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立秋

(二十四節氣之一)

鎖定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三個節氣,也是秋季的起始。鬥指西南,太陽達黃經135°,在每年公曆8月7、8日或9日。 [58] ”,是開始之意;“”,意為禾穀成熟。整個自然界的變化是循序漸進的過程,立秋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轉折。在自然界,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成熟。 [6-7]  [47]  [57]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僅次於大暑小暑的第三熱節氣。在節氣排列順序上,處暑在立秋之後,秋季第二個節氣“處暑”(末暑)才出暑。二十四節氣有“三暑”(小暑、大暑、處暑),“三暑”中間還夾一個“立秋”節氣,立秋之後才是處暑(末暑)。“三暑”與“三伏”均代表高温酷熱天氣,“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處暑四個節氣。在二十四節氣中,暑天比較長。 [14]  [35]  [38]  [44-45]  [53] 
立秋意味着降水、濕度等,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減少或下降。從立秋開始,陽氣漸收,萬物內斂。立秋與立春、立夏、立冬並稱“四立”,也是古時“四時八節”之一。秋天是禾穀成熟、收穫的季節。立秋時,古時民間有祭祀土地神,慶祝豐收的習俗。 [49]  [51-52]  還有“貼秋膘”、“咬秋”等習俗。
中文名
立秋
外文名
Beginning of Autumn
代表寓意
秋季開始,收穫的季節
自然規律
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成熟
公曆時間
公曆8月7、8或9日 [58] 
黃道位置
太陽到達黃經135°
氣候特點
降雨、濕度等趨於下降或減少
物候現象
涼風至;白露生;寒蟬鳴
農事活動
做好整地、施肥的準備、曬秋
傳統習俗
祭祀土地神、曬秋節、秋忙會貼秋膘 [54] 

立秋歷史淵源

立秋,是“四立”之一,表示秋季的開始,禾穀開始成熟,收穫的季節到了。《曆書》曰:“鬥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谷熟也。”《説文解字》:“秋,禾穀熟也。”整個自然界的變化是循序漸進的過程,立秋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轉折。如《管子》所説:“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 [24-25]  [32]  [47] 
二十四節氣有“三暑”,即小暑、大暑、處暑,按順序分別為初暑、中暑、末暑。“三暑”中間還夾一個“立秋”節氣,立秋之後才是處暑(末暑),“三暑”與“三伏”均代表高温酷熱天氣,二十四節氣中的暑天比較長。暑天長對於農作物長勢和產量有利,作物要有足夠的生長時間和熱量,如果暑熱時間短,作物生長時間和熱量都不充足,長勢和產量會受影響。二十四節氣是古代農耕文明的產物,它是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 [29-30]  [48]  [50]  [53] 
立秋標誌着孟秋時節正式開始,它是僅次於大暑、小暑的第三熱節氣,立秋之後天氣還是很熱,中醫將立秋至秋分前這時段稱之為“長夏”。立秋後,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萬物隨陽氣下沉從而開始從繁茂生長趨向成熟。在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立秋具有重要的意義,民間在立秋祭祀土地,慶祝豐收。 [6]  [8]  [12]  [26]  [32]  [54-55] 

立秋季節劃分

●節氣法:傳統的四季劃分方法,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因此秋季以立秋為始點。鬥指西南、太陽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秋季從立秋起至立冬前結束。立秋,意味着陽氣漸收、陰氣漸長,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成熟,收穫的季節到了。 [8]  [16]  [39-40]  [42] 
●氣温法:現在劃分四季常根據氣温變化劃分,採用的是近代學者張寶堃的“候平均氣温”劃分,按候平均氣温法,日平均氣温連續五天介於10℃~22℃之間算是進入秋季。氣温法劃分的秋季,表示天氣涼爽了。 [13]  [41] 

