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徵

鎖定
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徵是指在鎖骨下動脈或頭臂幹椎動脈起始處的近心段有部分的或完全的閉塞性損害,由於虹吸作用,引起患側椎動脈中的血流逆行,進入患側鎖骨下動脈的遠心端,導致椎-基動脈缺血性發作和患側上肢缺血性的症候。可以有腦缺血或上肢缺血癥狀。
外文名
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
就診科室
血管外科
多發羣體
中老年人
常見發病部位
鎖骨下動脈或頭臂乾的椎動脈起始處的近心段
常見病因
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常見症狀
眩暈、肢體輕癱、雙側視力障礙等
中文名
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徵

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徵病因

主要見於中老年人,多存在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吸煙的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是一種全身性血管損害。鎖骨下或頭臂幹粥樣硬化常同時在顱外頸部其他血管也有同樣的損害。
2.特異性或非特異性動脈炎
以多發性大動脈炎常見,其頭頸型可累計頭臂幹、鎖骨下動脈起始部,導致管腔狹窄或閉塞。
3.先天性
為胎兒期鎖骨下動脈發育不良所致,常同時伴有心臟及主動脈等其他部位的畸形。
4.醫源性
如對右鎖骨下動脈起於主動脈並壓迫食管導致吞嚥困難者進行血管手術矯正時,可引起本綜合徵。
5.外傷性
車禍使胸部受傷,在鎖骨下動脈的椎動脈起始處的近心側發生挫傷性血栓形成,引起管腔狹窄或閉塞。
6.其他
如風濕性心臟病併發左鎖骨下動脈第一段栓塞,轉移性癌栓等。

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徵臨牀表現

1.症狀
一般男性較女性多見,年齡多在50歲以上,最常見的症狀,如眩暈、肢體輕癱、感覺異常雙側視力障礙、共濟失調、複視、暈厥。少見的尚有間歇性跛行、發音困難、吞嚥困難耳鳴、抽搐、頭痛精神障礙。少數可出現“傾倒症”,突然下肢肌力喪失而跌倒的發作,可沒有意識障礙,並能迅速恢復。部分患者可有上肢易疲勞、痠痛、發涼和感覺異常等,極少數引起手指發紺或壞死
2.體徵
患側橈動脈搏動大多減弱或消失,有的肱動脈或鎖骨下動脈搏動也減弱或消失。患側上肢血壓降低,雙側上肢收縮壓相差一般在20mmHg以上。鎖骨上窩可聞及收縮期雜音

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徵檢查

檢測頸部血管及血流,可見椎動脈反向血流信號,疑診者應行患側束臂試驗
可見鎖骨下動脈起始部狹窄或閉塞,狹窄處可見血流紊亂,流速增高,狹窄遠端動脈則成低阻改變;椎動脈血流反向,束臂試驗可增加陽性檢出率
為目前首選方法,可見椎動脈起始處近心端鎖骨下動脈管壁粥樣硬化斑塊,管腔狹窄或閉塞,並可全面瞭解主動脈弓及其主要分支動脈的形態。
為診斷的金標準,可見椎動脈起始處近心端鎖骨下動脈狹窄或閉塞,患側椎動脈顯影對比度下降,甚至可見造影劑經對側椎動脈逆流至患側椎動脈,並達鎖骨下動脈的遠心端

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徵診斷

典型的臨牀症狀,伴患者上肢脈搏減弱,收縮壓較對側下降20mmHg以上,聽診聞及鎖骨上窩雜音,診斷多不困難。結合TCD、彩超及CTA或DSA檢查可明確診斷。

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徵鑑別診斷

應注意和椎動脈型頸椎病、顱後窩佔位性病變以及梅尼埃病相區別。

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徵治療

目前常用的外科治療方法主要有兩大類: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和各種解剖外旁路術。
1.經皮腔內血管成形支架置入術(PTA
經皮穿刺輸送球囊導管至鎖骨下動脈狹窄或閉塞處,擴張球囊重建動脈管腔,並可行支架植入防止彈性回縮及動脈夾層等。目前已成為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徵的首選治療方法。
2.解剖外旁路重建術
包括頸動脈-鎖骨下動脈、鎖骨下動脈-鎖骨下動脈、腋動脈-腋動脈旁路轉流術等。
可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劑以減少血栓形成和發展。對罕見的由鉅細胞動脈炎所致者可採用類固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