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朗

(漢魏之際經學家、大臣)

鎖定
王朗(?-228年),本名王嚴,字景興。東海郡郯縣(今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人。漢末至三國曹魏時期重臣、經學家。 [32] 
王朗早年師從太尉楊賜,因通曉經籍而被拜為郎中。後因楊賜去世而棄官服喪,不應孝廉之命。徐州刺史陶謙舉其為茂才,拜徐州治中從事。後升任會稽太守,任內獲百姓愛戴。建安元年(196年),孫策南攻會稽,王朗率軍抵禦,終為其所敗,並在逃亡途中被孫策擒獲,受到禮遇。之後應丞相曹操辟命,被拜為諫議大夫、參司空軍事。魏王國建立後,王朗以軍祭酒兼領魏郡太守,又任少府、奉常、大理等職。曹丕繼王位時,遷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曹魏建立後,王朗改任司空,進封樂平鄉侯。曹叡繼位後,進封王朗為蘭陵侯。太和二年(228年),王朗去世。其子王肅襲爵蘭陵侯。 [32] 
王朗博學多聞,校注儒家經典,很有名氣。王朗有文集三十卷,著有《周易傳》《春秋傳》《孝經傳》等。在魏國朝廷以其所作的《周易傳》作為學習《易》學的人必須考核的內容。後世把王朗註解裏的思想稱為“王學”。 [32] 
別    名
王嚴
景興
所處時代
漢末三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東海郡郯縣
逝世日期
228年
主要成就
曹魏三朝重臣
主要作品
《周易傳》《春秋傳》《孝經傳》《周官傳》等
本    名
王朗
官    職
御史大夫司空司徒
爵    位
蘭陵侯
諡    號

王朗人物生平

王朗輔弼陶謙

王朗和華歆 王朗和華歆
王朗早年師從太尉楊賜,因通曉經籍而拜郎中,任菑丘縣長 [1]  中平二年(185年),楊賜逝世,王朗因而棄官為楊賜服喪。服喪期滿後,獲舉孝廉、受官府徵辟,他都不應命。乃後才被徐州刺史陶謙舉為茂才 [2] 
初平四年(193年),漢獻帝李傕、郭汜控制,王朗時任徐州治中從事,與徐州別駕趙昱建議陶謙遣使向獻帝進貢,以表示對漢室的支持。陶謙聽從,並命趙昱帶奏章至長安。獻帝接到奏章後,頗感讚賞,並升陶謙為徐州牧安東將軍,王朗也被任命為會稽太守 [3-4] 

王朗會稽守禦

王朗到會稽後,見當地人民仍然祭祀秦始皇,並且與夏禹同廟。王朗認為秦始皇是無德之君,不配獲得人民祭祀,於是將這行為取締。他在任四年,獲得當地人民愛戴。 [5] 
建安元年(196年),橫掃江東孫策率兵進攻會稽,王朗的幕僚、會稽功曹虞翻建議避其鋒鋭。但王朗認為自己是朝廷官吏,應該保護城邑,於是決定與孫策交戰,在固陵列陣抵禦 [6]  。孫策數次渡水作戰,均為王朗所部擊退 [7]  。後來,經由孫策之叔孫靜的獻策,王朗兵敗逃亡交州,出海到東冶時,遭孫策追擊,只得投降。因為王朗儒雅,所以孫策只對王朗進行詰問斥責而不作加害,孫策亦曾派重臣張昭勸王朗為他效命,但王朗堅決不肯。於是,王朗被流放遷移,處境窮困,早晨都無法預料到當天晚上會發生什麼事,但他收容體恤親友舊屬,分給他們的多,從他們那裏得到的少,所做的道義之事非常顯著。 [8-9] 

王朗迴歸朝廷

後來,曹操上表徵召王朗。王朗便從曲阿縣出發,奔赴許都。但因為久經戰亂而道路不通,輾轉數年才到任。王朗抵達許都後,先被任命為諫議大夫,參司空軍事。 [10] 
建安十八年(213年),魏國建立,王朗以軍祭酒身份領魏郡太守。後歷任少府奉常大理 [11] 
王朗處理事務在於寬恕犯罪者,控罪有疑點時判罰都會從輕,他與鍾繇都以治獄而知名。 [11] 

