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兀良哈

(明代兀良哈三衞的統稱)

鎖定
元亡,漠北分為三大部:居於興安嶺以東、洮兒河、綽兒河一帶者,為兀良哈三衞部;居於鄂嫩河、克魯倫河一帶及貝加爾湖以南地區者,為韃靼部;居於科布多河、額爾齊斯河流域及準噶爾盆地者,為瓦剌部。
遼、金至元初用以泛指東起黑龍江西至額爾齊斯河森林地帶從事狩獵的住民。元中葉以後,部分居朵顏山地區,明朝以其地置朵顏衞。因與福餘、泰寧兩衞毗連,合稱為兀良哈三衞。 [1]  明代中前期與韃靼瓦刺兩部並稱,在宣德年間是最早南遷而且也是最為活躍的大酋部落。 [2] 
中文名
兀良哈
別    名
三衞
別    名
兀良合三衞
時    期
遼金元明

兀良哈人羣起源

東北的西鄰、興安嶺以東地區是所謂狹義的東蒙古,從它的地位、水土來説、和其他各地迥然不同;自古以來就是和東面的東北及西面的蒙古本土不同的種族的住地。例如:周,秦的山戲、東胡,漢、魏以後的烏桓、鮮卑,唐、宋時代的奚、契丹等等。契丹衰亡,金國在東北興起。這裏是鄰接金國本土的地區,因而特別進行了經略。尤其是蒙古,金代興起以後,愈益對這一地區進行了徹底的經營、因而元朝一代,那麼強大的契丹民族也終於完全被蒙古本部的種族同化了。但當元衰明興之後,明人仍然承認這裏住有特殊部族,把它叫作兀良哈。兀良哈的語言似乎已和蒙古沒有區別,但風俗卻還有些特殊地方。例如:蒙古是辮髮素頭;而從鮮卑、契丹以來,這個民族仍然保留斃發禿頭的遺風。又如生產,蒙古專事遊牧,而這個民族卻經營一些農耕。明人承認它的勢力,在這裏設置了著名的泰寧、福餘、朵顏三個外衞,即所謂兀良哈三衞。當然,對元代以後的蒙古人來説,興安嶺以東也同樣是蒙古地方,不容許那裏有另一個勢力獨立存在。不僅這樣,嶺東地方水草比較豐美。至少明代蒙古人看作是“蒙古的穀倉”,歷代君長都絕沒有忽視對這個地區的經營。因此,所謂三衞人眾,只好隨着形勢的轉變,有時引導大虜侵寇明邊,有時或傳報虜情,嚮明廷進貢,明人也承認這種事情。但在明人眼裏,韃靼雖是勢難兩立的仇敵,但三衞卻屬“不能絕,且不宜絕”的我方藩籬,縱令不能賴以扦蔽京畿,卻還是唯一賴以刺探虜情的重要“大虜”耳目。這樣,受明羈磨的兀良哈三衞,在有明一代三百年間,就佔據今興安嶺以東地面,繁衍興盛。雖同屬蒙古,卻每每和西面的蒙古本部形成另一種存在。因此,控制這個地區,就成了明和蒙古兩民族爭奪的目標,幾乎也完全支配着當時的南北對抗大勢。到了清興明亡,三衞突然不見蹤影了。明代史乘裏以前經常記載的嶺東特殊民族,清代以後絕跡不見了。而清朝的興起,和它的西鄰東蒙古的勢力,關係最深,即使説它是明清所以廢興的關鍵,恐怕也不為過。 [6]  [12] 

兀良哈部落構成

泰寧衞以台州等處怯憐口千户所置,屬民蒙古語名“罔流”(或往流),即翁牛特部,首領系遼王脱脱(成吉思汗末弟鐵木哥斡赤斤四世孫)及惠寧王別勒古台之後。福餘衞以灰亦兒等處怯憐口千户所置,屬民自稱我著(或我著),女真語密林之意,即“山陽之六千户烏濟葉特部”。兀者人不僅受斡赤斤後裔統治,還受合撒兒、別裏古台、哈赤温家族統治,守護月倫夫人的斡耳朵靈帳。科爾沁等部淵源於此。朵顏衞以朵顏元帥府置,屬民曰五兩案,即兀良哈異譯,首領脱兒豁察兒乃成吉思汗功臣折裏走之後,為喀喇沁、東土默特二部的始祖。三衞所轄區域以嫩江為中心,東起烏裕爾河,西至洮爾、綽爾兩河流域。 [11]  [13] 

