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 級
- 一級(編號:0784) [2]
- 平水韻
- 去聲·四寘 [4]
- 總筆畫數
- 2+5
- 四角號碼
- 2021₈ [1]
- 統一碼
- 4F4D [1]
- 造字法
- 會意字
- 字形結構
- 合體字,左右結構
- 注音字母
- ㄨㄟˋ
位文字源流
編輯在甲骨文和西周金文中,“位”和“立”字形相同。圖1是甲骨文,上部是一個人正面站立的形態,站立的下方是一條橫線,這條橫線表示人站立的位置;屬指事字。這一字形即可讀為lì,表示“站立”,動詞;又可讀作wèi,表示“位置”,名詞。後人將這個一身二任的字分成了兩個字:“立”用作動詞,表示站立;“位”用作名詞,表示所在地地方。分化的早期形式是增加聲旁“胃”(圖3);後來是新增意符“人”(圖4),這一寫法一直延續到現代。從“人”,表示這個位置是人所站立的。
[3]
[15]
按照《説文解字》的解釋,“位”本指朝廷中羣臣的位列,而在上古時代,君臣在朝廷上都是站立在他所應占據的位置上的。應當説明,這種按照人們的不同身份地位而確定各自特定站位的制度並不僅限於明堂之上,而是全面貫徹於古代各種祭祀、典禮、朝會等比較重要的場合。顯然,既然人們總是站在他應在的位置上,“位”字以“立”為表義符號也就非常自然了。
從“位列”意義中人所佔位置的含義,“位”可引申泛指一般的人、物所佔所在的地方,“鋪位”“艙位”“席位”乃至“座位”之“位”,都是這種引申的用法。
由朝廷中羣臣的列位引申,“位”又指爵次、等列,又引申為官爵、職務、職位、地位等。人的職位可以最充分地顯示人的社會地位,出於同樣的思維邏輯,表示“職位”的“位”又可以演化為一個表敬的人稱量詞,如“諸位”“列位”“各位”等等。
[15]
位詳細釋義
編輯讀音 |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wèi | 名詞 | 所在或所佔的地方。 | place;location | 《尚書·召誥》:“越三日庚戍,太保乃以庶殷攻位於洛汭。越五日甲寅,位成。” 《周禮·天官·冢宰》:“惟王建國,辨方正位。” | 部位;到位;座位;各就各位 |
人在某一社會領域所處的位置。 | post;position | 《詩經·小雅·小明》:“靖共爾位,正直是與。” 《呂氏春秋·勸學》:“故為師之務,在於勝理,在於行義,理勝義立,則位尊矣。” | 職位;崗位;名位 | ||
特指朝廷中羣臣的位列。 | place | 《國語·周語上》:“大夫、士日恪位着以儆其官。” 《孟子·離婁下》:“禮,朝廷不歷位而相與言,不蹌階而相揖也。” 《禮記·燕義》:“別其等,正其位。” | |||
爵次;等列。 | 《周禮·天官·大宰》:“以八則治都鄙……四日祿位,以馭其士。” 《孟子·萬章下》:“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 | ||||
天子或王侯的統治地位。 | throne | 《公羊傳·文公九年》:“即位矣,而未稱王也。未稱王,何以知其即位?以諸侯之踰年即位,亦知天子之踰年即位也。” 《宋史·太祖紀三》:“受命杜太后,傳位太宗。” | 即位;篡位;讓位;在位 | ||
元代稱皇室成員。 | 《元史·本紀二·太宗》:“耶律楚材言非便,遂命各位止設達魯花赤,朝廷置官吏收其租頒之。” | ||||
古代祭祀神鬼所設立的牌位。 | 《國語‧楚語下》:“是使制神之處位次主。” 唐·韓愈《太原郡公神道碑文》:“上罷朝三日,為位以哭。” | ||||
數位,一個數中每個數碼所佔的位置。 | digit | 個位;十位;百位 | |||
動詞 | 使佔據其應有的位置。 | occupy (a place) | 《易·繫辭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 《禮記·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 ||
授予職位。 | 《史記·樗裏子甘茂列傳》:“齊王曰:‘善。’即位之(指甘茂)上卿而處之。” | ||||
量詞 | 用於個體的人(含敬意)。 | 《水滸傳》第十九回:“弟有片言,不知眾位肯依我麼?” | 諸位;各位 | ||
用於稱物。 | 清·魏源《聖武記》卷十四:“但令每舶回帆入口,必購夷炮數位或十餘位。” | ||||
用於算術上的數位。一個數有幾個數碼就是幾位數(小數點後分開記)。 | 三位數 | ||||
用於表示人或事物的地位(多跟序數詞搭配)。 | precedence | 排名第三位。 | |||
lì | 動詞 | 同“立”。站立。 | stand | 《周禮·秋官·朝士》:“面三槐,三公位焉。” | |
通“蒞”。到,臨。 | 《戰國策·韓策三》:“今王位正……貴賤不相事,各得其位,輻湊以事其上。” |
位古籍釋義
編輯位説文解字
【卷八】【人部】於備切(wèi)
位説文解字注
列中庭之左右。當作𠂇又。
謂之位。“庭”當作“廷”。字之誤也。廴部曰:“廷,朝中也。”《釋宮》曰:“中庭之左右謂之位。”郭雲:羣臣之列位也。《周語》注亦曰“中廷之左右曰位。”按,中廷猶言廷中,古者朝不屋,無堂階,故謂之朝廷。朝士掌外朝之位: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面三槐,三公位焉。司士,掌治朝之位。王南鄉,三公北面東上,孤東面北上,卿大夫西面北上,王族故虎士在路門之右,南面東上,大僕、大右、大僕從者在路門之左,南面西上,雖有北面南面之臣,皆以左右約舉之。《左傳》雲:“有位於朝是也。”引伸之,凡人所處皆曰位。
位廣韻