王朗曹魏三公

三國志12的王朗 三國志12的王朗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魏文帝)繼任魏王後,王朗遷任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王朗曾進言,勸曹丕減輕刑獄,轉以扶助幼弱,幫助人民休養生息。 [12]  同年,曹丕受獻帝禪讓稱帝,改御史大夫為司空,進封王朗為樂平鄉侯。曹丕時常出外遊獵,有時到半夜才回宮。王朗於是上疏勸諫,曹丕於是不再半夜回宮。 [13] 
黃初二年(221年),吳蜀夷陵之戰爆發,有人認為應該舉兵支援稱藩的東吳,並一舉吞滅蜀漢,但王朗認為應該等待兩軍相持不下時才領兵支持,並派持重的將領攻蜀軍要害之處,一舉決勝;而當時東吳尚未起兵,而且經常下雨,不利於行軍,於是反對。曹丕聽從。 [14] 
後來,曹丕徵召孫權長子孫登為東中郎將,但孫登沒有來,曹丕於是到許昌大興屯田,打算進攻東吳,王朗又聽聞孫權的回答未到,一旦越兵後孫登來到,影響甚大;於是反對出兵,建議增強邊境戍守,預防東吳進攻。當時曹丕以已成軍而出征,而孫登始終沒有來,曹丕到長江後撤回。 [15] 
太和元年(227年),魏明帝曹叡即位,進封王朗為蘭陵侯,升任司徒。曾上書曹叡諫止營造宮室。 [16] 
太和二年(228年)王朗去世,諡號成侯。其子王肅襲爵蘭陵侯。 [17] 
正始四年(243年),王朗與曹真等人因功得以配享曹操廟庭。 [18] 

王朗經學成就

王朗博學多聞,校注儒家經典,很有名氣。正始六年(246年)12月,魏國朝廷以王朗所作的《周易傳》作為學習《易》學的人必須考核的內容。
後世把王朗註解裏的思想稱為“王學”。王朗子王肅便是”王學“的代表人物。王肅所注《尚書》、《詩》、《論語》、《左傳》等,在晉代列於學官,立有博士。今失傳。因王肅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外祖,故借朝廷支持而盛行,一度壓倒“鄭學”,”王學“在東晉後逐漸衰亡。
王朗有文集三十卷,著有《周易傳》、《春秋傳》、《孝經傳》、《周官傳》等。《全三國文》還收錄有《冬臘不得朝表》、《論樂舞表》、《上求正貸民表》、《諫行役夜表》、《答文帝表》、《勸育民省刑疏》、《諫文帝遊獵疏》、《諫東征疏》、《諫明帝營修宮室疏》、《屢失皇子上疏》、《上請敍主簿張登》、《上劉纂等樗蒱事》、《奏賀朔故事》、《奏宜節省》、《劾刺史王凌不遣王基》、《四孤議》、《興師與吳取蜀議》、《改元議》、《遺針御衣議》、《議不宜復肉刑》、《議》、《對孫策詰》、《答太祖遣諮孫權稱臣》、《遺孫伯符書》、《與魏太子書》、《與許文休書三首》、《與鍾繇書》、《論喪服書》、《相論》、《雜箴》、《貧窶語》、《塞勢》。 [19] 

王朗人物評價

王朗總評

王朗才智過人而豐麗博敞,但性格嚴謹慷慨,多立威儀,恭儉節約,就算因婚宴而受到的禮物也一無所受。常常譏笑世俗中那些有好施之名、卻不體恤窮賤的人,所以他經常用自己的財物賙濟他人之困急。 [20] 

王朗歷代評價

虞翻:竊聞明府與王府君齊名中州,海內所宗,雖在東垂,常懷瞻仰。 [21] 
王朗遊戲圖片 王朗遊戲圖片
曹丕:此三公者,乃一代之偉人也,後世殆難繼矣!
曹植:英辨博通,見傳異慶。德實充塞於內,知謀縱橫於外。解疑釋滯,剖散盤詰者,王司徒也。
諸葛亮: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羣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徵,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
王沈:朗高才博雅,而性嚴整慷慨,多威儀,恭儉節約。
陳壽王朗文博富贍,誠皆一時之俊偉也。魏氏初祚,肇登三司,盛矣夫! [22] 
張華:王之學華,蓋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遠。
裴松之:王、華二公於擾攘之時,抗猛鋭之鋒,俱非所能。歆之名德,實高於朗,而江表傳述翻説華,雲“海內名聲,孰與於王”,此言非也。然王公拒戰,華逆請服,實由孫策初起,名微眾寡,故王能舉兵,豈武勝哉?策後威力轉盛,勢不可敵,華量力而止,非必用仲翔之説也。若使易地而居,亦華戰王服耳。 [21] 
李慈銘:按華守豫章,兵至即迎;王守會稽,猶知拒戰。華黨曹氏,發壁牽後;王被操徵,積年乃至。此蓋所謂“學之形骸之外,去之更遠”者也。二人優劣,不問可知。 [23] 

