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周忱

(明朝中期名臣、理財家)

鎖定
周忱(1381年12月7日 [46]  —1453年11月3日 [39]  ),字恂如,號雙崖,江西吉安府吉水縣(今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人, [12]  祖籍江西南昌府武寧縣(江西省九江市武寧縣 [46]  ,明朝中期名臣、理財家。 [13] 
永樂二年(1404年)進士,選庶吉士。次年,進學文淵閣,參加纂修《永樂大典》《五經四書性理大全》。歷任刑部主事、員外郎、越王府長史。浮沉官署二十年,未得升遷。宣德五年(1430年),為工部右侍郎,巡撫江南諸府,總督税糧。在任期間,創設“平米法”,令出耗必均。正統初年(1436年),淮揚受災,鹽税收不上,周忱受命前往巡視。正統六年(1441年),兼理湖州、嘉興二府税糧,並錄南京刑獄。景泰初年(1450年),被人誣陷。因代宗知其勤政愛民,廉潔自律,不予處分,只令周忱告老還鄉。離任後,全家遷至廬陵山前村居住。景泰四年(1453年),在家中病逝,享年七十二歲,諡號“文襄”。 [14] 
周忱實行的“濟農倉”政策,使得當地羣眾在生活困難或遭遇災荒時能夠得到及時的救濟。同時,參與水利建設的民工也能領取口糧。這一政策的實施,有效地引導和促進了農民更加穩定地從事農業生產。 [15] 
概述圖來源:周忱像取自明代王圻輯,萬曆刻《三才圖會》 [54] 
全    名
周忱
別    名
周文襄
恂如
雙崖
諡    號
文襄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江西吉安府吉水縣(今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
出生日期
1381年12月7日
逝世日期
1453年11月3日
主要成就
任巡撫二十二年,整頓税糧、改革運輸
主要作品
《雙崖集》
最高官職
資政大夫、工部尚書
祖    籍
江西南昌府武寧縣(江西省九江市武寧縣)

周忱人物生平

周忱早年經歷

洪武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381年12月7日),周忱出生於江西吉安府吉水縣(今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月岡。八歲讀書,能過目不忘。 [39]  十二歲,便附學於當地名門金塘王氏。父親周森平日親自教周忱學習舉子業,親手抄錄前輩名家的文章供其學習。在父親外出行役期間,由母親龍氏督促周忱學習。龍氏想購買一套《四書》供其閲讀,但窮得無力購買。因此,龍氏連續十五晝夜為商人織棉布,以所賺取的一匹棉布為周忱換取《四書》,並告誡他:“勤勞不懈則不會知識匱乏,敏捷則能有所成就。希望你所學到的知識,就像我織出的布一樣。”周忱對此銘記於心,更加努力學習,以至於每每聽到別人談論機織的事情,就似乎有東西擊打他的內心。 [46]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吉安府同知劉均福命周忱補府學弟子員。 [46] 
建文元年(1399年),周忱授業於劉子欽門下學習《書經》,周忱天資聰慧,又得明師指點,學業大進,因此按捺不住“躁進”之心。 [46] 
建文四年(1402年),知府朱仲智推薦周忱去參加江西鄉試,祖父周潤知道此事後告誡周忱説:“古時候的人三十歲以後做官,五十歲以後升遷爵位,從長久屈身的困境中舒展出來,從持滿溢的末流中發跡,然後才能有所作為。現在你學問未充實卻急切地要求參加考試,即使剽竊師友的餘論或許可能在科場中僥倖考中,然而少年從仕,沒有成型的學識和堅定的見識來為世所用,日後仕途不會順利。你不如婉言謝絕,免得自取益損。你應該專心致力於學問,超過這三科(指三次鄉試)以後再去考試,時間也不算晚。”於是周忱決定不參加鄉試。 [46] 
永樂元年(1403年),在吉安知府藺芳的催促下,周忱參加江西鄉試,中第六十四名。 [46] 

周忱登科入仕

永樂二年(1404年),周忱考中進士,被選為庶吉士。 [18] 
永樂三年(1405年)正月,明成祖命令解縉等人在新進士中選出二十八名才華出眾者,讓他們在文淵閣學習,於是解縉選曾棨等二十八人入文淵閣讀書,這時周忱請求説年紀尚小,願意繼續進學。明成祖高興地説:“你是有志之士。”命令將周忱列為第二十九人。 [19-20]  八月,母親龍氏去世,歸鄉守制。 [46] 
永樂六年(1408年),周忱被重新啓用併入翰林院,仍直文淵閣,期間參與了《永樂大典》的編纂工作。 [46] 

周忱浮沉郎署

永樂十年(1412年)八月,授刑部廣西清吏司主事。 [46] 
永樂十一年(1413年)二月,周忱隨同明成祖回到北京行在。十一月,奉明成祖命令同南京法司審理囚犯,修撰《五經四書性理大全》。 [46] 
永樂十四年(1416年) 十月,明成祖準備回南京,周忱受命先行清道,張榜公佈禁令,併兼理刑罰。 [46] 
永樂十五年(1417年)二月,周忱升任刑部福建清吏司員外郎。三月,隨明成祖回到北京行在。 [46] 
永樂十七年(1419年),周忱奉命催運南北直隸地區的糧儲。 [46] 

周忱整頓税糧

周忱雖有經世才,但浮沉郎署二十年,人們都不瞭解他,只有夏原吉知道他有奇才。洪熙元年(1425年),他逐漸升為越王府長史。宣德初年,有人推薦周忱為知府。夏原吉説:“這不過是正常調遷,怎能盡周君之才?” [21] 
周忱像 周忱像
宣德五年(1430年)九月,明宣宗因天下的財賦多得不到治理,而又以江南為甚,蘇州一府,拖欠的租税達八百萬石,便想要找到有才幹的重臣前往治理,由大學士楊榮推薦,升周忱為工部右侍郎巡撫江南各府,總督税糧。 [1] 
周忱到任之初,便召父老來問欠税糧的原因,他們都説豪富大户不肯加交耗米,只好一併向小民徵收,百姓因為貧困只好逃亡,導致税額愈缺。周忱於是創行平米法,令均攤交納耗米。他又請明宣宗敕令工部頒給鐵斛,交給各縣做為標準樣式,將搞大入小出的糧長革除。按舊例,糧長有正副三人,每年七月赴南京户部領取勘合。工作完畢後,送回部裏。他們往返的費用,都是征斂而來。周忱只設正副各一人,讓他們輪流去領勘合。工作結束後,有關官員集中收回上交户部。百姓大為便利。周忱見各縣收糧沒有團局,糧長就在其家中貯存,便説:“這是導致拖欠的原因。”便令各縣在水邊設囤,每囤設糧頭、囤户各一人,稱為轄收。到有六七萬石以上,才設糧長一人總管,稱為總收。百姓持帖到囤交糧,官員監督他們交納,糧長只是照日期彙總而已。他還設撥運、綱運兩簿。撥運簿記支撥起運的數量,預計所運糧食到京師、通州各糧倉的損耗,來定應支給的數量。綱運簿是由他們填寫剝淺等方面的費用,回來後補償給他們。應上交省庫的羨餘,仍存貯在倉庫中,稱為餘米。第二年如果剩餘多則加六徵,到第三年加五徵。 [22] 
當初,明太祖平定吳地後,盡將功臣子弟的莊田抄沒入官,後來又厭惡富民的兼併,他們因犯罪而被沒收的田產,也都被稱為官田。這些官田的税糧,即按原來租簿所記的數量作為税糧來徵收,所以蘇州府的賦税比別的府為重,官田和民田的租總共是二百七十七萬石,而官田的税額就佔了二百六十二萬石,百姓不堪承受明宣宗屢次下詔減少官田租額,周忱於是與知府況鍾經過幾個月的計算,將蘇州官田租税減到七十二萬餘石,其他府也依次減少,百姓這才稍得解困 [23] 

