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食物過敏

(病症名稱)

鎖定
食物過敏會出現多種症狀,包括皮膚、消化道、呼吸道心血管系統等不適。任何食物都有可能成為過敏原。
中醫病名
食物過敏
外文名
food allergy
就診科室
變態反應科
常見症狀
嘴麻、嗓子癢、渾身起皮疹、皮膚腫脹等

食物過敏流行病學

西方國家過敏性休克的發病率正迅速升高。北美、歐洲和澳大利亞的調查證實,過敏性休克的發生率約為0.05%~2%。美國2002~2003年對普通人羣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過敏性休克已經影響到1.21%美國人的生活,有1100萬人曾和危及生命的過敏性休克“過招”。目前,食物過敏在西方國家兒童中的發病率為2%~8%,成人是1%~2%。在美國,花生等堅果是致死性過敏性休克的主要“元兇”。我國目前還沒有相關統計數據,但臨牀上發現,食物過敏的病例越來越多。

食物過敏臨牀表現

患者在不明確過敏原的情況下常“無來由”地起皮疹、渾身腫、喉頭髮緊,甚至暈厥
患者食入過敏原後感覺嘴麻、嗓子癢,這是最輕的表現;重症者會渾身起皮疹、皮膚腫脹;最嚴重的可引起過敏性休克、急性哮喘喉頭水腫等能置人於死地的反應。

食物過敏檢查

目前的試驗方法有兩種,一種是點刺試驗,就是把可疑的過敏原取微量扎到患者皮下,看皮膚的反應;另一種是抽血化驗,進行特定抗體檢測。但是,前者是有風險的。有的人即使接觸極微量的過敏原都會產生劇烈的反應,因此施行要慎重。

食物過敏診斷

診斷食物過敏,病史描述和試驗結果同等重要,患者必須把每次犯病時的環境、情景、就診情況等一一描述,醫生才能鎖定數量有限的可疑食物,有的放矢地做進一步檢查。結合檢查結果做出診斷。
食物過敏的診斷首先需進行臨牀評估,根據病史和臨牀表現結合實驗室檢查明確診斷。成年患者中嚴重的食物過敏,一般容易發現原因。當過敏原不明時,或對於多數兒童患者而言,診斷可能比較困難。IgE介導的過敏反應比較容易觀察到食物和症狀之間的關係,臨牀懷疑某種食物過敏後可採用皮膚試驗或血清過敏原特異性IgE測定來評估食物與症狀間的相互關係。非IgE介導的食物過敏症狀與飲食之間的時間關係有時比較難確定。以下試驗和方法可用於食物過敏的診斷。 [1] 
(一)非特異性試驗
對診斷具有提示和參考價值。
1.IgE:血清總IgE水平升高。
2.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比例和絕對計數增高:白細胞總數可正常。當嗜酸性粒細胞佔白細胞總數的5%~15%時,提示過敏反應;佔16%~40%時,提示存在過敏反應或其他情況(如藥物超敏反應、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寄生蟲感染)。
3.分泌物嗜酸性粒細胞檢查:眼結膜鼻黏膜的分泌物(鼻拭子檢查)、痰液中存在嗜酸性粒細胞。 [1] 
(二)特異性試驗
主要指確定過敏原的種類。須注意的是,過敏原檢測(皮膚試驗、血清特異性IgE)的陽性結果必須結合臨牀表現才能確定引起過敏的過敏原種類。
1.皮膚試驗
皮膚試驗對診斷吸入物過敏,如過敏性鼻炎結膜炎有較高的陽性預測值;對食物過敏的陰性預測值高。有兩種皮試方法:皮膚點刺皮內試驗。點刺試驗可檢測大多數過敏原。皮內試驗更敏感,但是特異性不高,可用於評估點刺試驗陰性或可疑陽性的患兒對過敏原的敏感性,嬰兒不適用。
每次皮膚試驗均應設陰性對照(單獨稀釋液)和陽性對照(組胺,點刺試驗為10mg/ml,皮內試驗1∶1000稀釋)。假陽性見於皮膚劃痕徵陽性者,風團和紅斑由擦拭或搔刮皮膚引起。假陰性見於過敏原提取液保存不當、過期或使用藥物(如抗組胺藥)。
機體曾經對某種過敏原發生過嚴重過敏反應者(全身過敏反應、嚴重哮喘發作)應禁忌使用此種過敏原進行皮膚點刺試驗。過敏反應的急性期也應避免進行皮膚試驗。皮膚點刺試驗無年齡限制。過敏原點-點刺(prick to prick)試驗主要用於對新鮮蔬菜或水果及少見物質過敏患者(如口過敏症)。
2.血清過敏原特異性IgE(sIgE)測定
過敏原sIgE的濃度高低有利於幫助判斷過敏原種類與臨牀表現之間的關係,當過敏原濃度較高時發生臨牀症狀和體徵的可能性增高。由於食物過敏可能為T細胞、嗜酸性粒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因此,食物過敏原sIgE檢測陰性也不能排除過敏的可能,尤其是胃腸道相關的食物過敏症。
用於存在遲髮型過敏反應的患者,皮膚試驗及血清特異性IgE檢測不能確定過敏原者可採用,但診斷價值還需進一步研究證實。 [1] 
(三)迴避試驗
食物過敏者無論是否檢測到相應的過敏原都可使用。主要是通過短期迴避日常食用的可疑食物,觀察臨牀症狀和體徵變化幫助明確過敏原的種類。一般每次嚴格迴避一種食物2周,如果考慮是非IgE介導的過敏反應最少4周(包括複合成品食品中含有相關食物成分)。觀察臨牀症狀和體徵的改善情況。如臨牀表現明顯改善,提示過敏可能與此種食物有關。進一步再添加此種食物,如臨牀表現加重,證實上述食物的過敏原性質(後者屬於激發試驗)。此程序可逐一篩選可疑食物。 [1] 
(四)食物日記
在懷疑有食物過敏或進行迴避試驗時應記食物日記。食物日記是對病史的補充。在一段特定的時間裏詳細地記錄患者每天所吃的食物(包括只放在嘴裏的東西),並詳細記錄患者出現的症狀和時間。有時會從日記中發現食物與症狀的因果關係,發現一些隱藏的食物過敏原。 [1] 
(五)雙盲安慰劑對照食物激發試驗
因大部分食物過敏可以通過上述方法診斷,雖然是食物過敏診斷的金標準,但由於存在一定的嚴重過敏反應的風險性及程序複雜、要求嚴格,一般只應用於少數條件完備的過敏診斷中心。 [1]  [2] 

