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侯志磬

鎖定
侯志磬,別號中心,1909年(清宣統元年)四月出生於廣東嘉應州水南堡灣下鄉,1927年8月,考入黃埔軍校(不久遷南京改名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七期炮科中隊。畢業數年後,1935年,又考入南京陸軍大學正則班第十四期。1938年7月,從陸大畢業,報名加入了蔣介石侍從室,任侍從室第一處第二組上校參謀,主管情報業務,研究戰略戰術,同年10月,軍學編譯社出版了他的著作《夜間攻擊之研究》。1942年,擔任國民革命軍獨立重炮兵團團長。1944年,又擔任駐印軍炮12團上校團長。次年1月,他升任軍政部軍務署炮兵司少將司長,繼續為前線抗日提供有力支持。1949年撤至台灣後,侯志磬升任“國防部”中將參議。1965年,他在研發迫擊炮發射加強裝置時突發事故遇難,終年57歲。
本    名
侯志磬
所處時代
民國
出生日期
1909年
主要作品
《夜間攻擊之研究》

侯志磬人物簡介

侯志磐(1908~?), 別字鵬舉,別號中心,廣東梅縣(今梅江區三角地)人。中央軍校第七期炮科,1938年7月陸軍大學第十四期畢業。抗戰期間,任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一五七師師長,1945年任軍政部軍務署炮兵司司長等職。陸軍少將。 [2] 

