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立(拼音:lì)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8]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人站在地面上。“立”本義即站立,引申泛指豎立,又引申指抽象的建立、設立,還引申表示生存、存在。“立”也用作副詞,表示時間很短,相當於“立即”“立刻”。 [17] 
“立”是漢字部首之一,序號116。以“立”為意符的字大都與站立、直立有關,如、端、豎。 [18]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五    筆
UUUU [2] 
倉    頡
YT [2] 
鄭    碼
SU [2] 
筆    順
點、橫、點、撇、橫
字    級
一級(編號:0302) [8] 
平水韻
入聲·十四緝 [3] 
異    體
𡗓
總筆畫
5+0
注音字母
ㄌㄧˋ
統一碼
7ACB [2] 
四角碼
0010₈
造字法
指事字
字形結構
獨體結構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甲骨文“立”字作圖1,像一個人(“大”)站在地上,下面一橫是指事符號,意為地面。本義就是人站在地上。從站立者所立的位置來看,立在那裏,就是一種存在。其實,“位置”的“”,本來就是由這個“立”構成的。古書裏,這兩個字可以通用。
篆文“立”字基於甲骨文和金文的形體進行了筆畫的規整,將站着的“人(大)”表示兩腿的兩斜畫分開平行書寫作圖5。將上一曲畫寫成一橫,兩豎畫縮短成兩點,便是隸書的“立”(圖6、7)。 [1]  [16] 
“立”即“站立”的意思。當然,不限於人體的“站立”才稱為“立”,物體的豎立都可以叫“立”,如“立竿見影”等。生活中又不限於具體的物體的“站立”才稱為“立”,抽象的“樹立”也用這個“立”,如“立志”“立功”“立異”“立意”“立言”等。由此就有了“確立”的説法,如“立法”“立約”等。
一個人或者一個物體樹立在那裏,就形成了一定的姿勢,可以保持一定的時間,並且佔有一定的位置,於是就有了“獨立”的説法;“獨立”顯示特立獨行,故立又喻指成立、成熟、建樹。於是就有了孔子所説的那句話:“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這裏的“立”含有有所成就的意思。而“勢不兩立”的“立”是由本義引申表示存在的意思。另外,古代表示時間的詞語,往往借用標誌空間的詞。從“立”的處所位置,又發展出來時間上的“立刻”,如“立即”“立等”。 [16-17] 

詳細解釋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stand
禮記·曲禮上》:“立必正方,不傾聽。”
《史記·項羽本紀》:“噲遂入,披帷西向立。”
立正;肅立;站立;鶴立雞羣
使豎立;使物件的上端向上
erect;
set upright
《尚書·牧誓》:“比爾幹,立爾矛。”
《漢書·陳湯傳》:“望見單于城上立五采幡織。”
《水滸傳》第三一回:“又將兩扇門立在牆邊。”
立碑;倒(dào)立;立竿見影;橫眉立目
做出;成立
set up;
draw up;
establish;
found
《尚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
《紅樓夢》第五五回:“我但凡是個男人,可以出得去,我早走了,立出一番事業來,那時自有一番道理。”
立項;設立;立法;立約;安家立業
建樹;成就

《論語·為政》:“三十而立。”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二:“所試才一郡,而所立如此。”
立功;立志;立德;樹立
存在;生存

《易·恆卦》:“君子以立易方。”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夫上驕則恣,臣驕則爭,是君上與主有卻,下與大臣交爭也。如此,則君之立於齊危矣。”
漢·劉向《説苑·立節》:“名不可兩立,行不可兩全。”
立身;獨立;安身立命誓不兩立
帝王或諸侯即位
be enthroned;
ascend the throne
春秋·左丘明《左傳.隱公三年》:“桓公立,乃老。”
《史記·孟嘗君列傳》:“齊襄王新立,畏孟嘗君,與連和,復親薛公。”
立君;立朝
確定;決定
define;
decide;
determine
漢·無名氏《孔雀東南飛》:“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
後漢書·郎顗傳》:“恭陵火災,主名未立。”
立嗣;立儲;立計;立報
通“粒”。以穀米為食。
take food
《詩經·周頌·思文》:“立我民。”鄭玄箋:“立,當作粒……昔堯遭洪水,黎民阻飢,后稷播殖百穀,烝民乃粒。”

成熟

《後漢書·張奮傳》:“今復久旱,秋稼未立。”

名詞
特指三十歲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序志》:“齒在踰立,則嘗夜夢執丹漆之禮器,隨仲尼南行。”
唐·劉知幾《史通·自敍》:“及年以過立,言悟日多。”

姓氏用字,參看“立姓



副詞
情況馬上發生,相當於“立即”
immediately
荀子·榮辱》:“室家立殘,親戚不免乎刑戮。”
《後漢書·霍諝傳》:“和氣立應,天下幸甚。”
《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九:“大仇已報,立死無恨。”
立候迴音;當機立斷
動詞
通“泣"。哭泣
cry;weep
晏子春秋·內篇諫上十八》:“及晏子卒,公出屏而立。”

wèi
名詞
通“位”。爵次;位次
precedence
《論語·衞靈公》:“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俞樾平議:“立,當讀為位。”
馬王堆漢墓帛書·經法·道法》:“天地有恆常,萬民有恆事,貴賤有恆立。”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5]  《漢語大字典》 [4]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卷十【立部力入切(lì)
住也。從大立一之上。凡立之屬皆從立。
〖註釋〗徐鉉等注:大,人也。一,地也。會意。 [10] 

