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答大學堂校長蔡鶴卿太史書

鎖定
答大學堂校長蔡鶴卿太史書,創作年代:民國時期,作者:林紓作品體裁:散文
中文名
答大學堂校長蔡鶴卿太史書
創作年代
民國時期
作    者
林紓
作品體裁
散文
所屬國家
中國

答大學堂校長蔡鶴卿太史書作品原文

答大學堂校長蔡鶴卿太史書 答大學堂校長蔡鶴卿太史書
答大學堂校長蔡鶴卿太史書(1)
鶴卿先生太史足下(2)。與公別十餘年,壬子始一把晤(3),匆匆八年,未通音問,至以為歉。屬辱賜書,以遺民劉應秋先生遺著囑為題辭(4)。書未梓行,無從拜讀,能否乞趙君作一短簡事略見示,當謹撰跋尾歸之。嗚呼!明室敦氣節,故亡國時殉烈者眾,而夏峯、梨洲、亭林、楊園、二曲諸老(5),均脱身斧鉞,其不死,幸也。我公崇尚新學,乃亦垂念逋播之臣(6),足見名教之孤懸,不絕如縷,實望我公為之保全而護惜之,至慰!至慰!
雖然,尤有望於公者。大學為全國師表,五常之所繫屬(7)。近者外間謠琢紛集,我公必有所聞,即弟亦不無疑信。或且有惡乎闒茸之徒(8),田生過激之論,不知救世之道,必度人所能行,補偏之言,必使人以可信。若盡反常軌,侈為不經之談(9),則毒粥既陳,旁有爛腸之鼠,明燎宵舉(10),下有聚死之蟲。何者?趨甘就熱,不中其度(11),則未有不斃者。方今人心喪敝,已在無可救挽之時,更侈奇創之談,用以譁眾,少年多半失學,利其便己,未有不糜沸麕至而附和之者(12),而中國之命,如屬絲矣(13)。晚清之末造,概世之論者恆曰:“去科舉,停資格(14),廢八股,斬豚尾(15),復天足(16),逐滿人,撲專制,整軍備,則中國必強。”今百凡皆遂矣,強義安在?於是更進一解,必覆孔孟、鏟倫常為快。嗚呼!因童子之羸困,不求良醫,乃追責其二親之有隱瘵逐之(17),而童子可以日就肥澤,有是理耶?外國不知孔孟,然祟仁,仗義,矢信,尚智,守禮,五常之道,未嘗悖也,而又濟之以勇。弟不解西文,積十九年之筆述,成譯著一百三十三種,都一千二百萬言,實未見中有違忤五常之語,何時賢乃書有此叛親蔑倫之論,此其得諸西人乎?抑別有所授耶?
我公心右漢族,當在杭州時(18)。間關避禍(19),與夫人同茹辛苦,而宗旨不變,勇士也。方公行時,弟與陳叔通惋惜公行(20),未及一送。申、伍異趣(21),各衷其是,今公為民國宣力,弟仍清室舉人,交情固在,不能視為冰炭,故辱公寓書,殷殷於劉先生之序跋,實隱示明清標季(22),各有遺民,其志均不可奪也。弟年垂七十,富貴功名,前三十年視若棄灰,今篤老,尚抱守殘缺,至死不易其操。前年梁任公倡馬、班革命之説(23),弟聞之失笑。任公非劣,何為作此媚世之言?馬、班之書,讀者幾人?殆不革而自革,何勞任公費此神力?若雲死文字有礙生學術,則科學不用古文,古文亦無礙科學。英之迭更(24),累斥希臘、臘丁、羅馬之文為死物(25),而至今仍存者,迭更雖躬負盛名,固不能用私心以蔑古,矧吾國人,尚有何人如迭更者耶?須知天下之理,不能就便而奪常,亦不能取快而滋弊。使伯夷叔齊生於今日(26),則萬無濟變之方。