周忱運輸改革

宣德七年(1432年),江南大豐收,明宣宗詔令各府縣以官鈔平價收購糧食以備賑濟和借貸,蘇州於是購得米二十九萬石。所以當時公侯的祿米,軍人官吏的月俸,都由南京户部支給。蘇州、松江百姓轉輸到南京的税糧,每石加收費用開支六鬥。周忱上奏請令就各府支給,貼給船價米一斗,所剩的五斗,總計總數有四十多萬石,再加上用官鈔所購買的,一共得米七十萬餘石,遂設倉庫貯存起來,名叫濟農。濟農米除用於賑濟和借貸之外,每年還有盈餘。大凡綱運花費、風濤漂沒、被盜挨搶,都可從這裏借貸,待秋收之後再如數還官。至於修圩、築堤、開河、浚湖所支的口糧,則不用償還。耕種者來借貸,必先查清他家的各方面狀況以及田地多寡,然後再借給,秋收後與税糧一起收回,遇到荒年再賑濟。對奸頑不償還的人,以後不再借給。他把這些都定為條例報告朝廷,明宣宗嘉獎他。在周忱任內,江南的幾個大府,小民不知道有災荒,夏秋兩税不曾有拖欠,這都是周忱的功勞。 [24] 
當時,漕運糧食,軍運和民運各半。軍運由國家給船,民運則是租用船隻,加以雜耗,每交納三石糧食大約要多加一石,而往返需要一年,耽誤農事。周忱與平江伯陳瑄商議,決定民運到淮安或瓜洲水路邊上後交兑,再由軍隊漕運到通州。運到淮安的每石加交五斗,運到瓜洲的再加五升。運到附近以及南京的衞所而沒過江的,即倉交兑,每石加交過江米二斗,襯墊蘆蓆也折成米五合交納。由軍人兑運如果遇風延期到達,則令州縣支給贏米。在瓜洲水邊設糧倉,遷米去存貯,量支餘米給守倉人。由此而漕運費用大大節省。 [25] 
民間每年把馬草運到兩京,勞費難以估算。周忱請每束折成白銀三分,在南京則將所折的銀兩就地買納。京師百官的月俸,都要持帖到南京領取。米賤的時候,俸帖七八石,僅換得白銀一兩。周忱請檢查出税重的官田、極貧的下户,准許其兩税折成金花銀交納,每兩抵米四石,解送往京師用來兑換俸祿,這樣百姓出得很少,而官俸常足。嘉定、崑山等縣每年要納布,每匹重三斤,抵糧食一石。到他們解送上交時,因為線粗而被退回的達十之八九。周忱説:“佈線細則重量必輕,而價錢更高。現在既然是論重量交納,他們勢必不會做得太細。請從今以後,不論輕重,只論長短是否符合規格。”明宣宗聽從了。各府的驛馬以及一切供應所需,原來都向馬頭領取,有了耗損,則馬頭就橫徵補買。周忱令每畝田出米一升九合,與秋糧同時徵收,根據馬的上中下價值給米。 [26] 
正統初年,淮安、揚州受災,鹽税虧損,敕令周忱去巡視。周忱上奏令蘇州等府,撥出餘米一二萬石運到揚州鹽場,允許可以抵消明年的田租,灶户可以納鹽領取米糧。當時米貴鹽賤,此舉使國家得鹽,百姓得米,公私大利。不久敕令周忱兼理松江鹽税。華亭、上海二縣拖欠的賦税達六十三萬餘引,灶丁逃亡。周忱認為田賦應養農夫,鹽税應養灶丁,因即上書提出四項建議。明英宗命從速實行。周忱因此減少灶户的運耗,計得米三萬二千餘石。也仿濟農倉的辦法,設置贍鹽倉,將逃亡灶户的缺額補上。由此鹽税大增。浙江應當造海船五十艘,朝廷交周忱計算費用。周忱召都城工匠來問,他們説一艘需要米一千石。周忱認為要成大事不宜捨不得花費錢財,他將每艘費用減去二十石後上奏朝廷,竟得批准。因九年任滿,他升為工部左侍郎。 [27] 
正統六年(1441年),明英宗命周忱兼理湖州、嘉興二府税糧,又命他同刑科都給事中郭瑾審理南京刑獄案件。先前,大理寺卿胡概為巡撫,用法嚴厲。周忱一切都力求簡易,來告發的人他常常不理。有人當面攻擊他説:“您不如胡公。”周忱笑道:“胡卿奉敕令,責任在於祛除民害。朝廷委任我,只説要安撫軍民。朝廷的授命不同而已。”周忱既久在江南,與官民已非常熟悉,情若家人父子。他每次行走村落,總是屏去侍從人員,與村夫民婦交談,從容問他們的疾苦,為他們提意見和處理。他對待屬下,即使是卑官冗吏,也悉心訪求他們的意見。遇到有才能的長吏,像況鍾和松江知府趙豫、常州知府莫愚、同知趙泰等人,他都推心與他們討論籌劃,務必盡其所長,所以事情無不得到實施。他常到松江視察水利,見嘉定、上海之間,沿江長滿茂草,多淤塞水流,便疏浚上流,使崑山、顧浦等地河水,都迅流而下,衝開了壅塞的地方。閒暇時他單槍匹馬往來江上,見到的人還不知道他是巡撫。前後經歷宣德、正統二十年,朝廷對他的委任更專。他兩遭親喪,明宣宗都強令他出來理事。周忱因此更加發奮,發現利害必提出建議,而明宣宗對他也是言無不聽。 [28] 
當初,周忱想減少官田税額依照民田來徵税。户部的郭資胡濙上奏他變亂成法,請求加罪於他,明宣宗嚴厲責備郭資等人。周忱曾説:“吳淞江畔有沙塗柴場一百五十頃,水草茂盛,蟲子蚱蜢多生長其中。請募民去開墾,這樣可以增加國家收入,還可以消去蟲災。”他又説:“丹徒、丹陽二縣被江水淹沒的田地,賦税還沒有去掉。建國之初免税之家,他們的田地多併入富家,應該向他們徵税,而被江水淹沒的田地則應免除,這樣税額不減而貧富又均。無錫官田所徵的白銀太重,請改徵租米。”回報都説可行。他因災荒而請求免除租税,以及陳述其他方面的利病還不少,小的方面他便自行處理,無所顧慮。到後來他見獻身税充盈,更求進一步發展。修葺公舍學校、先賢祠墓、橋樑道路,以及崇飾寺廟道觀,饋贈朝廷官員,資助過往客人,他都毫不吝惜。下級官員從中漁利,他也不甚過問,因此屢次受別人指責。 [29] 