兀良哈明代歷史

兀良哈東道諸王

東道諸王后王部居住於遼陽行省北部,即興安嶺以東、洮兒河、綽兒河、嫩江流域地方;遼東漢人世豪則居住在遼陽行省南部;木華黎后王部則分佈於遼陽行省南部開元以北,三衞諸部以東南的長春、農安、扶余、哈爾濱、慶州、伊通河等地。明朝建立後,為儘快穩定國內局勢,鞏固統治,明太祖朱元璋對蒙古族人採取招撫政策,“有才能者,一體擢用”。洪武五年北伐,明軍因遼東糧草支援北元而失敗,明太祖遂於其地設大寧都司、分兵置衞,以控制金山。明朝在取得金山之戰後,開始邏戎舊信州地區。然而,實力最為強大的蒙古韃靼部不斷東進侵擾兀良哈部,明朝隨即派兵征討。捕魚海之戰勝利後,於洪武二十一年 十一月 二十一日辛卯故元遼王阿札失裏、會寧王塔賓帖木兒等來降,先遣人齎脱思古帖木兒舊降詔書赴京來獻,以表其誠。 [5]  [9] 

兀良哈明置三衞

洪武二十二年(1389),明朝於兀良哈部所在地設置泰寧、朵顏、福餘三衞指揮使司。
泰寧衞:洪武二十二年(1389)始設衞,地在元泰州(今吉林省眺安縣)一帶。
朵顏衞:洪武二十二年(1389)始設衞,在額克多延温都兒(今內蒙古扎賚特旗北),溯兒河(今內蒙古興安盟境內綽爾河,和田清認為即今挑兒河上游支流鳥蘭灰河)一帶。
福餘衞:洪武二十二年(1389)始設衞,在今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附近的瑚裕爾河流域。委以阿北失裏等兀良哈部首領為各衞指揮使同知,三衞皆隸寧王朱權統領。
由於蒙古各部酋的投降,是繼納哈出勢力之潰滅及脱古思帖木兒汗之覆亡而來的大動盪的餘波,因此,當這次動盪稍一平息,因安置不當,明朝沒有像瓦剌脱歡、也先把三衞之人內遷最終磨合變成四衞拉特中的和碩特部一樣。故他們又各自叛去。兀良哈三衞部眾也不例外,叛去後,又來進犯明的邊境,明朝出動大軍征討三衞地方。洪武二十四年(辛未,一三九一)春三月,元遼王阿札失理寇邊,命潁國公傅友德率列侯郭英等討之。五月,至哈者舍利王道,友德遽下令班師,敵聞,信之。越二日,忽趨師深入。六月,至黑嶺、鴉山等處洮兒河,獲人口馬匹,駐師金鞍子山。七月,復徵黑嶺、寒山,至磨鎌子海、蘭尖山,追其渠札都,深入黑松林之地野人所居熊皮山。追達達兀刺罕,掩襲其眾,大獲而還。 [10]  [13] 

兀良哈永樂賑災

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自北平(今北京)起兵靖難,欲取代建文帝朱允炆。他擔心寧王擾其後方,燕王一人先入大寧城談判,從官稍稍入城,陰結諸胡並思歸之士,瀕行寧王餞送郊外,伏兵擁寧王去,遂詔諸胡及護衞官校,皆從寧府畢發,而城為之空。四年後,燕王統兵攻入南京(今屬江蘇),稱帝,是為明成祖。燕王稱帝后,恐諸王尾大不掉,乃將寧王遷入內地,安置於南昌,又改都司為行都司,遷至保定。
永樂元年(1403),遣百户裴牙失裏等人往兀良哈部齎勑,後又再遣指揮蕭尚都持敕書往諭。二年,兀良哈部首領脱兒火察等二百九十四人隨蕭尚都進獻良馬。明成祖因而命脱兒火察為左軍都督府都督僉事,哈兒兀歹為都指揮同知,職掌朵顏衞;安出、土不申同為都指揮僉事,職掌福餘衞;忽剌班胡為都指揮僉事,職掌泰寧衞;其餘首領各授指揮、千户、百户等官,並賜誥印、冠帶、白金、鈔幣、衣物。此後,兀良哈三衞嚮明廷朝貢不絕。明成祖亦視兀良哈三衞為外藩,以拱衞京師。“居則偵探,警則捍衞,發給牛具、種、布帛、酒食良厚”。四年冬,因三衞地區饑荒,兀良哈部民請求以馬易米,明成祖命官署視馬匹優劣,倍價易米。

