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上封鎖

鎖定
海上封鎖,用武力切斷敵方海岸或某一海區與外界海上聯繫的進攻性作戰行動。
中文名
海上封鎖
外文名
sea blockade
釋    義
用武力切斷敵方海岸
希波戰爭
通常以海軍兵力為主,與其他軍種聯合實施。按規模,分為戰略性海上封鎖、戰役性海上封鎖和戰術性海上封鎖;按手段,分為水雷封鎖、兵力(潛艇、航空兵和水面艦艇)封鎖和水雷與兵力相結合的綜合封鎖;按範圍,分為全面海上封鎖和局部海上封鎖。目的是限制敵方艦船機動,切斷敵海上交通運輸,孤立敵某一海區或島嶼的兵力集團。海上封鎖始於古代海戰,如公元前431~前404年的伯羅奔尼撒戰爭中,雅典海軍就曾對伯羅奔尼撒進行過海上封鎖。14世紀艦艇裝備火炮後,通常將艦艇編隊部署在敵方基地、港口附近,實施較小範圍的海上封鎖。拿破崙戰爭時期,英軍從封鎖法國港口擴大到封鎖整個法國海岸。20世紀初的日俄戰爭中,日軍曾幾次實施沉船阻塞與海上兵力監視,企圖將俄軍艦隊封鎖在旅順港內。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由於水中兵器、潛艇和無線電通信技術的發展,封鎖兵力已難以在敵方港口和海岸附近活動,英國海軍對德國海軍兵力出海口的海上封鎖,只能在距離封鎖目標較遠的海域實施,通過艦艇巡邏監視,結合佈設水雷障礙,並及時前出截擊德軍企圖突破封鎖的艦船等行動,使德軍艦船失去行動自由,海上運輸幾乎中斷。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由於航空兵的發展,迫使封鎖一方將主要兵力配置在對方航空兵作戰半徑以外的海區,進一步擴大了海上封鎖線與封鎖目標之間的距離。戰爭期間英國對德國的海上封鎖,採用類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遠距離海上封鎖的方式,並使用飛機監視封鎖區。1940年8月起,德國對英倫三島進行全面海上封鎖,在英國東海岸使用航空兵、在英吉利海峽使用水面艦艇,襲擊英國的海上艦船,並長期使用潛艇襲擾、破壞其海上運輸。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國對日本的海上封鎖,在以瀨户內海、下關海峽為中心的港口羣,大規模地佈設水雷,結合兵力的巡邏監視,實施較嚴密的綜合封鎖,基本切斷了日本本土與外界的海上聯繫。1972年,美軍在越南北方沿海實施水雷封鎖,使越南海運受阻。1982年,英國海軍對馬爾維納斯羣島(福克蘭羣島)周圍海域實施潛艇封鎖,限制了阿根廷海軍的行動。1991年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海軍使用兵力封鎖伊拉克沿海,使伊軍海軍陷於癱瘓,海運中斷,戰爭潛力受到很大削弱。海上封鎖通常處於優勢地位,握有主動權;受海區地理、氣象水文條件的影響大;持續時間長,封鎖與反封鎖鬥爭異常激烈;政策性強,受有關國際法、海戰法規條款制約,並可能涉及第三方利益。基本要求:①周密計劃。根據封鎖企圖和主、客觀條件,確定海上封鎖的性質、範圍、方式、程度、持續時間、主要方向、兵力編成與部署、實施時機與方法。②把握關鍵。主要封鎖海區通常選擇在敵方重要航道的咽喉部,如海峽、港口羣共用出口、封閉海區出海口、江河入海口等,以切斷敵方出海通道,使之處於被動態勢。③運用多種手段。根據封鎖要求,選擇相應的手段與強度。嚴密封鎖時,須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封打結合,建立縱深立體的封鎖配系。戰略性海上封鎖還須有政治、經濟等其他手段的配合。④隱蔽突然。出敵不意,迅速建立海上封鎖區,造成有利態勢,給敵方以精神震撼。⑤增強韌性。立足長期作戰,掌握封鎖兵力兵器使用強度,協調各兵力之間的封鎖行動,積極保護雷障和適時補充佈雷,保持連續有效的封鎖。⑥掌握政策。遵守國際條約、公約的有關規定,對敵方實施海上封鎖應正式宣佈,並指明封鎖的地理空間、開始時間及中立國艦船離港時限。⑦巧施權謀。示形造勢,虛實奇正,靈活運用。組織實施海上封鎖,應根據戰爭形勢需要、雙方海軍兵力對比、擁有的封鎖手段、海區自然條件等因素確定封鎖方式,主要包括水雷封鎖、兵力封鎖和綜合封鎖。①水雷封鎖。使用不同性能和型號的水雷武器,按預定封鎖方案、計劃佈設若干雷區,構成完整的水雷障礙配系。根據情況,可分別由海軍航空兵、潛艇或水面艦艇進行佈設。佈設時,要求隱蔽進行,有時也可公開進行;可預先佈設,也可臨機佈設。②兵力封鎖。使用海軍機動兵力,在指定海區建立潛艇封鎖、航空兵封鎖和水面艦艇封鎖,以及陣地封鎖和機動封鎖相結合的海上封鎖配系。靈活採取伏擊、攔截和奔襲等海上封鎖方法,並組織可靠的掩護和保障。③綜合封鎖。將水雷封鎖和兵力封鎖相結合,通常以水雷障礙為主,交替使用多種兵力和不同的封鎖方式,構成動靜結合、立體嚴密的封鎖體系,並與其他進攻作戰行動緊密配合,增強封鎖的穩定性和靈活性。未來信息化戰爭中,隨着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武器裝備的不斷改進,海上封鎖將成為單獨或與其他作戰行動協同,或配合政治、經濟鬥爭的常用手段,並直接影響戰爭目的的達成。阻塞敵方進入海洋的通道和海峽、限制敵方海上行動自由,將成為海上封鎖的重點;使用快速機動的海空兵力和遠程精確打擊兵器,迅速形成對預定海區的立體封鎖,將成為海上封鎖的新形式。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