立秋氣象變化

立秋 立秋
立秋並不代表酷熱天氣的結束,立秋後還有一個處暑節氣。立秋還處在暑熱之中,尚未出暑,秋季第二個節氣(處暑)才出暑,初秋期間天氣仍然很熱。正所謂“熱在三伏”,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至處暑往往還處在“三伏”期間,“三伏”涉及大小暑與立秋、處暑四個節氣。“三伏天”在七八月份,副熱帶高壓強盛,控制了中國東部大部分地區,在副高的控制之下,天氣晴熱高温,因此“三伏天”屬於酷暑,所以也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從其氣候特點看,秋陽肆虐,立秋正當暑,很多地區仍處於炎熱之中。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僅次於大暑小暑的第三熱節氣。 [15-16]  [29]  [33-34]  [43-45] 
進入秋季,意味着降雨、濕度等,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下降或減少。季節轉換,南方地區的降雨量、乾濕度等變化明顯;北方地區,變化明顯的是氣温。進入秋季後,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瑟成熟,氣候開始由夏季的多雨濕熱向秋季的少雨乾燥氣候過渡。立秋表示季節轉換的開始,但並不表示氣温會立即下降。“三伏”中的末伏還在立秋節氣之後。 [6]  [8]  [37] 
酷熱與涼爽的分水嶺並不是在立秋節氣,真正有涼意一般要到白露節氣之後。立秋後,還有“秋老虎”。“秋老虎”大多發生在每年公曆8月下旬至9月,這段時間通常是每年處暑後半個月左右,有時會持續一兩個月。但“秋老虎”不一定每年都出現。氣象資料表明,這種炎熱的氣候,往往要延續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氣才能漸漸涼爽起來。 [24]  [36] 
現劃分四季常按“候平均氣温法”劃分,以日平均氣温連續五天介於10℃~22℃之間算進入秋季。按氣温法劃分季節的標準,下半年日平均氣温穩定降至22℃以下為秋季的開始,除長年皆冬和春秋相連無夏區外,中國很少有在“立秋”就進入“候平均氣温”(連續五天介於10℃~22℃之間)的地區。 [5]  [27] 

立秋物候現象

中國古代一些文學作品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意思是説立秋過後,颳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於夏天中的熱風;接着,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並且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事實上,中國多數地方立秋至處暑這時段還是悶熱的“三伏天”,在這“三伏天”時段並無“涼風至”、“白露生”、“寒蟬鳴”等現象。據二十四節氣排序,立秋後還有處暑節氣,“處暑”是出暑的意思,立秋期間尚未出暑。所謂”熱在三伏“,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處暑四個節氣,這幾個節氣是一年中氣温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時期。 [17-18]  [28]  [44]  [46] 
中國地域遼闊,各地氣候雖有差別,但立秋時節大部分地區天氣仍然酷熱,白天陽光依然劇烈;每年大熱三伏天的末伏還在立秋後第一個庚日至立秋後第二個庚日前這時段。中國醫學也對從立秋起至秋分前這段日子稱之為“長夏”。立秋後天氣雖熱,但是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已開始轉變,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瑟成熟。 [2]  [6]  [23] 

立秋傳統習俗

立秋與立春、立夏、立冬並稱“四立”,也是古時“四時八節”之一。立秋時,民間有祭祀土地神,慶祝豐收的習俗。 [49]  在古代,民間在立秋收成之後,會挑選一個黃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謝上蒼與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則嘗試新收成的米穀,以慶祝辛勤換來的收穫。 [22]  此外民間還有在“立秋”這天“貼秋膘”、“咬秋”、“啃秋”等習俗。 [19] 
傳統習俗
傳統習俗
具體介紹
祭祀土地神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民間有祭祀土地神,慶祝豐收的習俗。 [8] 
啃秋瓜
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習俗,在入秋的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習俗。民國時期出版的《首都志》記載:“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謂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來之意。 [10] 
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 [19] 
曬秋
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複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台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 [11] 
一直以來,在中國廣大農村,在立秋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預卜天氣涼熱之俗。還有以西瓜、四季豆嘗新、奠祖的風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陳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飲等風俗。 [2] 
婺源篁嶺曬秋

