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羅復仁

鎖定
羅復仁(1306-1371),吉水縣(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人。翻開《明史》中的《列傳》第25章就知道:羅復仁一生官做得不大,為官時間也不長,只因他秉性耿直、能言敢諫、為政清廉而聞名於史冊。另外還有唐朝官人羅復仁。
中文名
羅復仁
籍    貫
吉水縣(今江西省吉水縣)
出生日期
1306年
逝世日期
1371年
時    期
元末明初
記    載
《明史》——列傳第二十五

羅復仁人物生平

羅復仁少年時就學習勤奮,很快成為一個學識淵博的人。當時正值元末混戰時期,陳友諒見他很有才華,便召為編修。幹了幾年,羅復仁認為陳友諒是一個不值得追隨的人,便離開了他,並在九江改投了朱元璋。當時的朱元璋十分注意籠絡人才,看到羅復仁有才學,便將他留在身邊,授予中書諮議,充當幕僚,為自己打天下出謀劃策。

羅復仁人物事蹟

明朝建立後,西北、西南一帶仍被割據勢力所控制,有時還會發生戰爭。當時西北一帶被一位叫擴廓的首領所控制,朱元璋幾次派密使前去談判,表示互通友好,不料使者均被扣留。不久,朱元璋再次派羅復仁出使西北,擴廓本又想扣留他,羅復仁卻臨危不懼,在大廳上娓娓分析互通友好之利弊,擴廓被羅復仁的一番慷慨陳詞所感動,獨讓他返鄉。1368年,羅復仁又奉命出使安南,命其交還在西南一帶所侵佔的土地。當時的安南只是一個小國,羅復仁到達後,不僅立即奉詔交還了所侵佔的土地,而且在他返回時還贈送了大量的金珠貝殼土產等財物,羅復仁絲毫不為財物所動,一概不予接受。
1370年,朱元璋設立弘文館,將劉伯温、羅復仁等一批學識淵博之士任命為弘文館學士,以此籠絡天下文人。當時天下初定,在社會、經濟、文化等到許多方面需要革陋除弊,羅復仁經常操着一口吉水土話,在朱元璋面前直截了當地指出他施政中存在的不足。朱元璋雖然有時也很生氣,卻仍十分欣賞他樸直憨厚的性格,有好幾次竟然忘記了君臣禮制,與大臣們一樣,直呼羅復仁的詼名:“老實羅,老實羅”。
朱元璋自從做了皇帝后,便多了一份猜忌。有一天,閒着無事的朱元璋回憶起與陳友諒爭奪天下時的一些往事,突然想起羅復仁是陳友諒的舊屬,此時不知他在幹些什麼,內心也很想去驗證一下這個“老實羅”是真老實還是假老實,便帶了一個隨從,徑直走向居住在南京城外的羅復仁家。微服私訪的朱元璋來到羅家一看,心裏大吃一驚,只見羅宅坐落在一條小巷子的深處,僅有二、三間又破又舊的房子,室內的傢俱相當陳舊。當時羅復仁也在家,因住宅牆壁上的一塊石灰脱落了,他正爬在一張矮樓梯上為牆壁刷石灰水。羅復仁一見皇上駕到,大驚失色,腿一哆嗦,竟從梯子上掉了下來。羅復仁吩咐妻子搬把椅子給皇上坐,可是椅子的坐板上補了兩塊小板子,板面凹凸不平,無奈之下羅夫人只好找了一隻小凳子給皇上坐。朱元璋曾聽説過羅復仁為政清廉,卻未料到他的官邸竟如此寒酸,內心頓時動了惻隱之心,説:“賢士怎能住在如此破爛的房子裏呢?”回宮後,立即賞了城內的一所大宅子給他。

羅復仁史籍記載

《明史》——列傳第二十五
羅復仁,吉水人。少嗜學,陳友諒闢為編修。已,知其無成,遁去。謁太祖於九江,留置左右。從戰鄱陽,齎蠟書諭降江西未下諸郡,授中書諮議。從圍武昌,太祖欲招陳理降,以復仁故友諒臣也,遣入城諭,且曰:“理若來,不失富貴。”復仁頓首曰:“如陳氏遣孤得保首領,俾臣不食言於異日,臣死不憾。”太祖曰:“汝行,吾不汝誤也。”復仁至城下,號慟者竟日,理縋之入。見理大哭,陳太祖意,且曰:“大兵所向皆摧,不降且屠,城中民何罪?”理聽其言,遂率官屬出降。
國子助教,以老特賜乘小車出入。每宴見,賜坐飲食。已,復使擴廓。前使多拘留,復仁議論慷慨,獨得還。洪武元年,擢編修,復偕主事張福往諭安南還佔城侵地。安南奉詔,遺復仁金、貝、土產甚厚,悉卻不受。帝聞而賢之。三年置弘文館,以復仁為學士,與劉基同位。在帝前率意陳得失。嘗操南音。帝顧喜其質直,呼為“老實羅”而不名。間幸其舍,負郭窮巷,復仁方堊壁,急呼其妻抱杌以坐帝。帝曰:“賢士豈宜居此。”遂賜第城中。天壽節制《水龍吟》一闋以獻。帝悦,厚賜之。尋乞致仕。陛辭,賜大布衣,題詩衣襟上褒美之。已,又召至京師。奏減江西秋糧。報可。留三月,賜玉帶、鐵拄杖、坐墩、裘馬、食具遣還,以壽終。 [1] 
自唐朝開始,朝廷有為皇帝過生日的習俗。按照朝廷禮儀制度,天壽節這天,文武百官均要送上一份賀禮,並在正殿舉行慶典。朱元璋因出身貧困,做了皇帝后又十分痛恨腐敗,所以將近十年未舉行天壽節慶典。有一年農曆九月十八日,朝廷為朱元璋舉辦天壽節慶典。如何為皇帝送禮呢?這可愁壞了朝廷大小官員,躊躇再三後官員們均是備好一份薄禮送去。憨厚耿直的羅復仁卻不去理會這些,只吟作了一首《水龍吟》作為賀禮送去。朱元璋收到這份賀禮後,非常高興,不僅在大殿上當着文武百官的面褒揚了他,而且還賜給了許多禮物。 過了幾年,羅復仁請求告老返鄉,朝廷予以批准。返鄉前,朱元璋特賜給大布衣一件,並在大布衣上題詩一首,以此褒獎他清正廉潔的一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