兀良哈成祖三擊

此時,蒙古韃靼部勢力正盛。懾其兵威,兀良哈部秘密依附韃靼,開始侵擾明朝北邊,且不斷假借賣馬入明邊境偵探虛實。明成祖聞訊,下詔責問,令其以馬贖罪。十二年春,明廷於遼東接收兀良哈三衞所獻馬三千匹。明成祖敕令守將王真,每匹馬付布四匹。然兀良哈三衞又叛明,依附於韃靼部首領阿魯台。二十年,明成祖第三次親征,阿魯台所部拋下兀良哈三衞北遁,永樂逐於屈烈河大敗兀良哈部軍,斬首無計。遭此重創後,兀良哈部眾紛紛降明,明成祖下令,一律釋放,不準殺戮。 [15-17] 
明仁宗即位後,對兀良哈部繼續採取招撫政策,“赦兀良哈罪”,且“詔三衞許自新”,洪熙元年(1425),三衞首領阿者禿歸降明朝,明仁宗授其千户,賜鈔幣、衣物、鞍馬等,對以後再來的歸降者,一律依此賞賜。

兀良哈宣德南下

大興安嶺是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的分界線,但卻並不是農耕/漁獵文明與遊牧文明的分界線。遼東西北部的西遼河流域為廣袤的西遼河平原,東北地區的400mm等降水量線大體上與大興安嶺的北段、南段平齊,但是在大興安嶺中段,即遼寧西北、內蒙古東南部、吉林省西部卻驟然出現了一個突出部,而這塊位於大興安嶺以東,橫亙在東北與華北之間的地區之腹心,就是在漠南遊牧史上堪與黃河河套地區相媲美的另一個遊牧重地——西拉木倫河、老哈河流域。而東遼河、西遼河匯流處即今雙遼一帶。仁宣不務遠略,兀良哈三衞屢屢侵擾明境,於永平(治今河北盧龍)、山海關(今河北秦皇島東北)間大肆擄掠。宣德三年(1428)九月,明宣宗親率三千精兵追擊。寬河之戰中,明宣宗於陣前親自張弓,射死其前鋒三人。隨即,明軍兩翼並進,大破三衞軍。兀良哈三衞軍士望見黃龍旗,紛紛下馬拜罪請降,皆被明軍生擒。明宣宗下令處置兀良哈三衞領兵首領後,班師回朝。兀良哈三衞依舊擾邊,明宣宗對他們撫慰依舊。自宣德六年前後,三衞才稍收鋒茫,曾一度主動向明廷請求投降歸順。 [8] 

