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並(拼音:bìng、bīng),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並”有兩個來源:一是“並(幷)”,最早見於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兩個人被連起來的樣子,本義指合在一起,如吞併、兼併、歸併。這個意思的“並”舊時還可寫作“併”或“倂”。另一個來源是“並(或作竝)”,亦始見於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並排站立的兩個人,本義指並列、平排,如並蒂蓮、並肩、並駕齊驅。又用於表示兩件以上的事情一起進行,如相提並論;又用來表示平列或進一層,用作連詞。這些地方本不作“並”。《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把“併”“並”“竝”作為“並”的異體字。以上義項均讀bìng。“並”又讀bīng,是太原市別稱,因為太原市地處古代幷州故地。 [3]  [15] 
並與並(竝)古音不同,“並”是清聲母,“並”是濁聲母,用為音韻學聲紐代表字,中古音韻三十六字母表和《廣韻》聲類中的“並”,不宜改為“並”。
中文名
拼    音
bìng,bīng
部    首
五    筆
UAJ [9] 
倉    頡
TT [9] 
鄭    碼
UAE [9] 
筆    順
點、撇、橫、橫、撇、豎
字    級
一級(編號:0531) [1] 
平水韻
去聲二十四敬(bìng)、上聲二十三梗(bìng)、上聲二十四迥(bìng),下平八庚(bīng) [12] 
筆畫數
6(部首2,部首外4)
異    體
*並(並且)、*併(合併)、*竝(並且)、幷、𠀤、𡘋、𠊧(*是《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的異體字)
四角號碼
8044₁
Unicode
CJK統一漢字 5E76
造字法
指事字
注音字母
ㄅㄧㄥˋ,ㄅㄧㄥ

字源解説

【甲組】“並”字形演變圖 【甲組】“並”字形演變圖
古代跟現代並字對應的字有四個,即並、併、並、竝。普通話中這四個字都讀bìng,但在古代它們的讀音有區別。並和併讀音相同,《廣韻》音畀政切,上古音為幫母耕部。並和竝是一對異體字,《廣韻》音蒲迥切,上古音為並母陽部。《説文》:“並,相從也。”“竝,併也。”“併,並也。”按照《説文》的解釋,竝和併意義相同,是並列的意思,而並是相從,跟併、竝不是同義詞。
甲骨文中的並,像側身並列的兩人(甲組圖1),下部有兩橫或一橫,表示兩人併為一行,其本義應為合併。發展到小篆(甲組圖2),“並”字下部的兩橫從中間斷開, 與幵(jiān)形似,許慎就以從開聲為釋,並訓其本義為“相從”。漢代隸變,人形漸失,後已完全看不出從二“人”相連並了。 [3] 
併字《説文》中列為一個獨立的字,實際上它應該是“並”的後出分別文,或者説是“並”的後起俗字。 [16] 
【乙組】“並(竝)”字形演變圖 【乙組】“並(竝)”字形演變圖
甲骨文中的並(竝),像兩個正面並排站立的人,其人形是正面的,腳下有一條橫線表示地面,其本義應為並列。小篆形體表示地面的一橫斷開,變成兩個“立”字。後因這個寫法太繁,所以將部分筆畫合併,形成“並”。 [15] 
“並(竝)”字本義是“並列”。由“並列”之義又可以引申為“兼併”,如《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初並天下。”也就是説:秦始皇剛剛兼併天下。由“兼併”又可引申為“一起”之義,如《戰國策·齊策二》:“漁者得而並擒之。”其大意是:打漁的人能夠把它們一起抓住。
由並列的意思引申為等同、相似。唐沈俟期《王昭君》詩:“嫁來胡地惡,不併漢宮時。”這是説嫁到條件惡劣的胡地,不同於在漢宮的時候了。唐武元衡《送田三端公還鄂州》詩:“青油幕里人如玉,黃鶴樓中月並鈎。”這是説彎月如鈎。
“並”字在歷史演變中,已將部分義項淘汰,當代“並”字在繼承了一些舊義以外還產生了一些新的含義。如“痛並快樂着”一句中的“並”字就表示一種轉折關係,網上甚至一度出現了“X+並+Y着”一類的構式,人們用這個構式造出了一大批新的短語,如:“享受並忍受着”“愛並傷害着”“顛簸並快樂着”等等。馬清華《並列連詞的語法化軌跡及其普遍性》認為“並列連詞的多義關係中,存在‘並列到轉折’和‘並列到承接’的語法化軌跡和演變序列。”有人認為“並”字作連詞時的語義恰好經過了“並列”“承接”“轉折”三個演變序列。
由於合併義可以引申為並列,並列義也可以引申為合併,所以並和並很早就互相混用。但在有些意義上兩個字還是不能混用的。如地名幷州的並讀音為bīng,只能寫作“並”,不能寫作“並(竝)”。 [16]  [17]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bìng
動詞
合在一起。
amalgamate;
combine
《韓非子·有度》:荊莊王並國二十六,並地三千里。
《史記·周本紀》:“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
歸併;合併;兼併
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事物平排着。
side by side
《詩經·齊風·還》:並驅從兩狼兮。
並列;並肩;並排;並蒂蓮
〈文言〉同。

