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腸痙攣

鎖定
腸痙攣(enterospasm)又稱腸絞痛,俗稱腸子抽筋 [2]  ,只是一種症狀而非疾病。腸痙攣是由於腸壁平滑肌強烈收縮而引起的陣發性腹痛,是小兒急性腹痛中最常見的情況。臨牀表現為突然發作的陣發性腹痛,部位以臍周為主,疼痛輕重不等反覆發作,可自愈。緩解時腹軟、無包塊、無壓痛及其他病理體徵。在小嬰兒,可從哭吵的程度和強度瞭解是否存在腸痙攣:主要表現為持續,難以安撫的哭鬧不安,可伴有嘔吐,面頰潮紅,翻滾,雙下肢蜷曲等症狀,哭時面部潮紅,腹部脹而緊張,雙腿向上蜷起,發作可因患兒排氣或排便而終止,在小嬰兒則可反覆發作並呈自限過程。
中醫病名
腸痙攣
外文名
enterospasm
別    名
腸絞痛
多發羣體
幼兒
常見發病部位
臍周
常見病因
腸道氣體過多、腸道動力增強、胃腸道激素、飲食因素等
常見症狀
臍周陣發性腹痛,輕重不等,反覆發作,伴嘔吐、面頰潮紅、翻滾等

腸痙攣病因

1.胃腸道因素 
(1)腸道氣體產生過多:腸道氣體有四大來源:吞下的氣體;中和胃酸產生;從血中彌散而來以及細菌發酵產生。
(2)腸道動力增強。
(3)胃腸道激素
(4)飲食因素:一些研究顯示,母乳餵養兒發生腸痙攣與母親飲用奶有關,食物過敏可能是腸痙攣發生的一個原因。
(5)其他因素。
2.非胃腸道因素。

腸痙攣常見疾病

腸痙攣鑑別診斷

應與腸套疊急性闌尾炎膽囊炎膽石症急性腹膜炎急性胃腸炎或腸道感染,胃十二指腸潰瘍病急性穿孔,腸蛔蟲病與膽道蛔蟲泌尿繫結石等鑑別。

腸痙攣檢查

1.體格檢查。
2.實驗室檢查:常規進行血常規、糞便常規、生化全項、腹部立位片等檢查。

腸痙攣治療原則

首先要排除引發腸痙攣的器質性疾病,給予針對病因的治療。及時就醫,以免延誤診療。對症治療可採用三級治療方案。
1.第一級治療
可用熱水袋捂嬰兒腹部;家長給予支持和關心;服用二甲基硅油二甲基硅油是種非吸收性藥物,通過改變氣泡表面張力,使氣泡融合或彌散,促進氣體排出,對人體無副作用。其他減少腸道氣體的藥物,如活性碳、α-半乳糖苷酶吸附氣體或幫助消化高纖維素食物,減少發酵產氣,但目前對腸痙攣的療效尚不肯定。
2.第二級治療
即藥物治療。應根據醫師處方,給予解痙藥(如西託溴銨)阻斷平滑肌毒蕈鹼型受體,還可直接作用於平滑肌,解除平滑肌痙攣
3.第三級治療
改變飲食。哺乳婦女不食用牛奶、奶製品、魚和蛋;人工餵養給予豆奶或水解酪蛋白的奶方,能明顯改善嬰兒腸痙攣

腸痙攣中醫觀點

腸痙攣是指腸壁平滑肌陣發性強烈收縮而引起的非器質性腹痛。是急性腹痛最常見的病因。本病屬中醫“氣滯寒痛”,“盤腸氣痛”等範疇。
【病因病機】小兒脾常不足,脾胃功能稚弱,可因寒、熱、積滯、髒冷或其他原因導致血瘀氣滯而發生腹痛。
【辨證論治】
(一)寒凝氣滯
1.主證:突然腹痛,屈腰啼哭,陣陣發作,面白唇青,手足稍冷,腹部喜暖喜按,或伴有吐瀉,舌質淡紅,苔白滑,脈緊。
2.治法:温中散寒止痛。
(二)乳食積滯
1.主證:脘腹脹滿疼痛,按之痛甚,口氣酸臭,不思乳食,夜卧不寧或腹痛欲瀉,或有嘔吐,吐物酸餿,吐瀉之後覺舒,腹痛暫緩,舌苔厚膩,脈弦滑。
2.治法:消食導滯,理氣止痛。
(三)內積外寒
1.主證:腹痛腹脹,啼叫不已,不思乳食,或有嘔吐,伴發熱惡寒,流涕,噴嚏等症,舌淡紅,苔白或厚,脈緊。
2.治法:內疏食滯,外散風寒。
(四)熱結腸腑
1.主證:脘腹脹滿,按之更甚,面腮紅赤,口渴喜冷飲,大便乾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燥,脈數有力。
2.治法:泄熱通腑止痛。
(五)脾胃虛寒
1.主證:腹痛綿綿,時作時止,喜暖喜按,得温則舒,飲食喜熱惡涼,面黃瘦弱,神倦納少,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脈沉無力。
2.治法:健脾温中止痛。
(六)氣滯血瘀
1.主證:腹部疼痛,固定不移,痛如針刺,或氣脹作痛,或觸之有包塊,推之不移,按之痛甚,舌質紫暗或有瘀點,脈沉澀。
2.治法:行氣活血,化瘀止痛。 [1] 
參考資料
  • 1.    山東省衞生廳. 實用中西醫結合診斷治療學[M]. 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2:364-366.
  • 2.    魏玉屏,劉暉. 兒童百病飲食治療[M]. 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00: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