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川州

鎖定
川州,遼朝元朝時期歷史政區,其前身為白川州。遼朝天祿五年(951年),改白川州為川州,號長寧軍。 [1]  早期治所位於鹹康縣(今遼寧省北票市南八家子鄉四家板村)。轄區包括今遼寧省北票市及義縣北部一帶。金朝大定六年廢川州為宜民縣,併入懿州承安二年復置川州,治所遷至宜民縣(今遼寧省北票市黑城子鎮)。泰和四年再廢川州,屬縣併入義州興中府 [1-2]  元世祖時期恢復川州,隸屬大寧路 [3]  明太祖洪武年間最終廢除,地入蒙古兀良哈部。
川州現存宜民縣故城遺蹟——黑城子城址,為遼寧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83號)。 [4] 
中文名
川州
別    名
長寧軍
白川州 [5] 
設置時間
遼朝應歷元年(951年)
廢除時間
明朝洪武年間
地理位置
今遼寧省北票市黑城子鎮
歷史遺蹟
黑城子城址

川州歷史沿革

唐朝時期:屬青山州地。
遼朝時期:遼太祖之弟明王耶律安端設置私城,稱白川州 [5]  天祿五年(公元 951 年)耶律安端之子耶律察割因謀反被誅殺 [5] 火神澱之亂)。白川州收歸遼廷,更名川州 [5]  。早期治所位於鹹康縣(今遼寧省北票市南八家子鄉四家板村),下轄鹹康、弘理(今遼寧省北票市五間房鎮土城子村)、宜民三縣 [6]  。轄境相當今遼寧北票以及義縣北部一帶。隸屬崇德宮統和中,屬文忠王府 [5] 
金朝時期:大定六年廢川州,屬縣併入懿州承安二年復置,移治宜民縣(今遼寧省北票市黑城子鎮)。泰和四年,再廢川州,屬縣併入義州興中府 [6] 
元朝時期:復置川州,隸屬大寧路 [3] 
明朝時期:洪武年間,川州廢。地入蒙古兀良哈部。
川州歷史沿革地圖

川州川州故址

川州城址有兩處:早期位於鹹康縣,後期遷至宜民縣

川州宜民縣故城

川州後期治所宜民縣故城位於今北票市黑城子鎮黑城子城址處,黑城子河從城址東北流過。城址為方形,每面長約1公里,四面各設一門,四角設角樓。南牆大部分倒塌,僅存一條隆起的土脊,其他三面保存較完好,殘高3-4米,牆基寬5米,頂寬約4米。城牆為夯土築成,斷層上夯層仍然清晰可見。城內出土有銅鍋、盆、鏡、幣、瓷罐、碗、石磨盤及鐵製農業生產工具。
川州宜民縣故城——黑城子城址
在城址北面曾發現元朝至正五年“重修川州東嶽廟碑”,有“白川嶽祠,奠於坤隅”和“川州達魯花赤”等文字。 [7]  據此可知,黑城子城址即為金元時期的川州城,亦即遼朝後期川州治所——宜民縣故址。此外,城址西北約1公里處山頂上存有一遼代方形磚塔塔基。

川州鹹康縣故城

遼代川州早期治所鹹康縣,位於今北票市南八家子鄉四家板村古城址處。該城為土築,城址內散佈有遼金陶器瓷片及磚瓦片。
川州鹹康縣故城文物遺蹟
1996年5月至11月,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白川州城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其城南部已被大淩河沖毀,從斷崖上看西城牆剖面清晰,東城牆不清。出土大量陶塑佛像頭部殘件及泥皮彩繪,應為城內佛寺建築的一部分。所發現的陶塑佛像均為貼塑,出土的陶塑龍鳳估計為屋頂建築之裝飾。
城內曾出土遼開泰二年“佛頂尊勝陀羅尼幢記”,幢文有“金紫崇祿大夫檢校太傅使持節白川州諸軍事白川州刺史”及“白川州鹹康縣令”等職銜。 [8]  可知四家板村古城址為遼代白川州早期治所鹹康縣。