兀良哈請鎮安撫

未幾,處於困境中的韃靼部首領阿魯台率領屬下東走兀良哈部、女真諸衞,更是涉遍納哈出封地。如上所述,三衞部眾自洪熙以來就專門寇掠明邊,從宣德六年前後,突然改變態度,與明和好了。於是,六年春正月,明廷寬省三衞剽竊之罪,並且決定:“凡前者作過之人,聽爾自行處治,其所掠之物,悉追究送還,仍令納馬贖罪,改過自新。”秋七月,還准許三衞市易 。《實錄》宣德六年八月乙卯條載::“以詔諭功,命福餘衞頭目咬納、扯裏台為指揮同知,歹住、乞里加哈、乃刺哈為指揮金事,泰寧衞頭目克里台為指揮僉事。”這可能是連年招撫取得了效果。但其實主要是由於三衞的內部情況發生了變化,即不外是三衞各酋看到阿魯台勢力傾覆後,擺脱羈絆,又從新嚮明廷投送了秋波。果然,宣德七年(1432年)春正月戊辰,泰寧衞掌衞事都督金事脱火赤奏稱:舊印為胡房本雅失裏掠去,請賜新印。又,五月甲子,朵顏衞指揮使司派人來説:“永樂二年(1404)所降印信,為胡虜本雅失裏掠去,請再給賜。”本雅失裏是一個永樂六、七年(14081409)間強盛的蒙古可汗。當時衞印被奪,遲到二十多年以後才要求再給,豈非有點奇怪嗎?這無非是説明一向處在本雅失裏的餘黨阿魯台的庇護之下,這次才擺脱了羈絆。在這以前,《實錄》洪照元年(1425)聞七月戊戌朔條載:“福餘衞都指揮安出等遣人納馬題罪。且奏衞印為寇所奪,乞再降。”下文接着説:“又言:暖答失之子帖格歹為大軍所擒,乞赦罪放還。云云。”由此看來,這個奪印之寇,或許卻是去年,前 年(即永樂二十一、二年)間北伐的明軍,也未可知。不過,這個福餘衞指揮安出,卻在正統元年(1436)九月丁西,又説:“宣德中,為阿魯台所侵,亡失其印,”請賜新印。秦寧、福餘、朵顏三衞酋首都被本雅失裏或阿魯台奪去了印,這究竟意味着什麼呢?衞所的印信是明廷授給衞所特權的標誌。有了它,明廷就承認這個衞所,許它人貢市易。衞印被奪,奪印的人肯定是本身不能與明通貢的敵人。因而扣留別人的衞印,用來監督貢市而侵奪他們的利益,由此可以明確看出三衞屈從本雅失裏,阿魯台的情形。而阿魯台的勢力一旦傾覆,三衞便爭先恐後地擺脱了他的壓制。擺脱出來以後就想繪自嚮明廷請求貢市,所以這才不得不在被奪舊印以外,請求另新印。又,宣德七年五月癸未條載:福餘衞指揮金事阿失答木兒來貢。《實錄》在這裏還特別附記説: “阿失答木兒蓋初歸附也。”當時蒙古各酋相繼來投,就是從來未曾歸附的,也來通貢了。前述哈勒哈河畔的哈刺孩衞的出現,正是在這個時期。不僅如此,來貢的三衞首長且一再希望明朝干與,不斷地請求明朝使臣臨鎮安撫。《實錄》正統元年五月甲戌條載:“朵顏衞都督指揮哈刺哈孫遣人來朝貢馬。因請使臣責救往諭。上日:若遣使臣,恐生邊釁,但以勑,令來使齎去。”又,九月己亥條載:“秦寧等衞頭目納哈出等各請使臣臨鎮安撫。上以朝廷所遣,於彼不能無擾,但令約束所部,毋犯邊境,其不用命者,聽擒送來京,自有誅賞賜勑,諭之。”這是因為洪武、永樂年間,太祖、太宗即使動用強大武力還難以制毀的緣故。但到宣德,正統年間,竟自己請求鎮託,這到底是什麼緣故呢?是明朝的國威與年俱增,滲透到外夷了嗎?不,這顯然不外是擺脱了阿魯台精絆的三衞,害怕再度陷入瓦刺壓制之下,而請求明廷援助。然而明廷徒以空言約賞責,並沒有給他們所希求的實際援助。我們只知道它無所作為。果然不久,瓦刺的兵威就擴展到了興安嶺東邊,不用説兀良哈,就連女真也屈從了。 [6] 