食物過敏治療

食物過敏目前無法進行脱敏治療。查過敏原的目的首先是讓患者瞭解自己應該避開哪些食物,這是防止過敏性休克的最主要方法。另外,目前發現,花粉和水果過敏有交叉現象,比如對樺樹花粉過敏的人可能對蘋果等過敏,對蒿草過敏的人有可能對子或其他水果過敏。找到一個過敏原,可以幫助患者避開相關的危險。此外,食物過敏原之間也會存在交叉過敏現象,比如對食物甲過敏的人一段時間後又會對食物乙過敏。有些食物過敏一段時間後能好轉。因此,不但確診時要查過敏原,確診後每1~2年還要複查,以此瞭解過敏原有沒有變化,從而更好地迴避風險
(一)飲食管理
食物過敏的治療主要依賴於迴避過敏食物。
1.存在持續和(或)嚴重過敏症狀者 完全迴避含有過敏原的食物。如發生過全身嚴重過敏反應(如過敏性休克)、血管性水腫等危及生命表現者應嚴格迴避任何含有過敏原的食物。一些患者甚至需要終身迴避過敏食物。
2.輕症過敏(主要指輕症特應性皮炎) 也應迴避過敏食物,但一些患者可能自發症狀改善或消失,因此經過一段時間可能對過敏食物耐受。在嬰幼兒這種情況尤其常見。
3.除了迴避過敏食物,也應注意膳食的營養均衡,尤其是對多種食物過敏的患者應定期進行營養評價,避免因食物迴避造成的營養不良和失衡。 [1] 
(二)藥物治療及其他
通過與組胺競爭H1受體,從而阻斷組胺引起的一系列症狀而達到治療目的。第一代H1受體拮抗劑常用:苯海拉明異丙嗪氯苯那敏撲爾敏)、賽庚啶去氯羥嗪酮替芬、多慮平等。可有效治療急性症狀,但有抗膽鹼能樣作用、嗜睡。第二代H1受體拮抗劑常用:特非那定西替利嗪阿司咪唑氯雷他定咪唑斯汀地氯雷他定。可選擇性地阻斷外周H1受體,親脂性小,分子量大,不易透過血腦屏障,無中樞抑制作用,較少引起嗜睡;無抗膽鹼能活性。部分藥物會引起心臟毒性(特非那定/阿斯咪唑/咪唑斯汀),嗜睡、運動及認知能力下降、酒精疊加作用(西替利嗪),以及與食物/藥物相互作用(特非那定)。
臨牀上應儘量避免多種抗組胺藥物的聯合使用,應注意當組胺藥物效果不佳時可能存在的非IgE介導的過敏反應存在。
代表藥物是色甘酸鈉奈多羅米,它們能阻斷肥大細胞釋放介質,主要用於其他藥物(如組胺、局部用皮質激素)無效或不耐受時。主要是呼吸道和眼過敏症局部用藥。
主要用於1歲以上兒童和成人,嬰兒期的用藥研究較少。少數國家和地區也用於大於6月齡嬰兒。對於大於6月齡嬰兒出現呼吸道過敏症者,根據臨牀表現可酌情短期使用。
對嚴重特應性皮炎、嚴重喘息發作、血管性水腫及全身過敏反應患者可短期使用全身糖皮質激素。減輕非IgE介導的食物過敏的免疫炎症反應的藥物主要為糖皮質激素。
5.特應性皮炎治療
(1)局部皮膚保濕,低於37℃温水沐浴15分鐘以內,立即使用保濕乳或霜,可以減少皮膚瘙癢,緩解皮膚乾燥
(2)局部糖皮質激素:長期維持治療宜選用弱效激素製劑,中強效激素適合短期使用。含鹵素的激素製劑不宜用於面部、眼瞼、生殖器、間擦部位以及小嬰兒。超強效激素僅限短期(1~2周)使用,且避免用於面部及皮膚褶皺處。
(3)鈣調磷酸酶抑制劑,常用的有他克莫司,可用於2歲以上兒童頑固性濕疹,有效減輕瘙癢症狀,減少激素的使用。
(4)其他治療:口服抗組胺藥物可減輕部分病人瘙癢症狀,不建議抗組胺藥局部外用。嚴重病例可使用光療或全身使用免疫抑制劑。可適當補充維生素D,尤其是小嬰兒。
6.1∶1000腎上腺素的應用
IgE介導的食物過敏引起休克和嚴重血管性水腫時,應第一時間給予腎上腺素肌內或皮下注射,可減少嚴重過敏的死亡。兒童劑量:0.01mg/kg,最大劑量0.5mg。 [1]  [2] 
參考資料
  • 1.    林果為,王吉耀,葛均波. 實用內科學 下 第15版[M]. 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2017.
  • 2.    黃國英,黃陶承,王藝. 社區兒科常見疾病診治指南[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9: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