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班牙波旁王朝

鎖定
西班牙波旁王朝,是歐洲歷史上最重要的統治家族之一。因9世紀末艾馬(Aimar)男爵封地在波旁堡(Bourbon)而得名。1700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孫子費利佩五世繼承西班牙王位,是波旁王朝統治西班牙的開始。 [1] 
波旁王朝在西班牙的統治則延續到1931年,被西班牙資產階級革命所推翻。 [2] 
中文名
西班牙波旁王朝
外文名
spanish bourbon dynasty
建立時間
1700—1808,1814—1868,1874—1931 [1] 
得    名
波旁堡

西班牙波旁王朝簡介

其分支亦曾統治過那不勒斯與西西里等位於意大利境內的領地。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為了保持王室血統的純正,一向主張男性成員近親通婚。但這個習俗導致了王室成員的普遍體弱和整個王室的人丁凋零,直接導致數個王位繼承危機。當中最大危機終於在費利佩四世一朝漸漸浮現:他育有13名婚生子女中,只有2子2女活至成年,他駕崩以後,僅有一子,也即是卡洛斯二世繼承他的王位。這位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最後的男丁,自幼體弱,身患重疾,成婚後就被診斷為陽痿而無法產生後代。縱使卡洛斯二世生前多次作過死後王位承傳的安排,然而沒有一次能令歐洲列強滿意。最後在1700年,他的離世為西班牙帶來一場空前的王位繼承危機。
礙於卡洛斯一世的遺詔和貴族的壓力,卡洛斯二世的遺詔並沒有把王位傳給了他的奧地利堂親,而是給了他的甥孫,來自波旁王室的法王路易十四之次孫安茹公爵菲利普。在路易十四的支持下,菲利普暫時成功繼位,是為西班牙國王費利佩五世。但他登上王位便面對來自歐洲各國的挑戰──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費利佩五世的繼位,尤其在奧地利王室的眼裏,是對《1700倫敦條約》的撕毀,而且也昭示了西班牙這一大國的外交政策倒向法國,而非過往的奧地利。因此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卡洛斯的堂親利奧波德一世為支持其子卡爾大公競爭西班牙王位,便以路易十四毀約為由,於1702年對法國發動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英國和荷蘭,初期曾一度承認費利佩的繼位,但費利佩宣佈切斷西班牙和英荷兩國的貿易關係,將兩國推向奧地利的一邊,再加上路易十四支持廢英王詹姆斯二世的兒子,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王子奪回他姐姐瑪麗二世的江山,更令她和她的丈夫,荷蘭護國公威廉三世的反法立場更為堅定。英國,荷蘭聯同大部分德意志城邦如漢諾威普魯士都站在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的一邊。巴伐利亞和科隆選帝侯以及葡萄牙王國薩伏依公國就站在波旁王室的一邊。而西班牙本土,也出現了反波旁的武裝,而阿拉貢、加利西亞和加泰羅尼亞地區更宣佈效忠哈布斯堡王朝奧地利軍隊因而很快在上述的西班牙領土登陸,支援當地的反波旁武裝,站穩了腳跟,英軍更乘機佔領了直布羅陀。西班牙本土、尼德蘭低地和北美洲成為此戰的主要戰場。另情況對西班牙波旁王室更不利。
戰事拉鋸到1711年,歐洲各國的緊張關係因為各種因素緩和下來。在英國,親法的託利黨獲得政權,而波旁王朝也願意為英荷兩國商人提供貿易優惠和保障。因此三國於1713年簽定烏得勒支和約。而1714年,哈布斯堡王軍在西班牙最後一個據點巴塞羅那的陷落,促成了奧法拉施塔特和約和巴登和約。而奧西之間的領土紛爭直至1720年,四國同盟之役後的議和才得以最終解決。不過無論如何,波旁王室成功得到了西班牙的王位,有驚無險地開始了他們對西班牙斷斷續續300多年的統治。