孔子為“聖之時”(27),時乎井田封建,則孔子必能使井田封建一無流弊,時乎潛艇飛機,則孔子必能使潛艇飛機不妄殺人,所以名為時中之聖。時者,與時不悖也。衞靈問陣,孔子行(28);陳恆拭君,孔子討(29)。用兵與不用兵,亦正決之以時耳。今必曰天下之弱,弱於孔子,然則天下之強,宜莫強於威廉(30),以柏靈一隅(31),抵抗全球,皆敗衄無措(32),直可為萬世英雄之祖。且其文治武功,科學商務,下及工藝,無一不冠歐州,胡為懨懨為荷蘭之寓公(33)?若雲成敗不可以論英雄,則又何能以積弱歸罪孔子?彼莊周之書,最擯孔子者也,然《人間世》—篇,又盛推孔子(34)。所謂“人間世”者,不能離人而立之,謂其託顏回、托葉公子高之問難孔子,指陳以接人處眾之道,則莊周亦未嘗不近人情而忤孔子。乃世士不能博辯為千載以上之莊周,竟咆勃為千載以下之桓魋(35),一何其可笑也。
且天下唯有真學術、真道德,始足獨樹一幟,使人景從(36)。若盡廢古書,行用土語記為文字,則都下引車賣漿之徒所操之語,按之皆有文法,不類閩、廣人為無文法之啁啾(37),據此則凡京律之稗販,均可用為教授矣。若雲《水遊》、《紅樓》,皆白話之聖,並足為教科之書,不知《水滸》中辭吻,多采岳珂之《金陀粹篇》(38),《紅樓》亦不止為一人手筆,作者均博極羣書之人。總之,非讀破萬卷,不能為古文,亦並不能為白話。若化古子之言為白話,演説亦未嘗不是。按《説文》:演,長流也,亦有延之廣之之義。法當以短演長,不能以古子之長,演為白話之短。且使人讀古子者,須讀其原書耶?抑憑講師之一二語即算為古子?若讀原書,則又不能全廢古文矣。矧於古子之外,尚以《説文》講授。《説文》之學,非俗書也,當參以古籀(39),證以鐘鼎之文(40)。試思用籀篆可化為白話耶?果以籀篆之文,雜之白話之中,是引漢唐之環、燕(41),與村婦談心,陳商周之俎、豆(42),為野老聚炊,類乎不類?弟,閩人也,南蠻鴃舌(43),亦願習中原之語言,脱授我者以中原之語言,仍令我為鴃舌之閩語,可乎?蓋存國粹而授《説文》可以,以《説文》為客,以白話為主,不可也。
乃近來尤有所謂新道德者,斥父母為自感情慾(44),於己無恩。此語曾一見之隨園文中(45),僕方以為擬於不倫,斥袁枚為狂謬,不圖竟有用為講學者。人頭畜鳴,辯不屑辯,置之句可也。彼又云:武曌為聖王(46),卓文君為名媛(47),此亦拾李卓吾之餘唾(48)。卓吾有禽獸行,故發是言;李穆堂又拾其餘唾(49),尊嚴嵩為忠臣(50)。今試問二李之名,學生能舉之否?同為埃滅,何苦增茲口舌?可悲也!
大凡為士林表率,須圓通廣大(51),據中而立,方能率由無弊。若憑位分勢力,而施趨怪走奇之教育,則惟穆罕麥德左執刀而右傳教(52),始可如其願望。今全國父老,以子弟託公,願公留意以守常為是。況天下溺矣,藩鎮之禍(53),邇在眉捷,而又成為南北美之爭(54)。我公為南士所推,宜痛哭流涕助成和局,使民生有所蘇息,乃以清風亮節之躬,而使議者紛紛集失(55),甚為我公惜之。
此書上後,可以不必示覆,唯靜盼好音,為國民端其趨向,故人老悖(56),甚有幸焉。愚直之言,萬死!萬死!林紓頓首。 [1] 