兀良哈聯姻瓦剌

福餘衞首領系成吉思汗弟弟哈撒兒後裔。當時福餘衞汗位傳至阿克薩噶勒泰,其長子為阿嚕克特穆爾,次子烏嚕克特穆爾,兩人因分遺產不均,分得老弱屬民的烏嚕克特穆爾便率領本部歸附脱歡。脱歡親賜和碩特之名,並將女兒嫁給他,收其為女婿。也先繼位後,繼續對兀良哈三衞實行懷柔政策,正統六年娶泰寧衞指揮隔幹帖木兒之女,又娶泰寧衞拙赤之女為妻,與三衞結成姻親,從而與三衞關係更加密切,並誘使三衞背叛明軏充當其侵襲女真和明邊的先鋒。兀良哈三衞於是“陰為其耳目',不斷在薊遼邊境活動窺伺明邊。而聽從脱脱不花王的朵顏衞速可台亦娶兀者衞剌塔的妹妹,並指示速可台讓女真為瓦剌提供糧草。正統年間,兀良哈三衞頻頻興師,屢犯明遼東、大同(今屬山西)、延安(今屬陝西)境,被獨石口(今河北赤城北)守將楊洪擊敗,生擒兀良哈首領朵欒帖木兒。不久,兀良哈部又依附日漸強盛的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且相互勾結,共同對抗明朝。其間,又與位於其東面的建州(治今遼寧新賓西南)兵聯合,進駐廣寧前屯。明英宗對兀良哈三衞的叛服無常十分憎惡,正統九年(1444)春,明英宗命楊洪等各路人馬均為精兵萬人,分兵追剿擾邊的兀良哈三衞兵,明朝邊軍在以克列蘇之戰中捕獲擾邊者甚眾,奪回被其擄掠的人畜。泰寧衞首領拙赤往瓦剌,欲聯合瓦剌謀怨。 [14] 

兀良哈幾殲三衞

然而,兀良哈諸部雖依附瓦剌部也先為其姻親,卻為也先所利用。借泰寧衞首領拙赤與遼東肥河衞首領別裏格有隙,于格魯坤迭連戰敗之機,瓦剌又分兵截殺,誅殺姻親拙赤。兀良哈三衞因此陷入困境,更加緊對明朝邊境的侵擾,以劫掠財物、人口。十二年春,明總兵曹義、參將崔源、都督焦禮等將領統兵分巡東北邊境,恰遇三衞兵入寇。明軍迎擊,斬殺三十二人,生擒七十餘人。其後,瓦剌首領賽刊王、也先相繼出兵兀良哈部,朵顏、泰寧二衞不敢應戰,福餘衞首領竟走避腦温江。經過兩次征剿,瓦剌對兀良哈的討伐是如何徹底,除前述各種徵兆外,還明確表現 在下面引證的幾句話。即後來,在瓦刺的阿刺知院發動叛亂、殺死他的主子也先時,首先數出也先的三大罪狀説:“漢兒人血在汝身上,脱脱不花王血也在汝身上,兀良哈人血也在汝身上。天道好還,今 日輪到汝死矣。”第一句是説也先曾寇掠漢人,並擒獲了大明正統皇帝;第二句是説他截殺他的主子脱脱不花,殲滅了元室遺商;第三句是指這次剿戮三衞。也先徵略四方,劫殺頗多,而獨特別指數這三件事,可見剿戮三衞的程度,決非尋常,同時也可以想像到這次侵犯的理由並不充分。至於瓦刺究竟怎樣壓了三衞不詳。但肯定和後來脱脱不花王經略海西女真時一樣的手法,反抗者殺,遁逃者焚燒其家宅遺財、順服者因而載歸的蒙古式戰法。至少,當時三衞俘囚為數相當多。而且也先的勢力不僅摧毀了三衞,還進一步迫使東鄰女真屈服,南下逼近到中國的中原。至此,三衞實力日漸衰落,既畏懼瓦剌,然毫不敢背叛;卻每年依舊朝貢明廷,以此換取明帝的賞賜;更因時常遭到明朝邊將剿殺,時刻尋機報復。十四年夏,大同參將石亨等人“復擊其盜邊者於箭豁山,擒斬五十人,三衞益怨”。隨後於秋季與瓦剌相勾結,大舉入侵明境。明英宗倉促北上親征,於土木驛(今河北懷來東南)被俘。 [6] 