説文解字注

“侸也”注:侸,各本作“住”,今正。人部曰:“侸者,立也。”與此為互訓。淺人易為住字,亦許書之所無。
“從亣(大),在一之上”注:在,各本作“立”,今正。鉉曰:“大,人也。一,地也。會意。”力入切,七部。 [9] 

廣韻

力入切,入緝來 ‖ 立聲緝1部(lì)
立,行立。又住也,成也。又漢複姓,魯有賢人立如子。力入切。九。 [15] 

康熙字典

【午集下】【立部】 立
(lì)《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並力入切,音力。《説文》:立,住也。《釋名》:立,林也。如林木森然,各駐其所也。《廣韻》:立,行立。《禮·曲禮》:立必正方。
又成也。《禮·冠義》:而後禮義立。
又堅也。《易·大過》:君子以獨立不懼。《論語》:三十而立。
又樹立也。《易·説卦傳》: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書·伊訓》:立愛惟親,立敬惟長。《左傳·襄二十四年》:穆叔曰: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
又置也,建也。《書·牧誓》:立爾矛。《周禮·天官》:建其牧,立其監。《左傳·桓二年》:師服曰:天子建國,諸侯立家。
又存立也。《論語》:己欲立而立人。
又速意也。《史記·平原君傳》: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
又直起也。《前漢·五行志》:上林苑中,大柳樹斷仆地,一朝起立。
又杜甫《朝獻太清宮賦》:四海之水皆立。張翥詩:蝃蝀下飲湖水立。
又趙孟頫詩:驥聞秋風雙耳立。
又赤立。《宋史·喬行簡傳》:百姓多垂罄之寶,州縣多赤立之帑。
又闕立。張衡《週天大象賦》:闕立擬乎兩觀,水府司乎百川。
又《立政》,《尚書》篇名,周公作。
又車名。《後漢·輿服志》有立車。
又與粒通。《詩·周頌》立我烝民。箋:立,當作粒。
又姓。漢有賢人立如子,唐有長興令立述。
(wèi)又於貴切。同位。石經《春秋》公即位,作公即立。《周禮·春官》:小宗伯掌神位。註:故書位作立。鄭司農雲:古者立、位同字。 [1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2]

書寫提示

立字書寫筆順 立字書寫筆順
“亠”居上居中。第三、四筆點、撇分列豎中線兩側,點從橫中線起筆,撇從橫中線上側起筆。末筆長橫居下居中,兩端超出上部。 [14]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二十六緝
開口呼
次濁
力入切
ljep
集韻
入聲
二十六緝
開口呼
次濁
力入切
liep
禮部韻略

入聲




力入切

增韻

入聲




力入切

中原音韻

入聲作去聲
齊微
齊齒呼

次濁

li
中州音韻

入聲作去聲
齊微




郎帝切

洪武正韻

入聲
八緝


次濁
力入切
liəp
分韻撮要

陽入
第十七金錦禁急





(參考資料:漢典 [6]  [12]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ɡl
i̯əp
先秦
王力系統
l
ǐəp
先秦
董同龢系統
l
jəp
先秦
周法高系統
l
iəp
先秦
李方桂系統
gl
jəp
西漢



東漢





jəp


jəp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jəp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jəp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jəp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l
i̯əp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l
ǐěp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l
jep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l
iɪp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l
jəp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l
ǐəp
(參考資料:漢典 [6-7] 

方音集匯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li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li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li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ni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ni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liəʔ
4
入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lieʔ
4
入聲

晉語
太原
lieʔ
2
陰入

吳語
蘇州
liɪʔ
23
陽入

吳語
温州
li
212
陽入
文讀
吳語
温州
lei
212
陽入
白讀
湘語
長沙
li
24
入聲

湘語
雙峯
li
45
陰去

贛語
南昌
lit
5
陰入

客家話
梅縣
lip
5
陽入

粵語
廣州
lɐp
2
陽入
未註明異讀原因
粵語
廣州
lap
2
陽入
粵語
陽江
lɐp
54
上陽入

閩語(閩南語)
廈門
lip
5
陽入
文讀
閩語(閩南語)
廈門
liap
5
陽入
白讀
閩語(閩南語)
潮州
lip
4
陽入

閩語(閩東語)
福州
liʔ
4
陽入

閩語(閩北語)
建甌
li
42
陽入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3]  、漢典 [12] 
參考資料
  • 1.    王元鹿主編,俞水生著.漢字中的禮儀之美:文匯出版社,2015:24
  • 2.      .漢典網[引用日期2019-12-01]
  • 3.    立-平水韻  .搜韻網[引用日期2019-12-01]
  • 4.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2895-2896
  •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商務印書館,2012:798
  • 6.    立-上古音  .漢典網[引用日期2019-12-01]
  • 7.    立-中古音  .漢典網[引用日期2019-12-01]
  • 8.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3-04-06]
  • 9.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4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670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431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833
  • 12.    立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3-04-06]
  • 13.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83
  • 1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02
  • 15.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532
  • 16.    劉志基等編著.新漢字讀本[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06:57
  • 17.    鄭春蘭著.傳統文化經典讀本 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1:115
  • 18.    左民安著. 細説漢字 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 插圖珍藏本[M]. 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6.12:40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