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子云山

鎖定
子云山,位於犍為縣城南10公里處,孝姑鎮境內,聳立於岷江岸邊,綿延近4公里,總面積8平方公里。此山因西漢大儒揚雄(字子云)曾遊學寓居而得名。 [1]  宋宣和間,邵伯温官蜀轉運,自洛陽遷居蜀地,初亦寓此。 [2] 
子云山全山由系列山峯簇擁而成,大小山峯共88座。弧形主峯座西向東,面江而立,海拔479.9米,登臨子云山峯頂,孝姑古鎮盡收眼底。山頂有3道長500米左右的山樑分別延往北、南、西北三方,成三角鼎立之勢,四周全是硃紅色的丹霞絕壁。
子云山因其險峻而被歷代兵家和民間保安所重視。全山四周清代以來先後共築有6道寨門用於保一方平安。子云山主峯的青龍嘴、白虎嘴和西北口各一道,現僅存微跡,其中青龍嘴還築有300多米長的戰壕一條。 [1] 
子云山上建有子云亭、子云洞、子云城,形成了子云仙境和雲亭曉煙,並最終成為犍為八景的一部分。在子云山觀音巖江邊的紅巖上仍然留存着“雲亭曉煙”刻字。 [1] 
中文名
子云山
地理位置
四川省犍為縣孝姑鎮 [1] 
長    度
4 km
主    峯
子云山
海    拔
479.9 m

子云山歷史遺蹟

子云山子云城

子云城,一作紫雲城。1243年,南宋四川安撫制置史餘玠在子云山主峯據險築城,與樂山凌雲山上的三龜九頂城首尾呼應,子云城據險而建,在北口、南口和西北口各築城門一道。於1252年的嘉定大戰中,將蒙軍驍將汪德臣率領的蒙古大軍逐出川中。今不復存,僅存遺蹟。

子云山子云仙

紫雲仙 紫雲仙
子云仙刻像在一處草木不生,裸露着紫紅的岩石絕壁上。遙望半壁處,可見一尊約兩米高的人物塑像,其頭頂有“紫雲仙”(疑誤)三個醒目大字。這是近代人們稱揚雄為“子云仙”而自發雕刻的。

子云山子云洞

子云洞是在這懸崖絕壁上人工掘成的山洞。據清嘉慶《犍為縣誌》載:子云山“在縣南二十五里,漢揚雄嘗徙居於此。山腹有子云洞。其巔有池。”宋代犍為縣一位叫王叔倫的儒士,效仿揚雄隱居子云山,並在子云洞內留下一副對聯:“大儒不文,下筆動九天風雨;大將不武,揮戈掃萬里煙塵。”犍為文廟裏,揚雄曾被列為配享孔子的先賢先儒之一。

子云山水月寺

在水月寺建寺之前,該處是建於明代成化年間的一家書院,書院名曰子云書院。是當時犍為頗有名氣的四大書院。水月寺建於清初、在原址重建,紅牆黃瓦,香煙繚繞,背倚一座綠樹葱蘢的饅頭狀山包。 [3] 
聞名犍為的“雲亭湖燈”景觀,則源於逢年過節,水月寺大紅燈籠高掛,山頂的燈光映在岷江江面所致。 [3] 

子云山子云亭

子云亭位於水月寺側,高三層,每層高近兩丈,六角飛檐,木柱筒瓦。每層有帶木凳的欄杆,既作安全護欄,又供遊人歇足觀景。“子云亭”匾牌懸於底層門楣,頂層則塑揚雄坐像一尊,高約2米。揚雄身穿長袍,鬍鬚一尺多長,面向岷江。在塑像側,則是清代名儒趙熙慕名前來拜謁時的題詩:“先生去此幾多時,不見煙雲只見痴。恨我不成生已晚,空勞載酒自嘆息。”1954年,子云亭被整體拆毀,粗大的木柱,被木匠改成木料後,抵交公糧。今僅剩遺址。 [3] 

子云山雲亭曉煙

雲亭曉煙石刻 雲亭曉煙石刻
站在子云亭遺址四下望去,子云山80多座山峯奔來眼底,岷江如蛟龍,不見首尾。聞名犍為的“雲亭曉煙”奇特景觀,便只有在子云亭上才能一覽。
清代嘉慶年間的犍為縣令王夢庚,在距江面約10多米高的當地人稱觀音巖的崖壁上,題寫了“雲亭曉煙”四個陰刻大字,每字長寬近1米。尚存,為古犍為八景之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