立秋農事活動

立秋 立秋
“秋”的含義,有莊稼快成熟的意思。從立秋開始,陽氣漸收,萬物內斂,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成熟結果。 [48]  廿四節氣反映了四時“氣”的變化,立秋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節點。《爾雅》:“秋為收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説文解字》對“秋”解釋:“秋,禾穀熟也。”秋天是禾穀成熟、收穫的季節。 [6]  [20-22] 
秋後還有一伏,立秋前後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温仍然較高,各種農作物生長旺盛,中稻開花結實,單晚圓稈,大豆結莢,玉米抽雄吐絲,棉花結鈴,甘薯薯塊迅速膨大,對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會給農作物最終收成造成難以補救的損失。所以有“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黃金”之説。雙晚生長在氣温由高到低的環境裏,必須抓緊當前温度較高的有利時機,追肥耘田,加強管理。 [5] 

立秋文學創作

立秋農事歌

時到立秋年過半,可能有澇也有旱,
男女老少齊努力,戰天鬥地奪高產。
棉花抹杈邊心,追肥時間到下限,
天旱澆水要適量,防治病蟲巧把關。
早秋作物漸成熟,防雀糟蹋要常轉。
晚秋作物治追耪,後期管理不能軟。
適時播種大白菜,炕土壅葱奪豐產。
保護地菜籌建棚,底肥施足地深翻。
大積大造農家肥,割曬青草抽時間。
林木果樹管理好,摘下果梨去賣錢。
畜禽管理要加強,要緊預防牛流感。
餵魚注意多投草,魚病防治至關鍵,
坑內菱角採下來,繼續管好藕葦芡。 [3] 

立秋農諺

“立秋”對於農事的影響相當大。古代農業社會,農民對“立秋”的重視程度不亞於過節。古人認為如果立秋日天氣晴朗,必定風調雨順,可以坐等豐收。同樣,“立秋”的早晚也相當重要,“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立秋”後下不下雨更忽視不得,“立秋有雨樣樣收,立秋無雨人人憂”,因為“立秋無雨是空秋,萬物歷來一半收”。
對於立秋還有個有意思的説法,坊間常説,“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就是以立秋時刻出現在午前定為早立秋,出現在午後為晚立秋。實際上,這個説法沒有科學依據。通過對歷史上多年的氣象資料進行統計,發現立秋後的氣温高低和立秋早晚沒有任何關係。 [46] 
秋來夏去均降至,火秋作物發育期,草木結果採摘忙。
田間管理要加強。
立了秋,便把扇子丟。
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
醜秋蕎麥白露花,寒露蕎麥收到家。
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結頂。
醜秋無雨一半收,處暑有雨也難留。
醜秋下雨人歡喜,處暑下雨萬人愁。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軟棗。
頭伏芝麻二伏豆,晚慄種到立秋後。
三伏帶一秋,還有二十四個秋老虎。 [4] 
民間常説:“六月立秋,兩頭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六月立秋,顆粒無收;七月立秋,五穀盡收。”(體現的是人們對立秋時間和糧食收成之間關係的觀察和歸納) [56] 

立秋詩詞

立秋 立秋
立秋前一日覽鏡[唐]李益
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
惟將兩鬢雪,明日對秋風。 [4] 
《立秋》[南宋]劉翰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4] 

立秋起居養生

在秋季養生中,《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此乃古人對四時調攝之宗旨,告誡人們,順應四時養生要知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 [9] 
立秋是秋季的開始,《管子》中説:“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整個自然界的變化是循序漸進的過程,立秋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的轉折,是萬物成熟收穫的季節,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因此秋季養生,凡精神情志、飲食起居、運動鍛鍊、皆以養收為原則。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可根據需要適當進補。 [1]  [6]  [3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