王朗軼事典故

王朗華王優劣

殷芸小説》及《世説新語》曾記載:王朗中年時以識度推崇華歆,華歆年終蜡祭八神之日曾經與子侄宴飲,王朗也學他。後來有人向張華提起此事,張華説:“王朗學華歆,都是形骸之外(表現在外面,一看就看出來)的東西,因此與他相差更遠。” [24] 
《世説新語》還有一篇關於王朗的故事:華歆和王朗一起乘船來避難,有一個人想搭乘他們的船,華歆表示為難。王朗卻説:“還好船比較寬敞,為什麼不可以呢?”後來強盜來了,王朗就想丟下那人不管了。華歆説:“一開始我之所以猶豫不決,正是為了這一點。既然允許了他搭我們的船,怎麼可以因為情況危急便把他拋棄了呢?”於是仍像當初那樣攜帶並且關照那個人,世人憑這件事來判定華歆、王朗的優劣。 [25]  但此事的可信度卻遭後世質疑。 [23] 

王朗未可折而折

丞相曹操曾經請王朗赴宴,席上嘲諷他説:“不能學你當年在會稽丟了好飯碗(指王朗任會稽太守時兵敗於孫策之事)。”王朗仰頭嘆息:“言行舉止要表現得恰如其分真是太難了。”曹操問:“為什麼這麼説?”王朗回答:”像我那樣,當年既為漢吏,不能保境安民,所以‘未可折而折’,而您在這個場合,原本當盡地主之誼,體現恭敬好客、折節求賢的氣度,想不到卻如此對待新來的客人。這就是‘可折而不折’了。“ [26] 

王朗保全親友

王朗少年時與沛國名士劉陽交友。劉陽擔任莒令,三十歲就去世了,所以後世很少聽過他的消息。當初,劉陽認為漢室漸漸衰落,知道曹操有雄才,懼怕他對漢室不利,想要除掉他但未成功。等到曹操掌權後,下令尋找他的兒子的命令很急。其子惶恐而窘迫,無處可逃。劉陽的親舊雖然多,但沒有人敢幫助匿藏他。王朗於是接收他數年,等到從會稽回朝廷,又數次開解曹操。很久以後曹操終於赦免他,劉陽的人家於是得以保全。 [27] 

王朗屢薦賢才

當初,王朗任大理時曾推薦主簿、趙郡人張登“義濟二君。宜加顯異”,但曹操以需要提拔的人很多,於是擱置此事。到了黃初(220年-226年)初年,王朗再次與太尉鍾繇共同推薦張登,魏文帝曹丕於是下詔以張登為太官令 [28] 
黃初年間,曾有鵜鶘聚集在靈芝池,曹丕下詔公卿舉有高尚品行的君子。王朗推薦光祿大夫楊彪(王朗的老師楊賜之子),並稱病遜位讓職給楊彪。曹丕於是為楊彪設置吏卒保護,地位僅次三公。並不許王朗遜位,王朗才起身。 [29] 

王朗親屬成員

王朗兒子

王肅,三國時儒學大師,曹魏高貴鄉公時官至中領軍,襲封蘭陵侯。死後獲贈衞將軍諡號“景”。
根據王朗寫給蜀漢名臣許靖的信,他有一子一女早亡,只有兩子在世,即時年二十九歲的王肅和一歲多的幼子。《郯城縣誌》記載王朗有一女兒被送到青山庵出家為尼,不知是否為此早亡女。

王朗孫子

王惲,王肅嗣子,死時無子,蘭陵侯國除。
王恂景元四年(263年)重新獲封蘭陵侯。
王元姬,嫁晉文帝司馬昭,生晉武帝司馬炎與齊獻王司馬攸,西晉建立後被尊為皇太后。死後諡號“文明”。

王朗侄子

王詳,王朗之侄,魏文帝曹丕曾讓王朗從自己封邑中分出一部分,封一個兒子為列侯,但是王朗卻請封王詳。

王朗史料記載

三國志·卷十三·魏書十三·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 [22] 