西班牙波旁王朝啓蒙時代

在波旁王室入主西班牙的時候,西班牙也開始進入啓蒙時代。而啓蒙時代貫穿整個18世紀,是一個充滿戰爭,改革的時代,但戰爭導致改革的失敗,也導致西班牙國力日衰。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導致西班牙失去了不少歐洲的領土,如意大利的一些公國,費利佩五世和其王后埃麗莎貝塔·法爾內塞一直對此耿耿於懷。一方面費利佩五世加強中央集權,並試圖統一帝國範圍內的法律。另一方面,在妻子的慫恿下,發動戰爭企回奪會一些領土。1720年的四國同盟之役和1727年至1729年的英西戰爭皆以西班牙孤軍而敗告終。此後,費利佩五世轉向親近法國王室的親戚,與他們和解,並在波蘭和奧地利兩國的王位繼承戰爭中站在法國的一邊,反而使他獲得一些補償,取回不少意大利的領地。
而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結束前夕的1746年,費利佩五世去世,新王費爾南多六世即位,在新王后瑪麗亞·芭芭拉的影響下,費爾南多六世統治的西班牙與其王后的孃家葡萄牙一樣,嚴守中立,在英國和法國之間操弄平衡戰術,令兩國都暫未捲入當時歐洲最大的戰爭七年戰爭
不過七年戰爭期間的1759年,費爾南多六世駕崩,其弟卡洛斯三世繼位,而卡洛斯三世終於忍不住於1762年出手幫助他的法國的同姓親戚,可是海外領地防備鬆懈,哈瓦那和馬尼拉迅速被英國攻佔,最終被迫在次年求和,割佛羅里達予英國。其後卡洛斯三世的關注回到國內,他將當年在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的「開明專制」引入西班牙。另一方面,卡洛斯和他兄長一樣,開始限制耶穌會等天主教會勢力的擴張,並嘗試改革臃腫的官僚制度和過度依賴殖民地貿易的經濟。

西班牙波旁王朝美法革命

經過上述一系列的改革,西班牙的經濟略有起色,元氣也有所恢復,此時美國爆發獨立戰爭,西班牙再次與法國聯手支持美國獨立,並從英國手上取回七年戰爭所失的領地,包括佛羅里達。不過,美國獨立戰爭的成功,間接導致了西班牙鄰國的法國大革命,而此次革命的後果,令幾代西班牙國王改革的成果付之一炬。
卡洛斯三世在法國大革命前七個月駕崩,其長子繼位為卡洛斯四世。卡洛斯四世放棄了其父的改革,導致西班牙軍隊無法招架法革命軍的進攻,最終與法國求和並結盟。法西同盟卻導致西班牙遭受英國的襲擊。然而法西兩國更聯軍佔領葡萄牙,不過卡洛斯四世後來在寵臣曼努埃爾·德·戈多伊代建議下脱離法國用以孤立英國的大陸體系,後使波旁王室失去拿破崙的信任,後來法軍逮捕了戈多伊,卡洛斯四世退位以救戈多伊,但拿破崙卻扣留正在訪法的費爾南多王儲,專而安插自己的大哥約瑟夫·波拿巴取代王儲,繼為西班牙國王。

西班牙波旁王朝拿破崙戰爭

主條目:半島戰爭
拿破崙的決定惹怒了西班牙人。他們選擇以費爾南多王儲之名起事,地方議會紛紛否認約瑟夫的合法性,教會也鼓勵人們對抗「無主於心中」(Godless)的法軍。地方議會更聯合請求英國出兵救助西班牙,而塞維利亞的地方議會更於1808年宣佈自己為西班牙最高議會,並以費爾南多王儲之名成立臨時政府。
很快西班牙其他地方議會以及其海外領地議會都宣佈效忠塞維利亞議會和其臨時政府,法軍的攻勢使臨時政府暫退居加的斯,不過在英軍幫助下,西班牙人在當年取得不少勝利,惹來拿破崙於次年御駕親征,不過西班牙改用游擊戰術,令法國人頭痛不已。最終,在威靈頓公爵指揮的英軍協同下,西班牙人於1814年將法軍趕出境外。
另一方面,半島戰爭令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地,漸漸步向獨立。由於英國宣佈海上封鎖參與大陸體系的國家和其殖民地。令西班牙海外領地議會都在效忠西班牙王儲臨時政府的同時,宣佈脱離西班牙宣佈獨立,加入英國的外貿體系,更有甚者如布宜諾斯艾利斯和加拉加斯的地方議會更向英國派駐大使。雖然,在半島戰爭過後,不少地方議會都歸順了費爾南多七世派出的代表,但一些地方的自由派領袖,如西蒙·玻利瓦爾被迫流亡外地,但最終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都在這些領袖的領導下成功脱離西班牙獨立。
在戰爭期間,西班牙議會通過了以君主立憲制為基調的1812西班牙憲法,不過費爾南多七世認為憲法過於偏向自由派,即位時拒絕承認這部憲法。費爾南多七世恢復了獨裁極權統治,西班牙的啓蒙時代也結束,隨之而來的,就是持續接近兩個世紀的王權與民權的政爭。