兀良哈搖擺不定

土木之變後,英宗弟、郕王朱祁鈺在兵部尚書于謙等重臣擁立下,即帝位,是為景帝。景泰初年,明廷仍經常遣使赴兀良哈三衞詔諭、撫慰。然三衞已先受也先意旨,數次遣使在沒有約定時入貢,以窺探明朝守備虛實。不久,也先又逼迫朵顏衞所部遷徙他地。三衞皆不堪忍受瓦剌肆虐,遂嚮明朝秘密傳遞瓦剌情報,且請求屯駐於靠近明朝邊境處。景帝不允。
不久兀良哈三衞又倒向韃靼部,與其首領孛來暗中交往,充當其嚮導。每遣使入朝,要與孛來使臣相見,見明廷待韃靼厚,便請求加賞,未得應允,兀良哈三衞首領大怒,與孛來關係日趨緊密。
成化元年(1465),兀良哈部三衞派九萬兵隨孛來大舉入侵遼河地區。不久,兀良哈部又西附韃靼部毛裏孩,東結海西兵,多次出兵關內劫掠,雖數遭明守將擊之,仍侵擾不已。十四年,韃靼首領滿都魯發兵入攻三衞,大肆擄掠。三衞首領力不能支,皆走避至明邊境。迫於飢困,三衞首領請求明廷恢復馬市,以易糧食等物品。明憲宗下詔,允許恢復三衞馬市。二十二年,韃靼別部首領那孩統兵三萬,入攻大寧(治今內蒙古寧城西)、金山(今內蒙古哲里木盟東),渡老河,攻殺三衞首領伯顏等人,掠人畜萬計。三衞部眾為避戰亂,“相率攜老弱,走匿邊圉”。明邊守將劉潺報告朝廷,明憲宗詔令邊關守將,向三衞避難部眾發放芻糧,給予優撫。
然兀良哈三衞仍擾邊不止。弘治初年,常盜掠古北(今北京密雲東北)、開元(今遼寧開元北)等地。明守將張玉、總兵李杲等設計誘殺來馬市交易的三衞民眾三百人。兀良哈三衞首領因此而北結韃靼脱羅幹部,請求出兵為其復仇。其後,屢屢進犯廣寧(今遼寧北鎮)、寧遠(今遼寧興城)等地。未幾,兀良哈三衞再遭韃靼首領小王子的侵擾,三衞首領紛紛嚮明邊關守將請罪,以避戰禍。明孝宗隨即應允,卻不料三衞“陽為恭順”。朵顏衞都督花當依仗實力較強,數次嚮明廷請求增貢加賞,未獲準,積怨甚深。
正德十年(1515),花當把兒孫率千騎拆毀明鮎魚關,闖入馬蘭谷大掠。明參將陳乾戰敗陣亡。把兒孫又分兵三路,騷擾明邊。明武宗聞訊,命副總兵桂勇阻擊。花當不敵明軍,撤兵,屯駐於紅羅山,將把兒孫藏匿後,遣其子打哈等入朝請罪。明武宗下詔,釋罪不問。
把兒孫死後,其子伯革入明朝貢。嘉靖九年(1530),明世宗詔令伯革承襲其父爵。然打哈系花當子,卻不得官爵,遂大怒,發兵劫掠冷口、擦崖、喜峯等邊關。至二十二年冬,兀良哈三衞與韃靼部合兵,屢犯明境。明朝數員守將陣歿。明世宗因此下令罷馬市,禁止與三衞部眾市易。此後,兀良哈三衞更與明廷交惡,明北邊頻頻告急。
萬曆初,朵顏衞實力益強,首領長昂藉此要挾明廷加賞,未獲應允。長昂遂糾集部眾闖入明境,盜掠財物,又攔截諸部族入貢明廷使臣。十二年(1584),長昂與土蠻合兵,再度大舉入攻明境。明守將李松急請朝廷派兵圍剿長昂,朝議不從。長昂益發跋扈自恣。十七年,其與韃靼東、西二部合兵,入寇遼東,擊敗明將李成梁所部。