王朗藝術形象

王朗文學形象

《新三國》中的王朗 《新三國》中的王朗
在小説《三國演義》中,王朗以會稽太守的身份初次登場。在孫策打敗吳郡嚴白虎之後節節進逼,基於唇亡齒寒的原因,力排眾議接納了逃亡的嚴白虎,但遭到虞翻的反對。之後派遣大將周昕與孫策作戰失敗,自知不敵孫策而向中原逃亡。
逃亡至中原後,受到曹操的賞識在朝中任職。在此之後則成為極力幫助曹操奪權的得力助手,與華歆等人聯手,使曹操得以晉升至魏公、魏王的位子。曹操死後則威逼漢獻帝禪讓帝位與曹丕,成為魏國建立的一大功臣。 [30] 
諸葛亮北伐時,王朗不顧已七十六歲高齡,與大都督曹真等人於祁山迎戰諸葛亮。在陣前與諸葛亮挑起舌戰,然而被諸葛亮的言詞所駁倒,一時氣憤而自馬背上摔落而死。被稱為“武鄉侯罵死王朗”。

王朗影視形象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王朗(董驥飾)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王朗(董驥飾)(16張)
1994年電視劇《三國演義》:王光昶(《三足鼎立》)、董驥 (《南征北戰》)飾演王朗。
2010年電視劇《三國》:柳秉鈺飾演王朗 [31] 
參考資料
  • 1.    《三國志·卷十三·魏書十三·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王朗,字景興,東海郯人也。以通經,拜郎中,除甾丘長。
  • 2.    《三國志·卷十三·魏書十三·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師太尉楊賜,賜薨,棄官行服。舉孝廉,闢公府,不應。徐州刺史陶謙察朗茂才。
  • 3.    《三國志·卷十三·魏書十三·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時漢帝在長安,關東兵起,朗為謙治中,與別駕趙昱等説謙曰:“春秋之義,求諸侯莫如勤王。今天子越在西京,宜遣使奉承王命。”謙乃遣昱奉章至長安。天子嘉其意,拜謙安東將軍。以昱為廣陵太守,朗會稽太守。
  • 4.    《資治通鑑·卷第六十·漢紀五十二·孝獻皇帝乙》:徐州治中東海王朗及別駕琅邪趙昱説刺史陶謙曰:“求諸侯莫如勤王,今天子越在西京,宜遣使奉貢。”謙乃遣昱奉章至長安。詔拜謙徐州牧,加安東將軍,封溧陽侯。以昱為廣陵太守,朗為會稽太守。
  • 5.    《三國志·卷十三·魏書十三·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裴松之注引《朗家傳》:會稽舊祀秦始皇,刻木為像,與夏禹同廟。朗到官,以為無德之君,不應見祀,於是除之。居郡四年,惠愛在民。
  • 6.    《三國志·卷十三·魏書十三·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孫策渡江略地。朗功曹虞翻以為力不能拒,不如避之。朗自以身為漢吏,宜保城邑,遂舉兵與策戰。
  • 7.    《三國志·卷五十一·吳書六·宗室傳第六》:是時太守王朗拒策於固陵,策數度水戰,不能克。
  • 8.    《三國志·卷五十一·吳書六·宗室傳第六》:靜説策曰:“朗負阻城守,難可卒拔。查瀆南去此數十里,而道之要徑也,宜從彼據其內,所謂攻其無備、出其不意者也。吾當自帥眾為軍前隊,破之必矣。”策曰:“善。”乃詐令軍中曰:“頃連雨水濁,兵飲之多腹痛,令促具罌缶數百口澄水。”至昏暮,羅以然火誑朗,便分軍夜投查瀆道,襲高遷屯。朗大驚,遣故丹楊太守周昕等帥兵前戰。策破昕等,斬之,遂定會稽。
  • 9.    《三國志·卷十三·魏書十三·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敗績,浮海至東冶。策又追擊,大破之。朗乃詣策。策以儒雅,詰讓而不害。雖流移窮困,朝不謀夕,而收恤親舊,分多割少,行義甚着。
  • 10.    《三國志·卷十三·魏書十三·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太祖表徵之,朗自曲阿展轉江海,積年乃至。拜諫議大夫,參司空軍事。
  • 11.    《三國志·卷十三·魏書十三·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魏國初建,以軍祭酒領魏郡太守,遷少府、奉常、大理。務在寬恕,罪疑從輕。鍾繇明察當法,俱以治獄見稱。
