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百花洲

(梅州名勝)

鎖定
百花洲位於廣東省梅州市梅城, “百花洲畔水悠悠,無數閒人放遊艇;夜半歌聲猶未歇,琵琶彈破一江秋。”這是一首流傳於民間的竹枝詞。詞中提及的“百花洲”並非梅州人所熟知的梅江二路一帶,而是在南門廣場附近,從劍英紀念大橋北端至德龍橋一帶,此處對出約100米處為梅江中一個小島曰“百花洲”。 [1] 
梅州曾有俗語,“百花洲尾齊洲前,此地出狀元”。這句話雖是描述緊鄰齊洲(今梅州院士廣場)一帶的下市文教聖地攀桂坊和百花洲一帶的上市人文社區望杏坊,從此中也可窺見當時梅城的文教盛況。大文豪、大學者郭沫若考察梅縣時,曾寫下“文物由來第一流”的詩句,概括了歷史上梅州在文化、人才、文物遺存方面的重要地位。 [1] 
在海運未通之前,潮汕一帶人士上北京或到中原各地,都要經過此地。百花洲成為當時商旅歇腳休憩之地,歷史上是茶樓酒肆遷客騷人彙集之地。彼時此地風景如畫,被列為梅州八景之一,謂“花洲遠眺”。且緊鄰梅州文教“心臟”地帶攀桂坊和望杏坊,帶動了當地文教事業的發展,商貿和文化的興盛造就了名噪一時的百花洲。數百年過去了,如今的百花洲已不同於往昔,特別是1980年程江移河,2000年西陽水電站建成,百花洲被淹沒,市民在此河灘地上建房,後形成道路,故名為百花路,成為梅城重要的商貿之地。 [1] 
中文名
百花洲
地理位置
廣東梅州市梅城

百花洲基本簡介

清代,風景如畫的百花洲被列為梅州八景之一,謂“花洲遠眺”。百花洲是在南門文化廣場附近,20世紀60年代百花洲與梅城隔河相望,有木橋連接。古時候,百花洲曾經是笙歌繁華之地。明清以來的數百年間,梅城東面壩尾咀至烏蓼沙尾一帶(即今劍英紀念大橋北端南門文化廣場至德龍橋),因梅江與程江匯流處形成一塊三角洲,長寬各約有300多米,俗稱百花洲。 [3] 
百花洲範圍大概就是今梅城的江南梅江一路、二路和江南路的交界地帶。改革開放以後,百花洲一度成為梅州最繁華的地方。新華書店、影劇院、服裝店、照相館……應有盡有。特別是1994年12月第12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舉辦的時候,百花洲更是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名噪一時。直到10年前,百花洲還經常因為其區內店鋪高額的轉讓費而屢見報道。 [2] 
“百花洲”早在明朝時就已經是梅州的繁華之地了。只不過,歷史上的百花洲並不在江南,而在今德龍橋至南門文化廣場,即烏廖沙一帶。根據《乾隆嘉應州志》轉引舊志的記載,百花洲的位置、範圍大概是:“城南六十步,平夷如掌,週迴四百步,介梅溪、程江二水之間。洲東相傳有五色水,絢爛如錦,謂之錦江。元元統間,水溢洲潰,今河道遷改,洲未能復。洲人指河西程、梅二水夾流處名之。”古代的百花洲,外貨齊聚,商旅繁盛,簡直就是座迷你的不夜城,堪稱梅州的“小秦淮”,是達官貴人、文人雅士尋歡作樂的地方。“百花”是“美女雲集”的意思。這裏説的美女,可不是尋常女人,而是指塗脂抹粉的青樓女子——當然,以百花洲的面積來看,這些青樓應該都建於船上(實際這也是明清以來沿岸地區的“流行文化”),兼有茶樓、食肆、賭館、客棧的功能,當時的從業人員,不少應該都是善於游水掌舵的疍家子弟。從語音上考證,“洲”其實就是“舟”的意思,也就是船,而且是一艘極大的船。 [2] 
以歷史地理範疇來説,百花洲在梅州存在了上千年。宋代地理學家王象之的《輿地紀勝》記錄的古老讖言“百花洲尾齊州前,此地出狀元”。對於位於梅城江北的百花洲,清代以來撰著的梅州地方誌不少記錄,認為這就是宋代以來的百花洲。温仲和在光緒《嘉應州志》中認為:《輿地紀勝》記錄的“齊州前”應作“齊洲前”。康熙《程鄉縣誌》一書又記載,今金山街道富樂花園後的百歲山,又名百花嶂或百花寨,在“縣治東十里,與百花洲相照,故名”。康熙《程鄉縣誌》中的一幅山川圖顯示,梅城江南的半島地區,曾經是一個水中的“南廂”孤島的形態存在,正是所謂的“洲”。探究這幅木刻地圖,可能是在明代嘉靖年間首修《程鄉縣誌》時期保留下來的。此前明正德年間程鄉知縣張戩為分流梅江水流,曾經鑿通新溪,著名思想家、增城大儒湛若水曾經為此撰寫《新溪記》一文記錄這事。 [4] 
按照葉承立修撰的乾隆《嘉應州志》和温仲和總纂的光緒《嘉應州志》,張戩開鑿的新溪,基本上是梅江的故道。葉承立修撰的乾隆《嘉應州志》,梅江古代流經梅城的主道是在梅縣區程江乖子渡對岸(江南麗都西路一帶),向南經寮背嶺(梅州市委黨校所在山坡)山麓,經泗溪角,穿過中心壩、大壢口,再向南流,在江南加油站至馬鞍山一帶,匯入程江,而今嘉應大橋至秀蘭大橋一段的河道,則是梅江支流與程江共用的河道。中間的這個島,就是宋代的百花洲。古代志書雲:“百花洲,城南六十步,平夷如掌,週迴四百步,介梅溪程江二水之間。洲東,相傳有五色水,絢爛如錦,謂之錦江。”也就是説,梅城江南新中路以北的這塊區域,歷史上曾是“平夷如掌”的沙洲,就是宋代文獻所説的百花洲,洲東相傳有五色水的地方(今溪宮壩一帶)就是洲尾,恰好與齊洲寺(亮勝客家藝術中心現址)遙遙相望。 [4] 