周忱屢受彈劾

正統九年(1444年),給事中李素等人彈劾周忱妄自更改制度,專擅科斂,周忱上書辯解。明英宗認為餘米既然是公用,便不對周忱問罪。先前,奸民尹崇禮想阻撓周忱的制度,上奏周忱不應當多徵耗米,請深究主管倉庫的人,周忱為此廢去先前的制度。後來兩税又出現拖欠,百姓無所依賴,都説不方便。周忱於是上奏調查尹崇禮之罪,仍實行先前的制度。 [30]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又因九年任滿,周忱升為户部尚書。不久因江西人不得在户部任職,便改為工部尚書,仍任巡撫。 [31-32] 
景泰元年(1450年),溧陽百姓彭守學又像尹崇禮那樣攻擊周忱,户部便請派御史李鑑等人前往各府調查。 [33] 
景泰二年(1451年),又因給事中金達的建議,召周忱回朝。周忱於是自述道:“臣還沒有負責此事之前,各府的税糧沒有一年不拖欠的。自從臣到任後,制定制度,剷除弊端,節省浮費,使每年不但沒有拖欠的租税,反而還有盈餘。凡原來公用開支所需要和向百姓徵取的雜費,現在都從餘米中支給。有的借貸出去還沒還回來,遇到赦令就寬免了;有的沒有估算當時的價值,以致高低不一。但因臣奉有宣宗皇帝和太上皇的敕諭,允許臣相機行事,所以在支用方面臣不用再報告朝廷。現在彭守學上奏揭發,户部派官員去追查,實是臣出納不謹,死有餘罪。”禮部尚書楊寧説:“胡亂開支之用在於周忱,現估計剩下的錢財,都是取之於民間,百姓因此有的棄家逃竄的。請將正統以前的免予追究。”詔令批准這一請求,並將李鑑等人召回。後來言官還紛紛彈劾周忱,請把他正罪。明代宗一向知道周忱賢明,大臣也多保護他,便只令他退休。 [34] 
周忱被彈劾後,明代宗命李敏取代他,敕令他不要輕易更改周忱的制度。但從此以後户部將所積存的餘米收為公家賦税,儲備糧食蕭然無存。後來吳地發生嚴重饑荒,百姓道死相望,租税又依舊拖欠了。百姓更加懷念周忱不已,到處建生祠祭祀他。 [38] 

周忱黯然離世

景泰四年十月三日(1453年11月3日),周忱去世,終年七十三歲,諡號“文襄”。 [2]  [39] 

周忱主要影響

周忱經濟

宣德五年(1430年),周忱總督江南,着力於治理逋賦。 [44] 
  • 程序上:首先針對土豪富户逃避漕運耗米繳納導致的貧民出逃、税額不足的問題,採取“平米法”,耗米均攤,統一轄區稱量的鐵斛;其次針對糧長運糧成本過高、平民負擔過重的問題,精簡糧長人數,僅設一正一副,交替去南京勘合、去户部運輸,以減少運輸的花費;然後針對糧長税糧先屯在家中再運往中央導致的貪腐損耗問題,設置公立的“囤”所,並設立“糧頭”“囤户”進行專門的管理,糧長就由原來的税糧直接接管者變為間接監督者,減少了程序上的問題;最後税米進出倉設專人統計整理,出倉有“撥運”主薄,入倉有“綱運”主薄,若有餘,則歸公入倉。 [44] 
  • 政策上:一是減官田的租税,周忱與蘇州知府況鍾精密計算,把原來的二百六十二萬擔官田租税減到七十二萬擔;二是設“濟農倉”,並公佈管理條例,把豐年時政府購買的米和周忱奏請官俸祿各府“支就”而不用去南京領取後節省下來的米,都放在“濟農倉”,在農民遇到災年、災害時都可以借貸給他們,針對不同的借貸有不同的管理原則,比如:修圩、築岸、開河、浚湖這些公益工程借貸的米糧可以不用償還,刁頑不還的人就不會再借貸給他們,這樣“濟農倉”起到調節槓桿、賑濟災民、政府備用糧庫的多重作用。 [44] 
經過分步治理,江南逋賦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取得了君欣民樂、江南大治的效果。周忱帶着明宣宗治理江南地區的逋賦問題的使命巡撫江南,憑藉其經世致用的經濟才能實施了諸多卓有成效的改革舉措,取得了良好效果。其改革中的賦税折銀舉措,更是為之後正統元年(1436年)大範圍的金花銀折納提供了成功經驗,起到了“試驗田”的作用,並且推動了自身改革的發展。無論是明代時人還是現代學者,對於周忱改革都評價頗高,正是因為周忱改革與明代貨幣白銀化的進程緊密相關,他是江南金花銀折納的首倡者。經濟改革中不免會觸及相關集團的利益,周忱金花銀的折納舉措,以解決現實問題為契機提出,推進自己改革措施推進的同時也減少了反對阻力,是一種巧妙的一舉兩得的方法。參古酌今,周忱在對現實弊病的深刻分析基礎上,運用其卓越的經濟頭腦,成功提出並推進了自己的改革舉措,其關愛民眾的美德、務實求效的作風和靈活變通的做法,於當今社會經濟改革發展依然有借鑑意義。 [44] 
周忱賦役改革具有承上啓下的歷史意義,它是唐代兩税法的進一步發展,是清代“攤丁人畝”的發端,周忱的賦役改革客觀上順應了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時代要求,具有進步的意義。 [56] 

周忱民生

周忱巡撫江南期間,在總結前人治水經驗的基礎上,採取制淞盧瀏的辦法,由夏家浦疏導吳淞江水入瀏河出長江。以代吳淞江下游的疏浚,又從范家濱導澱泖水經黃浦江人海。同時,他還主持開挖了吳淞江下游水道,利用新涇、莆江塘導吳淞江人黃浦江,組織百姓疏浚吳淞江、崑山顧浦、常熟奚浦等沿江、沿海河道,所需費用以濟農倉的餘米支付。治水江南期間,周忱經常親赴工地,監督工程。吳淞江流經嘉定縣境100多里,東連大海,西接太湖,西北平坦,滋生草蔓,周忱發動當地百姓將這片土地開墾成良田。 [56] 
治理芙蓉湖。芙蓉湖南北80裏,面積15300多頃,地跨武進、無錫、江陰三縣,湖面遼闊,煙波浩渺,是當時江南一大勝觀。不少文人墨客,常去湖中泛舟設篷、載酒賦詩,但美麗的芙蓉湖也時常氾濫成災,露出它猙獰的面目。為了治理好芙蓉湖,周忱參考北宋水利專家單鍔《吳中水利書》的治水措施,立足三吳全局,通盤治理。首先整修魯陽等五堰,築上下兩壩,以阻上游來水,同時“穿百凌於震澤,以導下流”,再築圍成圩。經過綜合整治,終於使浩渺之區變為膏沃之壤,保證湖區兩岸農業生產的豐收。時人稱頌道:“我觀覽芙蓉湖一週,圩內的田地尤為肥沃,夏秋之交,黍谷垂花,麻桑遍野,至於枕山帶河,綠蔭千頃,堤柳汀葭,池荷掩映,成為湖中美景。”當地人民感激周忱治湖之功,修祠紀念。 [56] 
正統元年(1436年),周忱命常州知府莫愚重建江陰黃田、蔡涇兩閘。水閘分日啓閉,調節水流量。為防江潮挾帶的泥沙淤塞運河,創制雙櫓刷沙快船,尾部捆綁鐵掃帚,趁潮落時在河中搖船急行,沙隨潮去,有效地治理了泥沙沉積河底的弊病,節省了疏浚費用。有人賦詩讚道:“文襄撫吳廿一載,吾鄉水利最心勞。兩閘輪開鐵掃帚,河工不費一絲毫。”此外,周忱還疏浚了吳淞江、五瀉河等水道,大大改善了江南的農田水利狀況,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56] 