西班牙波旁王朝自由主義風潮

但時移世易,雖然費爾南多七世暫時穩住自己的王位,但他保守的反自由主義的政策,導致他失去其本土國民和海外殖民的民心。而費爾南多的惡夢在南美開始爆發。1816年,西蒙·玻利瓦爾重返南美,自委內瑞拉進攻新格林那達,揭起南美國家獨立潮的序幕。同年,阿根廷宣佈獨立。次年,何塞·德·聖馬丁翻過安地斯山脈攻入智利,智利隨即宣佈獨立。
雖然仍有墨西哥、秘魯、厄瓜多爾中美洲等地在手,費爾南多七世不甘心失去南美南部廣大的土地。1820年,費爾南多七世在加的斯宣佈召集部隊,收復南美失地。但拉菲爾·德·雷戈等將領趁國王在加的斯點兵之際發動叛變,着政府回覆1812年的憲法,結果引發加利西亞(Galicia)地區的起義,最終引發全國內戰。
同年3月7日,馬德里的王宮被自由派軍隊圍堵,3月10日,費爾南多七世被迫同意恢復憲法,並任命自由派人士組成「進步派政府(Progresista)」。新政府一成立,便推行包括限制教會世俗權力的新政,包括廢止宗教裁判所和耶穌會;還重組西班牙行政區域,將全國劃為52省,並削弱地方封建和自治的權力;更變相軟禁了費爾南多七世。
面對新政府的政策,美洲西屬殖民地裏的保守派感到很擔憂,擔心自由主義浪潮的擴散。1821年墨西哥保守派士紳向西班牙政府提出另行擁立君主的請求。自由派政府允許墨西哥獨立,並於同年8月24日與墨西哥簽定科爾多瓦協定。
而在南美,聖馬丁在1820年攻入秘魯,次年被當地市民迎入秘魯首府利馬,西班牙駐秘魯的總督被迫逃入內陸,併成功組織反擊。直至1823年玻利瓦爾和安東尼奧·何塞·蘇克雷率軍進入秘魯,成功與聖馬丁的部隊會師,聯軍才在胡寧戰役(Battle of Junín)和阿亞庫喬戰役戰勝西班牙的保王派,並生擒了西班牙總督,終結了西班牙在美洲大陸的殖民統治。
以上各項新政府的政策,加上經濟低迷和在美洲大陸的損失,導致部分地區的保王黨起事,在納瓦拉阿拉貢和加泰羅尼亞地區的戰火猶烈。叛亂更於1823年蔓延到馬德里,但被政府所鎮壓。但西班牙的亂局和自由派政府導致歐洲列強的關切。1822年,英、法、俄、奧和普魯士五國召開維羅那會議,決議允許法國干預西班牙內戰。
次年4月,法國組成一支號稱「十萬聖路易之子(Les cent mille fils de Saint Louis)」的部隊,攻入西班牙。進步派政府雖企圖號召另一次獨立戰爭,但其政策的不受歡迎,最終導致法軍勢如破竹,直取馬德里,結束了進步派政府的管治和西班牙的自由主義風潮。

