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建州

(遼中京道、金北京路、元大寧路下轄州)

鎖定
建州,遼朝明朝初年設置的遼太祖設立建州保靜軍節度使,治所在永霸縣。下轄永霸縣、永康縣、永和縣(後屬榆州)、阜俗縣(後屬利州)。
金朝沿置建州,隸屬北京路興中府(今朝陽)。元朝時期隸屬大寧路明朝洪武年間置營州右屯衞駐建州城,永樂元年營州衞內遷,城廢。 [2] 
建州治所早期位於今遼寧省朝陽縣木頭城子鎮,遼聖宗時遷址於朝陽市龍城區大平房鎮黃花灘村建州城址處。 [3-4] 
中文名
建州
別    名
保靜軍 [4] 
武寧軍 [4] 
地理位置
今遼寧省朝陽市龍城區大平房鎮黃花灘村 [3] 
所屬時期
遼至明初
上級政區
遼金興中府、元大寧路
歷史遺蹟
建州城址 [3] 

建州歷史沿革

唐朝時期:為崇州地,設昌黎縣。 [1] 
遼朝時期:遼太祖置建州保靜軍節度使,轄永霸、永康、永和(981年—1014年,後屬榆州)、阜俗(986年—998年,後屬利州)四縣。建州城早期位於今遼寧省朝陽縣木頭城子鎮,遼聖宗時為避水患,遷址於今朝陽市龍城區大平房鎮黃花灘村建州城址處。 [3]  金、元、明沿襲。
金朝時期:金太宗天會二年(1124年)金朝奪得建州。金熙宗皇統三年(1143年)降為刺史州,為興中府節度下轄。金章宗泰和八年(1208年)為下等刺史州。金宣宗貞祐三年(1215年)廢棄於蒙古。
元朝時期:沿襲金代設建州,屬遼陽等處行中書省大寧路管轄,為大寧路九州之一。
明朝時期:洪武年間廢州。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置營州右屯衞駐建州城,隸屬大寧都指揮使司(今寧城)。永樂元年 [2] 大寧都司各衞或遷或廢,軍民內遷,此後包括建州在內,東至興中(今朝陽)西至大寧(今寧城),皆為蒙古兀良哈部牧區。
建州歷史沿革地圖

建州歷史文獻

遼史·地理志》:“建州,保靜軍,上,節度。唐武德中,置昌樂(黎)縣。太祖完葺故壘,置州。漢乾祐元年,故石晉太后詣世宗,求於漢(人)城側耕墾自贍。許於建州南四十時給地五十頃,營構房室,創立宗廟。州在靈河(今大淩河)之南,屢遭水害,聖宗遷於河(今大淩河)北唐崇州故城(今建州城址處)。初名武寧軍,隸永興宮,後屬敦睦宮。統縣二:永霸縣、永康縣——本唐昌黎縣地”。 [4] 
《五代史》:“自遼陽行十數日,過義州(今義縣)、霸州(今朝陽),至建州。胡氏曰:建州之南為義州(今義縣),建州之北則土河(今老哈河)。土河之北,則契丹中京大定府也”。
讀史方輿紀要·北直四》:“建州城,(大寧)衞東南四百餘里。唐武德初,嘗置昌黎縣,屬崇州五代初,契丹置建州保靜軍於此。漢乾祐初,故晉李太后請於契丹主耶律兀欲(遼世宗耶律阮),願依漢人城寨之側,給田以耕桑自瞻。許之。乃自黃龍府遷於建州南四十里,給地五十頃,令從者耕以自給”。
遼志》:“(建)州在靈河(今大淩河)南,屢遭水患。契丹主隆緒(遼聖宗耶律隆緒)時,又遷於河(大淩河)北,即唐之故崇州城治焉。初曰武寧軍,後曰保靜軍。金因之。元亦曰建州城。明初廢”。
《金志》:“本唐昌黎縣地,遼置永霸縣。又析置永康縣,俱屬建州。金廢永康縣。元復改置建平縣為建州治,明初廢”。
《金人疆域圖》:“建州南至燕京千二百四十五里。永霸廢縣,建州屬縣也”。
元一統志》載:“建州城,東西二百七十丈,南北三百六十丈,周十里有奇,四門,蒙古名“喀喇城”。城西北有浮圖(今黃花灘塔)十七級,周十二丈,其旁又有小浮圖七級,週四丈”。
塔子溝紀略》載建州城:“附近蒙古居民,多在城內舊房基處創挖磚石,亦有掘得他物者,維時附近之家,歲有火災,蒙民居住不安,地主台吉俄木河圖,延請番僧善堪輿者,問以歲歲失火之故,番僧雲‘掘動古基,故遭回祿’,台吉率眾蒙民,宰牛祭禱,至今永無水患”。

建州地理信息

座標點説明:座標點選取為遼寧省朝陽市龍城區大平房鎮黃花灘村。該村現存建州城址 [3]  (後期建州城所在地)。故選取該村為建州座標。
參考資料
  • 1.    《讀史方輿紀要·北直四》:“建州城,衞東南四百餘里。唐武德初,嘗置昌黎縣,屬崇州。五代初,契丹置建州保靜軍於此。”
  • 2.    明朝北直隸  .行政區劃網[引用日期2022-04-22]
  • 3.    遼寧省人民政府關於公佈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  .遼寧省人民政府.2007-05-26[引用日期2022-04-22]
  • 4.    《遼史·卷三十九·志第九·地理志三》中京道:“建州,保靜軍,上,節度。唐武德中,置昌樂縣。太祖完葺故壘,置州。漢乾元年,故石晉太后詣世宗,求於漢城側耕墾自贍。許於建州南四十里給地五十頃,營構房室,創立宗廟。州在靈河之南,屢遭水害,聖宗遷於河北唐崇州故城。初名武寧軍,隸永興宮,後屬敦睦宮。統縣二:永霸縣。永康縣——本唐昌黎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