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梁伯聰

鎖定
梁伯聰(1871—1945年),廣東梅州梅城城西梁屋“鶴和樓”人。他出身於書香門第,自幼習書,學問淵博,他參加清末最後一期科舉考試,為梅州歷史上最後一批秀才。梁伯聰於光緒甲午年(1894)考取秀才,“以學優補廩,不求仕進”,而以教學終其身,他是一位能書擅畫的秀才,為梅州教育界一代宗師、著名教育家、詩書畫家。他先後執教嘉善女子中學、女子師範、省立第五中學、省立梅州中學。其中在梅州中學的執教時間長達34年,以國文、圖畫啓迪多士成材,“退休後獲教廳頒發長俸,邑中有史以來第一人”。著名畫家林風眠、中國現代象徵派詩歌開山鼻祖李金髮、教育學家鍾皎光孫亢曾等為其學生。 [1] 
中文名
梁伯聰
別    名
名紀恩
國    籍
中國
籍    貫
廣東梅州市梅江區城西黃泥墩人 [2] 
出生日期
1871年
逝世日期
1945年
職    業
秀才教育家
代表作品
《梅縣風土兩百詠》

梁伯聰個人簡介

梁伯聰故居——鶴和樓 梁伯聰故居——鶴和樓
梁伯聰(1871—1945年),廣東梅州梅城城西梁屋“鶴和樓”人。他出身於書香門第,祖父梁廷輝,為清嘉慶進士,官至禮部郎中;父親梁鑑三,清道光舉人,曾任福建上杭縣知縣。因族中子弟甚多,特聘名師執教。梁家藏書甚豐,梁伯聰自小諸多瀏覽,得益甚大,故學問淵博。他曾參加清末最後一期的科舉考試,成為梅州歷史上最後一位秀才。
梁伯聰淡薄功名選擇了以教書育人為畢生事業,先後執教嘉善女子中學、女子師範、省立第五中學、省立梅州中學,在梅州中學的執教時間長達三十四年。他是梅州中學資深教員,精通國文、圖畫,以循循善誘的教學方式,啓迪造就了許多傑出人才。名畫家林風眠,著名的雕刻藝術大師李金髮,教育學家鍾皎光孫亢曾等是他的學生,受到他的薰陶。他生活節儉,不飲酒、吸煙。教學之暇,常以詩、書、畫怡情。退休後,曾獲得教育廳頒發長俸(特殊津貼)的殊榮。這種待遇是梅州有史以來的第一位。
1928年,特為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何子淵新居——光裕廬題匾。
梁伯聰擅長詩、書、畫,遺著《梅縣風土兩百詠》,為長篇敍事詩。詩中記風土、道民情、觀鑑戒、言得失,深入淺出,敍事千年,對梅縣風物、故實,考訂甚詳,極具存史價值。此書撰於抗戰末期,由其親屬梁挺生、梁京熹於1969年9月1日在香港出版。
梁伯聰於1945年在家中病逝,終年74歲。為紀念梁伯聰先生對教育事業的貢獻,梅州中學在梅城江南建了一個“梅州中學伯聰分校”。

梁伯聰人物生平

生於書香世家。曾祖父為清嘉慶進士,官至禮部郎中;祖父、父親皆為官。父號心鏡,字鑑三,清巳酉科舉人,內閣中書升用知縣,任福建上杭縣知縣。梁氏家學淵源,歷代書翰珍藏豐富,他自幼諸多瀏覽,得益甚大,故學問淵博,立志傳揚國學,畢生任職省立梅州中學任國文老師,學不厭、教不倦,其人格、修養及循循善誘的教學精神,甚得學生尊崇。梅中人才輩出,抗戰期間,不少畢業生已為將軍、學者,當其回鄉探親,無不拜訪恩師梁伯聰者。他淡薄名利,教學之餘,常以詩、書、畫陶情。其70自壽聯有云“四時閒作業,人來問我,祇知花鳥怡情。” 他生平力戒奢侈浪費,以“日求三餐,夜求一宿,粗茶淡飯,一生清福。” 為一生之願望。着有《梅縣風土二百詠》,為長篇敍事詩。詩中紀風土,道民情、觀鍳戒,言得失,深入淺出,敍事千年,對梅縣風物、故實,考訂甚詳,極具歷史價值。此書撰於抗戰末期,由其子梁挺生、梁京熹於1969年9月1日在香港出版。其教學方式甚為特別。授國畫,每將學生習作逐一展示,命學生給分。當時林風眠為梁氏啓蒙弟子;梁展示其畫,問眾弟子該給多少分?有謂90,有謂給滿分100,唯梁曰:“不恰當,應給120分!”眾皆愕然。梁曰:“滿分是臻完美,另給其完美以外的20分,是獎其畫天才橫溢, 畫內另藏意境;假以時日,其必成大器。”果然林風眠日後成為中國現代頂級油畫大師,海內外譽之為“世紀先驅”。
昔孔門弟子三千, 賢士七十有二。梁氏執教數十載, 桃李滿門, 英才輩出, 中外弛名之雕塑家、 詩人李金髮, 台灣學界泰斗鍾皎光, 台灣師範大學校長孫亢曾皆出其門下。梁伯聰對人對事謙恭慈祥禮讓, 從不發怒。但對權勢亦不恐懼, 一次於人前表其不悦之色者, 是抗戰初期, 抗日名將香翰屏將軍, 風聞梁家珍藏有清代名家宋湘珍貴墨跡, 乃透過樑氏一堂弟引見之。珍藏為一五言對。蓋宋湘與梁曾祖於朝中同僚為官,相邀飲酒, 酒酣, 宋湘揮毫疾書 :“吾詩如淨月, 君酒亦春風”。紙原為七字聯紙, 今書五字, 龍蛇走筆, 歎為觀止。香將軍愛不釋手求贈, 梁氏愠而拒之, 蓋此珍藏乃鎮家之寶故也。 [2] 

