宣徳癸丑,其子致廣始考其可徵者,倣眉山譜例,為流慶圖而先世之遺文軼事附焉,迨今三十餘年,其族舄奕繁衍不可勝紀。時莊,致廣從孫也,復取舊譜而增修之,自七世以上則仍其舊,不敢輙有損益,八世以下則詳考而具録焉。名卿偉人之詩文,為陳氏作者,各以類附録於後,總題之日‘廬陵陳氏續脩族譜’。夫族譜之作,明吾之所自出也,故君子慎之。果吾所自出歟?雖賤且惡焉,不敢遺也,遺之則黜其祖,是不孝也;非吾所自出歟?雖貴且賢焉,不敢冐也,冐之則罔其祖,亦不孝也。然杜正倫世出,本㣲而求合於城南諸杜,則罔其祖矣。近世吳興秦氏恥檜之奸,而諱稱其子孫,則黜其祖矣。嗚呼!古之譜,其族也明之;後之譜,其族也亂之。茍譜之而以亂之也,曷若不譜之為愈哉?今觀陳氏之譜,斷自其所可知,而其不可考者缺焉,斤斤焉尊祖睦族之意,是固孝子之用心也。時莊以明經登第,其為司法勤慎,而文寖寖乎躋華登峻,以亢其宗,以昭其祖,以光啟其後,蓋有日矣。昔唐宰相世系表,以貴傳;廬陵歐陽氏族譜,以賢傳。斯譜也,安知不以時莊之貴且賢而盛傳歟!
  • 8.    (清)張廷玉等《明史·列傳第一百六十九·循吏》:陳灌,字子將,廬陵人也。元末,世將亂,環所居築場種樹,人莫能測。後十年,盜蜂起。灌率武勇結屯林中,盜不敢入,一鄉賴以全。太祖平武昌,灌詣軍門謁見。與語奇之,擢湖廣行省員外郎,累遷大都督府經歷。從大將軍徐達北征。尋命築城泰州,工竣,除寧國知府。時天下初定,民棄《詩》《書》久。灌建學舍,延師,選俊秀子弟受業。訪問疾苦,禁豪右兼併。創户帖以便稽民。帝取為式,頒行天下。伐石築堤,作水門蓄洩,護瀕江田,百姓鹹賴。有坐盜麥舟者,論死數十人。灌覆按曰:「舟自漂至,而愚民哄取之,非謀劫也。」坐其首一人,餘悉減死。灌豐裁嚴正,而為治寬恤類此。洪武四年召入京,病卒。
  • 9.    (明)黃金《皇明開國功臣錄·卷二十四》:陳灌,廬陵人,幼穎悟嗜學。既冠,睹元綱日壞,私憂世且亂去,習兵法,環所居皆良田,築為場圃而樹以木,人初莫測其意。數年,木鬱然行列,而四方寇盜蜂起,遂募義勇以保障一鄉,日屯聚士馬而號令指麾於其間,隱然一良將,其教練有方,撫綏有道,人人為用,時江西諸郡多陷於寇,環其鄉數十里獨賴以安者七年。陳友諒既據江西,其將熊天瑞者強禮致公與俱至九江,公睹陳氏不足與有為,去之。甲辰春,太祖高皇帝克武昌,公因弘文館學士羅復仁詣軍門上謁,上與語,奇之,留帳下。數日,公力陳救亂安民之説,悉見聽納,遂擢湖廣行中書省左右司員外郎,是冬入朝改中書省左司都事,遂陞郎中。明年乙巳,陞大都督府經歷。大將軍徐達徵淮東,以灌贊軍事,既克泰州,留公督築城之役,不旬日户峻事。朝廷遣使勞之,命總制真州軍事。丙午春,除寧國府知府,清介剛斷,詢民隱,興利除害,增脩先聖廟,建學禮師儒以教俊秀,士習一新,建祀典、祀壇及驛館,百廢具舉,為條格,革兼併之俗,核欺瞞之籍,朝廷取其户帖一事行之天下。宣城民田瀕江化城等十六圩,故堤峻薄,遇衝決則水傷禾稼,壞道路,歲以為患,灌親為規晝築提,廣厚加舊數倍,又伐巨石作水門,以時蓄泄,民至於今賴之。宣、歙二水,暴溢平地數丈,民危懼,計無出,灌禱於敬亭山神,水患遂息,所轄宣城諸邑,踵元季之弊,歲民租無入官廩,率書虛籍,灌至,有發其事者,於是典司者皆忷忷懼得罪,灌私念此,特循故弊,弗革耳,非始造奸也,颺言於眾曰‘吾以某月某曰行視邑廩’蓋俾得為計,及期,邑廩皆寔,而弊亦革。有強盜四十八人以劫舟麥,當死獄已具,灌聽其辭曰:‘此愚民因舟漂低岸而挺引取之,非素有合謀,安得四十八人悉同法?’府佐幕初皆難之,後卒如公議,坐先取者一人,餘從減論。灌嚴明,片語折獄,而其治務寬厚,民皆得所,三年政化大行。既得代,民不忍其去,代者山東鞠騰霄,素負才不讓,觀公所設施,嘆曰‘吾徒當守而勿失也。’是年夏,奉命督軍餉,詣北平,民胥悦趍。又明年,還京師,省台達官爭薦於朝,灌力辭,還鄉,居無何,被召京師,未命,卒於旅次,享年四十有七。
  • 10.    《明太祖實錄·卷十八·乙巳年》:○辛丑,命中書左相國徐達,平章常遇春、胡廷瑞,同知樞密院馮國勝,左丞華高等率馬步舟師水陸並進,規取淮東、泰州等處。時張士誠所據郡縣,南至紹興,與方國珍接境,北有通泰、高郵、淮安、徐、宿、濠、泗,又北至於濟寧,與山東相距。上欲先取通泰諸郡縣,剪士誠肘翼,然後專取浙西,故命達總兵取之。達兵既出江口, 上遣使諭達曰:“邇聞王保保兵入關中,為李思齊、張思道逐出潼關,還至汴梁,復東取樂安,又為俞寶所敗,追過清河,溺死者甚眾,今王保保驅其人民已北遁矣,孔興、脱烈伯、天保奴兵走三晉、汴梁、唐鄧、南陽之間,餘兵據守,尚未寧息。河南洛河水決漂蕩三千餘家,天下擾擾,如此當何時可定也?此迤北消息,汝宜知之。夫軍旅重事尤宜加慎,如獲張士誠將校遣來,吾自處之,思道即良弼。”
  • 11.    《明太祖實錄·卷十八·乙巳年》○庚辰,徐達、常遇春克泰州,虜張士誠將嚴再興、夏思忠、張士俊等九十四人,卒五千,馬一百六十餘匹,船四十餘艘 。遣屠千户以所俘五千人送建康報捷,復以守城事宜為請。 上遣使諭達:’新舊二城,自度可否,以便宜處之,其未下諸城宜乘勝進取。’
  • 12.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十四 甲辰年 二月 十七日》:○辛亥, 至武昌督兵攻城。
  • 13.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十四 甲辰年 二月 十九日》:○癸丑, 陳理銜璧肉袒,率其太尉張定邊等出降。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