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知其不可而為之

鎖定
出處:
《論語·憲問》
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註釋】 (1)石門:地名。魯國都城的外門。 (2)晨門:早上看守城門的人。
【譯文】 子路夜裏住在石門,看門的人問:“從哪裏來?”子路説:“從孔子那裏來。”看門的人説:“是那個明知做不到卻還要去做的人嗎?”
【評析】 “知其不可而為之”,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點鍥而不捨的追求精神,許多事情都是經過艱苦努力和奮鬥而得來的。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執着精神。從這位看門人的話中,我們也可以見出當時普通人對孔子的評論。
中文名
知其不可而為之
拼    音
zhī qí bù kě ér wéi zhī
文獻記載
《致伯中書十四》
解    釋
明知道做不到而偏要去做
典    故
《論語·憲問》第三十八章
相關人物
孔子
近義詞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反義詞
知難而退。

知其不可而為之概論

詞目 知其不可而為之
示例 吾輩固~耳。(章炳麟《致伯中書十四》)
又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明知不可而為之

知其不可而為之舊解一

知其不可而為之並不是指明知道做不到而偏要去做,而是做事不問能不能,但求該不該。及指不求結果只求過程,不論結果如何但求問心無愧。

知其不可而為之舊解邏輯關係

知其事不可能達到,而後卻為之
不知其事不可能達到則,而後卻不為之
而後之所以為之,是因為知其事不可能達到
而後之所以不為之,是因為不知其事不可能達到

知其不可而為之新解一

知其不可而為之,
譬如:
一,明知不是自己作品,卻盜用商標,假用他人的名聲寫自己的作品
黃梨洲「明儒學案」序雲:「唐之韓、柳,宋之歐、蘇,元之虞集、姚燧,其文皆非有明一代所能及。」還有,古籍的散失,自明代近,是明人不知愛惜文化,元代卻是保管得很好的。如果還有人説元代不重視漢文化,請看朱彝尊的話:
………元之平金也①,楊中書惟中於軍前收伊洛諸書,載送燕都,及平宋,王承旨構首請輦送三館圖籍。至元中,又徙平陽經籍所於京師。且括江南諸郡書板,又遣使杭州,悉取在官書籍板刻至大都………考唐宋元藏書,皆極其慎重,獻書有責,儲書有庫,勘書有人,曝書有會。至明,以百萬卷秘書,顧責之典籍一官守視,其人皆貲生,不知愛重。而又設科專尚帖括,四子書易詩第宗朱子,書遵蔡氏,春秋用胡氏,禮主陳氏,愛博者窺大全而止,不敢旁及諸家。秘省所藏,土苴視之,盜竊聽之,百年之後,無完書矣。迨萬曆乙巳………校理遺籍,惟地誌僅存,亦皆嘉隆後書,初非舊本。經典散失,寥寥無幾………(曝書亭集卷四十四文淵閣書目跋)。
再説純文學方面,小説名著「水滸」與「三國演義」,皆始作於元朝。元曲的光芒萬丈,更是不爭的事實。明朱權「太和正音譜」,錄有雜劇五百六十六種,作者一百八十七人,除去一部分明人著作,實有五百餘種。如果把遺漏的加進去,有人估計有千種之多。至於元代雜劇作家的人數,據「錄鬼簿」輿「續錄鬼簿」所載,共有二百餘人。
二,自己明明一知半解,卻自作聰明,自以為才高八斗,非要和歷史古人拼個輸贏
幹寶的《搜神記》名氣太大,除了歷代輾轉傳抄之外,連襲用書名的情況也屢見不鮮,同樣叫做“搜神”的至少就有陶潛《搜神後記》、北魏曇永《搜神論》、唐代句道興《搜神記》、宋代的《搜神總記》、元刊《新編連相搜神廣記》、明代羅懋登六卷本《搜神記》、焦璐《搜神錄》(即《窮神秘苑》),明代還有一個八卷本《搜神記》幹寶的《搜神記》原書似乎在宋元間就已散佚了。
三,子夏曰 「小人之過也必文。」,做錯了事不老老實實認錯,還強詞奪理的狡辯
《左傳襄公九年》知武子:“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先王之制也。”
皆是遠離【宋明理學】【正統】學説的【一曲之見】,有無道理,見仁見智

知其不可而為之出自

子路宿於石門①。晨門②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論語·憲問》 )

知其不可而為之註釋

①石門:魯國都城的外門。
②晨門:早晨開城門的人

知其不可而為之譯文

子路在魯國都城的外門過夜。早晨開城門的人問:“從哪裏來?”子路説:“從孔氏那裏來。”早晨開城門的人説:“就是那個明知做不到卻還是要做的人嗎?”

