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侯安國

(南宋進士)

鎖定
侯安國(?-約1276),本籍福建寧化。據江西第五修《侯氏族譜》記載,他是宋代理學名家侯仲良(字師聖)的八世孫。生卒年無考,南宋進士。宋寶佑元年(1253年)任梅州教授,掌管梅州教育。見梅州風土人情淳樸厚實,遂定居於梅城之東攀桂坊(今梅城下市)。其時,梅州地處嶺南山區。經學未開,侯安國竭力倡辦教育,開辦講學,以《春秋》大義教授門徒,並免除入學者一家的徭役,以鼓勵梅人讀書。自此,梅州文風漸興。其門徒蔡蒙吉,12歲應童子科,繼而登進士,後為抗元英雄。因侯安國對發展梅州文化教育有貢獻,受到人們的景仰。後人於1921年在梅江灣下村開辦小學1所,命名“安國小學”,作為紀念。 [1] 
別    名
鄉賢公
所處時代
南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福建寧化縣 [2] 
逝世日期
約1276年
本    名
侯安國

侯安國人物生平

侯安國(?-約1276),本籍福建寧化。據江西第五修《侯氏族譜》記載,他是宋代理學名家侯仲良(字師聖)的八世孫。侯安國秉承家學,習《春秋》,登南宋淳祐間(1241-1252)鄉貢進士,旋即於寶祐(1253-1258)初任梅州教授,掌管生員的教育、課試等。他剛上任,就遍查本地史志文獻,得知梅州風俗醇美,“民勤耕織,士敦詩書”,為之驚喜。當了解前代名宦劉安世(劉元城)於哲宗時謫居梅州,在城內創設書院,親為講學,梅州文教從此發軔,遂頓生敬意,擇日從學宮的教授署,到相距僅半里的元城書院視察;然後往城區周邊巡視,藉此瞭解民情民風。他看到梅州“地僻人稀,風俗淳美”,大為歆慕,於是舉家落籍梅州,定居於城東攀桂坊。他擔任梅州教授盡心盡責,開經講學,採取多項措施鼓勵梅州子弟入學讀書,使得原本“僻處嶺南、經學草昧”的梅州“文風日盛”。他尤其注重以春秋大義教授生徒,培養出了南宋末年十二歲就考中進士的詩人、追隨文天祥抗元的英雄志士蔡蒙吉。就在元兵南下,世事紛擾之時,侯安國辭世。 [8] 

侯安國人物影響

侯安國對素有“文化之鄉”稱號的歷史文化名城梅州的文化形成發展有着突出的貢獻,是繼南朝名賢程旻、北宋名宦劉元城之後的又一位卓越鄉賢。在他興起文教之後,梅州(清代時設為嘉應直隸州)人文蔚起,科甲取士的時代,梅州籍的士子的科考成績雄貫嶺南,尤其是清代乾嘉年間更創造了鄉試“五科五解”的奇蹟,即連續五科鄉試全省第一名(解元)均為梅州士子,梅州也被稱為“人文秀區”,被郭沫若讚譽“文物由來第一流”,這樣的成就,可以説離不開侯安國在梅州任教時的竭力奉獻。 [3]  他生活過的州城城東“攀桂坊”,後世也人才輩出,一隅之地就產生過進士17名、舉人92名,更湧現了晚清政治家、愛國詩人黃遵憲、世界著名橋樑學家李國豪、現代言情小説鼻祖張資平、五獲世界羽毛球冠軍侯加昌,等等著名人物。 [4]  因為侯安國對梅州文化的貢獻,清順治十二年(1655)由禮部奉旨崇祀為鄉賢,請入縣學鄉賢祠春秋配祭。他的事蹟在清代《程鄉縣誌》《嘉應州志》和《廣東通志》中都有專門立傳記載。 [8] 