周忱歷史評價

明成祖朱棣:有志之士也。 [17] 《明太宗實錄》引
周忱半身像 周忱半身像 [16]
明宣宗朱瞻基:爾為朝廷重臣,宜表率同事,公以存心,廉以律身,毋苟具文移以塞責,毋狃於小利以為功。爾克盡職,民受實惠,朕惟爾嘉。朝廷以安養斯民為念,宜深體朕心,為民造福,以副任使。 [52] 《吳中水利全書》引
羅亨信:上任既專,公亦盡心於其職。為人謙恭,不立崖岸,言若不出口。謀慮深長,善採眾論。徵輸皆有常度,貢賦未嘗稽欠。 [51] 《明名臣琬琰錄》引
蕭鎡:公為人既精敏,而又盡心簡牘者,所推讞無不曲當。 [51] 《明名臣琬琰錄》引
李賢等:忱為人宇量恢弘,才識通敏,蒞事精勤,臨民和易。有善謀者,雖卑官賤隸,無不接納。性尤機警,善籌畫,諸郡錢榖鉅萬,一屈指間無遺算。每視地之豐兇、事之緩急,以為弛張變通,是以賦足而民不困。前後理財賦者,率不能及,但其多費餘財,以結權貴,兼之信任羣小,為時所短雲。 [40] 《明英宗實錄》
彭韶:學博而邃,禮和而恭。茂著才猷,爰作司空。撫綏南服,國計以豐。民無移粟,歲不知兇。惇大成裕,沛乎有容。沒而尸祝,人仰休風。二十八宿,孰能右公。 [5] 《國朝獻徵錄》引
程敏政:①成化己亥之春,予謁告,自新安還朝,歷其境,率聞父老談故平江伯陳恭襄公、工部尚書周文襄公多至感泣,乃知忠賢之有益於人國如此。 [6] 《篁墩文集》)②周公起江右,歷官大司空。文章夙有志,嘗叩蓬萊宮。願藉九天寵,致身列宿中。刑曹得良譽,藩輔無全功。南畿與西浙,國賦憂難充。主上屢顧之,政柄付此公。肩輿行列郡,活計歸深衷。倉囷日委積,貨布時通融。出納有盈縮,歲事無豐兇。坐令數千里,民力不告窮。紛紛兩京道,續續舟車通。鄰封借羨餘,邊檄分陳紅。東南二十年,一老如帡幪。雲胡事弗偶,讒起驚宸聰。公歸浩難期,民惠嗟無終。所在貌公容,如奉家主翁。我生已遲暮,素仰先達風。茲來識民隱,非獨暵澇螽。文法豈不密,治效將無同。公名當益顯,日與江流東。 [6] 《篁墩文集》
楊一清:臣聞昔者尚書周忱巡撫江南十有八年,一應錢糧任其通融區畫,致有紅陳貫朽之積,百姓賴之,至今以為美談。彼固多才,非當時委任之專且久,何以至此?使周忱官於近時,以若所為,不三二年非被排而去,則循次而升矣。 [50] 《關中奏議》
顧清:嗚呼!吾安得親見斯人哉。 [5] 《國朝獻徵錄》引
羅欽順:如周忱巡撫蘇、松等處凡十有八年,陳本深知吉安府亦十有八年,其他但有遷改,往往近八九年,故人無苟且之心,而事無廢弛之患。然而遷轉之際,不盡循資,惟其才賢而已。 [49] 《獻納愚忠疏》
徐鹹:祖宗時,中外大臣亦多久任,如蹇忠定在吏部三十餘年,夏忠靖在户部二十八年,胡忠安在禮部三十二年,三楊在閣下俱三四十年,黃忠宣鎮交趾二十年,周文襄巡撫南圻二十二年,於肅愍巡撫河南、山西一十八年,王忠肅巡撫遼東十餘年,在吏部十六年。委任既專,聲望益重,此所以得行其志也。 [7] 《徐襄陽西園雜記》
嚴嵩:尚書舊裏説山前,松栢陰陰有墓田。何止鄉邦崇盛烈,吳人碑碣更林然。南圻治賦閲星霜,功在朝廷未可忘。中秘儲才得公等,貽謀端合拜文皇。 [8] 《鈴山堂集》
袁袠:練達精密,雖古之劉晏、韓滉何以加焉,誠理財善乎也。 [41] 《皇明獻實》
呂光洵:先時大臣奉命經理吳中者,凡數十餘人,惟正統間巡撫侍郎周忱功效最著,吳民至今思之。 [53] 《吳中水利全書》引
凌雲翼:先朝如尚書夏原吉、侍郎周忱等,皆久任地方,累歲經畫。 [53]  《吳中水利全書》引
項篤壽:文襄雄才善計,受知聖明。是時三楊當國,夏忠靖為司徒,故得久於其任,言聽計從,然猶困於多口。觀公所上執政書,良足嘆矣。詩曰:“讒言罔極,青蠅變亂。”自古然哉。 [9] 《今獻備遺》
王世貞:巡撫之久,無過於於肅愍、周文襄,於十八年,週二十一年。 [10] 《弇山堂別集》
章潢:故令民修作田塍,則有若王純臣、韓正彥;注意堤防,則有若夏原吉、周忱,皆極其經畫之詳密,而可以守之者也。 [47] 《圖書編》
唐鶴徵:我明推善理財者,必首文襄。 [41] 《皇明輔世編》
徐桓:嘗考先朝屢命大臣經理吳中者,前後不下數十人,而其有功於水者,則惟尚書夏原吉與巡撫侍郎周忱爾,人才之難得可知也。 [53] 《吳中水利全書》引
薛貞:我朝留心水利,如夏原吉、周忱等諸臣,經畫燦然,姑不暇遠引備舉。 [53] 《吳中水利全書》引
何喬遠:周忱為國家生財,節用之臣,交際沾接,雖閹寺權勢,亦得其心,以故久安於位,名稱在吳中。 [41]  《名山藏》)
馮夢龍:凡公上利便事,振悉從中贊之,江南至今賴焉。 [41] 《智囊》
沈德符:周文襄之撫江南最久,功最大,三吳人至今德之。 [41]  《萬曆野獲錄》
查繼佐:嗟!果能福被東南,諸何足責也? [41] 《罪惟錄》
張廷玉:①周忱治財賦,民不擾而廩有餘羨。此無他故,殫公心以體國,而才力足以濟之。誠異夫造端興事,徼一時之功,智籠巧取,為科斂之術者也。然河渠之利,世享其成,而忱之良法美意,未幾而澌滅無餘,民用重困。豈非成功之有跡者易以循,而用法之因人者難其繼哉。雖然,見小利而樂紛更,不能不為當日之嘵嘵者惜也。 [11] 《明史》)②于謙、周忱、況鍾之屬,皆用士奇薦,居官至一二十年,廉能冠天下,為世名臣雲。 [48] 《明史》