西班牙波旁王朝卡洛斯黨戰爭

1823年,進步派政府被解散,當年政變的主腦雷戈被處以絞刑,併成為了自由派和共和派心中的烈士。費爾南多七世其後恢復了耶穌會、宗教裁判所和地方封建和自治的權力。但他卻因為英美以門羅主義之名協助新興的南美洲共和國,導致他無法逆轉西班牙永遠失卻美洲大陸殖民地的事實。另外此時西班牙政府也致力恢復經濟的發展。但費爾南多七世的繼承問題,成了國家的主要憂慮,也令西班牙步入「充滿不祥預兆的十年(Decada ominosa)」。
費爾南多七世只有兩名女兒,根據西班牙慣用的薩利克法典原則,王位理應傳給他的弟弟卡洛斯·馬里亞·伊西德羅。但費爾南多擔心他弟弟的極端保守政策,會導致國家衰亡,於是他在1830年頒佈《1830國事遺詔(Pragmática Sanción)》,改變了繼承順序,將他自己的女兒列入繼承序列。並在晚年向自由派示好,以圖他們對其長女,即後來的伊莎貝爾二世支持。
遺詔頒佈後三年,費爾南多七世駕崩,伊莎貝爾二世繼位,王太后瑪麗亞·克里斯蒂娜成為攝政,保守派和自由派的戰爭——第一次卡洛斯戰爭終於爆發。此時在卡洛斯·馬里亞·伊西德羅以不承認《1830國事遺詔》為由,對伊莎貝爾二世宣戰。支持他成為西班牙國王的人被稱為卡洛斯黨,主要由舊貴族和天主教教會中的保守分子組成。戰事延續了7年,主要戰區包括西班牙東部和北部的巴斯克、納瓦拉、加泰羅尼亞和阿拉貢地區。戰爭期間卡洛斯曾於1837年進攻西班牙首都馬德里。1839年卡洛斯黨的主力才被粉碎,卡洛斯被迫逃亡法國。1840年7月,在西班牙作戰的卡洛斯黨分子被全部消滅,伊莎貝爾二世的王位終於獲得穩固。
1843年伊莎貝爾二世親政,開啓了西班牙歷史最黑暗混亂的時期。自此到1868年女王退位,宮廷陰謀和政變革命層出不窮,25年中西班牙更換了34屆政府,形形色色的佞臣集團紛紛上台執政。女王似乎對軍隊和教會中的反動分子格外垂青,這就使她失卻西班牙人的民心,特別是自改革派和一切進步人士支持。最終她的政府被改革派將領胡安·普里姆在1868年發動的政變所推翻,被迫於同年9月末逃亡法國。1870年6月25日,伊莎貝爾二世在巴黎正式宣佈退位,以希望其子阿方索可以繼承西班牙的王冠。但是,以弗朗西斯科·塞拉諾為首的攝政團選擇了意大利王子阿梅迪奧·德·薩伏依擔任西班牙的君主,令波旁王室再一次失去西班牙王位。

西班牙波旁王朝二次復辟

1874年12月28日,保王派將領阿塞尼奧·馬丁內斯·德·坎波斯發動政變,推翻第一共和國政府,宣佈伊莎貝爾二世之子阿方索親王為西班牙國王阿方索十二世。阿方索十二世於次年回國正式執政。其後,阿方索於1876年成功打敗了自稱「卡洛斯七世」的卡洛斯系的繼承人小卡洛斯結束了第二次卡洛斯黨戰爭。同年,阿方索十二世命令議會起草新憲法,以圖在西班牙政治生活中引入英國式的兩黨制。不幸的是1885年阿方索十二世英年早崩,留下遺腹子一名。
次年,阿方索十三世出生即成為西班牙國王,王太后奧地利的瑪麗亞·克里斯蒂娜擔任攝政。王太后維持了其先夫阿方索十二世的政策,致力恢復西班牙的經濟,但西班牙的現代化程度依然大大落後於其他歐洲國家和新興的強權美國。因此在1898年的美西戰爭,西班牙被美國徹底擊潰,喪失了菲律賓和所有美洲領地。
但王室的惡夢陸續有來,1902年阿方索十三世親政,便要面對一系列革命運動,其中尤以在馬德里和巴塞羅那發生的革命活動最為劇烈。民眾打出推翻君主制的旗號。阿方索十三世在輿論壓力下,在立法、教育和宗教等多方面進行了一些改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阿方索十三世保持中立政策,從而使衰弱的西班牙免於戰火。
但阿方索十三世在1923年9月13日做出了一個致命決定,就是委任米格爾·普里莫·德·裏韋拉將軍建立了獨裁政權。此舉最終導致1931年西班牙爆發了革命,裏韋拉政權被推翻和第二共和國的成立。阿方索十三世被迫退位並流亡海外,後逝於羅馬。