侯安國軼事典故

興起梅州文教之風
南宋末年,侯安國由福建寧化來梅州擔任教授,當年他十分喜歡梅州的風土人情,便舉家遷至梅州攀桂坊定居,在此開枝散葉。追根溯源,侯安國是梅州侯氏的開基始祖。
侯安國來梅州任職教授,掌管生員的教育、課試等,職位相當於現在的教育局局長。侯安國到任後發現,梅州雖僻處嶺南、經學草昧,但民勤耕織、士敦詩書,他想到被蘇東坡譽為“鐵漢”的先賢劉元城,在貶謫梅州時仍諄諄勸學,在梅州創設書院,侯安國心生敬意,堅定了繼前賢而開文運的理想。
侯安國到梅城周邊巡視,見梅州風俗淳美,地僻人稀。當他來到被金山、東山拱抱,周溪、梅水縈繞的鐘靈毓秀之處時,更是歎賞不已,瞭解到這個地方名叫“攀桂坊”,寓意是“蟾宮折桂”,就決定舉家定居落籍於此,開始振興梅州的文教事業。
為了倡興文教,讓更多的梅州子弟入學就讀,侯安國減免學費,鼓勵學子讀書,使梅州子弟讀書的志氣更大,並以《春秋》授課。自此,梅州開始了“文風日盛”的發展歷程。
侯安國還注重培養弟子的愛國情懷,其中最著名的是抗元英雄、詩人蔡蒙吉。據州志中蔡蒙吉的傳記雲:“(蒙吉)從進士侯安國學《春秋》,了其大義。”據此可知,侯安國的《春秋》大義,深深影響了蔡蒙吉。
蔡蒙吉12歲中進士,被譽為“神童進士”。南宋末年元兵南下,大宋王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面對強敵,蔡蒙吉挺身而出,在梅州組織義軍抗元,保家衞國。可惜兵敗被俘,但他寧死不屈,精忠報國,年僅32歲。
侯安國對當地文教事業作出的卓越貢獻,清朝順治十二年(1655)奉旨崇祀為鄉賢,奉入縣學(今梅州學宮)鄉賢祠春秋配祭。 [11] 
梅州侯氏溯源詩
侯氏先輩有一首溯源詩,凡是侯姓人能背出這四句詩句,就被認為是同宗子侄。詩曰:安國遷居始粵東,德升遺下世華榮。居仁直學傳惟吉,六世名珪萬古隆。
據介紹,該詩嵌入梅州侯氏六代先祖的名字,即安國公傳下的六代:兒子是德升公,德升公傳下是世華公;居仁、直學公是第四世;惟吉公是第五世;六世名珪(號南波),也有詩句把名珪叫成南波,其實是指同一人,意即在幾代祖先的功德庇佑下家族萬古興隆。
據侯氏族人口述,在廣州花都等地有好幾萬人是安國公的後裔,以前有這樣一種現象,凡是侯姓人到廣州的侯屋,能背出這四句詩句,就會相認“自家人”而得到熱情招待。 [11] 

侯安國史料記載

梅州《侯氏族譜》記載:“始祖,諱安國。先閩汀寧化人也。教授梅州,見風俗淳美,地僻人稀,遂隸籍於城東攀桂坊居焉。” [5] 
江西《侯氏族譜》也有此源流的記載:“一世安國公,系師聖公侯仲良的八世孫,先居福建汀州寧化,系以宋淳祐間鄉貢進士,寶祐初授梅州教授。” [11] 
清朝郝玉麟主修的雍正《廣東通志》人物列傳載雲:“侯安國,本閩之寧化人。宋時由鄉貢進士,教授梅州。樂其風土,因家焉。梅州僻處嶺南,經學草昧,安國倡導之,文風日盛。” [5]  [10] 

侯安國家族後裔

侯安國在梅州落籍開基,成為梅州侯姓的開基一世祖。他的後代也人才輩出,他的四個兒子就分別是山長、教諭、學諭和提調,後人秉承良好家風和客家人艱苦奮鬥的精神,歷代人才輩出。在封建社會,耕讀傳家的梅州侯氏產生了眾多進士舉人貢生等科舉士人,產生了福建南安知縣、鄉賢侯謹度,安徽太和知縣侯樞臣、直隸邯鄲知府侯國鈞等許多良吏名宦。在近現代,則湧現出了太平天國水軍統帥、森王侯裕田,現代林業教育先驅、教育家、詩人、書法家侯過,國民黨中將侯志明侯梅侯志磬,少將侯又生侯聲,外事活動家侯桐,原羽毛球國家隊教練侯加昌,原新加坡國防部長侯永昌,原武漢大學校長侯傑昌,國際著名電影導演侯孝賢,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侯一釗,法國僑領侯沐凱,泰國“柚木大王”侯友芳,女企業家侯薇等。 [2]  [5-7] 
廣東的侯姓分佈較為廣泛,梅州侯氏族羣是其中人數眾多、聲望較高的一支,主要分佈在梅江區和梅縣區,其中以梅城南郊的灣下、三龍、梅塘三個村最為集中。明清時期,侯氏是城內影響較大的大族。梅州侯氏開基至今已有近800年的歷史,傳世已達32代,在梅州居住生活的侯姓近2萬人,從梅州侯氏一世祖安國公分支的後代逾10萬人,分佈在全國各地,甚至遠赴海外謀生。 [5] 

侯安國人物紀念

侯安國對當地文教事業作出的卓越貢獻,清朝順治十二年(1655)奉旨崇祀為鄉賢,奉入縣學(今梅州學宮)鄉賢祠春秋配祭。 [5] 
侯安國墓 侯安國墓
為紀念侯安國,民國十年(1921),由梅州後裔侯子豪、侯崇軒、侯召軒、侯火生等先賢各出資1000多銀元,在灣下黃竹塘西湖畔(今梅江區三角鎮三龍村),創辦了一所安國小學,以崇先祖,以勵後人。 [5] 
清乾隆年間,侯氏後裔在梅州城北洋門村祖地修造了侯安國的靈墓,以紀念他們的先祖。2014年,侯安國墓被梅州市政府列為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