  • 12.    《三國志·卷十三·魏書十三·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文帝即王位,遷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上疏勸育民省刑曰:“兵起已來三十餘年,四海蕩覆,萬國殄瘁。賴先王芟除寇賊,扶育孤弱,遂令華夏復有綱紀。鳩集兆民,於茲魏土,使封鄙之內,雞鳴狗吠,達於四境,蒸庶欣欣,喜遇昇平。今遠方之寇未賓,兵戎之役未息,誠令復除足以懷遠人,良宰足以宣德澤,阡陌鹹修,四民殷熾,必復過於曩時而富於平日矣。易稱敕法,書着祥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慎法獄之謂也。昔曹相國以獄市為寄,路温舒疾治獄之吏。夫治獄者得其情,則無冤死之囚;丁壯者得盡地力,則無饑饉之民;窮老者得仰食倉廩,則無喂餓之殍;嫁娶以時,則男女無怨曠之恨;胎養必全,則孕者無自傷之哀;新生必復,則孩者無不育之累;壯而後役,則幼者無離家之思;二毛不戎,則老者無頓伏之患。醫藥以療其疾,寬繇以樂其業,威罰以抑其強,恩仁以濟其弱,賑貸以贍其乏。十年之後,既笄者必盈巷。二十年之後,勝兵者必滿野矣。”
  • 13.    《三國志·卷十三·魏書十三·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及文帝踐阼,改為司空,進封樂平鄉侯。時帝頗出遊獵,或昏夜還宮。朗上疏曰:“夫帝王之居,外則飾周衞,內則重禁門,將行則設兵而後出幄,稱警而後踐墀,張弧而後登輿,清道而後奉引,遮列而後轉轂,靜室而後息駕,皆所以顯至尊,務戒慎,垂法教也。近日車駕出臨捕虎,日昃而行,及昏而反,違警蹕之常法,非萬乘之至慎也。”帝報曰:“覽表,雖魏絳稱虞箴以諷晉悼,相如陳猛獸以戒漢武,未足以喻。方今二寇未殄,將帥遠征,故時入原野以習戎備。至於夜還之戒,已詔有司施行。”
  • 14.    《三國志·卷十三·魏書十三·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初,建安末,孫權始遣使稱籓,而與劉備交兵。詔議“當興師與吳並取蜀不”?朗議曰:“天子之軍,重於華、岱,誠宜坐曜天威,不動若山。假使權親與蜀賊相持,搏戰曠日,智均力敵,兵不速決,當須軍興以成其勢者,然後宜選持重之將,承寇賊之要,相時而後動,擇地而後行,一舉更無餘事。今權之師未動,則助吳之軍無為先徵。且雨水方盛,非行軍動眾之時。”帝納其計。
  • 15.    《三國志·卷十三·魏書十三·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孫權欲遣子登入侍,不至。是時車駕徙許昌,大興屯田,欲舉軍東征。朗上疏曰:“昔南越守善,嬰齊入侍,遂為冢嗣,還君其國。康居驕黠,情不副辭,都護奏議以為宜遣侍子,以黜無禮。且吳濞之禍,萌於子入,隗囂之叛,亦不顧子。往者聞權有遣子之言而未至,今六軍戒嚴,臣恐輿人未暢聖旨,當謂國家愠於登之逋留,是以為之興師。設師行而登乃至,則為所動者至大,所致者至細,猶未足以為慶。設其傲狠,殊無入志,懼彼輿論之未暢者,並懷伊邑。臣愚以為宜敕別徵諸將,各明奉禁令,以慎守所部。外曜烈威,內廣耕稼,使泊然若山,澹然若淵,勢不可動,計不可測。”是時,帝以成軍遂行,權子不至,車駕臨江而還。
  • 16.    《三國志·卷十三·魏書十三·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明帝即位,進封蘭陵侯,增邑五百,並前千二百户。使至鄴省文昭皇后陵,見百姓或有不足。是時方營修宮室,朗上疏曰:“陛下即位已來,恩詔屢布,百姓萬民莫不欣欣。臣頃奉使北行,往反道路,聞眾徭役,其可得蠲除省減者甚多。原陛下重留日昃之聽,以計制寇。昔大禹將欲拯天下之大患,故乃先卑其宮室,儉其衣食,用能盡有九州,弼成五服。句踐欲廣其御兒之疆,御兒,吳界邊戍之地名。馘夫差於姑蘇,故亦約其身以及家,儉其家以施國,用能囊括五湖,席捲三江,取威中國,定霸華夏。漢之文、景亦欲恢弘祖業,增崇洪緒,故能割意於百金之台,昭儉於弋綈之服,內減太官而不受貢獻,外省徭賦而務農桑,用能號稱昇平,幾致刑錯。孝武之所以能奮其軍勢,拓其外境,誠因祖考畜積素足,故能遂成大功。霍去病,中才之將,猶以匈奴未滅,不治第宅。明恤遠者略近,事外者簡內。自漢之初及其中興,皆於金革略寢之後,然後鳳闕猥閌,德陽並起。今當建始之前足用列朝會,崇華之後足用序內官,華林、天淵足用展遊宴,若且先成閶闔之象魏,使足用列遠人之朝貢者,脩城池,使足用絕逾越,成國險,其餘一切,且須豐年。一以勤耕農為務,習戎備為事,則國無怨曠,户口滋息,民充兵強,而寇戎不賓,緝熙不足,未之有也。”轉為司徒。
  • 17.    《三國志·卷十三·魏書十三·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太和二年薨,諡曰成侯。子肅嗣。
