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興中州

鎖定
興中州,元代散州至元二年降興中府置州,後復為府,至元七年再降為州。隸屬大寧路至正二年(1342)改屬懿州路。 [1] 
明朝初年置營州後屯衞於興中城。永樂元年大寧都司營州衞內遷,興中城廢,地入蒙古兀良哈部。清朝初年,興中州廢墟重建城鋪“三座塔”,乾隆年間設朝陽縣
中文名
興中州
前    身
興中府霸州營州龍城
治    所
今遼寧省朝陽雙塔區
上級政區
大寧路懿州

興中州歷史沿革

漢朝時期,為柳城縣地。
十六國時期,慕容皝在漢柳城之北築龍城,並定都於此。曾長期作為昌黎郡治所。
北魏時期,設營州,治龍城縣
隋朝時期,設營州。隋煬帝廢州,改設柳城郡
唐朝時期,設營州都督府於柳城縣。唐末五代被奚人佔據。
遼朝時期,修葺柳城,設立霸州彰武軍。重熙十年,升為興中府 [2] 
金朝時期,沿襲遼代,仍為興中府。
元朝時期,至元二年降興中府置興中州,後復為府,至元七年再降為州。隸屬大寧路至正二年(1342)改屬懿州路。 [1]  [3] 
明朝時期,洪武年間置營州後屯衞於興中城。永樂元年大寧都司營州衞內遷,興中城廢,地入蒙古兀良哈部。
清朝時期,興中城廢墟陸續遷來蒙漢人民,重建城鋪“三座塔”。清廷設“三座塔廳”,後設朝陽縣,隸屬承德府
興中州歷史沿革地圖

興中州地理環境

  • 道路里至
興中州,西南至大都一千二百里,西北至上都一千二百里,西北至本路三百里,東至義州界喀喇山九十里,西至金源縣界青山嶺八十里,南至瑞州界油霧嶺一百六十里,北至武平縣界匣口一百三十里,東到義州一百八十里,西到金源縣一百里,南到瑞州三百里,北到武平縣一百八十里,東南到錦州一百八十里,東北到川州一百八十里,西南到建州八十里,西北到惠和縣一百八十里。 [4] 
  • 興中州城
興中州城址即今朝陽市老城區,位於遼西大淩河谷。2003年,老城區發現三燕龍城遺址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考古發掘表明,該城址從十六國時期一直沿用到現代,其中就疊壓着元朝時期的興中州城。此外,在市區南郊,還發現了漢柳城遺址(遼寧省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6]  ,印證了史書中慕容皝柳城之北築龍城的記載。
  • 境內山川
元一統志》中提及的興中州境內山川:
大淩河:大淩河自建州界流經興中州東南,下流入義州境。
小淩河:小淩河在興中州南一百五十里,源出玉泉井溢而成川,流入錦州界。
芍藥河:源自芍藥莊山谷間,芍藥叢中流出。
和龍山:和龍山在興中州東,南北長六十里,東西廣三十里,一峯特聳,號曰天柱孤峯。
柏山:興中州南三十里,綿亙柏山。
青巒嶺:青巒嶺在興中州西八十里,有金巖寺。
競秀山:競秀山在興中州南三十里。
金山:金山在興中州北三十里。 [11] 
  • 鄉鎮
據《大元一統志》記載,興中州下轄孝行鄉 [11] 

興中州歷史文化

  • 出土文獻
通濟橋記》,興中州達魯花赤阿拉那失裏創建,大寧路建州儒學正安思道撰。 [9] 
大元懿州路興中州大通法寺常住地產碑記》,鄉曲晚進東巖樵隱安思道撰。 [10] 
興中州達魯花赤也先公平治道塗碑記》,鄉曲後學林氏撰。 [7] 
  • 寺廟古蹟
三學寺:興中州狼山上有三學寺。
興中州文廟:宣聖廟在興中州東北隅。
大觀音閣:在興中州市心,遼清寧四年建。
崇福寺:在興中州西南隅,遼乾統二年建。
華嚴寺:遼天授皇帝常獵和龍山建華嚴寺。
金嚴寺:在興中州西八十里青巒山。
慕容皝墓:在興中州西北狼山下,又近馬兜山慕容皝設伏兵處,皝卒葬於此。
徽平陵:在興中州西三十里,慕容熙與苻妃葬處,即八角墓。 [11] 

