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骨下動脈

鎖定
鎖骨下動脈是頸根部的一大動脈幹。右側發自頭臂幹,左側發自主動脈弓,沿胸膜頂內側,斜過前面達頸根部,在前斜角肌後方,弓形向外跨過第1肋骨移行為腋動脈。其主要分支有椎動脈、胸廓內動脈、甲狀頸幹、肋頸幹、頸橫動脈等,分支分佈於頭頸、胸腹壁等區域。於鎖骨上窩中點處下壓此動脈於第1肋上,可達到止血目的。
中文名
鎖骨下動脈
外文名
subclavian artery
椎動脈
起自鎖骨下動脈的內側段
甲狀頸幹
為一條短而粗的動脈幹
胸廓內動脈
起自鎖骨下動脈的下面

鎖骨下動脈解剖結構:

1、鎖骨下動脈:
鎖骨下動脈是上肢的動脈主幹。右側起自頭臂幹,左側直接起自主動脈弓。它們分別沿左右肺尖的內側上行,然後斜越胸膜頂的前面出胸廓上口到頸根部,呈弓狀向外側行,依次經斜角肌間隙、鎖骨中點下方和第一肋的上面達其外緣移行為腋動脈進入腋窩。
鎖骨下動脈全程以前斜角肌為界分為三段:由起點至前斜角肌的內緣為第一段,位於前斜角肌後方的為第二段,餘為第三段。第一、二兩段的後下方與胸膜頂和肺尖相鄰,第二、三段的外上方與臂叢相鄰。鎖骨下動脈的前下方有同名靜脈伴行。
從胸鎖關節上緣至鎖骨中點作一條凸向上的弓形連線,其弓的最高點位於鎖骨上方約1.5cm,此線即為該動脈的體表投影。當上肢外傷出血時,可在鎖骨上窩的中點處,將鎖骨下動脈向下壓於第1肋的上面進行止血。
鎖骨下動脈除主要運送血液至上肢外,沿途還發出分支分佈於頭頸部器官和胸壁。但其分支數目常不固定,其中常見的分支有椎動脈、胸廓內動脈,甲狀頸幹、肋頸乾和頸橫動脈等4~5支。
2、鎖骨:
鎖骨是上肢帶的組成部分,為連結肩胛骨與胸骨的“S”形細長骨,橫架於胸廓前上方,位於皮下,它的全長都能觸摸到。鎖骨沒有骨髓腔,是胎兒體內首先發生骨化的骨,是膜內成骨的骨。
鎖骨是上肢中與中軸骨骼相連結的骨,它起着撐杆作用,將上肢撐離軀幹,擴大人的視野,增大上肢的活動範圍和提高上肢的勞動效能。
鎖骨內側鈍圓稱胸骨端,它與胸骨柄的鎖切跡相關節。外側端扁寬稱肩峯端,它與肩胛骨的肩峯相關節。鎖骨的外側1/3上下扁平凸向後,內側2/3呈三稜形凸向前。上面光滑,下面粗糙。
鎖骨是體內最常發生骨折的骨。鎖骨中1/3與外1/3交界處是最薄弱部位,人跌倒肩或手着地時,向軀幹傳遞的暴力大於該薄弱部骨強度時即發生骨折。
中國人鎖骨長度男性為14.6~14.7 cm,女性為12.9~13.3 cm。

鎖骨下動脈鎖骨下動脈的形態學結構及其周圍結構:

鎖骨下動脈為一對粗大的動脈幹。左側直接起於主動脈弓,右側在右胸鎖關節上緣的後方起自頭臂幹。因此,左鎖骨下動脈較右側的稍長。左鎖骨下動脈起始較為恆定,據統計,約99.8%直接起於主動脈弓,只有0.2%與頸總動脈合成左頭臂幹起於主動脈弓。右鎖骨下動脈98%起於頭臂幹,2%直接起於主動脈弓。右鎖骨下動脈異常起始於主動脈弓胸主動脈移行部的情況,與右側喉下神經行程變異有密切關係。這種起始異常的右鎖骨下動脈多數經過食管的後方,也可經過氣管的後方或前方。有時,還可與右位主動脈弓伴同出現,形成一“血管環”。這種起始異常的個體,在臨牀上可能壓迫食管和氣管,引起呼吸困難和吞嚥困難。左、右鎖骨下動脈分別沿兩肺尖內側,斜越胸膜頂的前面,出胸廓上口到頸根部,經第1肋上面穿過斜角肌間隙,呈弓形彎向外方,至第1肋外緣,移行腋動脈。臨牀上常以前斜角肌為界,將鎖骨下動脈分為3段:從起始處至前斜角肌內側緣為第1段;位於前斜角肌後面的部分為第2段;自前斜角肌外側緣到第1肋骨外側緣為第3段。由於左、右起始不同,所以兩側鎖骨下動脈第1段的經過和毗鄰關係也不完全一樣。自胸鎖關節至鎖骨中點畫一條弓向上的線,即代表該動脈的體表投影,該弓的最高點不恆定,一般是在鎖骨上方1.2 cm左右。鎖骨下動脈的分支變化很大。國人鎖骨下動脈的分支情況,可分為5個類型及22個分型。其中的4個獨立分支的第2型(39.3%)和5個獨立分支的第3型(32.7%)較為多見。鎖骨下動脈直接和間接的分支有椎動脈、胸廓內動脈、甲狀腺下動脈、頸升動脈、頸淺動脈、肩胛上動脈、頸橫動脈、頸深動脈和最上肋間動脈等9支。這些分支的若干支組成甲頸乾和肋頸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