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漢語一級字,讀作shī,最早見於戰國文字
[1]
,其本義是把心中的思想表達出來的語言,後延伸至比喻美妙而富於生活情趣或能引發人強烈感情的事物等。《説文解字》認為是“心志”。
- 中文名
- 詩
- 拼 音
- shī
- 注 音
- ㄕˉ
- 繁 體
- 詩
- 古 字
- 𧥳
- 結 構
- 左右結構
- 簡體部首
- 訁
詩漢字源流
編輯詩,形聲字,最早見於戰國文字,尚未見於甲骨文和金文。據學者周策縱研究,“詩”字是從圖A所示的基本符號發展而來的。該符號先發展到圖B所示的符號,再發展到圖C所示的符號(寺),有指祭祀中伴隨着某種動作、音樂、歌詩和舞蹈的一種特定行為的意義。後來,當強調音樂、歌詩和字詞等方面時,就造出了“𠱾”字,該字後最終演變成了“詩”字。在字形上,戰國文字中的“詩”字(圖1)由左邊的“言”和右邊的“寺”組成,小篆中的“詩”字(圖2)基本承續其戰國文字字形,漢隸中的“詩”字有兩種寫法,一種承續小篆字形(圖3),一種簡化“詩”字的小篆字形(圖4、圖5)而演變為楷書中的“詩”字。在字義上,“詩”字的本義是“文學的一種體裁(言説心志、抒發情感的押韻文字)”,古籍中特指《詩經》,引申指“作詩(言説心志、抒發情感的押韻文字)”,又引申指“奉持,承繼”,又通“邿”,指“春秋時期國名”等。
[1]
[5]
[6]
詩詳細釋義
編輯讀音 |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shī | 名詞 | 言説心志、抒發情感的押韻文字。 | poetry;poem | 《國語·魯語》:詩所以合意,歌所以詠詩也。 | 詩友、詩眼 |
《詩經》。 | The Book of Songs | 詩序、詩傳 | |||
作詩(言説心志、抒發情感的押韻文字)的人。 | poet | 詩聖、詩奴 | |||
比喻美妙而富於生活情趣或能引發人強烈感情的事物。 | fine thing | 詩景、詩意 | |||
姓。 | |||||
同“邿”,春秋時期國名,故址在今山東省濟寧市東南。 | 《公羊傳·襄公十三年》:夏,取詩。 | ||||
動詞 | 作詩(言説心志、抒發情感的押韻文字)。 | poetize | 詩功、詩境 | ||
記錄,記載。 | keep a record of | ||||
奉持。 | hold | 《儀禮·特牲饋食禮》:詩懷之。 | 詩負 | ||
接續,繼承。 | inherit |
詩古籍解釋
編輯詩説文解字
【第三上】【言部】
詩説文解字注
【卷三】【言部】
詩,志也。
注:《毛詩·序》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按:許(許慎)不雲“志之所之”,徑雲“志也”者,《序》析言之,許渾言之也。所以多渾言之者,欲使人因屬以求別也。又《特牲禮》(《儀禮·特牲饋食禮》):“詩懷之。”注:“詩,猶承也。”謂奉納之懷中。《內則》(《禮記·內則》):“詩負之。”注:“詩之,言承也。”按:《正義》引《含神霧》(《詩緯·含神霧》)雲:“詩,持也。”假“詩”為“持”,假“持”為“承”,一部與六部合音冣(最)近也。《上林賦》:“葴持。”持音懲。
從言,寺聲。書之切。
詩康熙字典
【酉集上】【言部】詩
《唐韻》:書之切,《集韻》、《韻會》、《正韻》:申之切,並始平聲。《説文》:志也。《釋名》:之也,志之所之也。《書·舜典》:詩言志。《傳》:心之所之謂之志。心有所之,必形於言,故曰“詩言志”。《詩·國風·關雎序》: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前漢·藝文志》:誦其言,謂之詩。《舊唐書·經籍志》:詩以紀興衰誦歡。
又六詩。《周禮·春官·大師》:教六詩。疏:按詩上下惟有風雅頌是詩之名也。三者之中有比賦興,故總謂之六詩。鄭康成《六藝論》:“詩,絃歌諷諭之聲也。”朱子曰:“風雅頌,聲樂部分之名。賦比興,則所以製作風雅頌之體也。”
又樂章也。《荀子·勸學篇》:詩者,中聲之所止也。注:詩謂樂章,所以節聲音,至乎中而止,不使流淫也。
又《類篇》:承也,持也。《禮·內則》:國君世子生三日,卜士負之,吉者宿齊,朝服寢門外,詩負之。注:詩之言承也。疏:《詩·含神霧》雲:“詩者,持也。”以手維持,則承奉之義,謂以手承下而抱負之。
又姓。《後漢·南蠻傳》:詩索,交阯朱人。
詩字形書法
編輯詩字形對比
詩書寫演示
詩各體書法
詩音韻彙集
編輯字頭 | 小韻 | 韻目 | 韻部 | 韻母 | 反切 | 聲調 | 聲母 | 聲符 | |
---|---|---|---|---|---|---|---|---|---|
上古音系 | 詩 | 詩 | 之 | 寺 | |||||
廣韻 | 詩 | 詩 | 之 | 之 | 書之 | 平聲 | 書 | ||
中原音韻 | 詩 | 施 | 支思 | 支思開 | 陰平 | 審 | |||
洪武正韻 | 詩 | 施 | 二支 | 支 | 申之 | 平聲 | |||
分韻撮要 | 詩 | 詩 | 第三幾紀記 | 幾 | 陰平 | 審 |
詩常用詞組
編輯詩聖 | |||||
詩書禮樂 |
- 參考資料
-
- 1. 李學勤 主編.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170
- 2. “詩”字的字源字形 .漢典[引用日期2018-05-27]
- 3. 魏勵 編.語言文字規範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4年01月第1版:16
- 4. 陳江風,劉秋瑞 編著.平水韻常用字表//走進格律詩殿堂:格律詩創作與吟詠.鄭州:大象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277
- 5. 《中華文化通志》編委會 編.中華文化通志 第八典【藝文】 詩詞曲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9
- 6. 谷衍奎.漢字源流字典.北京:語文出版社,2008年:735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 編纂.漢語大字典:九卷本.武漢:湖北長江出版集團,2010年04月第2版:4220
- 8.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11卷 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142-143
-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編.現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06月第6版:1172
- 10. 劉野 編.欽定四庫全書薈要 第80冊 經部 小學類.長春;深圳: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海天出版社,2005年07月第1版:61
- 11. 魯仁 編.中國古代工具書叢編(1).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94
- 12. 清·張玉書,等 編纂.康熙字典.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1157
- 13. 詩的篆書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8-05-27]
- 14. 詩的隸書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8-10-23]
- 15. 詩的楷書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8-10-23]
- 16. 詩的行書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8-10-23]
- 17. 詩的草書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8-10-23]
- 18. “詩”字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18-05-27]
- 19. 王繼洪,陳鳴,等 編著.現代實用漢語詞典.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年06月第1版:740-741
- 20. 張建國 主編.新編學生現代漢語詞典.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10年:572-573
- 21. 張國強,等 編著.成語速查詞典.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2004年:515-516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