興中州地方物產

據《大元一統志》記載,興中州土產:谷麥黍豆、芝麻、梨、棗、桃、杏、櫻桃、白葡萄(出興中州城西北隅)、桑、蒼朮黃芩桔梗知母、鐵冶(在州西北九十里蓼子峪)、瑪瑙場(在州東八十里鳳凰巖下皆每歲貢)、白瓷窯(在州北二十里笠子堝)、紙、絲紬、芍藥 [11] 

興中州著名人物

荊幹臣元曲作家,家住元朝大寧路興中州。 雖生長豪族,但能折節讀書。少年時遊學於燕地(今河北、北京一帶)。元代鍾嗣成錄鬼簿》記其官職為“參軍”,元代王惲《狄澗先生大全集》卷二十三有 《送荊書記幹臣北還詩並序》,作“幹臣參議”,並記錄了他在至元年間曾隨忻都等東征日本事(詳見孫楷第元曲家考略》)。荊幹臣代表作有《醉春風》、《醉花陰北》等。 [8] 
參考資料
  • 1.    《大元一統志》:“興中州,金興中府,領興中縣及洪寧縣,元因之。至元二年縣皆省,降府為興中州,尋復為興中府,七年復降為州。隸大寧路。又有永德縣,亦金興中府所屬,元省入興中州。金省二縣,惟存興中、營邱,尋又更營邱為洪寧縣。”
  • 2.    《遼史·志第九·地理志三·中京道》:“興中府。本霸州彰武軍,節度。古孤竹國。漢柳城縣地。慕容皝以柳城之北, 龍山之南,福德之地,乃築龍城,構宮廟,改柳城為龍城縣,遂遷都,號曰和龍宮。慕容垂復居焉,後為馮跋所滅。元魏取為遼西郡。隋平高保寧,置營州。煬帝廢州置柳城郡。唐武德初改營州總管府,尋為都督府。萬歲通天中,陷李萬榮。 神龍初,移府幽州。開元四年,復治柳城。八年,西徙漁陽。十年,還柳城。後為奚所據。太祖平奚及俘燕民,將建城,命韓知方擇其處。乃完葺柳城,號霸州彰武軍,節度。統和中,制置建、霸、宜、錦、白川等五州。尋落制置,隸積慶宮。後屬興聖宮。重熙十年升興中府。”
  • 3.    《元史·地理志》:“興中州。下。金興中府。屬北京路。至元七年降興中州。至正二年改屬懿州路。本轄:金興中縣,倚郭。元初省入州。”
  • 4.    《大元一統志》:“興中州,西南至大都一千二百里,西北至上都一千二百里,西北至本路三百里,東至義州界喀喇山九十里,西至金源縣界青山嶺八十里,南至瑞州界油霧嶺一百六十里,北至武平縣界匣口一百三十里,東到義州一百八十里,西到金源縣一百里,南到瑞州三百里,北到武平縣一百八十里,東南到錦州一百八十里,東北到川州一百八十里,西南到建州八十里,西北到惠和縣一百八十里。”
  • 5.    國務院關於核定並公佈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國發〔2019〕22號)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20-05-22]
  • 6.    遼寧省人民政府關於公佈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  .遼寧省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5-22]
  • 7.    哈達清格.清乾隆三十八年.《塔子溝紀略》
  • 8.    荊幹臣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20-05-25]
  • 9.    朝陽縣交通史志編纂委員會.朝陽縣交通志[M].遼寧:遼寧大學出版社,1990:276-277
  • 10.    《通法寺地產碑》為遼碑説辨誤--《北方文物》2015年01期  .知網[引用日期2022-07-14]
  • 11.    大元大一統誌輯本·卷二·遼陽等處行中書省·大寧路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