百花洲發展歷史

梅江河上百舟輕泛百花洲尾人才輩出
從空中俯瞰,蜿蜒如玉帶的程江與河面寬闊的梅江之間,夾着一塊三角洲地帶,這便是百花洲。兩江環繞,綠蔭點綴。數百年前百舟停放,茶樓酒肆笙歌的繁華似乎躍現眼前。 “輕舟來往淡煙中,兩岸垂柳系短蓬。好是日斜風揚處,桃花亂落一江紅。”清代文人梁國璋曾放舟其間,作《春泛花洲》一詩。從詩中亦可看出一百多年前百花洲花木繁茂,景色宜人。相傳此地種植有花百種,故而得名為“百花洲”。現此地仍有一棵百年芒果樹,歷盡風霜依舊枝繁葉茂。 [1] 
舊時的百花洲好比是南京的秦淮河,遷客騷人多匯於此。據記載,當時潮汕一帶人士上北京或到中原地區須經梅城向江西進發,百花洲是遊客歇腳休息之處,往來熱鬧,百花洲尾畫舫茶樓酒肆笙歌盛極一時。梅縣邑賢梁伯聰先生在《梅縣風土二百詠》中有詩云:“舶未通行海阻程,江西大道達燕京。百花洲尾花船集,風送笙歌十里聲。”可見此地舊時之繁榮。也有記載,乾隆年間,停泊在百花洲一帶的船户,家家户户都在彈唱漢劇潮劇的樂章。史料顯示,早在清朝初年,百花洲一帶江面上花船如鯽。故當時亦有人將此地稱為“百花舟”,意為入夜之時,此地“花”舟雲集。清朝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進士楊沅在其珍藏的《程鄉勝蹟圖》畫面題詞:“嘉道時代,吾梅州科甲鼎盛,民亦殷富,梅江畫舫,笙歌達旦,儼小秦淮。咸豐初年,尚猶未艾。今觀斯圖,城內旌叢及‘花舟’之舶於兩岸及百花洲者,舳艫相接,洵為盛事。”當時百花洲之繁盛可見一斑。因處於北上必經之路,除了帶動商貿繁華之外,各地風俗、趣聞等文化內容也在此地碰撞、衍生,因而成為書香氤氲之地。 [1] 
攀桂坊緊鄰百花洲尾齊洲前,歷史悠久,是梅城最負盛名的人文秀區之一。方圓幾平方公里,孕育了百多位名人,如李仲昭李黼平李載熙3名翰林;李汝謙、李載熙、李象斌3名解元;侯安國、侯世華、蕭系尹、楊為舜等17名進士及黃遵憲等92名舉人。翰林、進士或解元、舉人的數量約佔全梅縣(含梅江區)的六分之一。而望杏坊是和攀桂坊並立的“雙子星”。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當時的程鄉知縣王仕雲,在今梅江區西郊的大覺寺前立起一座壯觀的坊表,題名“望杏坊”,寓意育位極人臣的讀書人之意。這一片區雖未能產出狀元,卻同樣是人文鼎盛之地。清嘉慶年間官至內閣中書、禮部郎中的梁慎楨及其考中舉人的兒子梁心鏡、孫子梁國瑞就是其中代表。 [1] 
至晚清,梅城更出現“上市梁,下市黃”的説法,證明這時的望杏坊與攀桂坊已旗鼓相當。在望杏坊旁邊曾立有一牌坊曰“五馬坊”,在這一帶曾走出過十多名文武進士和幾十名舉人貢生,有黃仲容、林丹雲、張敦道“一里同科三進士”的佳話,也有顏鳴皋、顏鳴漢兄弟為武進士,葉新鑑、葉新蓮、葉新豐三兄弟接連考中舉人的美譽。近代,望杏坊一帶還出過一大批專家學者和教育家。如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梁伯強、林風眠老師梁伯聰、民國著名女教育家梁浣春等。300多年的變遷中,望杏坊依舊古韻遺存。連中舉人的葉氏兄弟老屋聯科第,中科院院士梁伯強的故居貽谷樓,清代著名私塾、著名教育家孫波庵的故居“活泉書室”,清朝年間的女校“嘉善女校”,太平天國康王指揮部舊址仁風樓等均成為梅州重要的歷史遺蹟。 [1] 