梁伯聰家世背景

曾祖父:梁慎楨,嘉慶十六年進士,官至內閣中書禮部郎中 [3] 
祖父:梁心鏡,字鑑三,清朝道光舉人,曾任福建上杭縣知縣,並在福建任州官,人稱刺史公。 [3-4] 
叔父:梁國瑞(舉人)、梁國璿(廩生) [3] 
堂姐:梁浣春,梅州著名女教育家 [4] 
兒子:梁挺生、梁諤士、梁海平、梁京熹 [3]  [5]  [13-14] 
女兒:梁若琳,丘成桐院士的母親 [6]  [15] 
女婿:丘鎮英,教育家 [6] 
兒媳婦:李玉映,梁海平之妻。 [16] 
侄子:梁伯強、梁仲謀 [3] 
孫子:梁欽聖(梁挺生之子) [7-8]  、梁緗韻 [14]  、梁輔堯 [16] 
孫女:梁瑜韻、梁婷韻 [16] 
外孫:丘成桐丘成棟 [9-10] 
梁伯聰的曾祖父為清嘉慶進士,官至禮部郎中;祖父、父親皆為官。 [1]  他的叔父梁國瑞也是舉人,另一位叔父梁國璿則是廩生,是黃遵憲的妹夫,梁家與當時嘉應州的另一名門黃家有多重聯姻之誼。 [3]  梁氏書香世家,家學淵源,藏書甚豐。梁伯聰自幼博覽羣書,立志傳揚國學。梁伯聰的堂姐梁浣春是清末民國初年梅州著名女教育家,創辦並擔任“嘉善女校”校長、縣立第一女子高等小學校長、梅縣縣立女子師範學校校長。 [1]  梁氏家族還出過許多醫學類人才。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病理學奠基人之一梁伯強是梁伯聰的侄子。梁伯聰的另一位侄子梁仲謀亦於德國留學,獲得醫學博士學位。 [3] 

梁伯聰個人作品

梁伯聰先生擅長詩、書、畫。他的詩作,質樸無華,情感濃郁,充滿對勞苦大眾的深切同情,顯現出深厚的國學功底,又融匯了客家民歌的純樸風格。他的遺著《梅縣風土二百詠》,為長篇敍事詩,全篇201首,記述客家人文,梅州華僑,文教科舉,歷史事件,風景名勝,城市建設,本地物產,官場舊制,梅州人物等。詩中記風土、道民情、觀鑑戒、言得失,對客家人文歷史考訂甚詳,極具存史價值。 [1] 
此書撰於民國初年至抗戰末期,原為手抄本在客家民間流傳,由其親屬梁挺生、梁京熹於1969年9月1日在香港出版,一紙風行。《梅縣風土二百詠》一書,用詩歌形式反映了梅縣教育文化事業的變遷和發展,對抗戰期間的民情民生多有描述,其中許多詩句勾起我們這過往歲月的強烈共鳴。 [1] 
梁詩被譽為“半部嘉應州志”,是瞭解梅州客家風土人情的重要文史資料。據梁詩載,梅城江北老城區及周邊城郊,舊時有嘉應州60個姓氏的總祠堂。一個姓氏除了總祠以外,還有若干分祠、家祠。梁伯聰《梅縣風土二百詠》自注稱:清光緒初年查核城內有祠宇85處。這些大小祠堂,是一姓一族供祖祭祖、聚眾議事、教育子孫、婚喪喜慶、文化娛樂、踐行族規的場所,是凝聚一姓一族的紐帶,是實現社會自治的重要一環。 [1] 
2015年1月25日,廣東精誠所至藝術品拍賣公司2015年迎春書畫雜項拍賣會在廣州東方文德廣場舉槌,本次拍賣還推出了客家專題版塊,重點上拍的畫家包括梁伯聰等。本次徵集到的《枇杷》是其罕見的佳作。 [11] 

梁伯聰人物評價

在梅江區三角鎮仙鶴山莊內,國學大師饒宗頤為梁伯聰題寫《墓誌銘》中,高度評價梁伯聰的詩文有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的“影子”,獨樹一幟,自成風格。 [12] 

梁伯聰人物紀念

在梅州,許多建築物名字、地理標誌中取用自梁伯聰,如伯聰中學伯聰路、梁伯聰紀念大樓、梁伯聰體育館、梁伯聰紀念館、梅州中學伯聰分校等。這些都是紀念這位曾經為梅縣教育付出傑出貢獻的著名教育家、詩書畫家、一代宗師梁伯聰先生。 [1]  [3] 

梁伯聰人物故居

梁伯聰故居鶴和樓位於梅城西郊黃泥墩居委1號,始建於1903年,總建築面積約3000平方米,主體建築坐西南向東北,為三堂一橫枕式走馬樓結構,左右不對稱,形狀不規則。 [4]  鶴和樓糅中西風格於一體,反映了主人審美情趣與創新開放的思想;私塾,寄託了主人崇文重教的初衷,既有古代庭院的神韻,又極具客家特色,藴含着主人精心構造幽靜典雅的居室文化環境,以此教育子孫、薰陶後代苦心。至今踏步參觀瀏覽,也不時稱讚當年主人建造時的匠心獨運。 [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