嵇賡《卜疑》:行與世巽,心與俗並。

〈文言〉屏住,抑止。

《呂氏春秋·論威》:並氣專精,心無有慮。

〈文言〉相等;匹敵。

《荀子·儒效》:俄而並乎堯禹。

〈文言〉如同;相似。

元稹《酬樂天東南行詩一百韻》:是非渾並漆。

〈文言〉通“屏”、“摒”(bǐng)。摒除;拋棄。
get rid of
《莊子·天運》:至貴,毖爵並。郭慶藩集釋:“並,除棄之謂也。”

〈文言〉聚。

《後漢書·張衡傳》:魚矜嶙而並凌兮,鳥登木而失條。李賢注:“並,猶聚也。”

形容詞
〈文言〉專一。

《荀子·儒效》:並一而不二,所以成積也。

〈文言〉中醫術語。盛實。

《素問·生氣通天論》:並乃狂。王冰注:“並,謂盛實也。”

〈文言〉中醫術語。氣交通。

《素問·生氣通天論》: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併,醫弗為。王冰注:“並,謂氣交通也。”

副詞
表示不同的事物同時存在,不同的事情同時進行。
at the same time;
altogether

用在否定詞前面加強否定的語氣,強調説明事實不是對方所説的或一般認為的那樣。

《儒林外史》第五回:每日四五個醫生用藥,都是人蔘、附子,並不見效。

表示範圍,相當於“皆”、“都”。
completely;
entirely
《詩經·小雅·賓之初筵》:既醉而出,並受其福。

連詞
用於連接並列的動詞、形容詞等,表示幾個動作同時進行或幾種性質同時存在。
further more;
besides
會上熱烈討論並一致通過了這個計劃。
並且
用在複句後一個分句裏,表示更近一層意思。

他被評為先進生產者並出席了先進生產者經驗交流會。

介詞
〈文言〉用法與“連”相同(常跟“而、亦”呼應)。

聊齋志異·促織》:杖至百,兩股間濃血流離,並蟲亦不能行捉矣。

Bīng
名詞
地名。相傳治洪水,分天下為九州。幷州為九州之一,其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正定縣和山西省大同市、太原市一帶。

《周禮·職方氏》:正北曰幷州。

bàn
-
【同並】古縣名。今丞南省勤是。

《漢書·地理志上》:“牂柯郡……縣十七:……同並。"顏師古注引應劭曰:“故回並邑。並音伴。”

bàng
動詞
通“傍”。挨着

《列子·黃帝》:使弟子並流而承之。

[4-5]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八】【從部】 府盈切(bìng)
並,相從也。從從,幵(jiān)聲。一曰從持二為並。
【卷十】【竝部】蒲迥切(bìng)
並(幷),倂也。從二立。凡竝之屬皆從竝。 [6] 

説文解字注

【卷八】【從部】
“相從也”注:從舊作從。今正。合也。兼也。
“從從,開聲”注:府盈切。十一部。
“一曰從持二幹為𢆙”注:幹舊奪,今依《韻會》本補。上言形聲,此言會意。幹,經典用為竿,如孑孑幹旄是也。二人持二竿,是人持一竿,併合之意。或曰:當出□篆。解雲:□或從人,人持二幹為□。人持二幹為□者,猶又持二禾為兼也。俗並字之所本也,漢隸作並。
【卷十】【竝部】
“倂也”注:人部倂下曰:竝也,二篆為轉註。鄭注《禮經》古文竝今文多作倂,是二字音義皆同之故也。古書亦多用為傍字者,傍,附也。
“從二立”注:蒲迥切,十一部。 [7] 