川州文獻記載

《遼史·地理志·中京道》記載:川州,長寧軍,中,節度。本唐青山州地。太祖弟明王安端置。會同三年,詔為白川州。安端子察割以大逆誅,沒入,省曰川州。初隸崇德宮,統和中屬文忠王府。統縣三:弘理縣。統和八年以諸宮提轄司户置。鹹康縣。宜民縣。統和中置。 [5] 
《金史·志第五·地理上》記載懿州屬縣:大定六年罷川州,以宜民、同昌二縣來屬。承安二年復以二縣隸川州。泰和四年罷川州,以宜民隸興中,同昌隸義州 [2] 
《金史·志第五·地理上》記載興中府屬縣:宜民。遼川州長寧軍,會同中嘗名白川州,天祿五年去“白”字,國初因之,與同昌縣皆隸焉。大定六年降為宜民縣,隸懿州。承安二年復置川州,改徽川寨為徽川縣,為懿州支郡。泰和四年罷州及徽川縣求屬。鎮一鹹康,遼縣也,國初廢為鎮。 [1] 
新元史·地理志·遼陽行省》記載大寧路屬州:川州。下。遼故州,金廢。元初復置。 [3] 
大元一統志·大寧路》記載川州(治宜民縣故城)方位:川州。西南至大都一千四百里。西北至上都一千里。西北至本路五百里。東至懿州界頡東山七十里。西至武平縣界欄子嶺八十里。南至興中州界獨山一百四十里。北至蒙古行營界蝦蟆山一百里。東到懿州二百二十里。西到武平縣一百五十里。南到興中州一百八十里。北到臨潢府一千五十里。東南到義州一百八十里。東北到鹹平府六百二十里。西南到金源縣三百里。西北到高州三百里。 [9] 
讀史方輿紀要·卷三十七·廣寧衞》記載川州城(宜民縣故城):川州城,衞西北百二十里。《遼志》:本唐青山州地,屬營州都督府。遼初置白川州,尋曰川州長寧軍,領弘理、鹹康、宜民三縣。金初因之。大定六年,廢川州為宜民縣,屬懿州路。承安二年,復置川州。泰和四年,仍罷州,以宜民縣興中府。元復曰川州,屬大寧路。明初廢。《志》雲:川州有東西二城:東川州,遼所置也,西南去義州衞百五十里。西川州,金所置,南至義州衞九十里。又有徽川城,在川州西。《金志》:承安二年,以徽川寨為徽川縣,屬川州。泰和四年,州廢,縣亦罷。 [6] 
參考資料
  • 1.    《金史·志第五·地理上》記載興中府屬縣:宜民。遼川州長寧軍,會同中嘗名白川州,天祿五年去“白”字,國初因之,與同昌縣皆隸焉。大定六年降為宜民縣,隸懿州。承安二年復置川州,改徽川寨為徽川縣,為懿州支郡。泰和四年罷州及徽川縣求屬。鎮一鹹康,遼縣也,國初廢為鎮。
  • 2.    《金史·志第五·地理上》記載懿州屬縣:大定六年罷川州,以宜民、同昌二縣來屬。承安二年復以二縣隸川州。泰和四年罷川州,以宜民隸興中,同昌隸義州。
  • 3.    《新元史·地理志·遼陽行省》記載大寧路屬州:川州。下。遼故州,金廢。元初復置。
  • 4.    關於公佈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  .遼寧省人民政府.1988-12-20[引用日期2020-08-14]
  • 5.    《遼史·地理志·中京道》記載:川州,長寧軍,中,節度。本唐青山州地。太祖弟明王安端置。會同三年,詔為白川州。安端子察割以大逆誅,沒入,省曰川州。初隸崇德宮,統和中屬文忠王府。統縣三:弘理縣。統和八年以諸宮提轄司户置。鹹康縣。宜民縣。統和中置。
  • 6.    《讀史方輿紀要·卷三十七·廣寧衞》記載川州城(宜民縣故城):川州城,衞西北百二十里。《遼志》:本唐青山州地,屬營州都督府。遼初置白川州,尋曰川州長寧軍,領弘理、鹹康、宜民三縣。金初因之。大定六年,廢川州為宜民縣,屬懿州路。承安二年,復置川州。泰和四年,仍罷州,以宜民縣屬興中府。元復曰川州,屬大寧路。明初廢。《志》雲:川州有東西二城:東川州,遼所置也,西南去義州衞百五十里。西川州,金所置,南至義州衞九十里。又有徽川城,在川州西。《金志》:承安二年,以徽川寨為徽川縣,屬川州。泰和四年,州廢,縣亦罷。
  • 7.    孟昭凱.朝陽通史:遼寧民族出版社,2014:259
  • 8.    孟昭凱.朝陽通史:遼寧民族出版社,2014:205
  • 9.    《大元一統志·大寧路》記載川州(治宜民縣故城)方位:川州。西南至大都一千四百里。西北至上都一千里。西北至本路五百里。東至懿州界頡東山七十里。西至武平縣界欄子嶺八十里。南至興中州界獨山一百四十里。北至蒙古行營界蝦蟆山一百里。東到懿州二百二十里。西到武平縣一百五十里。南到興中州一百八十里。北到臨潢府一千五十里。東南到義州一百八十里。東北到鹹平府六百二十里。西南到金源縣三百里。西北到高州三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