答大學堂校長蔡鶴卿太史書作品註釋

(1)蔡鶴卿: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號孑民,浙江紹興人,近代傑出教育家。清代光緒年間(1875—1908)進士,翰林院編修。辛亥革命前即從事教育工作,積極宣傳民主革命思想。1904年組織光復會,第二午,參加同盟會,從事革命活動。辛亥革命後,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主張徹底廢除封建教育,實行進步的資產階級教育,提倡軍國民教育、實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與美感教育的統一。191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積極支持正在興起的新文化運動。以後任國民黨政府大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長。九一八事變後,主張抗日,並與宋慶齡魯迅等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抗日戰爭中,在香港病逝。
(2)太史:舊稱翰林為太史。蔡元培在清代末年曾任翰林院編修,作者按舊習慣稱他為“太史”,也表示自己是遺民,不忘前清制度。
(3)壬子:1912年,即清亡後第二年。
(4)劉應秋:字士和,明代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萬曆年間(1573—1620)進士,累宮祭酒,負才氣,好議論,因而遭忌。死後諡文節。
(5)夏峯:即孫奇逢。梨洲:黃宗羲字太沖,學者稱梨洲先生,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學家,明亡後,堅持民族氣節,拒絕清廷徵召,隱居著書。亭林:顧炎武,字寧人,學者稱亭林先生,明末清初思想家、學者;明亡後,曾參加抗清起義,後從事學術研究,並遍遊華北,考察形式,以圖恢復。楊園:張履祥,字考夫,學者稱楊園先生,治學宗程朱理學;明末為諸生,明亡後不仕。二曲:李顒,字中孚,號二曲,明清之際哲學家,曾講學江南,門徒甚眾,與孫奇逢、黃宗羲並稱三大儒,清廷屢以博學鴻詞徵召,以絕食拒絕得免。
(6)逋播:即逋遷,流亡異地。這裏指先朝亡後無可歸依的遺民。
(7)五常:西漢董仲舒首先提出“五常之道”,即仁、義、禮、智、信。“五常”作為封建倫常道德觀念,在封建社會里始終為統治階級所奉行,在羣眾中也有很深的影響。
(8)闒茸(tà róng):舊指地位卑微或品格卑鄙的人。
(9)侈:誇大,過分。
(10)燎(1iào料):火炬。
(11)中(zhòng仲):適合。度,限度。
(12)糜沸:同“麻拂”,混亂。麕(qún羣):通“羣”。
(13)屬(zhǔ主)絲:繫於一絲,比喻非常危險。
(14)資格:按資格銓授官職的陋規。
(15)豚尾:豬尾巴。清制,男人留辮子,拖在腦後,清末,革命者蔑稱之為“豚尾”。
(16)天足:沒有纏過的腳。舊時婦女纏腳,清末,主張改革者主張廢除婦女纏腳,叫做“復天足”。
(17)瘵(zhài債):病。
(18)當在杭州時:1901年蔡元培在杭州從事教育及進步宣傳活動,同年與夫人黃世振結婚,第二年離杭州前往日本遊歷。
(19)間關:歷盡路途艱險。
(20)陳叔通:現代政治活動家。清末曾任翰林,參加過維新活動。辛亥革命後長期從事民主活功,解放後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等職,1966年在北京病逝。
(21)申、伍:春秋末期,楚臣申包胥伍子胥原為知交,後伍子胥因父、兄為楚平王殺害,去楚投吳。前506年(楚昭王十年)伍子胥助吳破楚。申包胥到秦國求救兵,在秦宮外痛哭七日七夜,終於使秦發兵救楚,恢復了楚國。異趣:志向不同。這裏作者以申、伍的關係比喻自己和蔡元培的關係。
(22)標季:末世。標:稍,末。
(23)梁任公:梁啓超,字卓如,號任公,廣東新會人。近代學者,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戊戌維新主將之一。維新失敗後逃亡日本,辛亥革命後思想轉向保守,著有《飲冰室合集》。馬、班:司馬遷班固
(24)迭更:疑即迭更司(今譯狄更斯)。
(25)臘丁:拉丁的舊音澤。
(26)伯夷、叔齊:相傳為商末孤竹君之子,孤竹君死後,互相讓位,後一同投周,因反對武王伐紂,又一同逃往首陽山,發誓“不食周粟”,終於餓死。
(27)聖之時:《孟子·萬章下》:“孔子,聖之時者也。”“聖之時”意為使自己的思想適應新形勢的聖人。
(28)“衞靈”二例:《論語·衞靈公》:“衞靈公問陣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堂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
(29)“陳恆”二句:《論語·憲問》:“陳成子殺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恆殺其君,請討之。”陳恆即陳成子,齊國大夫。前481年(齊簡公四年),陳成子殺齊簡公。