康熙字典

【寅集下】【幹部】 並;部外筆畫:5
《唐韻》府盈切。《集韻》《韻會》卑盈切。《正韻》補明切,竝餅平聲。《説文》本作𢆙。從二人,開聲。一曰從持二幹為𢆙。隷作並。相從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輿人為車。凡居材大與小無並。注:並謂偏邪相就也。
又《廣韻》:並,合也。謝靈運《初去郡詩》:廬園當嚴棲,卑位代躬耕。顧己雖自許,心跡猶未並。
又《玉篇》:並,兼也。同也。
又州名。《書·舜典》:肇十有二州。注:舜分冀州為幽州,幷州。《廣韻》:春秋時為晉國,後屬趙,秦為太原郡,魏復置幷州。《韻會》:唐為太原府。
又姓。《廣韻》出《姓苑》。《萬姓統譜》:並韶有文藻,吏部以並姓無先賢,下其選格。
又《廣韻》《集韻》《韻會》卑正切。《正韻》:陂病切,竝餅去聲。《廣韻》:並,專也。《禮·檀弓》:趙文子曰:陽處父行並植於國。注:並,猶專也。謂剛而專己。《釋文》:並,必正反。
又與倂同。《集韻》:倂,或省作並。賈誼《過秦論》:併吞八荒。謝靈運《擬鄴中詩序》: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並。
又《韻會》:與偋通。《莊子·天運篇》:至貴國爵並焉。注:並,棄除也。
又葉卑陽切,音旁。《張籍·祭韓愈詩》:偶有賈秀士,來茲亦同並。移船入南溪,東西縱篙桹。𢆙字原作從下開。
【午集下】【立部】竝;部外筆畫:5
《廣韻》蒲迥切。《集韻》《正韻》部迥切,竝音倂。《類篇》:倂也,比也,皆也,偕也。《書·立政》:以竝受此丕丕基。《詩·齊風》:竝驅從兩肩兮。《禮·禮運》:聖人蔘於天地,竝於鬼神。
又《類篇》蒲浪切,傍去聲。近也。《晉書·百官志》: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散騎竝乘輿車。
又連也。《史記·大宛傳》:竝南山。《前漢·郊祀志》:北竝勃海。
又《類篇》:部滿切,讀如伴。《前漢·地理志》:牂柯郡屬縣。注:竝,音伴。 亦作並。
【子集上】【一部】 並;部外筆畫:7
《集韻》竝,隸作並。 [8] 

廣韻

府盈切,平清幫 ‖ 並聲耕部(bīng)
並,合也。亦州名,舜分兾州為幽州、幷州,春秋時為晉國,後屬趙,秦為太原郡,魏復置幷州。又姓,出《姓苑》。府盈切。四。
𢌿政切,去勁幫 ‖ 並聲耕部(bìng)
並,專也。
蒲迥切,上迥竝 ‖ 竝聲耕部(bìng)
竝,比也。蒲迥切。四。 [13]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9]

書寫提示

“並”字書寫演示 “並”字書寫演示
❶“丷”小“開”大。❷點、撇分列豎中線左右,點低撇高。❸“開”,上橫短下橫長,下橫居橫中線下側;末兩筆撇和豎分列豎中線左右,底部撇高豎低。 [10]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上中古音

時代
字頭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p
i̯ĕŋ
並(竝)
高本漢系統
ieŋ
王力系統
p
ǐeŋ
並(竝)
王力系統
b
iaŋ
董同龢系統
p
jeŋ
周法高系統
p
jieŋ
李方桂系統
p
jing
西漢



東漢





jieng
並(竝)
ieng


jieng
並(竝)
ie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庚耕清青

jieŋ
並(竝)
宋北魏前期
庚耕清青
ieŋ
北魏後期北齊
庚耕清青

jieŋ
並(竝)
北魏後期北齊
庚耕清青
ieŋ
齊梁陳北周隋
庚耕清青

jieŋ
並(竝)
齊梁陳北周隋
庚耕清青
ieŋ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p
i̯ɛŋ
並(竝)
擬音/高本漢系統
ieŋ
擬音/王力系統

p
ǐɛŋ
並(竝)
擬音/王力系統
b
ieŋ
擬音/董同龢系統

p
jɛŋ
擬音/周法高系統

p
iæŋ
並(竝)
擬音/董同龢系統
ieŋ
擬音/周法高系統

b
iɛŋ
並(竝)
擬音/李方桂系統
b
ieng
擬音/陳新雄系統
p
ǐɛŋ
並(竝)
擬音/陳新雄系統
ieŋ
(參考資料:漢典 [2]  [11]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四清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府盈切/畀正切
pjɛŋ
去聲
四十五勁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畀政切/府盈切
pjɛŋ
竝(並)
上聲
四十一迥
開口呼
四等
全濁
蒲迥切
bʰieŋ
集韻