周忱軼事典故

周忱足智多謀

據《明史》記載,周忱個性機警。錢穀數萬,他一屈指便可計算清楚。他曾暗中用本子記下天氣的陰晴風雨。有人説某日江中遇到大風,損失了米糧,周忱説那一天江中無風,那人驚服。有個奸民故意擾亂他,用舊案來試試他,周忱説:“你在某時到我處辦事,我為你辦理,你還敢騙我嗎?” [35] 

周忱助囚求生

據《玉堂叢語》記載,周忱審閲一宗死囚的案卷,想要使囚犯活下來卻沒有辦法,因此憂慮嘆息。於是讓書吏抱着案卷讀,一直讀到了數萬字,他背手站在一邊聽。周忱聽到一個地方,忽然點頭高興地説:“幸好有這個理由可以使他活下來。”於是使這個囚犯免於死刑。 [42] 

周忱變廢為寶

據《明史》記載,三殿重建時,明英宗詔令徵用一萬斤牛膠,做彩繪之用。周忱正好赴京,他説庫存的牛皮,歲久已經腐朽,請拿出來煎膠,等回去後再買牛皮來償還國庫。 [36] 

周忱巡查民情

據《玉堂叢語》記載,周忱做巡撫時,出入都乘坐小轎,路上遇到僻遠的村莊,就詢問老百姓的疾病痛苦。五保有個叫王槐雲的人,夏天月夜在樹下乘涼。周忱到了這裏,和他並排坐下,説田間農事,十分熟悉。過了一會兒隨從來了,王槐雲才知道這是巡撫,叩頭謝罪。周忱笑着安撫他,並且聽他説完了才離開。 [43] 

周忱曲順王振

據《智囊》記載,周忱任江南巡撫時,宦官王振控制朝政,周忱擔心王振給他設置障礙,因此當王振開始修建宅第時,周忱事先令人暗中度量一下王振廳堂的大小寬窄,讓松江人做了一塊剪絨毯,送給王振,尺寸大小正合適。王振非常高興,此後,凡是周忱上書言江南興利除弊的各種建議,王振都從中幫助他。使得江南很長時間都還仰仗周忱的政績。 [45] 

周忱臨危不亂

據《明史》記載,土木之變後,執政的人建議要焚燒通州糧倉,斷絕敵寇軍資。周忱正好因議事到京,他説倉米有數百萬,可充京師部隊一年的糧餉,如令他們自己前往取回,則馬上就會取光,何至於要將其燒掉。不久,詔令馬上製造數百萬副盔甲。周忱算出洗鐵拋光盔甲的工作量大,命令先澆錫,幾天之後就全部辦齊了。 [37] 

周忱見佛即拜

周忱在吳中(今江蘇蘇州)做官的時候,總喜歡到附近的佛寺裏閒逛逛。他一見到佛就下拜,一些士大夫見他這種怪誕的行為便嘲笑他,周忱便説:“論年齡,這佛比我年長兩三千歲,怎麼不值得一拜呢?” [55] 

周忱人際關係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先輩
十二世祖
周世修
武寧周氏始祖。
九世祖
周友賢
宋寧宗嘉定元年(1208年)中進士,後仕敷文閣學士。
八世祖
周汝翼
曾任兩浙宣撫。
七世祖
曾於景定二年(1261年)修撰的《景定建康志》,共五十卷。
六世祖
周天驥
字德之,號耐軒,入仕後累官至右正言,降元后被任命為吉州路總管,從此遷居吉州。
五世祖
周志道
任元橫州路治中。
高祖父
周圭
字君復,任申州判官(一説忠州判官)。
曾祖父
周鑑
任南康路知事。
祖父
周潤
字仲德,號遺安,因在家構遺安堂,鄉人稱之為遺安先生。
父親
周森
字秉昂,號月岡,為人慷慨好義,遇人急難經常施以援手。
母親
龍氏
反元義兵參軍龍復皋之女。
平輩
妻子
彭氏
彭季玉之女。
子輩
長子
周英
字仁俊。
次子
周芾
字仁迪。
三子
周節
字仁儉。
四子
周芳
字仁廣,蒙恩蔭錄國子生,後出任福州通判。
女兒
周氏
嫁胡廣武。
參考資料: [46] 

周忱主要作品

周忱著有《雙崖集》八卷傳世 [3]  ,今已散佚。《皇明經世文編》輯有《周文襄公集》一卷。 [4] 

周忱人物爭議

宣德五年(1430年),周忱以工部右侍郎銜巡撫江南,總督税糧。在將近二十二年的任期內,周忱減免重賦,整頓漕運,創平米法,設濟農倉,使得江南的幾個大郡,百姓不知道什麼是凶荒,兩税從未拖欠過,可謂功勳卓著。周忱去世後,朝廷特賜諡“文襄”以表彰其治理江南的功績。 [41] 
但部分明代史籍所描繪的周忱形象卻與上文截然不同。周忱為朝廷治理江南賦税,用度卻不甚節省,在一般人眼中是不可理喻的。江南地方豪強與朝中官員紛紛批評周忱濫用耗米,令其生前就飽受詬病。正統九年(1444年),户科給事中李素指責周忱“擅自改變主意,獨斷專行地徵收賦税”。景泰元年(1450年),潥陽縣民彭守學攻擊周忱縱容下屬“變賣公共財產,用公款進行私人消費”。周忱自己也不得不承認有“隨意浪費公共的錢財和糧食,並且在出納(財務管理)方面不謹慎”之罪,最終在朝野的告訐中離任而去。此外,世人對周忱品行亦有懷疑,如《古穰雜錄》認為周忱“擅長依附權勢,宦官王振非常器重他,然而他自掏腰包拿出千石糧食擺在門前,又讓自己的兒子買馬得到官職,士大夫因此輕視他”;再如《萬曆野獲編》評價周忱“同時使用正當和詭譎的手段”,並記載了周忱饋贈王振織絨毛毯以及金觀音等為人不齒的故事。 [41] 
雖然文人士大夫對周忱的歷史形象有所爭議,但其治理江南的功績是不容爭辯的。何喬遠認為“周忱是為國家創造財富、節約開支的大臣,他善於交際,能夠與各種人打交道,即使是宦官權貴也能夠得到他的心,因此他能夠在自己的職位上長久安定,而且至今在吳中地區仍然享有盛名”;沈德符雖然指責周忱賄賂王振,但他也承認“周忱撫慰江南的時間最長,功勞最大,三吳地區的人們至今仍然感激他的恩德”,並稱其結交王振“委曲求全,去從事一些不太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也是英雄豪傑的一種表現和作用”。馮夢龍更認為周忱諂媚王振與納粟納馬二事別有深意,周忱結交王振,使得“凡是對於公眾有利的事情,王振都從中協助推動”;周忱出粟旌表併為子納馬得官是為了明確顯示出表彰門第是一種榮耀,而接受官職並不是一種恥辱,目的是激勵百姓為邊關捐馬納草。文人士大夫為周忱開脱,可見其批評之餘的矛盾心理。事實上正如明清之際的査繼佐所言:“唉!如果真的能夠造福東南地區,其他問題又有什麼值得責備的呢?”,周忱若真能對朝廷有功,對百姓有惠,其行為瑕疵又何足責也?入清以來,世人對於周忱的理財名臣的形象基本確立,湯斌評價周忱為“古代留下的仁愛之人”;張廷玉認為周忱“盡心盡力地體察國家的需要,而且才華和能力足以解決這些問題”,對於周忱改革的“良法美意”最終人去政息而十分痛心,不能不為那些在當時大聲喧譁的人感到惋惜。 [41] 