侯志磬軼事典故

題壁興感
在梅江區三角鎮灣下村下樓巷,有一座略顯破舊的普通老屋,屋內一個小房間裏的牆壁上,記錄着一段傾注着家國情懷的歷史,它便是抗日將軍侯志磬題在壁上的一段文字和兩首七言絕句。由於特殊年代曾遭石灰水塗抹,以及老屋塵泥滲漉的沾染,部分已難以辨識,在識讀過程中只好以“□”來代表殘損之處。現錄原文內容如下:
餘父湘聯於民廿七年逝世,時值抗戰,武漢撤退,正隨委座轉進衡嶽,凶耗未悉。迨隨節重慶,見餘二兄臂纏黑紗,詢其竟乃知阿父棄養,悲慟逾恆。一切善後,均由余長兄料理。餘民卅四年返里完婚,抵梅是日,即偕內人謁陵,飲泣如是者焉。□□□,□有觸景生情,淚流而已。想阿父知之。爰就此次傷感所作,塗於壁上,藉以記念亡父云爾:
斜陽西映墓門前,似覺情方即恨天。
愁結白頭阿父母,□□落淚話當年。
□□樂趣更今思,十年教養恨世辭。
傷心淚向墳前滴,忘卻愁情再別離。
三兒 志磬揮□
題壁字跡既整齊剛健,又不乏斜行頓挫之象,讓人感受到這位抗日將軍在當時為殺敵報國而不能為父盡孝的沉痛和遺憾心情。由於種種原因,目前有關他的事蹟史料僅散見於各種文獻中,筆者通過長期蒐集和了解,結合這段題壁文字對其生平作簡要記述。
風鵬正舉
侯志磬,別號中心,1909年(清宣統元年)四月出生於嘉應州水南堡灣下鄉,其父是一個小商販,他是家裏的第三子。他的少年,正值民國初期風起雲湧的革命時代,同裏的幾位熱血青年已先後考入黃埔軍校,如黃埔一期的侯又生、四期的侯聲等;侯聲之兄、葉劍英的得力助手、時任粵軍二師緝私主任的侯山於1925年遭反動軍官暗害,葉劍英為他主持追悼會,宋子文題寫其墓碑,國民政府追贈其為上校,在當地也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另外,他的二兄侯標慶也考入黃埔四期的政治訓練班,更促發了他投身革命的熱情。1927年8月,他在兄長的支持和鼓勵下,順利考入了黃埔軍校(不久遷南京改名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七期炮科中隊。
報考時,他將原名“誌慶”改成“志磬”。磬乃有金玉之聲的古代樂器,可見他在此已寄託了聲名遠揚的“金聲玉振”之志。他還取字鵬舉,不僅寓大鵬高飛之意,而且與抗金名將岳飛同字,可見其報國之志向。當時的軍校中,不但有不少梅州籍同鄉,還有他的族兄、時任考核統計股股長的侯志明(黃埔四期畢業,曾在北伐時任蔣介石的侍從參謀,任至中將)、時任校長辦公廳少校秘書的侯勳(蔚梅),同鄉們也對他以後的人生道路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畢業數年後,1935年,他又考入了南京陸軍大學正則班第十四期。
1937年“七七事變”,全面抗戰爆發,9月,在德國顧問的建議下,陸大停課,學員們被分發前線參加抗戰,至10月間,又根據蘇聯顧問的意見遷往長沙復課。抗戰初期,日寇氣焰囂張,肆虐神州。南京淪陷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遷至武昌。1938年7月,侯志磬從陸大畢業,報名加入了軍委會委員長(蔣介石)侍從室,任侍從室第一處第二組上校參謀,主管情報業務。至10月武漢會戰間,在日寇的步步緊逼下,軍委會又準備從武漢撤至湖南郴州,他受派與同學兼同事、電白人黎天榮乘粵漢線火車南下到郴州做了相應準備。不久廣州淪陷,蔣介石在衡山召開軍事會議,決定遷都重慶。正在這時,侯父在家去世,轉戰中的侯志磬並未獲悉,這便是題壁文中“餘父湘聯於民廿七年逝世,時值抗戰,武漢撤退,正隨委座轉進衡嶽,凶耗未悉”記述的背景。到達重慶後,他在這裏見到了任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處處長、人事處處長的二哥侯標慶。他愕然見兄長“臂纏黑紗”,一問才驚悉父親去世,一時“悲慟逾恆”。喪事已由在家的長兄等料理,然而身在戎馬倥傯中的兩兄弟,此時也只能遙寄哀思,以盡忠報國。
1939年5月,侯志磬與黎天榮共同力挺戴笠的愛將唐縱擔任了侍從室第六組少將組長,不久,兩人亦被唐縱調入第六組。在侍從室工作期間,他除了悉心情報工作外,還研究戰略戰術,同年10月,軍學編譯社出版了他的著作《夜間攻擊之研究》。多年的侍從參謀工作過後,他又迎來了把軍校時期所學專業運用於實戰的階段。1942年,他擔任國民革命軍獨立重炮兵團團長,直接參與前線抗戰,以炮火為武器反擊兇殘的日寇。1944年,他又擔任了駐印軍炮12團上校團長。中國駐印軍在遠征軍的基礎上經過整訓,加上補充和重新裝備,以雷霆萬鈞之勢對日寇展開了摧枯拉朽式的打擊,侯志磬率領的裝備有36門155毫米榴彈炮的部隊,在這些戰鬥中也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次年1月,他升任軍政部軍務署炮兵司少將司長,繼續為前線抗日提供有力支持。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抗戰取得了最終勝利。侯志磬終於回到闊別許久的家鄉,已三十七歲的他才與同鄉宿將楊幼敏的侄女完婚。“抵梅是日,即偕內人謁陵,飲泣如是者焉。”面對着斜陽孤墳,想到父親教養之恩無以為報,這位鐵血漢子也不禁哀傷啜泣。這份感傷,便化作了他生活過的那個房間牆壁上的題字。拜謁父墳過後,他在梅城奇珍酒樓舉行了婚禮,隨後“忘卻愁情再別離”,然而重赴疆場的他卻不可避免地捲入了蔣介石發動的內戰中。
餘磬殘響
1946年6月,全面內戰爆發。侯志磬任整編第六十二師整編第一五七旅旅長,次年又隨第六十二軍一五一師接防天津北寧路護路司令部。1948年,任東北“剿總”冀熱遼防區第六十二軍第一五七師師長,不久,又於安徽徽州以重建第七十三軍副軍長兼任新建第十五師師長。在人民軍隊的凌厲攻勢下,國民黨軍節節敗退,1949年4月,他退守江蘇南通,6月開赴福建平潭島,7月任第十九軍新建第四十五師師長,9月16日兵敗撤奔台灣。
撤至台灣後,侯志磬升任“國防部”中將參議,他的兄長標慶遷台後也續任“國大”代表。1951年3月,侯志磬為金門戰役撰寫了“古寧頭戰役紀念碑”碑文,他在文末的詩中寫道:“故國河山驚變色,漫天風雨泣豪雄。”充滿了悲情格調,但他可能也無法理解失敗的根本原因。第二年,他在金門寫下了《壬辰會雨到防即事》七律一首:“海雲萬壑雨中煙,蜃氣樓台分外妍。翹首南天恆故舊,枕戈戍角剝腥羶。風號曠野徵人苦,沙湧寒空裹足前。劍影刀光評玉壘,金城磐石隴岡阡。”奇麗又渺茫的海市蜃樓景象,艱苦又緊張的戍守生活,讓這位將軍彷彿更感前路的迷惘。“隴岡阡”即化用歐陽修為其父寫的墓誌《瀧岡阡表》,末句似乎抒發了要以堅守的疆場為最後歸宿的意願。不料一語成讖,1965年,他在金門研發迫擊炮發射加強裝置時突發事故遇難,終年57歲。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