平聲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卑盈切
pjæŋ

上聲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必郢切
pjæŋ

去聲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卑正切
pjæŋ
竝(並)

上聲
合口呼
一等
全濁
部滿切
buɑn
並(竝)

上聲
開口呼
二等
全濁
蒲幸切
bɐŋ
竝(並)

上聲
開口呼
四等
全濁
部迥切
bɛŋ
並(竝)

去聲
開口呼
一等
全濁
蒲浪切
bɑŋ
禮部韻略


平聲




卑盈切

增韻


平聲




卑盈切



上聲




必郢切



去聲




卑正切

並(竝)


上聲




蒲滿切

並(竝)


上聲




部迥切

並(竝)


去聲




蒲浪切

並(竝)


去聲




皮命切

中原音韻

陰平
庚青
齊齒呼

全清

piəŋ
並(竝)

去聲
庚青
齊齒呼

全清

piəŋ
中州音韻
並(竝)


去聲
庚青




邦命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八庚



補明切


上聲
十八梗



補永切


去聲
十八敬



陂病切

並(竝)

上聲
九旱


全濁
蒲滿切
b‘on
並(竝)

上聲
十八梗


全濁
部迥切
b‘iəŋ
並(竝)

去聲
十七漾


全濁
蒲浪切
b‘aŋ
並(竝)

去聲
十八敬


全濁
皮命切
b‘iəŋ
分韻撮要

陰去
第七英影應益





並、並(竝)

陽去
第七英影應益





(參考資料:漢典 [2]  [11]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piŋ
51
去聲
合併,未註明異讀原因
pin
51
去聲
piŋ
51
去聲
並且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piŋ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piŋ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pin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pin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pin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piŋ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piŋ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pin
412
陰去
合併
bin
31
陽去
並且
吳語
温州
peŋ
42
陰去
合併
beŋ
22
陽去
並且
湘語
長沙
pin
45
陰去
合併;“並且”文讀
pin
21
陽去
“並且”白讀
湘語
雙峯
piɛn
35
陰去
合併
biɛn
33
陽去
並且
贛語
南昌
pin
45
陰去
合併
pʰin
21
陽去
並且,未註明異讀原因
pin
45
陰去
客家話
梅縣
pin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pɪŋ
33
陰去
合併
pɪŋ
22
陽去
並且
粵語
陽江
pɪŋ
54
陰去
合併
pɪŋ
21
陽去
並且
閩語(閩南片)
廈門
pɪŋ
11
陰去
“合併”文讀
pĩã
11
陰去
“合併”白讀
pʰɪŋ
33
陽去
並且,未註明異讀原因
pɪŋ
33
陽去
閩語(閩南片)
潮州
peŋ
35
陽上
合併,未註明異讀原因
peŋ
213
陰去
peŋ
35
陽上
並且
閩語(閩東片)
福州
peiŋ
213
陰去
“合併”文讀;“並且”文讀
piaŋ
213
陰去
“合併”白讀
pʰiaŋ
242
陽去
“並且”白讀
閩語(閩北片)
建甌
peiŋ
42
陽入
“合併”文讀;“並且”文讀
piaŋ
22
陰去
“合併”白讀
pʰiaŋ
44
陽去
“並且”白讀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4]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8-08-27]
  • 2.    並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18-08-27]
  • 3.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725
  • 4.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19;123
  •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商務印書館,2012:94
  • 6.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118;1435
  • 7.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
  • 8.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 4;283;833
  • 9.      .漢典[引用日期2018-08-27]
  • 10.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商務印書館,2011.11:24
  • 11.    並的音韻方言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12-27]
  • 12.    平水韻 八庚 並  .搜韻[引用日期2023-10-07]
  • 13.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192,431,320
  • 14.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45
  • 15.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922
  • 16.    楊琳 編.漢字形義與文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08:62-64
  • 17.    張世淵. “並”字的起源與發展[J]. 錦州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 第15卷(4):130-13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