周忱後世紀念

周忱去世後,松江府民感念其惠澤深入人心,“愈久而愈不忘”,率先為周忱建祠供奉。成化十五年(1479年),松江知府王衡順從民意,在府治西南擇實相寺舊址為周忱建立祠堂。當地士人將周忱視作先賢名宦,並表示“今侯能祠公以奉其法”,則“有以乎不忘於公,亦不忘於侯矣”。弘治十一年(1498年),蘇州官民以夏原吉治水有功,周忱督税有績,而二人“公祠未立”,紛紛上疏請求興建二公祠堂。朝廷命巡撫都御史彭禮於蘇州府勘地建祠,後擇府治胥門外空地修建夏、週二尚書祠。大學士劉健稱此為“興廢崇禮”之舉,可以昭示先賢事蹟以教化鄉人。此外,在15世紀末的江南毀淫祠運動中,楊子器經常將境內的淫祠改建為先賢祠。弘治初年,楊子器任崑山知縣,將境內的三官廟改建為二卿祠,合祠周忱與崔恭。弘治十三年(1500年),楊子器改任常熟知縣,又將縣城的二郎神祠改建為報功祠,祭祀周忱與夏原吉,發揚了儒家祭祀先賢的作風。 [41] 
清代以降,周忱作為江南地區的先賢名宦仍然有較大的影響力。康熙二十七年(1689年),江南學政李振裕路過江陰縣青暘鎮,見當地舊有周文襄公祠,“祠年遠不修,榱桷傾頹,赤白漫患”。李振裕見前賢祠堂如此破敗,嘆息不已,於是帶頭捐俸重建。李振裕稱讚周忱“撫吳最久,凡可以寬民力、惜民財者,知無不為,為無不盡”,猶如慈母撫養赤子,並表示了自己作為同鄉後學的仰慕之情。乾隆十年(1745年),時任江蘇巡撫的陳大受追慕先賢,特意在元和縣半塘普濟橋改建了周文襄公祠,並作文記事,稱“自昔治吳之有大德於民而又久於其任者,無若明文襄周公”,並表示自己在周忱三百年之後巡撫江南,“才薄任重,未能效法什一”,希望來此拜謁的後世君子都能效仿周忱為國為民之舉,使文襄祠堂永受祭祀。 [41] 

周忱史料索引

  • 項篤壽《今獻備遺·卷十七》 [9] 
  • 張廷玉等《明史·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四十一》 [11] 

