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脾胃濕熱

鎖定
脾胃濕熱,中醫病證名。是指濕熱藴結脾胃,脾失健運胃失納降而形成的證候。本證可因飲食不調,膏粱厚味,釀成濕熱,內藴脾胃而引起,亦可因感受濕熱交阻於中焦而致病。常見於泄瀉痢疾濕阻黃疸、水腫、鼓脹等疾病中。
中文名
脾胃濕熱
別    名
濕熱中阻證
中焦濕熱證
常見發病部位
脾、胃
相關疾病
泄瀉、痢疾、濕阻、黃疸、水腫等
治    法
清利濕熱
方    劑
甘露消毒丹
就診科室
中醫科

脾胃濕熱病因

可因飲食不調,膏粱厚味,釀成濕熱,內藴脾胃而引起,亦可因感受濕熱交阻於中焦而致病。

脾胃濕熱辯證要點

本證以脾運失健和濕熱內阻症狀並見為辨證要點。

脾胃濕熱臨牀表現

脘腹脹滿,肢體睏倦,尿少色黃,大便溏泄不爽,納少厭食,噁心嘔吐,或面目肌膚髮黃,色澤鮮紅如橘子色,皮膚髮癢;或身熱起伏,汗出不解;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脾胃濕熱症情分析

脾主運化,其氣主升,胃主受納,以和降為順。濕熱藴結中焦,納運失司,升降失常,故脘腹痞悶,納呆嘔惡;熱勢急迫,且濕又為陰邪,易阻氣機,故便溏而不爽。脾主肌肉四肢,濕性重着,脾為濕困,流注肢體,故肢體困重。濕遏熱伏,鬱蒸於內,故身熱不揚,汗出不解,口渴多飲,小便短黃。濕熱藴結脾胃,燻蒸肝膽,疏泄失權,膽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膚,則見身目鮮黃,皮膚髮癢。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為濕熱內藴之徵。

脾胃濕熱治法

脾胃濕熱常用中藥

黃連、黃芩、梔子、茵陳、豬苓、茯苓、澤瀉、車前草、滑石、通草、薏苡仁等。

脾胃濕熱方劑

脾胃濕熱其他療法

脾胃濕熱1、針灸治療

(1)刺法
針刺少商、曲池委中,或舌下青筋、黑筋處出血。治霍亂絞腸痧
(2)體針
中脘內關,是三里穴,吐甚加合谷,再甚加天概,腹痛公孫穴,用瀉法,治霍亂。

脾胃濕熱2、飲食療法

飲食宜忌忌食生冷、瓜果、油膩、甘肥之物,宜食清淡易消化之物。
(1)荷葉白米50g常法煮粥,臨熟將鮮荷葉一張洗淨蓋粥上,温火燜少許時,揭去荷葉,粥成淡綠色,調勻服之。能清暑生津。
(2)大田螺0-20個養於清水中漂去泥,取出螺肉,加入少許黃酒拌和,再放入清水中燉熟飲湯,每日1次,能清利濕熱,通小便。
(3)冬瓜湯冬瓜500g煮湯三大碗,分服,能清熱利濕西瓜絞汁頻飲,能清暑利尿。
(4)綠豆30g,煎湯頻飲,能除署熱,利小便。

脾胃濕熱常見病

1、濕阻
此由脾胃功能失調,運化失職,濕從內生,外濕侵犯,內濕與外濕互結化熱而成濕阻,症見口苦粘膩,脈滿數,治療應清熱化濕,方用連樸飲(《霍亂論》)或甘露消毒丹(《温熱經緯》)。
2、黃疸
多因酒食過度,水谷相併,積於脾胃,復為風濕所搏,熱氣鬱蒸,所以發黃為疸。症見目黃身黃,頭重身困,噁心嘔吐,胸脘痞滿.苔膩,脈濡數,治療宜清熱化濕,化濁,方選茵陳蒿湯(《傷寒論》)及甘露消毒丹(《温熱經緯》)之類。
水腫
3、因水濕內侵,濕藴於中,脾為濕困,濕邪化熱,濕熱交蒸,膀胱輸化無權導致水腫,症見遍身浮腫,胸腹痞悶,小便短赤,大便乾結,苔黃,脈沉數,治當分利濕熱,方宜八正散加減(《和劑局方》)。
4、鼓脹
因濕熱互結於脾胃,濁水停聚而引起,兼見煩熱口苦,渴不欲飲小便赤澀,大便秘結,或有面目皮膚髮黃,苔黃膩或灰黑,脈弦數,治療上應清熱利濕,攻下逐水,方選中滿分消丸(《蘭室秘藏》)加減。

脾胃濕熱預防調護

1、注意飲食、飲水衞生,夏月不能過於貪涼,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消除潮濕。夏令時,宜用鮮藿香、鮮佩蘭、鮮荷葉、焦麥芽等適量煎湯作飲料,以芳香化濁、醒腳和中,預防濕阻病的發生。
2、霍亂吐瀉交作,邪氣未清時不能進食,吐瀉巳止,應逐漸恢復飲食,宜進流質、半流質清淡之食物。
3、本證之臌脹病,腹大堅滿脹痛,患者宜取半卧位,宜進低鹽或無鹽飲食,忌食煎炸、堅硬粗糙、辛辣的食物,以半流質、無渣飲食為宜,少量多餐、晚餐少進,宜進營養豐富的食物。如需服用逐水藥物時,以清晨空腹為宜。服藥後注意大小便的次數、量及顏色。臌脹病人尚須定期測量體重、腹圍,以瞭解病情的變化。

脾胃濕熱轉歸預後

脾胃濕熱證的病理演變大致有三,濕熱久留不去,傷及陰分,造成脾胃不足或胃陰虧虛證;濕熱燻蒸肝膽,使肝膽為濕熱所困,疏泄失職,出現黃疸等病;濕熱有脾胃影響胃腸,形成胃腸熱結證。 [1-5] 
參考資料
  • 1.    鄒積隆,叢林,楊振寧主編;馬傳江等編寫 .《簡明中醫病證辭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5年
  • 2.    張登本主編 .《中醫辨證20講》: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0年
  • 3.    匡調元主編;王慶其著 .《中醫證候病理學》 :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 1995年
  • 4.    姚乃禮主編 .《中醫證候鑑別診斷學 第2版》 :人民衞生出版社, 1987年
  • 5.    孫國傑,塗晉文主編.《中醫治療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