兀良哈服屬明清

明朝中晚期,朵顏衞分佈廣闊,東自大鹼場(今遼寧喀左),北至西拉木倫河,西迄延慶州四海冶(今北京延慶東),南達寬城(屬河北);福餘、泰寧兩衞的居地東達遼河中下游,最南端可至海城一帶,東北一部分到松花江流域,西南至小興州(今屬河北灤平)與朵顏衞一些部落參錯居住。明朝授三衞首領以都、都指揮、指揮、千百户等官,決定其更襲和升遷,並頒給敕書,以憑朝貢。規定三衞每年兩貢,每次各五百人,由喜峯口出入,貢物有馬、駝等物。永樂初,還在遼東開東原和廣寧(今遼寧北鎮)等地設立馬市,與三衞市易馬匹。儘管三衞時而寇掠明之邊地,但總的説來,他們尚能服從明朝中央政權管轄。
弘治、正德年間(1488年—1521年),朵顏衞首領花當(即和通)勢力自遼東遠達於宣府(今河北宣化市)邊外。由於三衞屏捍,自立三衞至嘉靖年間的一百五六十年中,平灤諸州未遭蒙古侵擾之禍。明清戰爭中,三衞先後服屬於清朝,征戰南北。 [7] 

兀良哈首領世系

洪武二十二年(1389),明朝設立兀良哈三衞的時候,“以阿札失裏為泰寧衞指揮使,塔賓帖木兒為指揮同知;海撒男答溪為福餘為指揮同知;脱魯忽察兒為朵顏衞指揮同知,各領所部,以安畜牧”,但是遼王后裔阿札失裏不久即叛附蒙古。燕王“靖難”,忙於明朝內政,對三衞採取了安撫的政策。篡位以後,明成祖重建三衞。這次重建有幾個顯著的特點:第一,曾經叛附蒙古的泰寧、福餘的首領都被更換,惟獨朵顏衞,“與其他二衞不同,起首就是對明廷一直表示忠誠的部族。正因為如此,當洪武、永樂用兵的時候,其他二衞的酋長不斷更迭,而朵顏衞卻能一直擁戴同一個酋長”,他就是脱魯忽察兒。第二,將封授的官職升格,洪武時期三衞的職銜不過指揮使、指揮同知,永樂時,三衞首領的最高官職升至都督。第三,永樂在三衞首領中眾建多封。洪武時期接受明朝官職的三衞首領只有三人而已,而永樂除了在每衞各封授左、右二都督外,還設立都指揮僉事、所鎮撫、舍人等職,“以分其權”。永樂無疑是從洪武以來三衞的叛亂中吸取了教訓。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第二、三點在《成祖實錄》等明初史料中沒有遺留,但是可以肯定,明朝中後期中的漢文史料中頻繁出現的三衞首領,其承襲的官職都是永樂時期授予的。 [4] 
明代泰寧衞首領世系變遷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洪武年間的遼王阿札失裏時期;永樂初期的忽剌班胡時期;永樂到正統時期的阿只罕一系;正統至萬曆初年的革幹帖木兒和兀南帖木兒一系。其世系斷層和缺失反映了明代和蒙古部落的關係變化,尤其是蒙古部落的勢力消長。 [3] 
參考資料
  • 1.    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海》(民族分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2:第111頁
  • 2.    佟冬主編;叢佩遠分冊主編.《中國東北史 第3卷》.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第657頁
  • 3.    明代泰寧衞首領世系變遷  .維普網[引用日期2021-03-09]
  • 4.    朵顏衞左右兩都督的世系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引用日期2021-03-09]
  • 5.    遼東的糧食供應與北元生存危機的化解——兼論蒙元汗庭的糧食需求  .知網[引用日期2021-03-09]
