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華、王之優劣

鎖定
《華、王之優劣》是出自於《世説新語》的一篇文章,作者是劉義慶
中文名
華歆,王朗
外文名
Hua Xin,Wang Lang
出    自
《世説新語》

華、王之優劣名篇在線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託,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華、王之優劣名篇擷英

王朗開始雖樂於助人,但在危難時,卻言而無信,背信棄義;而華歆當初就審慎地決擇是否幫助別人,一但決定幫助,就堅守諾言、不離不棄,其人品高下,不言而喻。在當今的社會中,有些人將仁義道德掛在嘴邊,但往往因受不了利益的誘惑,做出違法亂紀的事情 ;而有些人,平日雖默默無聞,但能始終堅持自己的理想和目標,這才是我們應該效仿與學習的對象。

華、王之優劣釋義

華歆:字子魚,三國魏平原,高唐人
王朗(?-228年),本名王嚴,字景興,東海郯(今山東郯城西北)人。漢末三國時期名士,仕於曹魏,官至司徒、蘭陵侯,與鍾繇華歆併為三公。去世後諡曰成侯。王肅之父,王元姬之祖父。
俱:一起。
依附:此處指搭乘華歆與王朗所共同乘坐的船。
輒:則,就
難之:感到很為難
舍:捨棄
疑:遲疑,無法決定
納:接受
自託:託身。
寧可:怎麼能
幸:幸虧
欲:想要
攜:攜帶
賊:敵人

華、王之優劣譯文

華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難。(途中)有一個人想要搭船。華歆感到很為難。王朗説:“(船裏)恰好還很寬鬆,為什麼不同意?”後來作亂的人追上來了,王朗想要拋棄所攜帶的那個人。華歆説:“(我)先前之所以猶豫不決,正因為考慮到了這種情況。既然已經接納他,難道可以因為情況緊急而就拋棄他嗎?”於是還像當初一樣攜帶求救的這個人。世人通過這件事來評定華歆、王朗的優劣。

華、王之優劣人物評價

華歆:言而有信,王朗:言而無信。王朗表面上大方,實際上是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情況下送人情。一旦與自己的利益發生矛盾,他就露出了極端自私、背信棄義的真面孔。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華歆則一諾千金,不輕易承諾,一旦承諾就一定要遵守,而且他考慮問題十分周到。我們應該向華歆學習,守信用、講道義.不有失君子風度,有基於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像王朗那樣的德行,是應該被人們所鄙棄的。出處簡介
世説新語》是中國南朝宋時期(420-581年)產生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説。是由南朝劉宋宗室臨川劉義慶(403-444年)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梁代劉峻作注。全書原八卷,劉峻注本分為十卷,今傳本皆作三卷,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全書共一千多則,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主要為有關人物評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應對的故事。
世説新語》原名《世説》,因漢代劉向曾著《世説》(原書亡佚),後人為將此書與劉向所著相別,故又名《世説新書》,大約宋代以後才改稱今名。《隋書·經籍志》將它列入筆記小説。《宋書·劉道規傳》稱劉義慶“性簡素”、“愛好文義”、“招聚文學之士,近遠必至”。該書所記個別事實雖然不盡確切,但反映了門閥世族的思想風貌,保存了社會、政治、思想、文學、語言等方面史料,價值很高。
在流傳過程中,《世説新語》出現了多個書名,如《世説》、《世説新書》、《新語》、《世説新語》等。《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等皆作《世説》,這是該書的最早稱謂,宋本《世説新語》附汪藻《敍錄》曰:“李氏本《世説新書》,上中下三卷,三十六篇,顧野王撰。”顧野王(519~581年)為南朝梁陳間人,《世説新書》之名始見於此。及至唐代,《世説新書》(可見於段成式酉陽雜俎》)、《世説新語》(可見於劉知幾史通》)等書名皆可見於史籍。宋代以降,此書經晏殊刪定以後,便統稱為《世説新語》了。

華、王之優劣作者簡介

原籍南朝宋彭城,世居京口。南朝宋武帝劉裕之侄,長沙景王劉道憐之次子,其叔臨川王劉道規無子,即以劉義慶為嗣。劉義慶是劉宋武帝的堂侄,在諸王中頗為出色,且十分被看重。
(一)京尹時期(15-30歲)劉義慶15歲一路來平步青雲,其中任秘書監一職,掌管國家的圖書著作,有機會接觸與博覽皇家的典籍,對《世説新語》的編撰奠定良好的基礎,17歲升任尚書左僕射(相當於副宰相),位極人臣,但他的伯父劉裕首開篡殺之風,使得宗室間互相殘殺。因此劉義慶也懼有不測之禍,29歲便乞求外調,解除左僕射一職。(二)荊州時期(30-37歲)劉義慶擔任荊州刺史,頗有功績。荊州地廣兵強,是長江上游的重鎮,在此過了8年安定的生活。(三)江南時期(37-41歲)劉義慶擔任江州刺史與南兗州刺史,38歲開始編撰《世説新語》,與當時的文人、僧人往來頻繁。於41歲病逝於京師。劉義慶是個“為性簡素,寡嗜慾,愛好文義”的人,稱得上是文人政治家。一生雖歷任要職,但政績卻乏善可陳,除了本身個性不熱衷外,最重要的就是不願意捲入劉宋皇室的權力鬥爭。 13歲時被封為南郡公,後過繼給叔父臨川王劉道規,因此襲封為臨川王。劉義慶自幼喜好文學、聰明過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備受禮遇。 《世説新語》是一部筆記小説集,此書不僅記載了自漢魏至東晉士族階層言談、軼事,反映了當時士大夫們的思想、生活和清談放誕的風氣,而且其語言簡練,文字生動鮮活,因此自問世以來,便受到文人的喜愛和重視,戲劇、小説如關漢卿雜劇玉鏡台》、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等也常常從中尋找素材。 當然,因為劉義慶當時人在揚州,聽説了不少當地的人物故事、民間傳説,所以在《世説新語》中,也記載了一些發生在當時揚州的故事。如後世熟悉的成語“咄咄怪事”,就是源自於曾擔任建武將軍揚州刺史中軍將軍殷浩被廢為平民後,從來不説一句抱怨的話,每天只是用手指在空中寫寫畫畫。揚州的吏民順着他的筆劃暗中觀察,看出他僅僅是在寫“咄咄怪事”四個字而已。大家這才知道,他是借這種方法來表示心中的不平。 可惜的是,《世説新語》一書剛剛撰成,劉義慶就因病離開揚州,回到京城不久便英年早逝,時年僅41歲,宋文帝哀痛不已,贈其諡號為“康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