西班牙波旁王朝三次復辟

西班牙第二共和國的壽命也不長。1936年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發動西班牙內戰,並於1939年取得勝利,建立獨裁政權。1947年,佛朗哥宣佈西班牙成為君主國,但不確定誰是君主,並僅以「西班牙國家元首兼武裝部隊最高統帥(Jefe del Estado y Generalísimo de los Ejércitos Españoles)」自稱,併兼任政府首相,不過卻在自己的頭銜前加入「託上帝鴻福(Por la Gracia de Dios)」的君主頭銜慣用開啓語。
胡安·卡洛斯一世1969年,佛朗哥出人意料地授與阿方索十三世的孫子唐·胡安·卡洛斯王子「西班牙王子」的頭銜。1973年,佛朗哥將首相之位讓與海軍上將路易斯·布蘭科(Luis Carrero Blanco),布蘭科將繼承佛朗哥之位的傳聞一時甚囂塵上。但同年12月,布蘭科卻遭巴斯克分離組織埃塔所暗殺,令唐·胡安·卡洛斯王子成為傳聞中最大可能的佛朗哥繼承人。1973年和1975年佛朗哥病重時,皆由唐·胡安·卡洛斯受命監國,令人們對此説法深信不疑。
1975年10月30日,佛朗哥將西班牙軍政大權交與唐·胡安·卡洛斯全權處理。同年11月22日,佛朗哥病逝,西班牙國會公告唐·胡安·卡洛斯王子成為西班牙國王,是為胡安·卡洛斯一世,27日,胡安·卡洛斯一世舉行了受油登基的儀式,成為實際上的西班牙國王。但當時他的父親巴塞隆納公爵胡安親王才是合法的王位繼承人。直至1977年5月14日,巴塞隆納公爵正式放棄王位繼承權,並將此讓與長子胡安·卡洛斯一世。自此胡安·卡洛斯成為名副其實的西班牙國王。
胡安·卡洛斯一世繼位後並沒有依照自己對佛朗哥的承諾,繼續獨裁統治,而是開放黨禁,並開始對推動民主改革。他於1976年任命阿道弗·蘇亞雷斯為首相推動民主改革,並於1977年舉行了西班牙戰後全國第一次全面普選。1981年胡安·卡洛斯國王親自出面,成功鎮壓一場反民主的軍事政變,也因其成功應對,令胡安·卡洛斯國王支持率久居高位不下。次年,西班牙的左派政黨工人社會黨取得執政權,成為西班牙民主的一大成就。

西班牙波旁王朝王朝現況

根據1978西班牙憲法,西班牙王位將由胡安·卡洛斯一世陛下的後代所繼承。現時王位的頭號繼承人為國王和索菲亞王后所生的長子費利佩王子出世。2005年,王儲費利佩女兒萊昂諾爾出世,是為西班牙王位第二位繼承人。
西班牙首相拉霍伊於2014年6月2日在新聞發佈會上宣佈,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宣佈讓位給費利佩·胡安·巴布羅·阿方索王儲。2014年6月18日,胡安·卡洛斯一世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簽署法令,正式宣告退位 [3] 

西班牙波旁王朝分支概況

帕爾馬公國
1731年,帕爾馬公爵安東尼奧·法爾內塞無嗣而亡,公爵之位因此改傳與安東尼奧的妹妹,西班牙王后埃麗莎貝塔·法爾內塞一系。埃麗莎貝塔的長子,15歲的卡洛斯王子以外孫的身份得到帕爾馬公國作為自己的封地。1738年帕爾馬公國在《維也納條約》中作為西班牙換取西西里和那不勒斯的條件。但很快西班牙於1748年《第二亞琛和約》重奪帕爾馬公國,並授與卡洛斯三世的弟弟費利佩王子(菲利波一世)。雖然,在拿破崙戰爭期間,爵位被轉授他人,但在1748年菲利波一世的曾孫卡洛二世成功復辟。公國此後傳至卡洛二世的孫子羅伯託一世在位時的1859年為撒丁王國所吞併。
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王國
1734年時的帕爾馬公爵,即日後的西班牙王卡洛斯三世,趁哈布斯堡王室深陷波蘭王位繼承戰爭泥潭而無暇南顧之際,從奧地利奪取那不勒斯和西西里,併兼任兩國君主。其王位在1748年的《維也納條約》獲得確認。1759年,卡洛斯繼承西班牙王位,將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的王位讓於次子費迪南多一世,但費爾南多終抵不住法國大革命拿破崙戰爭的南侵浪潮,因而於1799年和1806年兩次失去那不勒斯的王位,而僥倖保住西西里的王位。
1815年,拿破崙慘遭滑鐵盧,作為那不勒斯國王的拿破崙的內弟若阿尚·繆拉被迫退位。費迪南多一世重掌那不勒斯,並於次年統整兩個王國為兩西西里王國,為兩西西里國王費迪南多一世。但很快意大利統一的浪潮推翻了兩西西里王國。在費迪南多一世曾孫弗朗切斯科二世在位的1860年,兩西西里王國為撒丁王國所吞併。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