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蝸管

鎖定
蝸管是套在耳蝸內的膜性管,也隨耳蝸作兩週半旋轉,兩端皆為盲端,一端伸入前庭內,並與前庭內膜性囊相通,另一端終於蝸頂,蝸管內充滿內淋巴。在橫斷面上蝸管呈三角形,可分為外、上和下三個壁,外壁為耳蝸骨內膜增厚所形成的螺旋韌帶(spiral ligament);上壁借前庭膜(vestibular membrane)與前庭階相隔,此膜是自骨螺旋板外緣開始斜向外,達外壁的一層薄膜,其膜中有薄層結締組織,兩面覆以單層扁平上皮,上皮細胞具有吞飲作用;下壁由基底膜(膜螺旋板)(basilar membrane)和骨螺旋板的邊緣部所組成。
中文名
蝸管
外文名
membranous cochlea
概    念
聽覺感受器
簡    介
是耳蝸的組成部分
分    類
骨蝸管和膜蝸管。

蝸管概述

當聲音傳來時,經外耳道鼓膜錘骨砧骨鐙骨→前庭窗→骨迷路外淋巴→蝸管→內淋巴→螺旋器蝸神經→大腦內質的聽區。一般分為骨蝸管和膜蝸管
其基底膜起自骨螺旋板邊緣部,從蝸底至蝸頂逐漸加寬,內含有24,000條放射狀走行的纖維,於蝸頂處最長,近蝸底較短,過去認為這些堅韌的纖維能與不同頻率的聲波發生共振,故稱為聽絃(auditory string)。現如今認為反映聲波頻率,主要是整個基底膜的活動。基底膜的上下面均被有上皮,但上面的上皮特化為感受聲波刺激的器官,稱螺旋器。骨螺旋板的邊緣部的骨膜增厚,並向蝸管內伸出上下兩個突起,上突起稱前庭唇,下突起稱鼓唇。前庭唇向蝸管內伸出一片膠狀膜,稱蓋膜(tectorial membrane),性質柔軟,富有彈性,在生活狀態,聽毛插入其下層。蓋膜對毛細胞的興奮具有一定的作用。

蝸管骨蝸管

於前庭的前內下方,形似蝸牛殼,由骨螺旋管圍繞其中心骨軸(蝸軸)構成。耳蝸尖端稱為蝸頂,朝向前外側;耳蝸底部稱為蝸底,對向內耳道底。蝸頂至蝸底之間錐形的部分稱為蝸軸,由骨松質構成。蝸軸內有蝸神經血管穿行。自蝸頂至蝸底由蝸軸向外側發出一骨螺旋板,骨螺旋板的遊離緣呈鐮刀樣的薄骨片,在蝸頂處與蝸軸之間形成一孔,稱為蝸孔。骨螺旋板伸入骨螺旋管內,但未達到骨螺旋管的外側壁,其間缺損的部分是膜蝸管附着的基礎。由於骨螺旋板和膜蝸管的存在,將骨螺旋管的內部分隔為上、下兩部分。上部稱為前庭階,與前庭窗相連;下部稱為鼓室階,與蝸窗相連。兩階內的外淋巴液在蝸孔處相通。

蝸管膜蝸管

耳蝸內的膜性管,附着於骨螺旋板的遊離緣,分隔前庭階和鼓室階,斷面呈三角形,上壁為前庭膜,外側壁為血管紋(分泌內淋巴),是膜迷路內的內淋巴液的發源地,血管紋下方為螺旋韌帶。下壁由內側的骨螺旋板和外側的基底膜構成。基底膜內側與骨螺旋板相連,外側與螺旋韌帶相連。基底膜上皮增厚形成螺旋器,為聽覺感受器。骨螺旋板的起始部骨膜增厚並突入膜蝸管形成螺旋緣 ,螺旋緣向蝸管中伸出蓋膜,覆蓋於螺旋器上方。

蝸管耳蝸發育的組織學觀察

蝸管發育過程中,感覺毛細胞分化成熟較晚,而蝸管的基礎成分(非感覺毛細胞)如血管紋、螺旋緣、前庭膜和鼓膜發育成熟較早。
生後第1天耳蝸蝸管的內層發育階段不同。在蝸頂(第3周),蝸管內層是由一層相同的上皮構成。在此周的底部,上皮變厚成為所謂的基底乳頭( papilla basilaris),亦稱克利克爾器( Koellikens organ)。頂壁以後發育成Reissner膜和血管紋。該區域有大而且多的血管。
在內側的第2周,基底乳頭(Kollikers器)已經劃分為小上皮嵴和大上皮嵴,前者將發育成柯替器,後者則為螺旋緣和內螺旋溝的先驅者。在外側的第2周,由大上皮嵴分泌而成的蓋膜顯示得更加明顯,螺旋血管已被初期形成的基底膜所包圍,內、外毛細胞已隱約可見。
在內側的第1周,上皮層分化繼續進行,在此第1次可以分辨出Reissnas膜,Clandius細胞和柯替器。基底膜已開始形成,將血管包圍在內而形成所謂螺旋血管( vas spirale)。在外側的第1周,上皮層分化又進了一步。在此周可以分辨出螺旋緣(limbus spirale),大上皮嵴,內螺旋溝先驅部,小上皮嵴,柯替器先驅部和Claudius細胞。螺旋血管紋較前縮小,但界限更加分明。蓋膜的分泌通過大上皮嵴仍在繼續。在柯替器內可以認出內毛細胞核和3個外毛細胞核。
在生後第5天,內側第2周的發育情況和生後第1天的外側第1周(底周)基本相同。在柯替器內,隧道已形成。外毛細胞和內毛細胞的核和靜纖毛清晰可見。
內毛細胞比外毛細胞發育早,而外毛細胞發育的遲早次序又是依次從第一至第三排外毛細胞先後發育的。生後第一天第二排外毛細胞的感覺毛(靜纖毛)比第三排外毛細胞分化較好、較成熟,並已形成結構性極化(structural polarization),指向血管紋方向,而第三排外毛細胞的感覺毛分化仍不全,極化不明顯,似仍處於未來的靜纖毛階段。到生後第五天,第三排外毛細胞的靜纖毛已至成熟階段,豎立顯然。內毛細胞在出生時即已有成熟的靜纖毛,到生後第五天已經發育得又粗又長,並且和蓋膜發生明顯的關聯。

蝸管蝸管行波學説

即根據蝸管內流體力學特性,行波起源於耳蝸底轉基底膜張力最大的部位。聲音的振動在內耳引發一種沿顱骨傳播的行波,由於基底膜緊張度梯度變化的原因,該行波傳播的方向是由耳蝸基底向蝸頂。實驗中由於採用高通帶噪聲使毛細胞連續不同步化,興奮的主要位點向蝸頂位移,因此發生了延時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