於愧切,去至匣 ‖ 立聲內1部(wèi)
位康熙字典
【子集中】【人部】位;康熙筆畫:7;部外筆畫:5
《廣韻》於愧切。《集韻》於累切。《韻會》喻累切。《正韻》於位切,並音壝。《説文》:列中庭之左右曰位。《廣韻》:正也。《易·繫辭》:聖人之大寶曰位。《周禮·天官》:惟王建國,辨方正位。
又凡所坐立者,皆曰位。《禮·曲禮》:揖人,必違其位。注:出位而揖,禮以變為敬也。
又所也。《論語》:君子思不出其位。朱注:範氏曰:物各得其所,而天下之理得矣。
又姓。明位安。
又高麗人呼相似為位。見《三國志》。
位字形書法
編輯位字形對比
位書寫提示
“亻”窄“立”寬,頂部左右旁齊平,底部“立”高。“亻”,兩筆在橫中線上方相接。“立”,上橫略短,起筆於豎中線左側,在橫中線上方;第三筆點寫在豎中線;撇起筆於橫中線上側;末筆長橫從“亻”下側起筆。
[5]
位書法欣賞
位音韻集成
編輯位中上古音
時代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
先秦 | 高本漢系統 | ɡ | i̯wæd | |
王力系統 | 微 | ɣ | ǐwəi | |
董同龢系統 | 緝/微 | ɣ | juəb/juəd | |
李方桂系統 | 緝 | gw | jəbh | |
西漢 | 脂 | |||
東漢 | 脂 | |||
魏 | 脂 | jiəd | ||
晉 | 脂 | jiəd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脂微 | jiwəd | |
北魏後期北齊 | 脂 | jiwed | ||
齊梁陳北周隋 | 脂之 | jiwed | ||
隋唐 | 擬音/高本漢系統 | j | wi | |
擬音/王力系統 | ɣ | wi | ||
擬音/董同龢系統 | ɣ | jei | ||
擬音/周法高系統 | j | iuei | ||
擬音/李方桂系統 | j | wi | ||
擬音/陳新雄系統 | j | ǐue |
位韻書集成
韻書 | 字頭 | 小韻 | 韻攝 | 聲調 | 韻目 | 聲母 | 聲類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
廣韻 | 位 | 位 | 止 | 去聲 | 六至 | 雲 | 合口呼 | 三等 | 次濁 | 於愧切 | ɣjei | |
集韻 | 利 | 止 | 去聲 | 六至 | 來 | 開口呼 | 三等 | 次濁 | 力至切 | liɪ | ||
位 | 止 | 去聲 | 六至 | 雲/匣 | 合口呼 | 三等 | 全濁 | 於累切 | ɣiuɪ | |||
䫻 | 臻 | 入聲 | 五質 | 雲/匣 | 合口呼 | 三等 | 全濁 | 越筆切 | ɣiuet | |||
禮部韻略 | 去聲 | 至 | 於累切 | |||||||||
增韻 | 去聲 | 至 | 於累切 | |||||||||
中原音韻 | 胃 | 去聲 | 齊微 | 影 | 合口呼 | 全清 | ui | |||||
中州音韻 | 去聲 | 齊微 | 汪貴切 | |||||||||
洪武正韻 | 胃 | 去聲 | 七隊 | 喻 | 以 | 次濁 | 於位切 | ouei | ||||
分韻撮要 | 位 | 陽去 | 第二威偉畏 | 雲 |
- 參考資料
-
- 1. 位 .漢典[引用日期2020-08-14]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10-26]
- 3.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705
- 4. 平水韻 四寘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1-10-26]
- 5.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60
- 6.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71-172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1368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082
- 9.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3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246-1247
- 10.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23
- 11.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350
- 12. 位的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1-10-26]
- 13. 位的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1-10-26]
- 14. 位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1-10-26]
- 15.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569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