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邵伯温

鎖定
邵伯温(1055年-1134年),字子文,洛陽人,邵雍之子。生於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卒於高宗紹興四年(1134年),享年七十八歲。 [1] 
本    名
邵伯温
別    名
邵子文
子文
所處時代
北宋末、南宋初
民族族羣
宋人
出生地
洛陽
出生日期
1055年
逝世日期
1134年
主要作品
《邵氏聞見錄》

邵伯温人物介紹

邵伯温,北宋理學家邵雍之子,字子文,洛陽人。生於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卒於宋高宗紹興四年(1134年),年七十八歲,葬於四川嘉州犍為縣南黃花衝。曾監華州,知果州(今南充),任提點成都刑獄等職。著有《邵氏聞見錄》、《河南集》等。 [1] 

邵伯温人物生平

邵伯温仕途不暢

元佑中(公元1090年左右),因薦特授大名府助教;調潞州長子縣尉。紹聖初,(公元1094年)章敦為相。敦曾師雍,欲引用伯温。伯温百計避免。徽宗即位,因日食求言,他上書言事,語極懇至。因此更為小人所忌,出監華州西嶽廟。後主管耀州三白渠公事,聞童貫為宣撫,出他州避之。

邵伯温舉家遷蜀

邵伯温宣和末(1125年)出知果州(今南充),由此全家入蜀,任上“請罷歲輸瀘南諸州綾絹絲綿數十萬以寬民力”,蜀人德之。靖康初(1126)擢提點成都路刑獄(官署駐嘉州),舉家遷來嘉州凌雲山暫住。其後,遷居嘉州犍為縣子云山,後定居於犍為城東大定山(今翠屏山)。除利州路轉運使,提太平觀,紹興四年(1134年),卒於利路轉運副任上。 [1] 

邵伯温主要成就

邵伯温主要思想

他對北宋的滅亡有很多思考,比如他認為王安石“盡變更祖宗法度,天下紛亂”,以致北宋滅亡和宋廷南遷。 [2] 
邵伯温繼承了儒家思想,認為“萬物無所不稟,則謂之曰命;萬物無所不本,則謂之性;萬物無所不主,則謂之曰天;萬物無所不生,則謂之曰心”。主張“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盡心儘性以知天,存心養性以事天”。 [2] 

邵伯温主要著作

邵伯温所著書,有《易辨惑》、《河南集》、《邵氏聞見錄》、《皇極系述》、《皇極經世序》、《觀物內外篇解》近百卷,均《宋史本傳》並傳於世。 [2] 

邵伯温親屬成員

父:邵雍 [1] 
邵雍(1011—1077)北宋河南府(今河南洛陽)人,字堯夫,自號安樂先生、伊川翁 [3]  。少隨父徙衞州共城(今河南輝縣),居城西北蘇門山,刻苦為學。出遊河、汾、淮、漢,從李之才受《河圖》、《洛書》及象數之學。晚居洛陽,反對熙寧新政,與司馬光富弼呂公著等過從甚密。嘉祐及熙寧中,先後被召,不赴。卒諡康節。據《易傳》,參以道教思想,建立神秘的先天象數學。以為萬物皆由“太極”演化而成,“太極”永恆不變;而萬事萬物,則依其虛構的《先天圖》,循環不已。他認為歷史按皇、帝、王、霸四個時期,逐步退化。著有《皇極經世》、《伊川擊壤集》等。
子:邵溥邵博、邵傅 [1] 

邵伯温相關遺蹟

樂山大佛摩崖石壁左側,今尚有靖康二年(1127)邵伯温為樂山大佛題書的“彌勒大像”四字。 [1] 
安樂窩,本洛陽故宅之名,邵伯温入蜀定居,將其犍為城東之寓所命名為安樂窩,舊有邵子祠,今祠已不存,安樂窩之名猶存。 [1] 
黃花衝邵伯温墓,遺址位於犍為縣南黃花衝。清乾隆五十二年,四明(今寧波)邵墩求兩世古墓,即其地見僕碑,起視之,乃宋碑也,字多剝損不可識, 因移此碑於翠屏山安樂窩中。時過境遷,今其墓已不可辨考。 [1] 

邵伯温史料記載

宋史列傳第一百九十二《儒林三》有傳。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