周忱文學形象

在清代初年,蘇州派戲曲作家朱素臣改編的傳奇《十五貫》,周忱集中出現於第十六回《乞命》之中。本回戲主要講述當況鍾得知熊氏兄弟與蘇、侯二女的案件有冤情後,於臨刑前一晚求見周忱替四人乞命的劇情。周忱在戲中的身份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是況鐘的上級。劇中的周忱被改編為一個不恤民苦、位高權重的官僚,他因循守舊,草菅人命,從而成為雙熊冤案昭雪的最大阻力。況鍾星夜奔馳、不辭勞苦,深夜求見周忱以保全人命。在這樣緊急的情況下,周忱的官架子依然十分濃重,以夜深人眠、不便驚擾為由拒絕接見。況鍾見狀便自行擊鼓,終於迫使周忱接見。二人見面後,周忱三次拒絕復勘雙熊案件。況鍾最後以辭職交印為抗爭,終於換得半月時間審理冤獄。周忱也被況鍾為民請命的精神所感動,最後同意配合調查。 [41] 
參考資料
  • 1.    《明史·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四十一》:五年九月,帝以天下財賦多不理,而江南為甚,蘇州一郡,積逋至八百萬石,思得才力重臣往釐之。乃用大學士楊榮薦,遷忱工部右侍郎,巡撫江南諸府,總督税糧。
  • 2.    《明史·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四十一》:景泰四年十月卒。諡文襄。
  • 3.    《明史·卷九十九·志第七十五》:周忱《雙崖集》八卷。
  • 4.    《皇明經世文編·卷二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5-18]
  • 5.    《國朝獻徵錄·卷六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8-01]
  • 6.    《篁墩文集·卷六十八》  .搜韻影印古籍資料[引用日期2023-12-05]
  • 7.    《徐襄陽西園雜記·捲上》  .國學典籍網[引用日期2019-05-18]
  • 8.    曹國慶著,嚴嵩年譜,中國人事出版社,1995,第36頁.
  • 9.    《今獻備遺·卷十七》  .搜韻影印古籍資料[引用日期2019-05-18]
  • 10.    《弇山堂別集·卷四》  .搜韻影印古籍資料[引用日期2019-05-18]
  • 11.    《明史·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四十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6-02-01]
  • 12.    周忱  .學習強國[引用日期2023-06-15]
  • 13.    趙德馨主編.中國經濟史辭典.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90.第557頁
  • 14.    周忱  .吉安方誌館[引用日期2023-06-15]
  • 15.    勤政愛民的理財重臣——周忱  .吉安新聞網[引用日期2023-06-15]
  • 16.    周忱半身像,取自清代顧沅輯,道光九年刻本《吳郡名賢圖傳贊》,清孔繼堯繪。
  • 17.    太宗文皇帝實錄 卷三十八 永樂三年 正月 十五日 1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05]
  • 18.    《明史·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四十一》:周忱,字恂如,吉水人。永樂二年進士。選庶吉士。
  • 19.    《明史·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四十一》:明年,成祖擇其中二十八人,令進學文淵閣。忱自陳年少乞預。帝嘉其有志,許之。
  • 20.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二十八》:永樂三年正月……先是,上命翰林院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解縉等於新進士中選質英敏者,俾就文淵閣進其學。至是,縉等選修撰曾棨,編修周述、周孟簡,庶吉士楊相、劉子欽、彭汝器、王英、王直、餘鼎、張敞、王訓、柴廣敬、王道、熊直、陳敬宗、沈升、洪順、章樸、餘學夔、羅汝敬、盧翰、湯流、李時勉、段民、倪維哲、袁天祿、吾紳、楊勉二十八人入見。上諭勉之曰:“人湏立志,志立則功就。天下古今之人,未有無志而能建功成事。其汝等簡拔於千百人中為進士,又簡拔於進士中至此,固皆今之英俊,然當立心遠大,不可安於小成。為學必造道德之微,必具體用之全,為文必並驅班、馬、韓、歐之間,如此立心,日進不已,未有不成者。古人文學之至,豈皆天成,亦積功所至也。汝等勉之,朕不任爾以事。文淵閣古今載籍所萃,爾各食其祿,日就閣中恣爾玩索,務實得於已,庶國家將來皆得爾用,不可自怠,以孤朕期待之意。”時進士周忱自陳年少,願進學。上喜曰:“有志之士也。”命增忱為二十九人。遂命司禮監月給筆墨紙,光祿給朝暮膳,禮部月給膏燭鈔,人三錠,工部選近第宅居之。
  • 21.    《明史·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四十一》:忱有經世才,浮沉郎署二十年,人無知者,獨夏原吉奇之。洪熙改元,稍遷越府長史。宣德初,有薦為郡守者。原吉曰:“此常調也,安足盡周君?”
  • 22.    《明史·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四十一》:始至,召父老問逋税故。皆言豪户不肯加耗,並徵之細民,民貧逃亡,而税額益缺。忱乃創為平米法,令出耗必均。又請敕工部頒鐵斛,下諸縣準式,革糧長之大入小出者。舊例,糧長正副三人,以七月赴南京户部領勘合。既畢,復齎送部。往反資費,皆科斂充之。忱止設正副各一人,循環赴領。訖事,有司類收上之部。民大便。忱見諸縣收糧無團局,糧長即家貯之,曰:“此致逋之由也。”遂令諸縣於水次置囤,囤設糧頭、囤户各一人,名“轄收”。至六七萬石以上,始立糧長一人總之,名“總收”。民持貼赴囤,官為監納,糧長但奉期會而已。置撥運、綱運二簿。撥運記支撥起運之數,預計所運京師、通州諸倉耗,以次定支。綱運聽其填注剝淺諸費,歸以償之。支撥羨餘,存貯在倉,曰“餘米”。次年餘多則加六徵,又次年加五徵。
  • 23.    《明史·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四十一》:初,太祖平吳,盡籍其功臣子弟莊田入官,後惡富民豪並,坐罪沒入田產,皆謂之官田。按其家租籍徵之,故蘇賦比他府獨重。官民田租共二百七十七萬石,而官田之租乃至二百六十二萬石,民不能堪。時宣宗屢下詔減官田租,忱乃與知府況鍾曲算累月,減至七十二萬餘石,他府以次減,民始少蘇。
  • 24.    《明史·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四十一》:七年,江南大稔,詔令諸府縣以官鈔平糴備振貸,蘇州遂得米二十九萬石。故時公侯祿米、軍官月俸皆支於南户部。蘇、松民轉輸南京者,石加費六鬥。忱奏令就各府支給,與船價米一斗,所餘五斗,通計米四十萬石有奇,並官鈔所糴,共得米七十萬餘石,遂置倉貯之,名曰“濟農”。振貸之外,歲有餘羨。凡綱運、風漂、盜奪者,皆借給於此,秋成,抵數還官。其修圩、築岸、開河、浚湖所支口糧,不責償。耕者借貸,必驗中下事力及田多寡給之,秋與糧並賦,凶歲再振。其奸頑不償者,後不復給。定為條約以聞。帝嘉獎之。終忱在任,江南數大郡,小民不知凶荒,兩税未嘗逋負,忱之力也。
  • 25.    《明史·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四十一》:時漕運,軍民相半。軍船給之官,民則僦舟,加以雜耗,率三石致一石,往復經年失農業。忱與平江伯陳瑄議,民運至淮安或瓜洲水次交兑,漕軍運抵通州。淮安石加五斗,瓜洲又益五升。其附近並南京軍未過江者,即倉交兑,加與過江米二斗。襯墊蘆蓆,與折米五合。兑軍或後期阻風,則令州縣支贏米。設於瓜洲水次,遷米貯之,量支餘米給守者。由是漕費大省。
  • 26.    《明史·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四十一》:民間馬草歲運兩京,勞費不訾。忱請每束折銀三分,南京則輕齎即地買納。京師百官月俸,皆持俸帖赴領南京。米賤時,俸貼七八石,僅易銀一兩。忱請檢重額官田、極貧下户兩税,准折納金花銀,每兩當米四石,解京兑俸,民出甚少,而官俸常足。嘉定、崑山諸縣歲納布,疋重三斤抵糧一石。比解,以縷粗見斥者十八九。忱言:“布縷細必輕,然價益高。今既貴重,勢不容細。乞自今不拘輕重,務取長廣如式。”從之。各郡驛馬及一切供帳,舊皆領於馬頭。有耗損,則馬頭橫科補買。忱令田畝出米升九合,與秋糧俱徵,驗馬上中下直給米。
  • 27.    《明史·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四十一》:正統初,淮、揚災,鹽課虧,敕忱巡視。奏令蘇州諸府,撥餘米一二萬石連揚州鹽場,聽抵明年田租,灶户得納鹽給米。時米貴鹽賤,官得積鹽,民得食米,公私大濟。尋敕兼理松江鹽課。華亭、上海二縣逋課至六十三萬餘引,灶丁逃亡。忱謂田賦宜養農夫,鹽課宜養灶丁。因上便宜四事,命速行之。忱為節灶户運耗,得米三萬二千餘石。亦仿濟農倉法,置贍鹽倉,益補逃亡缺額。由是鹽課大殖。浙江當造海船五十艘,下忱計度。忱召問都匠,言一艘須米千石。忱以成大事不宜惜費,第減二十石,奏於朝,竟得報可。以九載秩滿,進左侍郎。