  • 18.    《三國志·卷四·魏書四·三少帝紀第四》:七月,詔祀故大司馬曹真、曹休、徵南大將軍夏侯尚、太常桓階、司空陳羣、太傅鍾繇、車騎將軍張郃、左將軍徐晃、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太尉華歆、司徒王朗、驃騎將軍曹洪、徵西將軍夏侯淵、後將軍朱靈、文聘、執金吾臧霸、破虜將軍李典、立義將軍龐德、武猛校尉典韋於太祖廟庭。
  • 19.    《全三國文·卷二十二·魏二十二》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4-30]
  • 20.    《三國志·卷十三·魏書十三·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裴松之注引《魏書》:朗高才博雅,而性嚴整慷慨,多威儀,恭儉節約,自婚姻中表禮贄無所受。常譏世俗有好施之名,而不恤窮賤,故用財以周急為先。
  • 21.    《三國志·卷五十七·吳書十二·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裴松之注。
  • 22.    《三國志·卷十三·魏書十三·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010-6]
  • 23.    《世説新語箋疏·德行第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1-02]
  • 24.    《世説新語·德行第一》:王朗每以識度推華歆.歆蠟日,嘗集子侄燕飲,王亦學之.有人向張華説此事,張曰:“王之學華,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遠.”
  • 25.    《世説新語》: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以納其自託,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 26.    《三國志·卷十三·魏書十三·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裴松之注引《魏書》:太祖請同會,啁朗曰:“不能效君昔在會稽折粳米飯也。”朗仰而嘆曰:“宜適難值!”太祖問:“云何?”朗曰:“如朗昔者,未可折而折;如明公今日,可折而不折也。”
  • 27.    《三國志·卷十三·魏書十三·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裴松之注引《朗家傳》:朗少與沛國名士劉陽交友。陽為莒令,年三十而卒,故後世鮮聞。初,陽以漢室漸衰,知太祖有雄才,恐為漢累,意欲除之而事不會。及太祖貴,求其嗣子甚急。其子惶窘,走伏無所。陽親舊雖多,莫敢藏者。朗乃納受積年,及從會稽還,又數開解。太祖久乃赦之,陽門户由是得全。
  • 28.    《三國志·卷十三·魏書十三·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裴松之注引《王朗集》:朗為大理時上主簿趙郡張登:“昔為本縣主簿,值黑山賊圍郡,登與縣長王雋帥吏兵七十二人直往赴救,與賊交戰,吏兵散走。雋殆見害,登手格一賊,以全雋命。又守長夏逸,為督郵所枉,登身受考掠,理逸之罪。義濟二君。宜加顯異。”太祖以所急者多,未遑擢敍。至黃初初,朗又與太尉鍾繇連名錶聞,兼稱登在職勤勞。詔曰:“登忠義彰着,在職功勤。名位雖卑,直亮宜顯。饔膳近任,當得此吏。今以登為太官令。”
  • 29.    《三國志·卷十三·魏書十三·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黃初中,鵜鶘集靈芝池,詔公卿舉獨行君子。朗薦光祿大夫楊彪,且稱疾,讓位於彪。帝乃為彪置吏卒,位次三公。詔曰:“朕求賢於君而未得,君乃翻然稱疾,非徒不得賢,更開失賢之路,增玉鉉之傾。無乃居其室出其言不善,見違於君子乎!君其勿有後辭。”朗乃起。
  • 30.    三國演義:曹丕廢帝篡炎劉 漢王正位續大統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8-28]
  • 31.    電視劇《新三國》 第01集(騰訊視頻版/2010年)片尾字幕44分18秒  .騰訊視頻[引用日期2023-01-04]
  • 32.    (晉)陳壽撰.白話三國志,上[M].長沙:嶽麓書社,2019.05.第174-175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