(30)威廉:指威廉二世德意志帝國皇帝、普魯士國王,1888年至1918年在位,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德國革命爆發後逃亡荷蘭。
(31)柏靈:柏林的舊音譯。
(32)衄(nǜ女去聲):損傷,挫敗。
(33)懨懨(yān煙):精神不振的樣子。寓公:古稱失去領地而寄居他國的貴族。後亦指閒居外地的官僚、地主。
(34)“《人間世》”二句:《人間世》為《莊子·內篇》七篇之一,內容是虛構顏回與孔子,以及葉公、子高與孔子的對話來發揮其處世哲學。篇中並無直接讚頌孔子的話,但篇中孔子的話就是莊子自己的正面觀點。
(35)咆勃:咆哮發怒。形容人盛氣凌人的樣子。桓魋(tuí頹):春秋末宋國大夫。孔子到宋,桓魋欲殺孔子。
(36)景從:即“影從”,像人的影子隨人那樣緊緊跟隨。
(37)啁啾(zhōu jiū):鳥叫聲。這裏用以形容福建、廣東人説話難懂。
(38)岳珂:字肅立,岳飛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著《金陀粹篇》,彙集有關岳飛的史料,為其祖父辨冤,因作者在嘉興金陀坊有別業,因用為書名。著作還有《桯史》等。
(39)古籀(zhòu宙):即大篆,古代漢字的一種文體,因着錄於《史籀篇》,故名“古籀”或“籀書”或“籀文”。
(40)鐘鼎之文:主要指商周時代銅器的銘文。
(41)環:楊玉環,唐玄宗貴妃。燕:趙飛燕,西漢成帝皇后。
(42)俎(zǔ組)、豆:俱為古代祭祀用的禮器。
(43)鴃(jué)舌:形容語音難懂。《孟子·滕文公上》:“今也南蠻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
(44)自感情慾:我國古代最早認為父對於子的感情是出於自身的情慾,無所謂父子之親的,據説是孔融。據《後漢書·孔融傳》,路粹奏融“前與白衣禰衡,跌蕩放言,雲:‘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臂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
(45)隨園:袁枚,字子才,號隨園老人。
(46)武曌(zhào照):武則天自名曌。
(47)卓文君:西漢臨邛(今四川省邛崍縣)人,卓王孫之女,夫死後家居,後與司馬相如相戀,一起逃往成都。媛(yuàn院):美女。
(48)李卓吾:李贄,號卓吾,明代後期傑出思想家、文學家,對封建道學進行過猛烈的批判。李贄在《藏書李責勣》中稱讚武則天:“試觀近古之王,有知人如武氏者乎?亦有專以愛足養人才為心、安民為念如武氏者乎?此固不能逃於萬世之公鑑矣。”又李贄在《藏書司馬相如》中稱讚卓文君賢如東漢孟光
(49)李穆堂:李紱,字巨來,號穆堂,清初理學家,著有《穆堂類》稿。
(50)嚴嵩: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時權相,專橫拔扈,營私結黨,迫害異己,後人一般視之為奸臣。
(51)圓通廣大:本為佛教用語,意為無偏無障,徹悟一切。
(52)穆罕麥德:六世紀末七世紀初阿拉伯半島麥加人,伊斯蘭教的創始人,今譯穆罕默德。穆罕默德在傳教過程中,曾組織武裝與猶太教徒和反對伊斯蘭教的貴族進行戰爭,最後戰爭取得勝利,武裝佔領了麥加,並強使麥加的商人、貴族接受了伊斯蘭教。這就是所謂“穆罕麥德左執刀而右傳教”。
(53)藩鎮之禍:唐代各都護府節度使通稱“藩鎮”或“方鎮”。唐中後期中央權力削弱,各地節度使實行封建割據,藩鎮之間以及藩鎮和中央之間經常發生戰爭,這就是所謂“藩鎮之禍”。這裏藉以指當時的軍閥混戰。
(54)南北美之爭:指爆發於1861年的美國南北戰爭
(55)紛紛集矢:羣起攻之,如箭紛紛射在靶上。
(56)老悖:老糊塗。悖(bèi背):悖謬,荒謬不合事理。 [1] 

答大學堂校長蔡鶴卿太史書作品賞析

此文寫於1919年3月,即五四運動即將爆發之際。文中系統地表現了林紓維護孔孟之道,維護舊道德、舊文化的保守思想和清遺民的立場。此信公開發表後,林紓成了反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蔡元培寫了《答林君琴南函》一文,駁斥了林紓的指責。魯迅等也多次撰文,批判他的謬論。桐城派以古文為工具,以“羽翼道教”為己任,到了“五四”時期,其末流終於走到了歷史的反面,是有其深刻的內在原因的。 [2] 

答大學堂校長蔡鶴卿太史書作者簡介

林紓(1852—1924),原名羣玉,字琴南,號畏廬,又號冷紅生,福建閩縣(今福州)人,桐城派末期代表作家。1882年(光緒八年)舉人,曾任教京師大學堂,參加過改良主義運動。清亡後,以遺民自居,堅持舊文化,反對新文化,堅持文言文,反對白話文,成了反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守舊代表人物之一。他與人合作,用文言翻譯歐美文學作品一百七十餘種,對中外文化交流起過重要作用。著作頗豐,有《畏廬文集》共三集及《閩中新樂府》等。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