  • 6.    和田清:《明代蒙古史論集•兀良哈三衞之研究》
  • 7.    特木爾巴根:《嫩科爾沁部與清初五朝四帝關係史研究》
  • 8.    周松:《明初河套周邊邊政研究》
  • 9.    元明之際遼東的豪強集團與社會變遷  .知網[引用日期2021-03-10]
  • 10.    和田清:《明代蒙古史論集》
  • 11.    《成吉思汗祭詞》: “遠征山陽處,征服兀著惕、往流惕,護送月倫母親前去佔據的,吉祥孝順的成吉思汗。”
  • 12.    《全遼志》:兀良哈此東胡之種居遼西郡北境漢為奚酋所據東漢徵敗之走匿松漠間後魏之先復居故地為庫莫奚契丹別部小者號曰蒙古又曰韃靼有孛端察兒者為韃靼部長子孫分部曰去押者居於烏桓之地與畏羅乃蠻九姓回鶻故城和林接壤奉貢於遼金而隸屬於蒙古九世孫也速該攻塔塔部獲其長鐵木真次於盤陀山而生子因名曰鐵木真取其志武功也至忽必烈滅金而有天下立官屬府衞遂號蒙古為散衞韃靼以其不同乎種也
  • 13.    康熙年間阿拉善和碩特與喀爾喀關係研究  .萬方網[引用日期2021-03-13]
  • 14.    《明實錄》:正統十二年七月二十日,敕諭海西野人女直衞分都督剌塔別勒格寧哈答都指揮末朵斡長安保及建州三衞都督李滿住凡察董山並各衞都指揮等官大小頭目曰今兀良哈來朝者言瓦剌復欲侵刼兀良哈部屬及爾地方。且瓦剌居迤北之地兀良哈居迤南之地本不相侵犯近年瓦剌謀取兀良哈以結親為由與其都督拙赤等交結去歲為彼刼掠拙赤等先死其餘敗亡往事可鑑今此虜又欲謀爾野人女直爾宜戒飭所屬頭目人民但有虜寇來蠱誘者即便擒拏送鎮守官具奏處置。侵犯者即併力剿殺無失建立功名忠報朝廷之意。
  • 15.    《明實錄》:所擒數十人皆兀良哈部下,嘗入朝授官矣,復叛附阿魯台。上責之曰:‘爾於朝廷何功,徒因來朝,輒予爵賞。今不思報,乃復為叛寇用。命悉斬之’。
  • 16.    《明實錄》:遣指揮木答哈阿升哥齎敕諭福餘朵顏泰寧三衞頭目:“昔兀良哈之眾,數為韃靼摽掠不能安處,乃相率歸附誓守臣節。我太祖高皇帝矜厥困窮,設福餘朵顏泰寧三衞而授爾等官職,俾各領其眾。臣屬既久後竟叛去。及朕即位復遣人來朝,朕畧其舊過,加意撫綏,數年以來生聚蕃息,朝廷於爾可為厚矣。比者爾等為本雅失裏所脅,掠我邊卒。又遣苦烈兒等紿雲市馬實行窺伺。狡詐如此罪奚可容。今特遣指揮木答哈等諭意,如能悔過即還所掠戍卒,仍納馬三千匹贖前罪。不然發兵誅叛,悔將難追。
  • 17.    《明實錄》:永樂二十年六月己未,車駕次殺胡原。前鋒都督朱榮等,獲阿魯台部屬,送御營。備言阿魯台所部,初聞大軍出,皆憂懼,日有背叛而遁者。繼聞車駕親征,阿魯台舉家惴慄。其母及妻向之罵曰:大明皇帝何負爾?而必欲為逆天負恩事?爾死固宜,而使吾屬駢首就縛,為俘囚,將死無葬身處,皆汝所貽禍也。阿魯台盡棄其馬駝牛羊輜重於闊欒海之側,與其家屬直北走矣。上曰:獸窮則走。然此黠虜未當遽信,或挾説謀示弱以誤我。不可不嚴備。前哨繼獲虜部曲。亦言:虜悉眾夜遁矣。驗之而信。召都督朱榮,吳成等還。發兵,盡收虜所棄牛羊駝馬,焚其輜重。上召文武羣臣諭曰:朕非欲窮兵黷武也。虜為邊患,驅之足矣。將士遠來,亦宜休息。遂命旋師。是夜,召諸將諭曰:所以羽翼阿魯台為悖逆者,兀良哈之寇。今阿魯台狼狽遠遁,而兀良哈之寇尚在。當還師翦之。諸將皆曰然。請分兵疾進。遂簡步騎二萬,分五道進擊,且授之方略。謂曰:兵貴神速,所謂迅雷不及掩耳也。諸將受命遂行。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