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球囊

鎖定
球囊,又稱“球形囊”,屬內耳膜迷路的一部分,位於前庭內,橢圓囊前方,呈扁平梨狀,分別由小管與橢圓囊、蝸管相連。囊內有內淋巴液,與橢圓囊、蝸管相通。前壁有一處黏膜增厚,形成斑狀隆起稱球囊斑。
中文名
球囊
外文名
saccule
又    稱
球形囊
所屬部位
脊椎動物內耳膜迷路

球囊背景介紹

球囊斑由一層結締組織、一層上皮和耳石膜形成。耳石膜為覆蓋在上皮表面的一層厚的蛋白樣膠質膜,其淺層含碳酸鈣和蛋白質組成的結晶體,稱耳石。囊斑上皮含有支持細胞和毛細胞兩種。毛細胞為感覺上皮細胞,夾在支持細胞間,形似圓底燒瓶,上窄下寬,其底部有前庭神經末梢分佈。毛細胞的頂端有一束纖毛,伸入到耳石膜內。囊斑的結締組織與前庭內的骨膜相連,內有神經纖維穿過。囊斑是感受頭部位置變動或直線加速、減速運動的感受器。當頭部位置改變時,因重力的影響,耳石膜下垂,牽拉毛細胞纖毛,使之興奮併產生神經衝動,經前庭蝸神經傳向腦,產生位覺和變速感覺。

球囊MR解剖成像

球囊形態分類

1、膜迷路60°MIP圖:
3個半規管呈扇形展開,共有5個腳與橢圓囊相連,每個半規管都呈“U”字形,其大小近似,耳蝸管逐漸轉向前方,橢圓囊與球囊連為一體呈橢圓形高信號,位於半規管與蝸管之間。
2、膜迷路90°MIP圖:
外半規管在此圖上顯示最大呈“C”字形,前、後半規管因自身重疊呈條狀,橢圓囊與球囊仍不能分開,蝸管轉向前方。

球囊成像原理

近年來,由於MR特殊軟件的應用,尤其是MR水成像技術的開展,能直觀而立體地顯示膜迷路的精細結構。膜迷路及內聽道成像的基礎是利用水成像原理,即使用長TR和特長TE的重T2加權作用,以提高內聽道內腦脊液和膜迷路內淋巴液信號強度,使之成為極高信號,與周圍的低信號骨結構形成鮮明對比,突出內聽道及膜迷路的影像,從而達到內聽道及膜迷路“造影”的效果。但MR水成像技術尚不能滿意顯示迷路管,也無法區分內淋巴液與外淋巴液,亦不能區別橢圓囊與球囊,兩者聯為一體顯示為一個高信號囊。

球囊臨牀應用

MR膜迷路成像可為內耳顯微外科手術前提供可靠的影像學解剖依據,特別是對耳蝸手術適應症的選擇起重要作用,包括排除手術禁忌症以及可能存在的正常變異等,但不適合於耳蝸移植術後複查。有學者報道MR能滿意顯示內耳先天異常,瞭解內耳不發育及發育不良的程度和部位,如Michel畸形、Mondini畸形、耳蝸導管擴張以及耳硬化症等。有學者比較了CT和MR對大前庭導管的診斷價值,結果MR能直接顯示內淋巴管和內淋巴囊的液體,更能反應其形態改變。有學者認為MR對膜迷路微小病變的診斷頗有價值,特別是增強後MR膜迷路成像對迷路內小腫瘤很容易檢出。此外,對迷路炎、迷路積水以及美尼爾氏病的診斷都有重要意義,但對迷路病變尚未引起形態學上的改變時,MR還不能像大體解剖那樣顯示出內耳的微小變化。

球囊臨牀檢查與診斷

1、聽力功能檢查:
在梅尼埃病的病理學研究中發現,膜迷路積水發生的順序為耳蝸、球囊、橢圓囊、半規管。因此,聽覺功能測試最先被用於膜迷路積水的診斷依據和預後判斷。純音聽閾曲線的特點、甘油試驗(glyceroltest)中聽閾曲線的變化,可為膜迷路積水提供證據。膜迷路積水導致的聽力損失具有波動性的特點,使聽覺功能檢查在判定膜迷路積水對內耳損害有一定的侷限性。
2、前庭誘發的肌源性電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VEMP):
是近年來開展的評價球囊和前庭下神經功能的檢查,其方法、設備、應用還沒有標準化,但對內耳疾病的解剖定位有幫助,對球囊積水的診斷有臨牀價值。
3、前庭功能檢查:
臨牀常用的眼震電圖檢查,主要是評估雙側水平半規管的功能,而不是耳石器的功能,後者包括球囊、橢圓囊。因此,眼震電圖的結果只能表示存在膜迷路積水引起內耳功能狀態的改變,包括刺激期和功能麻痹期,為膜迷路積水的臨牀分期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