知其不可而為之解讀

知其不可而為之這是一種挑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勸學》)
“知其不可為”只是憑經驗作出的初步判斷,不一定準確,也並非實際的“不可為”,到底可不可為,只有通過實踐來驗證,也就是要“為之”,即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如果知其不可為就不為,就等於承認凡事無須堅持,遇到困難只管放棄,聽天由命,隨遇而安。那麼就不會有力挽狂瀾、扭轉乾坤、逢凶化吉、轉危為安、如有神助等等情況的發生。英語裏有一句諺語:自助者天助,就是這個道理。用姚明的話來説,就是:努力了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努力肯定不會成功。

知其不可而為之這是一種精神

“知其不可而為之”,這對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很。顯然,這個守城門的人並不是一個等閒之輩,而是一個修養 很高卻隱身於市朝的大隱士。回到“明知不可而為之”這句話本身來看,這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形象勾畫。
一個人知道自己所從事的事情是可望成功的,於是堅持幹下去,最後果然取得成功他固然是一個成功的人,但説來卻並沒有什麼特別的了不起。
而一個人明知自己所從事的事情,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可能取得成功,但他還是一絲不苟地堅持做下去,“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為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而獻身,這就非常不易而難能可貴了。就像愚公移山,又像西緒福斯把石頭推上山坡,聖人何嘗不知道“克己復禮”任重而道遠,但卻周遊列國,“累累如喪家之犬”而精神不改,晚年退居講學,仍然以禮樂文化為核心內容,為推行“仁道”而貢獻力量。正如曾子所説:“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正是這一方面的精神,突現了儒家積極入世的特徵,與知其不可而不為的道家大相徑庭。

知其不可而為之這是一種使命

(晨門)知世之不可為,而以譏孔子,不知孔子之知其不可為而為,正是一種知命之學。世不可為是天意,而我之不可不為則仍是天意。道之行不行屬命,而人之無行而不可不於道亦是命。孔子下學上達,下學,即行道。上達,斯知命矣。然晨門一言而聖心一生若揭,封人一言(《論語·八佾二四》“天將以夫子為木鐸”)而天心千古不爽,斯其知皆不可及。(錢穆《論語新解》)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論語》)
所謂“不可為”,不是不能去做,而是在一般人看來沒有實現的可能性,是“費力不討好”的事情,所以認為沒有必要去做。一定要保證很快就見功效才去做,一定要先有利於自己才去做,一定要先有利於自己所在的全體才去做,一定要有利於當時的時代才去做,這幾種情況雖然有不同,但都是從事功的角度來説的。聖賢君子做事,所重視的是道義,事功的實現體現在道義之中,而不是把事功放在道義之上。如果不符合道義,即使有局部的、暫時的利益,也會造成嚴重的後患。依據道義去做事,即使局部或暫時看不到利益,但是,全局的、長久的利益就在其中了。
孔子不因為是否成功才決定做不做,而是因為應該做,就去做。儒家講“無所為而為”的學説:一個人不可能無為,因為每個人都有些他應該做的事。然而他做這些事都是“無所為”,因為做這些事的價值在於做的本身之內,而不是在於外在的結果之內。
“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論語·憲問》)
他盡了一切努力,而又歸之於命。命指天命,即天的命令或天意,它被看作一種有目的的力量。但是後來的儒家,就把命只當作整個宇宙的一切存在的條件和力量。我們的活動,要取得外在的成功,總是需要這些條件的配合。但是這種配合,整個地看來,卻在我們能控制的範圍之外。所以我們能夠做的,莫過於一心一意地盡力去做我們知道是我們應該做的事,而不計成敗。這樣做,就是“知命”。
科學實驗科學研究中,藝術創造中,學理探討中,新理論體系的形成過程中,使自己成為一個墊腳石,成為鋪路的石子,成為劃時代的突破的一個序曲的例子不勝枚舉,沒有知其不可而為之,就沒有為而使之可,就沒有歷史的前進與科學的進步,就沒有人類文明的積累與輝煌,就沒有可歌可泣的歷史與未來。你必須具有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必須在追求成功,追求高妙,追求高境界的同時具有不怕碰壁,不怕失敗,不怕風險,不怕付出,更不怕投入的決心和勇氣。
但還有一點,沉重的一點,我必須告訴讀者:雖然我堅信美德是必要的,智慧、光明、心胸和境界都是必要的和有着奇妙的效用的,但是這些好東西並不註定它一出現就所向披靡,它們的被承認,它們的發揮、運用和成功仍然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開始之前之中乃至之後,仍然有人痛恨美德,痛恨智慧。原因很簡單,你的善良反襯了他或她的惡毒,你的智慧凸顯了他或她的冥頑,你的博大提示了他或她的褊狹,你的光明照耀着他或她的陰暗,你的學問、好學更比較出了他或她的昏亂剛愎不學無術。這樣你的存在就成了對惡人蠢人糊塗人的挑戰,成為他或她的奇恥大辱,成了他或她的眼中釘。怎麼辦呢?能夠因而就不善良不好學不智慧不光明不寬廣不高妙起來嗎?能夠向愚蠢和惡毒投降嗎?不,不可能,只能知其不可而為之。

知其不可而為之事例

秋瑾、李大釗
譚嗣同: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聖主。
愚公移山、夸父追日
司馬遷為李陵辯解

知其不可而為之引申

不知不可為而為之,愚人也;知其不可為而不為,賢人也;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聖人也。(張岱四書遇》)
康德:絕對命令
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