受到攀桂坊、望杏坊的影響,百花洲也成為當時文人墨客聚集之地。文人常泛舟此地,一覽秀美的景色,留下了諸多傳世詩篇。 [1] 
蜿蜒程江見證歷史河邊船廠早已遷移
程江發源於江西省尋烏縣天子嶂西的蘭峯,一路向南流入廣東省境內,經平遠縣進入梅城,到百花洲處(即程江與梅江交匯處),河水一個左擺注入梅江。全長94公里,流域面積718平方公里,跨二省四縣(區),在梅州市境內河長約80公里。此河流在公元479至502年南齊時期,為紀念本地鄉賢程旼而以其姓氏命名,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這是一條奔流不息的河流。雖然河道現已改變,然而程江從歲月深處迤邐而來,流過田疇阡陌,見證了百花洲的歷史變遷。 [1] 
橫跨程江而得名的程江橋,下臨江口百花洲。清代至民國初年,此處是浮橋,洪水時可拆卸用來渡船。在程江奔入梅江的交匯處,上面橫跨着一座“彩虹橋”,名叫德龍橋。夜幕降臨,彩燈亮起,德龍橋就像一座彩虹連接着兩岸。這座橋由美籍華人熊德龍先生捐建。百花洲的另一端,橫跨梅江兩岸的是劍英紀念大橋。該橋為紀念葉劍英元帥百歲誕辰而建造,石砌雕欄,造型典雅,為梅州最為雄偉壯觀的大橋之一。 [1] 
古時梅江和程江河上船隻眾多,因此而衍生出造船廠。隨着市區範圍的擴大,百花洲逐漸成為中心城區的範圍。此外,梅縣鬆口水上交通發達,從古至今商貿物流活躍。舊時每天經過鬆口的船隻不計其數。造船廠也就搬離了此地,改到了梅縣鬆口鎮 [1] 
江岸盛景已成歷史商鋪林立再現繁華
隨着歲月的推移,自然的變遷,商貿及交通形式的改變,百花洲曾有一段時間成為荒蕪的沙洲。如今,百花洲昔日的江岸盛景已慢慢被人遺忘,然而作為梅州城區中心輻射之地,這片三角洲上商鋪及居民樓林立,彰顯着另一種繁華。從梅江一路驅車穿過劍英紀念大橋,梅江河水靜悄悄地從橋底向東北方向流動。橋邊的梅江公園裏,老人在健身器材上鍛鍊身體,孩童們穿行在花樹之間,歡聲笑語不絕於耳。驅車繼續前進到南門商業廣場,中間道路上的汽車川流不息,兩旁的店鋪裏,服飾、電器、食品店琳琅滿目。 [1] 
詩句裏描繪的閒人遊艇、夜半笙歌早已不見蹤影,只剩下南門廣場一側的百花路及隱藏在現代建築中的騎樓,證明它曾經被稱為百花洲,曾作為北上必經之路而繁華。梅江二路一帶如今之所以被稱為百花洲,是因為百花洲影劇院是在那裏建成的。據介紹,百花洲影劇院於1980年10月動工,歷經3年完成建設。在建成後到上世紀90年代末的近20年裏,百花洲影劇院承擔着播放電影、表演文藝等眾多重要功能,成為梅城的一座地標建築,承載了眾多80、90後童年的回憶。因而人們約定俗成地稱此處為百花洲,而忘了原來的百花洲其實是在江的對岸。 [1] 
數百年過去了,而今的老百花洲,面貌已全然改變,連名字也有了變化,現今人們多稱其為南門商業廣場,但它曾是梅州河道運輸南北交通要塞,而它曾經笙歌繁華之事也已成為歷史,留在記憶中。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