  • 28.    《明史·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四十一》:六年命兼理湖州、嘉興二府税糧,又命同刑科都給事中郭瑾錄南京刑獄。忱素樂易。先是,大理卿胡概為巡撫,用法嚴。忱一切治以簡易,告訐者輒不省。或面訐忱:“公不及胡公。”忱笑曰:“胡卿敕旨,在祛除民害;朝廷命我,但云安撫軍民。委寄正不同耳。”既久任江南,與吏民相習若家人父子。每行村落,屏去騶從,與農夫餉婦相對,從容問所疾苦,為之商略處置。其馭下也,雖卑官冗吏,悉開心訪納。遇長吏有能,如況鍾及松江知府趙豫、常州知府莫愚、同知趙泰輩,則推心與諮畫,務盡其長,故事無不舉。常詣松江相視水利,見嘉定、上海間,沿江生茂草,多淤流,乃浚其上流,使崑山、顧浦諸所水迅流駛下,壅遂盡滌。暇時以匹馬往來江上,見者不知其為巡撫也。歷宣德、正統二十年間,朝廷委任益專。兩遭親喪,皆起復視事。忱以此益發舒,見利害必言,言無不聽。
  • 29.    《明史·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四十一》:欲減松江官田額,依民田起科。户部郭資、胡濙奏其變亂成法,請罪之,宣宗切責資等。忱嘗言:“吳淞江畔有沙塗柴場百五十頃,水草茂盛,蟲蜢多生其中。請募民開墾,可以足國課,消蟲災。”又言:“丹徒、丹陽二縣田沒入江者,賦尚未除。國初蠲税之家,其田多並於富室,宜徵其租,沒於江者除之,則額不虧而貧富均。無錫官田賦白米太重,請改徵租米。”悉報可。其因災荒請蠲貸,及所陳他利病無算。小者用便宜行之,無所顧慮。久之見財賦充溢,益務廣大。修葺廨舍學校、先賢祠墓、橋樑道路,及崇飾寺觀,贈遺中朝官,資餉過客,無稍吝惜。胥吏漁蠹其中,亦不甚訾省。以故屢召人言。
  • 30.    《明史·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四十一》:九年,給事中李素等劾忱妄意變更,專擅科斂。忱上章自訴。帝以餘米既為公用,置不問。先是,奸民尹崇禮欲撓忱法,奏忱不當多徵耗米,請究問倉庫主者,忱因罷前法。既而兩税復逋,民無所賴,鹹稱不便。忱乃奏按崇禮罪,舉行前法如故。
  • 31.    《明史·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四十一》:再以九載滿,進户部尚書。尋以江西人不得官户部,乃改工部,仍巡撫。
  • 32.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八十一》:正統十四年八月……令升工部左侍郎周忱為户部尚書,升寧遠守備右都督焦禮充左副總兵,義州守備右都督施聚充右副總兵,協同遼東總兵官調軍殺賊……令調户部尚書周忱於工部、大理寺,掌寺事,都察院右都御史俞士悦理本院事。升鎮守大同户部右侍郎沈固為都察院右都御史,仍督邊儲,户部署郎中事,主事沈翼、兵部郎中吳寧俱為本部右侍郎。以户部員外郎盧茂、謝佑,主事汪滸、楊琚、李秉署郎中事,主事史儀、黃琛署員外郎事。
  • 33.    《明史·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四十一》:景泰元年,溧陽民彭守學復訐忱如崇禮言,户部遂請遣御史李鑑等往諸郡稽核。
  • 34.    《明史·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四十一》:明年又以給事中金達言,召忱還朝。忱乃自陳:“臣未任事之先,諸郡税糧無歲不逋。自臣蒞任,設法剗弊,節省浮費,於是歲無逋租,更積贏羨。凡向之公用所須、科取諸民者,悉於餘米隨時支給。或振貸未還,遇赦宥免,或未估時值,低昂不一。緣奉宣宗皇帝並太上皇敕諭,許臣便宜行事,以此支用不復具聞。致守學訐奏,户部遣官追徵,實臣出納不謹,死有餘罪。”禮部尚書楊寧言:“妄費罪乃在忱,今估計餘值,悉徵於民間,至有棄家逃竄者,乞將正統以前者免追。”詔許之,召鑑等還。既而言官猶交章劾忱,請正其罪。景帝素知忱賢,大臣亦多保持之,但令致仕。知
  • 35.    《明史·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四十一》:性機警。錢穀鉅萬,一屈指無遺算。嘗陰為冊記陰晴風雨。或言某日江中遇風失米,忱言是日江中無風,其人驚服。有奸民故亂其舊案嘗之。忱曰:“汝以某時就我決事,我為汝斷理,敢相紿耶?”
  • 36.    《明史·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四十一》:三殿重建,詔徵牛膠萬斤,為彩繪用。忱適赴京,言庫貯牛皮,歲久朽腐,請出煎膠,俟歸市皮償庫。
  • 37.    《明史·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四十一》:土木之變,當國者議,欲焚通州倉,絕寇資。忱適議事至,言倉米數百萬,可充京軍一歲餉,令自往取,則立盡,何至遂付煨燼。頃之,詔趣造盔甲數百萬。忱計明盔浴鐵工多,令且沃錫,數日畢辦。
  • 38.    《明史·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四十一》:忱既被劾,帝命李敏代之,敕無輕易忱法。然自是户部括所積餘米為公賦,儲備蕭然。其後吳大飢,道殣相望,課逋如故矣。民益思忱不已,即生祠處處祀之。
  • 39.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三十四》:景泰四年十月……丙戌……致仕工部尚書周忱卒。忱,字恂如,江西吉水縣人。八歲讀書,過目即成誦。登曾棨榜進士。時選庶吉士二十八人,忱自陳願與其列進學,太宗嘉其有志,從之。預修永樂大典諸書,擢刑部主事,遷員外郎,尋除越府右長史。宣德中,朝廷以東南財賦繁重,負欠累年,欲得人理之。乃命廷臣會舉,得忱,升工部右侍郎,巡撫蘇、松諸處。忱至彼,一切破崖岸為之,召父老問弊所當革、利所當興者何在,次第舉行,民翕然稱便。不二三年,公私皆足,羨餘之積,殆不可數計。兩遭親喪,俱起視事。嘗奉敕清理刑獄,平反甚眾。每遇歲歉,巡歷所部,發廩賑之,活饑民數十萬。景泰初,升户部尚書,尋改工部,仍舊巡撫。未幾,累上章乞致仕,從之。至是卒,賜葬祭,諡曰文襄。忱為人宇量恢弘,才識通敏,蒞事精勤,臨民和易。有善謀者,雖卑官賤隸,無不接納。性尤機警,善籌畫,諸郡錢榖鉅萬,一屈指間無遺算。每視地之豐兇、事之緩急,以為弛張變通,是以賦足而民不困。前後理財賦者,率不能及,但其多費餘財,以結權貴,兼之信任羣小,為時所短雲。
  • 40.    英宗睿皇帝實錄 卷二百三十四 景泰四年 十月 三日 5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12-05]
  • 41.    陳子銘. 論周忱形象的歷史演變[J]. 時代人物, 2020, (36):23-24.
  • 42.    《玉堂叢語·卷二》:周文襄公閲一死獄,欲活之無路,形於憂嘆。使吏抱成案讀之,至數萬言,背手立聽。至一處,忽點首喜曰:“幸有此可生。”遂出其人。
  • 43.    《玉堂叢語·卷二》:公巡撫時,往來皆乘小轎,驛站遇村莊僻處,詢訪民瘼。五保有王槐雲者,夏月林下乘涼。公至,與並坐,説田裏間事甚悉,俄而從者至,始知為巡撫,叩頭謝罪。公笑而撫之,且畢其説而去。其心勤民事如此。
  • 44.    劉德增. 明代江南金花銀嬗變與周忱改革的交互關係[J]. 通化師範學院學報, 2019, 第40卷(7):125-131.
  • 45.    叁壹,陳子妹編著,智囊,太白文藝出版社,2010,第94頁.
  • 46.    陳子銘. 明代周忱及其江南賦役改革研究[D]. 河南:鄭州大學,2020:第10-16、64-69頁.
  • 47.    《圖書編·卷三十六》  .搜韻影印古籍資料[引用日期2023-12-07]
  • 48.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2-07]
  • 49.    《御選明臣奏議·卷十三》  .搜韻影印古籍資料[引用日期2023-12-07]
  • 50.    《關中奏議·卷四》  .搜韻影印古籍資料[引用日期2023-12-07]
  • 51.    《明名臣琬琰錄·卷二十一》  .搜韻影印古籍資料[引用日期2023-12-07]
  • 52.    《吳中水利全書·卷十二》  .搜韻影印古籍資料[引用日期2023-12-07]
  • 53.    《吳中水利全書·卷十四》  .搜韻影印古籍資料[引用日期2023-12-07]
  • 54.    中國曆代名人圖像細覽  .浙江圖書館[引用日期2023-12-09]
  • 55.    歐明俊,任紀崢主編,中外名人嗜好大觀,上海三聯書店,1994.10,第89頁.
  • 56.    孔潮麗主編,江蘇 安徽巡撫,農村讀物出版社,2004.01,第6-7、10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